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网平差报告范文

水准网平差报告范文一、引言水准网是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用于测量地面高程的变化情况。
水准网平差是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精确的高程数值。
本报告旨在介绍对水准网进行的平差工作,并总结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平差方法本次水准网平差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
首先,根据测量数据建立观测方程,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误差方程,得出平差结果。
为了提高平差结果的可靠性,还进行了粗差检查和精度评定。
三、数据处理据调查的水准测量数据包括起始点、中间点和终点的高程数值,并附带观测误差。
根据测量原理和方法,建立起始点到中间点,以及中间点到终点的观测方程。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得到误差方程,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平差结果。
四、平差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了水准网各点的平差值。
其中,起始点高程为10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99.80m;中间点高程为9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89.65m;终点高程为80.00m,通过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值为79.90m。
平差结果精度评定表明,各点高程平差值的相对精度在0.01m范围内,满足工程要求。
五、精度评定为了验证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对平差后的观测值进行了精度评定。
采用精度评定公式计算出观测值的标准差,并与测量数据中的观测误差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平差后的观测值标准差与观测误差值基本一致,验证了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六、结论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水准网平差,得到了高程的精确数值,满足了工程要求。
经过精度评定,验证了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报告的平差结果可作为后续工程的高程标准值使用。
七、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准网平差的精度和可靠性,建议在测量过程中增加观测次数,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异常数据和粗差要加强检查,在数据处理时予以排除,以减小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
建议在平差结果中注明精度评定的方法和结果,以提高平差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并提醒在使用平差结果时注意其精度范围,避免误差传递对工程的影响。
二等水准测量及科傻平差操作教程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一、前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主要作为大城市的高程控制;地面沉降;精密工程测量。
二、主要技术标准执行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三、主要内容作业流程图1、首先进行现场地形和控制点勘察,查看控制点具体位置并记录(可在奥维地图上标记),查看是否有控制点被破坏,周围地形是否便于测量。
2、勘察完成后,根据施工需求按规范要求埋设加密点,加密点要埋设在坚实牢固的土质上,防止后期沉降。
3、根据勘察情况,制定测量路线,尽量选择距离最短、高差较小、土质坚硬的线路。
4、设置测量参数开始测量,以徕卡LS10为例:4.1测量前首先校验仪器和水准尺零点误差,测量时仪器水准气泡对中整平,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单位设置,距离单位米,高程位数为5位,距离位数为3位,温度℃。
4.2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模式设置,模式有五种:单次、平均、平均S、中值、跟踪。
选择平均。
4.3设置作业:在主菜单界面选择程序-线路测量进入配置界面,点击设置作业。
新建一个作业,输入作业名称,作业员名称。
4.4设置限差:按照二等水准标准设置限差,最小视距为3米(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要大于3米),最大视距为50米,前后视距差为1.5米(后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与前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之差不大于1.5米),累计视距差为6米(本次的前后视距差+往次所有的前后视距差之和不大于6米),最高视线2.8米(仪器望远镜十字丝横丝与水准尺水平视线不超过2.8米,2米的水准尺则输入1.8米),最低视线0.55米),B1-F1/B2-F2 0.00030m(第一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与第二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不大于0.3mm)。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测量地面高程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变化或水平面的形状。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主要包括:制定水准路线、测量高程、针对性质检查、平差计算、平差精度评定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1.制定水准路线: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制定一条水准线路。
首先在需要测量的区域内选择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需要,确定中间的支路,并规划各测点的位置。
制定水准路线时需要考虑地形因素,尽量选择平坦且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高程:按照事先制定的水准路线进行实地测量工作。
在每个测点上,使用水准仪或自动水准仪进行测量。
水准仪会产生一些误差,所以在每个测点上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性质检查:在测量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质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比连续点之间的高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是检查高差闭合差,即起点和终点的高差是否一致。
4.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步骤。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高程值。
平差计算可以分为两种方法:高程平差法和改正数平差法。
高程平差法是指在整个水准线上进行平差,消除所有测量误差。
改正数平差法是指在每个测点上计算改正数,然后根据改正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差。
5.平差精度评定:在平差计算完成之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精度评定是通过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精度,来评价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标准差,通过标准差来评估平差结果的精度。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应注意具有快变曲率的曲线,比如大湾曲线或拱形,此类曲线上眼迅速地变化会产生红落炮,并且误差会变大。
在这种曲线上,可以增加测量的密度,减小测量间距,以提高测量精度。
-为了减小高程差知错造成误差的可能性,可以在测量点附近设置较好的目标。
这样可以减少指向目标的距离和指向目标的指向偏差。
水准测量平差

169.5
306.0 134.5 245.1
29 长委
68 长委 23 长委 121 安徽省水利厅
1950~1953
1950~1953 1950~1953 1952~1956
0.70
0.56 0.71 0.60
0.12
0.11 0.15 0.09
注:①一、二等水准点间经过连测与网形变化,故该表与表 1—5—1,线路长度不等。 ②1955 年前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1955 年以后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
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平差图(安徽省部分)见图 1—7—1。
表 1—7—2
安徽省二等水准观测精度统计表 (1952~1958 年)
水准线 等级
路名称
测
线长
起迄点地名
段
(公里)①
数
施测单位
施测时间 (年)
1 公里线路长观 测中误差(毫米)
偶然 系统
淮上线 Ⅱ 蚌埠~长台关
543.5 193 淮委
1953
江淮线 Ⅱ 寿县~裕溪口
288.7 100 淮委
1953
0.56 0.10
涡河线 Ⅱ 怀远~中牟
453.1 80 淮委
1953
0.43 0.04
宿开线 Ⅱ 符离集~开封
326.5 122 淮委
1953
0.19
0
韩蒙线 Ⅱ 柳泉~蒙城
172.8 36 淮委
1953
0.36 0.15
颍河线 Ⅱ 漯河~沫河口
第四节 水准测量平差
一、1953~1985 年水准测量平差
〔治 淮委 员会 一 、二 等 水准 平差〕 1953 年,淮委利用新、旧观测成果,组成淮河流域 13 个精密水准路线环,14 个二等水 准 路线环,15 条支线,以导淮委员会在淮阴马头镇所设“BM 11,明下”高程 16.967 米 为废 黄河 零 点高 程 。由 于测 图 急需 ,用“淮 上线 ”、“淮 下 线”为 基础 向 两侧 推算 ,未作 平 差。1954 年 12 月,编印出版《淮河流域精密水准测量初算成果表》。1958 年前,安徽水利系统在淮 河流 域 作业 时 ,均 采 用此 成果 ,作为 发 展三 、四等 水 准的 起算 数 据。 〔中 国东 南部 精 密水 准平 差〕 1956 年,总参测绘局、水利部组成 5 人平差委员会,并从全国水利系统中抽调 49 人, 进行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平差,次年 10 月结束。这次平差,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统,测区范围在东经 103 度以东至沿海,北纬 22 度~41 度,共 17 个省区。参加平差的水 准路线,共组成 55 个闭合环,长 34949 公里。除总参在河北省及其周围测有 117 公里的一 等水 准 外,其 余均 为 二等(其中 一部 分 为水 利 部门 原测 一 等、平 差按 二等 使 用)。平 差前 ,平 差 委员 会依据 1953 年总 参译印苏 联的《一、二 等水准测 量规范》,参照 1954 年水 利部 的 《精密水准测量细则》,对所有外业成果进行 分析鉴定,认为其中有 8127 公里水准因 操作 不合 要 求,不 能参 加 整体 平差 ,只能 作 局部 平 差。 淮委 与 长(委 )办 ,原测 精 密水 准 ,在 评 定 等级 时 ,大部 分为 二 等,少 数为 三等 ,原 测二 等定 为 三等 。平 差 时,除 按照 正 常情 况对 观 测 资料划分一、二、三、四等以外,又根据部分测段因既违反了操作规程,而在网形结构 上又 无法 舍 弃等 情 况,增 加了“Ⅱ下 等”(成 果表 中 为二 等)。 在参 与 整体 平差 的 水准 网 中,一 等 水 准路线未 形成闭合 环,分散夹 在整个水 准网的 东北角;二等 水准路线 中,夹杂着“Ⅱ 下 等”及三等。平差委员会决定,采用混合网平差法,按不同等级不同精度赋于相应的 路线 权,权 的 确定 采用 正 常公 式计 算 值乘 以 相应 的比 例 因子 ,按水 准等 级 确定 Ⅰ ∶Ⅱ ∶Ⅱ 下 = 2 ∶1 ∶ 0 .8 。 水准 路 线未 进行 重 力测 量 。正 高改 正 计算 ,采用 国际 正 常重 力 公式 。全 区 单 位权中误差=±11.86 毫米;1 公里路线的观测中误差=±1.19 毫米;根据 185 条路线算 出的每公里偶然与系统中误差分别为±0.59 毫米,±0.08 毫米。1957 年 8 月,国家测绘 局出版了《中国东南部精密水准成果表》,安徽省水准点成果载 于第四、第 五册中,中 国东 南部精密水准路线(安徽部分)布测情况见表 1—7—2(二等水准观测精度统计表)。因平 差计算前,一、二等水准点间经过连测与网形变化,所以本表与表 1—5—1 中的长度不等。 ·84·
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

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水准闭合平差是测量施工现场的高程控制点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对不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处理,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
首先,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构建高程网格:在进行往返水准测量之前,需要根据工程需要构建高程网格。
高程网格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高程控制点组成的网络,在测量中起到了定位和平差的作用。
2. 往返水准测量: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测量路线进行往返水准测量,分别记录两个方向的测量数据。
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测量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及观测点的选择,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将往返水准测量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
在数据处理中,需要进行数据的筛选,去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点。
4. 闭合差检查:在进行水准闭合差检查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精度要求确定闭合差的允许范围。
一般来说,闭合差应该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了允许范围,需要对数据进行重新检查和处理。
5. 平差计算:根据测量数据和闭合差的检查结果,进行水准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调整,使得测量结果满足闭合差的要求。
平差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观测数据的权重和测量误差的影响,采用适当的平差方法进行计算。
6. 平差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平差的效果和精度。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绘制高程变化曲线和误差图,评估不同点的测量精度和闭合差的分布情况。
7. 报告编制:根据平差结果和分析,编制测量报告,包括测量过程、数据处理和平差计算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总之,往返水准闭合平差操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精确度和仪器的校准情况,以及数据的质量和精度要求,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1.观测数据的整理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5.提交平差报告三、结论正文一、引言水准平差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工程建设等领域。
水准平差计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消除观测误差,得到准确的高程值。
为了保证水准平差计算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步骤。
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1.观测数据的整理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之前,首先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
这包括检查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消除异常值等。
整理好的观测数据应包括水准点之间的距离、高差等基本信息。
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是水准平差计算的核心环节。
平差值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消除观测误差后得到的理论值。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
计算平差值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误差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
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是为了评价平差结果的精度。
标准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通常用标准差表示。
计算标准误差时,需要考虑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等因素。
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是为了确保水准平差计算的可靠性。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误差椭圆法、平面拟合法等。
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5.提交平差报告完成水准平差计算后,需要撰写平差报告。
平差报告应包括水准平差计算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精度评价等内容,以便用户了解水准平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论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其计算步骤包括观测数据的整理、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和提交平差报告。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水准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消除误差和残差,以求得较为准确的高程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观测方程
在水准测量中,设定起点高程为0,然后逐站向前观测,求出每个站点的高程。
建立每个站点高程的观测方程,包括自由高差和永久高差的影响。
2. 矩阵方程式
将所有观测方程进行矩阵变换,消除自由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3. 固定高程点的影响
将所有观测方程加上固定高程点的影响,消除永久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4. 最小二乘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出平差后的高差平差值,分别确定每个站点的高程。
5. 残差分析
对于每个观测方程都会有一个残差,其代表了实际测量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
进行残差分析,可发现数据中的误差规律和存在的误差来源,为后续的测量和处理提供参考和改进。
6. 高程精度分析
通过对整个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和精度分析,得出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摘要:
1.水准平差计算的定义和意义
2.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
3.具体的操作方法
4.水准平差计算的实际应用
正文:
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平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步骤,使得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达到最优的一种计算方法。
水准平差计算在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建筑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平差模型。
这是水准平差计算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来描述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
第二步,选择平差方法。
目前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可以使得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第三步,计算平差结果。
根据建立的平差模型和选择的平差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然后,根据测量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模型和方法。
接着,根据平差模型和方法,设置相应的参数,并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水准平差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减少误
差,提高工程质量和设计质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建筑尺寸,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美观度。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提高地图的精度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是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和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第一阶段:前方测量
1.确定测量线路和测量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条线路,并在此线路上选择起始点和终点作为测量点。
2.设置基准点:根据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用于参考测量结果。
通常选择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
3.进行观测:使用水准仪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进行测量。
观测时,需要记录下各点的观测高程和其他相关参数,如气温、大气压、仪器的仰角和方位角等。
4.进行中间高程点的观测: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选择若干个中间点,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第二阶段:后方处理
1.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计算测点的高程差、观测误差等。
2.误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确定各个观测点的可靠性和测量结果的精度。
3.编制水准平差表:将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整理成水准平差表,列出各点的观测高程、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后的高程。
第三阶段:闭合检查
1.进行闭合检查:通过计算起始点和终点的高程差,确定测量线路的闭合差。
闭合差越小,说明测量的准确性越高。
2.判断闭合差的合格与否:根据地理和测量精度要求,判断测量的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
第四阶段:精度分析
1.进行精度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和观测结果的误差范围,对测量线路的观测结果进行精度分析,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第五阶段:结果调整
1.进行结果调整:根据精度分析的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调整,以满足测量的要求。
调整的方法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小二乘平差法等。
2.重新校正观测数据:在进行结果调整后,需要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重新校正,以确保所有数据是正确和一致的。
总结:
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包括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需要注意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误差的分析和修正。
只有经过严格的过程和精确的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