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分析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精选5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
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的教案篇一《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参考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参考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下面给大家带来七班级历史下册教案参考,希望大家喜欢!七班级历史下册教案参考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育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育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慧才智。
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进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难能可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的体例教学难点:宋词的成就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
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内容分析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
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史书体例比较简表史学著作史书体裁主要特点《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将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二、意境悠远的宋词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两宋之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和同为一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开元盛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优秀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
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
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
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
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
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
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
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
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
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
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四、课堂小结:“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
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
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
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
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后来奢侈风气盛行。
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
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
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
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
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
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
(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
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
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
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热闹的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
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
(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
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