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3-3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2、情感目标: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3、技能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学具准备:作业纸、笔教学程序:一、导入教师背诵几首梅兰竹菊的古诗,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提问2:“四君子”题材除了在绘画中较多运用,在其他美术门类中有运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呢?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明确主题,托物寄情。
二、新授(1).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观赏图片:《墨梅图》。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2).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3)讲解关于中国画画梅的用笔,以及画面构图.(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
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2.图片欣赏:《墨兰图》。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58陈君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
本课中从植物,动物,静物,人物等多幅作品介绍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书中例举了较多的图例,附上了文字说明,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从课本中得到教学重点的解答,但是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书中提及并不多,需要课堂教学引导的深入剖析。
本课内容较多,图片选取上,对教材有删减和增加,使欣赏重点突出。
对其他作品只简要了解,让学生通过自学等形式去完成。
学情分析:高二(3)班的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且课堂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组织较好。
学生会在课前预先做好小组的分配,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功课,能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并积极回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能力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经历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如何借助其他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会体会作品之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美术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代表作品。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用的PPT美术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搜索课本相关的画家及作品,预习本课内容。
讨论时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葫芦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这个作品对于很多人是动漫的启蒙之作。
但是这个貌似很简单的动漫作品,背后可能也隐藏着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葫芦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正义一方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战胜了邪恶的一方。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葫芦娃”的故事在暗示中国曾经的抗日战争。
美术《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
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
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
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
)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
”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
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托物寄情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托物寄情中的植物人格化、动物人格化和静物人格化;
2、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画家通过不同事物寄托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些作品不仅是作品本身还要联系它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特定的情况来理解与分析,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现在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理解、评价一些作品是一个关键,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六、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人美版绘画第三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
画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视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难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自主学习:为什么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教学活动
1【导入】托物寄情
导入
观赏舞蹈《岁寒三友》片段
学生思考:舞蹈表现的内容,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片段教学教案

课 题
《托物寄情》——徐渭艺术作品欣赏15分钟片断教学
授课人:李曙光
知识或技能目标(含重点、难点)
重点:徐渭作品的特点。难点:徐渭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课型:
要素组合
体验方式
发展目标(含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艺术家的高贵品格,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作品评述画家为什么这样画?
展示作品题诗,介绍画家背景
▲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他到底想表现什么?
▲你还知道有哪些与之相类似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语: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有着非常苦难的经历,但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不幸,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艺术的创造中;他们不畏权贵,淡薄名利,正是这些努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成就了他们不朽的艺术,几百年过去了,当我们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时,我们不仅为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所折服,我们更多的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同学们让我们通过美术鉴赏走进大师的作品,用这些经典的艺术感化我们的心灵,是艺术使我们在坎坷的人生变得更加美丽。
教学环节
时间
操作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
明确任务
分析作品
评述作品
总结升华
1分钟
4分钟
2分
6分
钟
2分钟
一、导入:
艺术家在表现事物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深层次的自我。但有的艺术家在表达自我的时候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的艺术家徐渭的作品。
二、作品分析
徐渭的葡萄图
▲徐渭画的是什么?
板书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写关键词,小组抽学号回答
小组合作
学生相互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材版本: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模块:美术鉴赏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一、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三、教学意图:由于中国的书画文化源远流长,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书画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理解托物寄情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托物寄情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表达自我的不同方式:植物、动物、静物人格化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2、学会诗、书、画、意多元化鉴赏作品,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1、隐喻手法的运用。
2、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六、课时:1课时七、教具准备:教具:视频、多媒体课件、书画图片;学具:作业纸、笔、水粉颜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会通过画面的内容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这些能代表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画面内容来自哪里呢?通常他们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墨竹。
看视频的时候,请思考,作者画竹子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汇总总结: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坎坷,最后看透世态炎凉,弃官从民。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展示作品王冕的《墨梅图》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3页作品《墨梅图》,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从小就喜欢画画,一生酷爱梅花,不畏权势低腰,重情趣,淡名利。
画中的题诗诠释了作者一生重情趣,淡名利,朴素淡雅如梅花的清高气节。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1、梅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梅花具有高洁、坚强,傲雪的象征意义。
2、作者用梅花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文中题诗有什么作用?汇总:作者采用梅花正是借用了她的象征意义,来暗喻自己重情趣、淡名利。
文中题诗辅助绘画起到说明作者用意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图片展示:四君子图除去刚才提到的梅花,还有兰、竹、菊都是艺术家笔下固定的、传统的绘画素材,号称四君子。
提问:为什么称它们四君子?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梅:傲雪、兰:高洁、竹:虚心、劲节、菊:傲霜(四)精讲点拨:1、植物的人格化作品展示:徐渭的《墨葡萄图》、郑思肖的《墨兰图》分析作品,根据作者背景,结合画中文字,分小组讨论:作品中的葡萄、兰花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一起了解一下画家的经历。
)总结:墨葡萄、墨兰与上面的四君子一样,同为植物被艺术家赋予了一定的人格化,所以徐渭用荒野中的葡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郑思肖:用无根兰,表达自己对新政权的憎恨,不满,对故土的怀念。
2、动物的人格化除了植物可以抒情,那么动物可以抒情吗?都有哪些呢?讨论,回答。
图片展示:《安晚贴》以及作者简介画面题诗、落款;《奔马》以及作者简介,作画年代。
请同学们请结合课本64页按照自己的文史知识对这两幅作品进行鉴赏,分小组讨论之余,总结两幅作品是如何托物寄情的。
讨论,问题汇总总结: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能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表现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奔马图》,作者徐悲鸿。
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冲击力,似乎要冲出画面,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3、静物的人格化。
图片展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请同学上台讲解《艺术家的卧室》,以增进对托物寄情的理解简单讲述:除去植物、动物的人格化,还有静物的人格化。
作品中利用身边之物表达自己特殊的心情。
新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鉴赏我们知道,艺术家借助不同的植物、动物、静物抒发个人的情感,所以我们看一副作品不仅要看作品的内容,还要通过艺术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去理解作品。
这也是今天我们本节课的重点: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的关系。
所以鉴赏美术作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作品的弦外之音。
(五)课堂拓展下面我们来集体讨论一下:艺术家表现情感的方式既然有很多,除了上述国画、油画之外,那么还有哪些方式呢?讨论,汇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剪纸等等。
这些作品他们运用了不同的形象隐晦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一类作品直白的宣读了作者心声,例如:《到前线去》。
请从作者以及创作年代、情感表达途径、情感性质特点欣赏《到前线去》。
共同完成表格。
(六)有效训练:1、根据《奔马》回答下列问题:①.该作品的作者是。
②、该作品表现了的内涵。
A.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放情怀B.形式语言C.民族意识D.作者对个人前途的关注③.该作品是一幅画。
A、工笔画B、写意画C、水彩画D、版画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在主题上,作者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
B、作者完全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C、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D、作者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知识互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哪些托物寄情的例子,请大家思考,交流。
例:民间艺术中:五毒肚兜,鞋垫图案、五福捧寿还有我们书信往来的时候,在折叠信纸的时候,会折成不同的形状,比如:寄托思念的秋叶、小兔子、千纸鹤等等。
还有时下流行的鲜花花语的运用,诗词歌赋里都会经常用到这一种手法。
互动:请同学上台,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方式抒发一种情感,形式不限。
(提示:线条、色彩或是具象的形象)(八)课后延伸:咱们临朐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各种民间工艺欣欣向荣。
可以找寻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看他们是如何用到托物寄情的创作理念的。
(九)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可以认识到,艺术家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植物、动物、人物、静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有的隐晦一些,有的直白。
所以我们鉴赏作品时候,一定要借助背景材料和画家生平信息,分析作品的深层含义------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懂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效果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从熟悉的生活例子入手,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互动活动比较好,学生领悟学习能力强,能通过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东西展现出来,比较不错。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及艺术家个人经历造就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植物人格化”(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墨兰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动物人格化”(任仁发的《二马图》、龚开的《骏骨图》,八大山人的《安晚贴》,徐悲鸿的《奔马》)“静物人格化”(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格斯顿的《画家的桌子》),以及人物直白表现(库淑兰的《剪花娘子》、胡一川的《到前线去》、李桦的《怒吼吧、中国》)。
由于本节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因此,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有效训练:1、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作品的作者是()2)这幅作品表现了()的内涵A 中国古大文人的放浪情怀B 形式语言C 民族意识D 作者对个人前途的关注3)该作品是一幅()画A 工笔画B 写意画C 水彩画D 版画4)该作品属于A、具象艺术B、意象艺术C、抽象艺术D、三者都不是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主题上,作者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
B、作者完全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C、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盼。
D、作者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作品表现方式所寄托的情感墨梅图植物的人格化寓意自己重情趣,淡名利的清高意志墨葡萄图安晚贴艺术家的卧室怒吼吧中国课后反思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文字上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的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安排在了讨论的过程中。
课标分析此课程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中,通过讲授和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画家借美术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种美术现象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