明代年号顺序表

合集下载

明朝年号表

明朝年号表
31
8
38
成化
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
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
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
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明朝年号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年
四十年
纪年
1552年
1553年
1554年
1555年
1556年
1557年
1558年
1559年
1560年
1561年
干支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嘉靖
四十一年
四十二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纪年
1562年
1563年
1564年
1565年
1566年
干支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隆庆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西元
1567年
1568年
1569年
1570年
1571年
1572年
干支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万历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573年
1574年
1575年
1576年
1577年
1578年
1579年
1580年
1581年
1582年
干支
癸酉
甲戌
乙亥
乙亥
丙子
丁丑
崇祯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公元
1638年
1639年
1640年
1641年

明代年表

明代年表

明(1368——1644)一、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帝名:朱元璋辈份:第一代在位:1368——1398(30年)生卒:1328——1398(70岁)皇考:朱世珍第三子生母:陈氏年号:洪武(1368——1398)陵墓:孝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二、谥号:恭闵惠皇帝庙号:无帝名:朱允炆辈份:第三代在位:1398——1402(4年)生卒:1377——?皇考:太祖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生母:吕氏年号:建文(1399——1402)陵墓:无三、谥号: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原为太宗,后改为成祖帝名:朱棣辈份:第二代在位:1402——1424(22年)生卒:1360——1424(64岁)皇考:太祖第四子生母:马氏(一说为其他宫女所生)年号:洪武(1402)永乐(1403——1424)陵墓:长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四、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帝名:朱高炽辈份:第三代在位:1424——1425(1年)生卒:1378——1425(47岁)皇考:成祖长子生母:徐氏年号:洪熙(1425)陵墓:献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五、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帝名:朱瞻基辈份:第四代在位:1425——1435(10年)生卒:1398——1435(37岁)皇考:仁宗长子生母:张氏年号:宣德(1426——1435)陵墓:景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六、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帝名:朱祁镇辈份:第五代在位:1435——1449(14年)1457——1464(7年)生卒:1427——1464(37岁)皇考:宣宗长子生母:孙氏(一作宫人纪氏)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陵墓:裕陵(今北京市昌平县)七、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庙号:代宗帝名:朱祁钰辈份:第五代在位:1449——1457(8年)生卒:1428——1457(29岁)皇考:宣宗次子生母:吴氏年号:景泰(1450——1457)陵墓:北京西山八、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帝名:朱见深辈份:第六代在位:1464——1487(23年)生卒:1447——1487(40岁)皇考:英宗长子生母:周氏年号:成化(1465——1487)陵墓:茂陵(今北京市昌平县)九、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帝名:朱祐樘辈份:第七代在位:1487——1505(18年)生卒:1470——1505(35岁)皇考:宪宗第三子生母:纪氏年号:弘治(1488——1505)陵墓:泰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帝名:朱厚照辈份:第八代在位:1505——1521(16年)生卒:1491——1521(30岁)皇考:孝宗长子生母:张氏年号:正德(1506——1521)陵墓:康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一、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帝名:朱厚熜辈份:第八代在位:1521——1566(45年)生卒:1507——1566(59岁)皇考: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杭子生母:蒋氏年号:嘉靖(1522——1566)陵墓:永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二、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帝名:朱载垕辈份:第九代在位:1566——1572(6年)生卒:1537——1572(35岁)皇考:世宗第三子生母:杜氏年号:隆庆(1567——1572)陵墓:昭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三、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帝名:朱翊钧辈份:第十代在位:1572——1620(48年)生卒:1563——1620(57岁)皇考:穆宗第三子生母:李氏年号:万历(1573——1620)陵墓:定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四、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帝名:朱常洛辈份:第十一代在位:1620(1个月)生卒:1582——1620(38岁)皇考:神宗长子生母:王氏年号:泰昌(1620)陵墓:庆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五、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哲皇帝庙号:熹宗帝名:朱由校辈份:第十二代在位:1620——1627(7年)生卒:1605——1627(22岁)皇考:光宗长子生母:王氏年号:天启(1621——1627)陵墓:德陵(今北京市昌平县)十六、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庙号:思宗帝名:朱由检辈份:第十二代在位:1627——1644(17年)生卒:1610——1644(34岁)皇考:光宗第五子生母:刘氏年号:崇祯(1628——1644)陵墓:思陵(今北京市昌平县)。

明朝大事记年表

明朝大事记年表

以下是明朝大事记年表: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元帝退回蒙古,北元灭亡。

明朝建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丞相之位,集大权于皇帝一身。

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造“宝船”下西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不久朱标早逝。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并建文帝失踪下落不明,史家以“建文逊国”纪年。

朱棣即位,为永乐元年(1403年)。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结束。

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首次出征漠北。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享年38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即位,改元景泰。

天顺元年(1457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

天顺八年驾崩。

宪宗登基后以天顺为元年,追称代宗为上恭纯皇帝,谥号为诚孝章皇后,香山静福寺有灵照墓祀之。

自天顺后英宗再度重用宦官。

英宗第七子朱祐杬晋封兴王后赐名其府为“天寿山”。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封藩在北京的藩王,加封为“大明国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甲寅,宪宗驾崩,享年四十一岁。

孝宗即位后弘治年间推行一系列明智政策扭转了朝廷国运。

弘治八年(1495年):南巡时曾受到宦官的惊吓病倒。

在宦官李广冒死进献豹骨后病情有所好转。

此后对宦官使用严刑峻法打压,“宫门铁牌”所禁止之事宦官却仍然无所顾忌常犯。

以上就是明朝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时间点,包括了明朝的建国、迁都、政治斗争、军事冲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明朝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纪年天干公元年份对照表

明朝纪年天干公元年份对照表

明朝纪年天干公元年份对照表明(公元1368年—公元1661年)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己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壬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癸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甲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乙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丙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戊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己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庚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辛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壬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癸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丙寅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丁卯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戊辰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己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庚午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壬申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癸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甲戌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乙亥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丙子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戊寅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辛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壬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乙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丁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戊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己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庚寅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辛卯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壬辰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癸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甲午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丙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丁酉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戊戌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己亥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庚子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壬寅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癸卯年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甲辰年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丁未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戊申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己酉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庚戌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辛亥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壬子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癸丑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甲寅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乙卯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丁巳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戊午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己未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庚申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辛酉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壬戌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癸亥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乙丑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丙寅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丁卯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戊辰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己巳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辛未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壬申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癸酉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甲戌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乙亥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丙子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明)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戊寅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己卯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庚辰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辛巳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壬午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癸未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甲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乙酉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丁亥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戊子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己丑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庚寅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辛卯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壬辰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癸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甲午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乙未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丙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丁酉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戊戌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己亥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庚子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辛丑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壬寅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癸卯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甲辰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乙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丙午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丁未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己酉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庚戌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辛亥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壬子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癸丑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甲寅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乙卯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丁巳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戊午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庚申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辛酉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壬戌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癸亥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甲子年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乙丑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丁卯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戊辰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己巳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庚午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壬申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癸酉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甲戌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乙亥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丙子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戊寅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己卯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庚辰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辛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癸未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甲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乙酉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丁亥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戊子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己丑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庚寅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辛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壬辰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癸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甲午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乙未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丙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丁酉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戊戌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己亥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庚子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辛丑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壬寅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辰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乙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丙午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丁未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戊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己酉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辛亥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壬子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癸丑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甲寅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乙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丙辰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丁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戊午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己未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庚申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辛酉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壬戌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癸亥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甲子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乙丑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丙寅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戊辰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己巳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庚午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辛未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壬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戌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乙亥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丙子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丁丑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戊寅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己卯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庚辰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壬午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癸未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甲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乙酉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丁亥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戊子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己丑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庚寅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辛卯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壬辰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癸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甲午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乙未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丙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丁酉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戊戌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己亥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丙午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辛丑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壬寅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癸卯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甲辰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乙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戊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己酉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辛亥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壬子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癸丑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甲寅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乙卯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丙辰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丁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戊午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己未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癸亥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甲子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乙丑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丙寅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丁卯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己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壬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癸酉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甲戌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乙亥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丁丑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戊寅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己卯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庚辰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辛巳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癸未年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丁亥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戊子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己丑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庚寅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辛卯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壬辰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癸巳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甲午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乙未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丙申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丁酉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戊戌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己亥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庚子年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辛丑年。

明代皇帝年号简表

明代皇帝年号简表
绍武陵
4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庆陵
15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16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1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2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3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6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7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8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9
朱祐樘
明代(1368年至1644年)
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1
朱元璋
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2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3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明朝皇帝年表

明朝皇帝年表

明朝皇帝年表LT明朝皇帝年表:1368-1644,276年,16帝[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封建王朝]1.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1368-1398),终年71岁。

元至正14年,1354年正月初一,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带24人在濠州起事,最厉害的是,这24个全部都是英雄,后来3人封公,21人封候,仅花云和耿再成开国前战死,算上老朱,25个人,有23个,一起建立了明朝。

名单如下: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恒、谢成、李新2、张赫、张铨、周德兴。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成祖岳父,仁宗之外祖父。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元末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

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

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

之后,他又率军赴广西平蛮。

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终年58岁。

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襄列,赐葬钟山之阴。

吴祯(1328—1379),吴良的弟弟,原名国宝,后赐改名祯。

曾任大都督佥事、征南副将军等职,曾与吴良等大将南征北伐。

他深通水战兵法,被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曾率舟师至流球海面大败倭寇。

洪武十二年(1379)病死京师。

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海国公,谥襄毅,葬钟山之阴。

花云(1321~1360),怀远人。

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

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

他所战皆克,攻破怀远时擒获敌将,又攻克全椒、缪家寨。

明朝皇帝顺序及年号及年份

明朝皇帝顺序及年号及年份

明朝皇帝顺序及年号及年份明朝皇帝顺序及年号及年份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

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年号顺序表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

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

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

只有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
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
1398年即位,在位5年。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
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4、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
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
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
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6、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
(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7、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
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8、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
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9、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
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葬泰陵。

10、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
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1、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
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12、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
1566年即位,在位7年。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13、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
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14、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
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15、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
1620年即位,在位8年。

庙号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

16、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
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

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葬于十三陵思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