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字的破译
破译古老的罗塞塔石碑

破译古老的罗塞塔石碑在著名的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座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石碑。
它便是罗塞塔石碑,说出来可能会令你失望的是,这座高约112厘米、宽76厘米的石碑,实际上只是残缺的石碑碎片,看起来毫不起眼,缺乏美感。
但是对于许多研究学者而言,它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文物。
历经波折的石碑这块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托勒密埃及王国时代的祭司所做,以作为当时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纪念。
石碑主要阐述了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以及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在1000多年里,這块石碑历经了层层波折。
最初陈列在古埃及一座神庙里的它,因为动荡的时局四处流浪。
完全不同的统治阶层,不断带来新的语言文字和宗教,改变了埃及的方方面面。
刻有象形文字的神庙对他们新的统治者不再有任何意义,神庙因此被拆毁成为新建筑的原材料。
瓦砾中便有罗塞塔石碑,它被重建成一堵墙。
古埃及象形文字也随着倒塌的神庙日渐式微,直至成为世人的“天书”,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也成了巨大的谜。
1799年夏天,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军上尉布夏贺,在罗塞塔小镇郊外指挥扩建防御工事时,意外发现了这块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的大石头。
他意识到这块石头的重要性,随后便将其运往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以供随军而来的学者们研究分析。
不过,1801年拿破仑带领的法军被英军打败,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文物也随之易手。
当时法国的科学家们非常不愿意将文物拱手相让,曾致信英国大使威胁如若英方执意强取豪夺,他们将焚毁这批文物。
后来法军在撤退时,也曾意图将罗塞塔石碑偷偷运回法国,但半途被英军捕获。
事后双方协议,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石碑的拓印,英方则获得石碑的实际拥有权。
罗塞塔石碑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密集的文本内容,而在于它为学者们提供了阅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
在这块石碑上,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又称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以及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文字)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了相同的内容,以确保整个埃及都能读懂。
26个字母的来历词源

英语26个字母的来历大家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但如果说英语也是象形文字,你一定会以为纯是无稽之谈。
其实,追根溯源,英语的26个字母确实来自于象形文字。
这26个字母最初起源于埃及象形文字,后由腓尼基人改进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希腊人对腓尼基字母加以改革后创造了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对希腊字母加以改革进而发明了拉丁字母,英文字母就属于拉丁字母。
几千年的变迁,古代字母和现代字母的发音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基本的象形含义仍或多或少地保存下来。
而且每个字母的原始意义又渗透到各种词根之中,最终在现代词汇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理解26个英文字母的原始含义,不仅可以加强我们的语感,而且对我们背单词是大有帮助的。
那么26个字母的象形之处到底在哪呢?下面是各字母所对应的含义,如果用示图表达出来,将会更加清楚。
A-牛头B-房子、鸟嘴C,G-房角D-门E-举着双手的人F-沙粒H-荷花I-手K -皇帝L-鞭子M-水or波浪N-鼻子O-圆的东西P-嘴Q,R-人头S-太阳,沙丘T-十字架V-龙X-十字架Z-闪电,我们需要知道古人写字是没有上下左右的,因此一定象形文字可以横过来看,也可以倒过来看。
比如A为什么来自于牛头呢?如果你将A倒过来看就知道答案了。
正是因为A来自于牛头,所以与A有关的词根自然与牛头的一些特征有关,比如首、头部的概念,比如牛角、尖锐的概念,最终还会引伸到针刺、酸痛等抽象含义。
与A有关的词根有acid、这些字母的起源在学术界还有各种争论,有的比较确凿,有的还不太确定,有的有多种起源说。
比如Q,除了表示人头的含义外,还可表示乳头与带尾动物之腹部。
26字母的来历公元1789年,一代枭雄拿破仑率领300艘战舰,4万多将士挥师埃及。
拿破仑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元帅。
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老埃及土地上留下了太多让拿破仑垂涎的东东!气势恢宏的金字塔国王陵墓,历经沧桑的狮身人面像,巨大的石棺中保存完好的神秘的木乃伊,以及令人扑朔迷离的象形文字。
世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分为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型1、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古印度印章文字。
2、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文字)等因为文明起源于大河附近,所以文字自然起源于此。
简而言之,即非洲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东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欧洲是希腊的拉丁文,远东是中国的甲骨文。
我们发现了很多古代人在岩洞岩石上留下了岩画,它是最为远古的图画,图画虽然也表示某种意义,但它表义是泛范的,画形复杂不规整、单元性差,不能称作为文字。
画形复杂性和表义不确切性是图画与文字的根本区别,岩画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绘画艺术。
在文字产生之前出现过刻划记事方法,刻划与绘画相比较,刻直线比刻曲线容易,刻线形比刻平面图形容易,由于绘画要比刻同样画形要容易的多,所以刻划起来都力求简便,自然锻练了人们的概括意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当人们把绘画的复杂的逼真性与刻划的简约的概括性统一在一起,思想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就产生了,这就是绘画与刻划相结合产生文字的刻画说。
单独的绘画要去掉复杂的逼真成分,提练出简约的抽象成分,即形成了文字。
刻划符号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如果不具备抽象的象形性也不能成为最原始文字的,因为原始文字没有条件和能力去进行社会约定,不约定怎能成为大家俗成的文字呢。
而象形文字天生就具备这种约定俗成的条件,不管传到那里,人们一看就知道代表什么,不需要事先大家先约定,这也是最原始的文字是象形字的根本原因。
一般的刻划符号成为文字,是在和象形文字结合后形成的,到了创字后期,刻划符号是作为代义字出现的。
(引自于泽华版权登记作品《文字理论》2006.12笫11页,引用者须注明出处。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古代文明的密码历史类

古代文明的密码历史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密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用于保护通信的机密信息,还是隐藏重要文件的秘密,密码都是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明中的密码历史,并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密码技术和用途。
一、古埃及密码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码的地区之一。
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埃及的阿滋达”(Egyptian Atbash)的加密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字母表中的字母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替换来加密消息。
阿滋达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密码,即将一个字母替换为字母表中的另一个字母。
另一个在古埃及广泛使用的加密技术是“帕图尔”的密码(The Patu)。
这种密码采用了一种更复杂的方法,通过将每个字母与一个固定的数值相加来进行加密。
只有知道这个偏移量的人才能正确解密消息。
除了这些加密方法外,古埃及还使用了许多其他技术来保护重要信息,比如在墓穴中刻写的象形文字,只有能够破译象形文字的人才能读懂里面的信息。
二、古希腊密码古希腊时期,密码的使用在军事通信中十分重要。
古希腊最著名的密码是“斯巴达盾牌”的密码(Spartan Scytale)。
斯巴达盾牌是一种长条形的工具,上面绕细绳,通过在绳子上写下信息,然后将绳子缠绕在盾牌上,只有使用相同尺寸的盾牌才能正确解读信息。
这种密码方法被用于军队之间的通信,可以保护敏感信息免受敌对势力截获。
古希腊还有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密码方法,比如基于置换的私人密码,其中字母表中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重新排列,只有知道这个规则的人才能解密消息。
三、古罗马密码古罗马时期,密码的使用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非常普遍。
古罗马最著名的密码是“凯撒密码”(Caesar Cipher)。
凯撒密码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密码,即通过将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向后或向前移动固定数量的位置来加密消息。
这种密码方法得名于古罗马军事家凯撒大帝,他曾使用这种方法来保护与军队之间的通信。
古罗马还使用了其他一些密码方法,例如士兵投掷的木片上带有特定标记的密码,只有知道这些标记的人才能正确解读信息。
古埃及夏字的演变

古埃及夏字的演变古埃及的夏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最早的一种书写系统。
它是由一系列图形符号组成的,每个符号代表一个特定的物体、动作或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字逐渐演变并发展成为更加复杂的书写系统。
1. 早期夏字(约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700年):在早期夏字阶段,符号的形状较为简单,并且与具体的物体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比较直接。
例如,夏字中的“人”符号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形图像,表示人类。
其他符号如“太阳”、“河流”、“动物”等也都是以直观的图像方式呈现。
2. 中期夏字(约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200年):在中期夏字阶段,符号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化。
一些符号开始采用象声符号的形式,即通过符号的形状和结构来模仿物体发出的声音。
此外,一些符号也开始表示具体的动作或概念,而不仅仅是物体本身。
例如,夏字中的“鸟”符号不再是简单的鸟形图像,而是一个具有特定线条和结构的符号,用来表示鸟类的概念。
3. 晚期夏字(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800年):在晚期夏字阶段,符号的形状和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象形符号。
这些象形符号通常表示具体的物体、动物或概念。
此外,夏字的结构也开始出现一些规律,例如一些符号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这种结构化的演变使得夏字在表达更复杂的信息时变得更加灵活。
4. 后期夏字(约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600年):在后期夏字阶段,夏字的形状更加规范化,并且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象形符号。
一些符号的形状逐渐趋于标准化,以便更容易识别和书写。
此外,夏字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开始应用于纸张和其他材料上,而不仅仅是墙壁或石碑。
5. 延续和衰落(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在古埃及文明的后期,夏字逐渐被更为简便的写作系统所取代,如埃及草书和埃及楔形文字。
这些新的书写系统更加高效和灵活,逐渐成为主流。
夏字在这个时期逐渐衰落,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夏字并非完全消失,它的一些特征和符号在后来的书写系统中仍然有所保留。
罗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秘匙

罗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秘匙Jangaplanet;海月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年(卷),期】2013()7
【摘要】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逐渐失传。
尽管许多考古与历史学家极尽所能,
【总页数】4页(P46-49)
【关键词】象形文字;埃及;石碑;历史学家;尼罗河;考古
【作者】Jangaplanet;海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
【相关文献】
1.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J], 令狐若明;
2.我国最早的立交桥/神秘的罗塞塔文字石碑/蜘蛛的爱情与阴谋/别样墓地/差点“难产”的洗碗机 [J],
3.罗塞达石碑打开埃及古文明的钥匙 [J],
4.解开生命之谜的罗塞达石碑--纪念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50周年[J], 任本命
5.再现古埃及辉煌罗塞塔石碑:揭秘象形文字的钥匙 [J], 史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为古埃及有大量伪造的历史,所以西方不允许中国参与考古?

因为古埃及有⼤量伪造的历史,所以西⽅不允许中国参与考古?各个论坛上经常会出现⼀些很奇葩的历史帖⼦,⽽且这类历史帖⼦总是会有⼀⼤批⼈相信。
其中有⼀些⼗分著名的论调,⽐如古埃及历史中有⼤量事情是伪造的,古埃及历史根本没有这么长久,古埃及是西⽅的骗局等等等等⾔论被发表出来。
与之相对的还有中国⽂明是古埃及⽂明衍⽣出来的,夏朝其实是古埃及,中国⼈其实就是古埃及⼈等等等等。
在论证这个结论的时候很多⼈都会说出⼀点,就是西⽅不允许中国⼈参加古埃及考古,就是因为怕这个骗局被揭穿。
其实这⼀讨说法都⼗分有意思,并⾮完全是空⽳来风,古埃及历史确实有很多疑点,因为现在古埃及⽂明已经完全断流,今天的埃及⼈绝⼤多数都是阿拉伯⼈,⽽古埃及⼈种早就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不知所终。
古埃及的考古发掘以及⽂字的破译从最开始就掌握在了西⽅⼈的⼿中,也就是欧洲各个列强国家,众所周知西⽅各个列强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再加上这些国家的历史很短,所以他们急需依靠埃及的历史来丰富⾃⼰的历史体系,以及与⾃⼰已有的历史体系互相印证。
就⽐如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有着⼤量的笔墨是介绍古埃及的,西⽅基督教世界在考古发掘以及⽇后的整理的时候很⼤程度上都对圣经有所依赖,这不仅仅是为了印证历史,更是为了来完善已有的西⽅历史宗教体系,如果埃及的考古发掘出的历史与《圣经》中记载的不⼀样,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宗教信仰的危机。
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另外西⽅的历史很短,为了丰富⾃⼰,给⾃⼰的⽂明寻找更多的源头,这个已经灭亡并的古埃及就是⼀个很好的⽬标,因此会出现希腊在⼀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埃及,⽽罗马继承了希腊,希腊和罗马共同形成了今天西⽅⽂明的论调。
虽然埃及历史成了⼀个任⼈打扮的⼩姑娘,但是并没有被化妆化的⾯⽬全⾮,今天西⽅发掘的埃及历史在⼤致上还是⽐较可信的。
另外西⽅确实不允许中国⼈⼤规模的对埃及进⾏考古发掘和研究,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地牌,但是西⽅并没有完全禁⽌中国参与古埃及考古发掘,有很多学者专家在很久之前就参与过埃及的考古。
古埃及会说话的石碑的故事

古埃及会说话的⽯碑的故事 古埃及⼈是最早步⼊⽂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
⼈们发现了⼀块⽯碑,上⾯记录的就是古埃及的⽂字。
那么这个⽯碑是真的会说话吗?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说话的⽯碑 古埃及⼈是最早步⼊⽂明社会的民族,所以世界⽂明社会的历史多从古埃及开始谈起。
⼀提埃及,难免令⼈想起它那两个⼏乎⽆⼈不晓的不朽象征:巍峨的⾦字塔和静静流淌的尼罗河。
但⾦字塔和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恢复古埃及的概貌主要靠⼈类活动的记录——⽂字史料。
可惜的是,由于历经劫难,古埃及⽂字的读法早已失传,尽管古埃及⼈的⽂字史料遗留下不少,但后⼈却⽆法读懂。
因此,18世纪以前埃及的历史,就如同⼈类起源史⼀样,如同被宠罩在⼀⽚浓雾之中,⼈们只能凭晚期希腊、罗马作家的个别记载,拼凑成残缺不全的轮廓,期待着有朝⼀⽇揭开象形⽂字的秘密,再补上它的五官全貌。
这⼀天总算到来了。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下的⼀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事时,发现了⼀块⿊⾊⽞武岩断碑。
碑上⽤两种⽂字三种字体刻着同⼀篇碑⽂。
最上⾯⽤的是古埃及的象形⽂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字(亦称民书体⽂字),下⾯是希腊⽂字。
这就是后来被世⼈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字。
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
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字。
碑上的希腊⽂很快就被读通了。
碑中间的那段⽂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字。
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领悟到象形⽂字和民书⽂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字之谜令⼈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决⼼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字的秘密,让⽯碑说话,告诉⼈们古埃及的秘密。
为了读懂埃及象形⽂字,他勤奋⼯作了21年。
商博良发现,古埃及⼈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框,或者在名字下⾯划上粗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及文字的破译英国人托马斯.杨和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为罗塞塔石碑的破译做出了杰出贡献。
托马斯.杨(1773年-182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教徒家庭,家里有10个孩子,他是老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且天赋异禀,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他2岁时学会阅读,4岁能背诵英文诗歌和拉丁文诗歌,6岁已经把圣经从头到尾看过两遍。
不光语言天赋超群,且动手能力也极强。
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制作一些物理仪器;几年后他学会微积分和制作显微镜与望远镜;14岁之前,他就已经掌握了10多门语言,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能用这些语言做读书笔记(这就不单单会语言了,还能熟练运用这些语言哦。
);之后,他又学习了东方语言--希伯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在中学时期,就读完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瓦锡的《化学纲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学著作。
托马斯·杨19岁到伦敦学习医学,21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22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7岁时就在伦敦行医。
在职业的选择方面受到了叔父的影响,他的叔叔是一名医生,叔叔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包括:房屋、书籍、艺术收藏和1万英镑现款,这笔遗产使他后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能够有精力和经费进行兴趣爱好的学习和研究。
托马斯·杨热爱物理学,在行医之余,他也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物理,且都是自学,都是自己动手去实践。
托马斯·杨在物理学领域可谓是享誉世界。
除了在物流学投入研究之外,他还涉猎甚广:力学、数学、光学、声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等等都有所研究,且研究成果颇多,托马斯·杨还研究了保险经济问题,你以为人家是个书呆型的学霸,错,他还特别擅长骑马,还会走钢丝。
他的成就随便拿出一个都够别人一辈子研究了:杨氏双缝干涉(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加上牛顿的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这个著名的实验如今已经进入中学物理课本。
)杨氏模量(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也很有研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称为杨氏模量)杨-亥姆霍兹彩色理论(三原色原理。
在物理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他第一个测量了7种光的波长,最先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从红、绿、蓝这三种原色中得到。
)托马斯·杨是一名医生,他研究了心脏的血液流动,研究了心脏搏动的血流方程,是第一个研究出散光的医生。
托马斯·杨的语言天赋也得到施展,他研究过400多种语言后总结出语言的“印欧语系”。
托马斯·杨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40多位科学家传记以及无数条目,包罗万象。
托马斯·杨在他56岁去世前还在编写一本埃及字典。
这真是,不会研究印欧语系的物理学家不是好医生。
托马斯·杨在他41岁的时候,对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罗塞塔石碑。
这一年是1814年,当时很多罗塞塔石碑的研究者都没取得什么进展。
托马斯·杨在罗塞塔石碑上,注意到类似的椭圆方框。
他在研究中却采用了一个新角度,把当时被人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文字的圣书体与世俗体拿来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些关联。
托马斯·杨的分析撞对了基本的大方向,圣书体与世俗体的确是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世俗体是圣书体的一种简化,第26王朝才开始使用。
圣书体也是象形文字,其中有些符号是用来标定发音的字母,圣书体有些是表音的符号,有些表意,有些还是限定符号。
托马斯·杨就开始研究石碑圣书体文字中的国王名字,指证了十三个字母(后来证明,只有六个是对的)。
5年后的1819年,他将这些结果整理成文,发表在他帮忙编辑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增补本上。
之后没有别的进展,他的兴趣又转移到其它问题上去了。
再10年后的1829年托马斯·杨去世时,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文字—“他最先破译了数千年来无人能解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最终将圣书体破译出来的是法国人商博良(1790-1832年)。
他也是现代埃及学研究中传奇式的英雄。
商博良出生时,法国革命刚刚闹了一年多。
那场折腾了十年,造成许多流血牺牲的革命,影响波及到整个欧洲。
即使进入十九世纪,法国的政治局势还是一波三折,战争、革命、复辟,不断地折腾。
商博良的一生,也多次受到政治因素的冲击。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滑铁卢失败,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就此结束;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185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他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书商家庭,家中七个孩子,存活下来五个。
商博良排行最小,上边有三个姐姐,还有一个比他大十二岁的哥哥,哥哥影响与支持了他的一生,哥哥名叫商杰奎(1778-1867)。
与托马斯·杨相似,商博良从小就显现很高的语言天分,对图像有着特别的记忆能力。
但是商博良家只是小商贩,虽然家中的书不少,却远没有足够的财力让弟兄两个接受正规教育。
商杰奎十六岁离开家,到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边的城市格勒诺布尔的亲戚家中帮忙打理生意。
商杰奎却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还从当时许多为躲避革命而匆忙出逃的贵族家中,廉价收购了不少珍贵的书籍,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商杰奎也因此成为当地学界的一位人物。
商杰奎很早就意识到弟弟的天分,对他的教育很也非常关注,后来,更是把年仅10岁的弟弟接到自己身边。
当时当地的行政区长官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法国占领埃及期间埃及研究院的院长——傅里叶(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是拿破仑175人的专家组成员,且非常受拿破仑器重。
)。
从埃及回来之后,远征的经历成为傅里叶美好的记忆。
有一次,小商博良随哥哥一起到傅里叶家中做客。
傅里叶绘声绘色地描述在埃及的所见所闻,还拿出他所收集的物品给大家观赏,特别指出那上边写的圣书体文字,还没人可以破译。
说着无心,听着有意。
据说在一旁听得出神的小商博良就是从那时起,立志要读懂圣书体。
商博良对圣书体的兴趣,却不是听一次故事那么简单,而是还有其它方面更为深远的因素。
商杰奎本人就对埃及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一直在懊悔没能与远征军一起去埃及(那年他20岁,正是青春年华,有志报效国家。
),商博良不免会受到哥哥的影响。
另一方面,商博良也对人类的起源感兴趣。
19世纪初,西方已经意识到《圣经》不是最古老的文献,但是还不知道进化论,以为人类只有约六千年的历史。
上帝创造人类之后,最先留下的文字是古埃及人的记录,那里边可能藏有上帝与人类最先的交往,能读懂圣书体,理解古埃及,该是多么重要!因此,商博良在这一点上也与托马斯·杨有所不同,托马斯·杨把古埃及文字只当成一个有趣的谜团,商博良却是对古埃及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关注,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去尼罗河边走一趟。
商博良所受的教育更是不正规。
法国革命闹起来之后,原本掌管教育的天主教会成为革命的对象,许多教士们则成为专政对象,孩童们无学可上。
好在商杰奎是内行人,社会上也有些无事可做靠私下给人教课为生的前神父或是修道士。
小商博良孩提时接受的就是这种家庭教学,请老师来家中教读书写字,学习了拉丁语、古希腊语。
商杰奎也亲自教过弟弟,发现弟弟在语言方面天赋极高,拉丁语、希腊语学来太容易了,因此商杰奎愿意花精力与金钱,请人教弟弟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叙利亚语等。
拿破仑执政后,亲自主持教育制度的重建,在全法国兴办45所高中,由政府出资。
军人出身的拿破仑,办教育也是军人的风格,各学校的学生要穿一样的军人制服,上统一规定的课程。
除了希腊文、拉丁文经典之外,学生还要学数理化,技术制图及地理。
哲学课与历史课都因为容易引起争议,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
所有的学生都要求住宿,接受严格的军事管理。
商博良不满十四岁就考入当地的高中,度过两年多极为不愉快的学校生活。
希腊语与拉丁文课程对他太容易,数理化课程他不喜欢,喜欢的希伯来文与阿拉伯文,学校里又不准他自学。
尽管有许多不愉快,商博良还是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然后前往巴黎继续求学。
巴黎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很多著名教授;很多很多拿破仑从欧洲各地抢夺过来的珍贵图书和文物;还有来自埃及的基督教教士。
他向埃及教士继续学习埃及基督徒在教会仪式中所使用的科普特语。
在巴黎只学了两年,商博良就又回格勒诺布尔。
同哥哥一起在新的格勒诺布尔大学里任教,哥哥商杰奎教授希腊语,年龄还不满19岁的商博良作了古代历史的助教。
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在学校里一边教书,一边管理当地的图书馆(又是一个扫地僧),再剩余的时间就埋头研究古埃及地理,并开始着手编写一本科普特语辞典。
商博良在巴黎求学时,深感缺少一本好的科普特语辞典,下决心要填补这一空白。
科普特语是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入侵之前,埃及人使用的本土语言。
当时有不少人觉得它应该与古埃及语言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商博良致力于编写科普特语辞典的原因。
没过几年,由于1815年波旁王朝再次复辟,当地的大学停办,商杰奎与商博良都丢了教职,没有了生活来源。
于是,弟兄两个相继来到巴黎,哥哥先去的巴黎,商博良是1821年去的巴黎。
来到巴黎之后,商博良才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埃及文字的研究中。
在破译上,商博良曾经尝试过各种理论,也相信过圣书体是象形字,还曾经专门学过中文。
他手头上的资料除了罗塞塔碑文,还有别人带回来的其它碑文与莎草纸,从中找到不少希腊与罗马人的名字。
商博良对希腊、罗马姓名做了许多研究,也在圣书体与世俗体的仔细对比之中找到不少关联,感觉是离答案近了,却又总是功亏一篑。
这其中还有一个难处,罗塞塔碑文不长,又有多处损坏,提供的名字数量太有限。
远征军的专家们在埃及倒是画了许多图,但是他们读不懂圣书体的意思,依葫芦画瓢,记下的字符也有许多错误。
以这样的条件,破译难度不小。
1822年9月14日上午,商博良收到一位朋友给他寄来的信,提供给他更多可靠的资料。
这位朋友是一位法国建筑师,正在埃及探险,他的记录是大家公认最为准确可靠的。
商博良仔细查看寄来的记录,被上面一个椭圆形柜架所吸引。
这显然是一位法老的名字,最后两个字符在别处出现过,商博良可以认出是“s-s”。
前面两个符号他却不认识。
第一个符号,一个圆中间带一个点,应该是太阳,在科普特语中读着“Ra”。
第二个符号,在罗塞塔石碑上见过,相应的希腊词是“生日”,如果用科普特语读的话,“生孩子”或是“出生”应该读着“mes”,全部串在一起就成了“Rameses”。
这不就是那位著名埃及法老“Rameses”——“拉美西斯”,意思应该是“太阳(神)出生了”!这一发现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仅是多认识了两个字母,也不仅仅是显示埃及本土的名字也是用字母拼写而成,最重要的是它显示了科普特语与圣书体文字的具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