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叙矿区石屏二矿龙潭组沉积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龙潭组煤层受热-生烃史及气体成因

0 引 言
沉积盆地构造埋藏史与受热演化史研究对揭 示烃源岩 成 熟、生 烃 及 油 气 运 移 均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作用[1-2]。国内外学者运用 Petromod1D模拟技术 并结合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包裹体测温、同位素地 球化学动 力 学 分 馏 等 方 法,对 不 同 含 煤 盆 地 的 构 造 -埋藏史演化和烃源岩生烃潜力等进行大量研 究,成果丰 富。 杨 程 宇 等 通 过 最 新 的 实 测 大 地 热 流史、类似地区的烃源层生烃门限、地质类比法替 代流体包 裹 体 测 温 法,重 建 川 中 隆 起 安 岳 气 田 关 键井埋藏史与热演化史[3]。王萍等对川西坳陷中 段须四段重点井砂岩样品进行包裹体测试分析, 并结合单井热史、埋藏史的研究,提出川西坳陷中 段须四下亚段和上亚段的成藏期次以及天然气充 注主要 时 期 [4]。 HAKIMI等 通 过 利 用 伊 拉 克 库 北 部尔德斯坦地区 6口井的萨尔格鲁烃源岩的地质 资料,运用 一 维 盆 地 模 拟 重 建 了 中 侏 罗 世 萨 尔 格 鲁烃源岩 的 埋 藏 史 和 受 热 史,预 测 了 油 气 生 成 与 排出时间[5]。薛志文等基于钻井泥岩声波时差和 镜质组反射率数据对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腾 格尔组和 赛 罕 塔 拉 组 的 剥 蚀 量 进 行 了 计 算,恢 复 了其原始 沉 积 厚 度 及 埋 藏 过 程[6]。 由 此 可 见,构 造埋藏史与受热生烃史研究是揭示盆地或地区油
四川古叙矿区石屏二矿龙潭组沉积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

t r i n e , d e l t a i c a n d l a g o o n - t i d a l f l a t s e d i me n t a y r s y s t e ms . C o a l s e a m C2 5 w a s f o r me d i n p e a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o g f a c i e s ; C 2 4 i n l a k e s h o r e ; C 2 0 , C1 9 ,
Lo n g t a n Fo r ma t i o n S e d i me n t a r y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o a l Co n t r o l l i n g Ge o l o g i c F a c t o r An a l y s i s i n S h i p i n g No . 2 Co a l mi n e , Gu l i n — Xu y o n g Mi n i n g Ar e a , S i c h u a n
L i u Ce , Wu Yo n g g u i a n d Che Hua i q i ng
( N o . 1 3 5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e a m , S i c h u a n B u r e a u o f C o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 L u z h o u , S i e h u a n 6 4 6 0 0 0 )
文章编号: 1 6 7 4 — 1 8 0 3 ( 2 O 1 3 ) 1 O 一 0 0 0 7 — 0 6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沉积环境及其源控作用分析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沉积环境及其源控作用分析曹清古;刘光祥;张长江;潘文蕾【摘要】作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之一,二叠系烃源岩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
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岩相古地理的恢复,以及沉积环境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浅海陆棚、潮坪-潟湖及滨岸沼泽等相带。
文中引入了“有机碳厚度”的概念,即采用有机碳含量与烃源岩厚度之积综合反映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并结合无机地化与有机碳分析测试数据,论述了沉积环境的源控意义,为烃源岩宏观分布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提供了理论参考。
%A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rock for gas gener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Permian source rock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during the Longtan phase of the Late Permian in the Sichuan Basin was reconstructed, and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n source rock gener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e Upper Permian of the Sichuan Basin, favorable source rock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hallow shelf, tidal flat-lagoon and onshore swamp facies. The concept of “organic carbon thickness” was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multiplied by source rock thickness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generation features of source rocks. Combined with in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c carbon ana-lyses,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n source rock generation were studi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resource estimation.【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烃源岩;沉积环境;控制因素;二叠纪;四川盆地【作者】曹清古;刘光祥;张长江;潘文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勘探实践证明,四川盆地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1-2]。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杨云(1986-),男 ,工程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第2期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3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 :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
中统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至白 垩系上统窝头山组、打儿凼组地层均有出露。局部 河流低洼地段及斜坡存在第四系堆积物,均为沉 积岩地层。 1.2 区域构造
发生尖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1% ~5%),次为孔雀石(<2%),该沉积型铜矿在川南地
区广泛分布,目前没有进行规模性勘查和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沉积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川南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志码 :A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 Sichuan YANG Yun
14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第2期
⑦第四系 主要为坡积层和残坡积层,由砖红色长石砂 岩碎块、含砾粘土、腐植土层等组成,主要分布于 研究区北部及南部。
2.2 构造
研究区南部位于象鼻场向斜南翼,地层倾向 逐渐转为5°~25°,倾角7°~12°;中部位于象鼻场 向斜北翼,地层倾向180°~210°,倾角6°~15°;北 部位于沙溪沟向斜南翼,地层倾向北西335°~北 东65°之间,倾角7°~20°。
的作用,众多研究人员根据其形成的环境,分为海 相砂岩型铜矿和陆相砂岩型铜矿[10]。沉积型铜矿
床一般赋存于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地层中,以辉铜
矿等含铜硫化物为主[8]。 川南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宜宾- 泸州一带,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含煤地层格架及聚煤作用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有以下
几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 区域不 整 合 面 。 广泛 分 布 于 四川 东 部 ,其重 要 识别 标 志为 茅 口组灰 岩风 化 壳上 广泛 发育 的高 岭石粘 土 岩 ( 局 部 富集 为铝 土矿 ) 或 铁铝 质泥 岩 ,分 布范 围广 。 2)深切 谷 和古 土壤 ,也 是 一种 不整 合 面 。下 切 谷 的充填 物与其 下伏 沉积 层存 在 明显 的沉积 相错 位 , 河流 下切 谷 在古 叙矿 区龙 潭组 较 发育 ( 图1 ) 。此 外 ,在川 南一 带普 遍发 育 的 C 2 3 、 C 7 — 1 0煤层 底板 即为 古土 壤 ( 为 浅灰 ~灰 白色高 岭石 粘 土岩 ,俗 称 “ 下砂 锅 土” 、“ 砂锅 土 ” ) 。
古叙矿区是四川省重要的无烟煤赋存地。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 ,已累计探获煤炭资 源量 3 8 . 6 亿吨 , 加强该区含煤地层格架和聚煤作用 的研究对矿区科学开发以及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指 导意义。
1 区域 地质背景
古叙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四川前陆盆地南缘 的叙永 ~ 筠连叠加褶皱带。其东西两侧分别与J l I 黔 、川滇南北 向构造带相邻 ,北接华蓥山滑脱褶皱带南部之低缓褶皱带 ,西侧属于盐津 ~ 威信东西向构 造带的雷波隆起。矿区构造由古蔺复式背斜和若干个次级褶 曲组成 ,是本 区的主要控煤构造 。晚二叠世 龙潭期 ,本区在经历了长期的剥蚀夷平后 ,又复下沉 ,形成滨海 一 湖沼盆地 ,沉积了厚达 1 0 0 m 余的以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1 1
作 者简 介 :梁万 林 ( 1 9 6 1 一)男 ,广 西容 县人 ,地 质 高级 工程 师 ,长 期从 事矿 产勘查 及 技术 管理 工作
川南地区石宝矿段龙潭组层序地层研究

川南地区石宝矿段龙潭组层序地层研究刘安然;巫晓兵;胡俊仁【摘要】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coal-bearing strata in southern Sichuan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variation .Guided b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Sedimentary petr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rough consolidated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s divided 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the Shibao ore block of South Sichuan into 3 long-term sequence (LSC1-LSC3) and many medium-term sequenc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study of outcrops ,coring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ed four kinds of sequence boundary and its manifestations substances , including regional unconformity , fluvial erosion surface , lithology , lithofacies conversion surface and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the long-term base-level cycles in each cycle of the material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coal accumul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By multi-well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trast ,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mine development work Shibao ore block .%针对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埋深和厚度变化大的特点,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石宝矿段内上二叠统龙潭组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和物探测井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和最大海泛面4种层序界面及其物质表现形式,并将其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LSC1-LSC3)和若干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资源勘查工程_选题

1、古叙矿区石屏一矿井田地质特征浅析2、古叙矿区石屏一矿井田构造特征分析3、古叙矿区石屏一矿井田岩浆岩特征分析4、循化县谢坑铜金矿床矿体特征分析5、循化县谢坑铜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浅析6、筠连矿区鲁班山井田北矿地质构造特征浅析7、小秦岭金矿区剪切带特征及其控矿构造浅析8、河南省卢氏县橡子庙沟铁矿地质特征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以上论题较为简单,在选题过程中,应提及该特征与找矿之间存在的指示意义。
)9、山东界河金矿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及其找矿意义10、荥阳市翟沟铝土矿矿床控矿因素初探11、甘肃枣子沟金矿成矿与岩浆岩的关系12、滇东南成矿带铜矿资源地球化学模型的建立13、新疆库鲁克塔格南缘穹塔格铜金矿赋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14、上房沟特大型钼矿床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15、海南抱伦金矿的矿石矿物学特征及成矿阶段划分16、河南东闯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17、海南抱伦金矿的矿石矿物学特点及矿床成因意义18、福建永定大排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初探19、内蒙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因分析20、论内蒙古正镶白旗小南沟铜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21、云南省澜沧县邑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远景预测22、河南省洛宁县刘秀沟金矿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23、熊耳山西段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24、安徽上成金矿床深部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以上选题较为符合本科生论文要求)25、湖北省崇阳县大坪多金属矿普查设计26、湖北省崇阳县大坪多金属矿详查设计27、安徽大别山地区地质环境与资源评价28、鲁班山北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30、滑坡的形成原因及治理31、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庙镇马桑营地质灾害防治32、平顶山矿区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33、安徽大别山地区地质环境与资源评价(以上选题避免学生全抄地质报告或评价报告)。
川南古叙矿区煤层气资源有利区优选

南广矿区组成,已探明二叠系龙潭组无烟煤资源量 翼断裂发育,以逆断层为主,主体呈北东走向。
82. 30 × 108 吨,初步估算煤层气资源量 2861. 44 × 矿区地表出露有寒武系—志留系、二叠系、三
108m3,其中古叙矿区煤 层 气 资 源 量 1001 × 108 叠系和侏罗系(图 1),其中寒武系—志留系岩性为
田、古蔺矿段石屏 - 象顶井田及河坝矿段白头沟地区为煤层气富集较有利区。
关 键 词:古叙矿区;龙潭组;煤层气;构造条件;有利区
中图分类号:TE122. ;1 P618. 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市古蔺县和叙永县,构造上位于四川前陆盆地南缘 叙永 - 筠连叠加褶皱带,矿区构造由古蔺复式背斜
川南煤田由古叙矿区、芙蓉矿区、筠连矿区和 和若干次级褶曲组成[3]。在古蔺复背斜核部和南
层段。石宝矿段平均厚 0 58m,自东向西厚度减薄 煤层较单一,普遍夹矸 1 ~3 层,夹层岩性为黏土岩、
至尖灭。
碳质泥岩。煤层厚分布,外观为黑色半暗 - 2 15m,观文井田厚度普遍大于 3m,是该矿段最有
半亮型煤,属于高热演化无烟煤。观沙矿段、古蔺 利的煤层气目的层段。河坝矿段平均厚超过 2m,具
图 1 研究区地质简图
Fig. 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GulinXuyong coal mining district in southern Sichuan
龙潭组残留地层主要分布在古蔺复背斜北翼、 南翼和西翼。其中古蔺复背斜北翼的古蔺矿段和 南翼的观沙矿段地层产状较平缓,地层倾角普遍小 于 30°。大村矿段、石宝矿段、河坝矿段地层产状普 遍较陡。
根据王一兵提出的煤层气选取参数[12],针对古 叙矿区不同矿段煤层厚度特征差异性(图 3),将煤 层单层厚度大于 60cm、区域分布稳定或局部矿段厚 度较大的煤层 C25、 、 、 、 C23 C19 C17 C11 作为煤层气 勘探目的层段[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古叙矿区石屏二矿龙潭组沉积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
刘策;吴永贵;车怀庆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总页数】6页(P7-11,25)
【作者】刘策;吴永贵;车怀庆
【作者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六盘水矿区龙潭组元素地球化学及古沉积环境特征 [J], 慕熙玮;周泽
2.古叙矿区石屏二矿层间滑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J], 吴永贵
3.重庆市沥鼻峡背斜盐井矿区龙潭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J], 邓光明;曾金源
4.四川古叙矿区大村矿段煤层气煤储层特征及改造效果 [J], 尹中山;李茂竹;徐锡惠;严新建;李安启;李玉魁
5.四川古叙矿区石屏煤矿C 19煤层煤质及煤中元素分布特征 [J], 李聪聪; 杜芳鹏; 雒铮; 谭富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