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需课标准基础知识(一)课程作业

公需课标准基础知识(一)课程作业
公需课标准基础知识(一)课程作业

公需课标准基础知识(一)课程作业

————————————————————————————————作者:————————————————————————————————日期:

2016公需课-标准基础知识(一)课程作业

1、标准是由科研成果和()转化的规范性文件。

A、专利技术

B、实践经验

C、工艺规程

D、先进技术

2、组合化的基本理论是系统分解与()。

A、搭接

B、装配

C、拆卸

D、组合

3、我国现阶段标准化工作中国家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标准数量太多

B、标准数量太少

C、标龄过长,修订不及时

D、标准编写格式与国际标准不一致

4、常见的标准化形式有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

A、专用化

B、统一化

C、标准化

D、程序化

5、系列化是对()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

A、同一类

B、不同类

C、所有

D、一种

6、按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

)。

A

、服务标准

B、工作标准

C、产品标准

D、图形符号标准

7、现代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以及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

A、多样性

B、先进性

C、国际性

D、综合性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威的标准化机构是()。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B、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C、国际电信联盟(ITU)

D、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TEE)

2、以下哪些事项可以作为标准制定的对象()。

A、语言文字

B、计量器具

C、达芬奇的名画

D、建筑物结构

3、中国标准化工作者在长期

准化工作实践中概括的标准化原理包括()。

A、简化原理

B、统一原理

C、优化原理

D、协调原理

4、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包括()。

A、制定标准

B、起草标准化法律法规

C、组织实施标准

D、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5、标准文件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标准、()等。

A、技术规范、规程

B、技术报告;指导性技术文件

C、试制总结

D、指南

6、中国标准化原理是指()。

A、简化原理

B、统一原理

C、协调原理

D、优化原理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 1980年国际电信联盟恢复了我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对错

2、标准的载体就是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

对错

3、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另行制定企业标准,只需报送标准化部门备案

对错

4、标准的价值是指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该标准(这项产品)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是标准的社会属性。

对错

5、标准应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企业标准则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对错

6、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已经标准化了的一般数值系列。

对错

7、标准化形式包含其标准化内容。

对错

完整版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外贸单证实务》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业务活动 中所涉及到的信用证、发票、汇票、提单、保险单、产地证、装箱单等各种单据和证书的缮制 和审核,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熟悉外贸单证工作中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业务 流程,能根据外贸合同履行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需要独立完成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 档一系列的外贸单证工作,使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单证行业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并为后续顶岗实习夯实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有能力参加国际商务部组织的“国际商 务单证员”考试并取得外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贸单证实务》课的先修课程是《国 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为后续课程《国贸实务模拟操作》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流程,具备外贸单证综合操作能力,能 独立从事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一系列外贸单证工作,具备从事外贸单证行业的职业 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1.知识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性,熟悉单证的含义和种类; (2)了解信用证、汇付和托收三种支付方式的含义及业务流程; (3)掌握合同和信用证条款,能够对照合同审核和修改信用证; 受益人证明、汇票等岀口单证的内容和缮制要点; (5)了解开证申请书进口单证的缮制要点; (6)掌握审单的一般程序及审单的要点; (7)掌握交单结汇的含义和信用证交单的规定,熟悉单据归档要求。 社会能力目标 (1)沟通交流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方法能力目标

公共关系基础知识

公共关系基础知识100问 发布时间:2012-11-12 · 1.公共关系的定义是什么? 【答】公关是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 · 2.公共关系的要素是什么? 【答】公关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关的客体是公众;公关的手段是传播。 · 3.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什么? 【答】公关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职能: 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 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 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 4.沟通交际,协调关系。 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 4.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答】公关的“四步工作法”是:调查、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阶段。 · 5.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回顾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和开创时期。 80年代初,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相继宣告成立,一批中外合资的酒店、宾馆先后在一些重要城市落成。这些合资企业采用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关管理职能,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2.适应和发展时期 1986-1993年期间,中国的公关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尽管不很均衡,但一些阶段性的热点促成了公关事业整体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特殊氛围。 3.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

从1993年至今的几年时间内,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中国公关业自身产生了分化。 · 6.中国公关发展史上的“第一”。 【答】 1985年美国最大的国际性公关公司之一——伟达公关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不久,历史悠久并素有世界最大公关机构之称的美国博雅公关公司又与新华社合作,中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由此诞生。 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991年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该协会的成立,促使中国公关界与国际公关界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 7.美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 1.创始阶段的公共关系。 1882年,美国律师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首次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1897年,美国铁路协会编的《铁路文献年鉴》也正式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名词。 2.发展时期的公共关系。 主要有新闻代理,政治活动中的公关以及企业活动中的公关。 3.趋向成熟的公共关系。 在这一时期,对公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人物是艾维?李,他为现代公关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宣传与实践,使公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4.现代公共关系时期(二战后的公共关系) 二战后,公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所承认和接受,公关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关系行业协会亦开始成立。1995年,国际公关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现在它的总部在瑞士日内瓦。国际公关协会的诞生标志着公共关系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行业而独立存在。 ·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其内容概况为以下几方面: 敬业爱岗,忠于职责;廉洁奉公,处事公正;求真务实,勤奋高效;顾全大局,严守机密;维护信誉,广大形象;认真钻研,锐意创新。 · 9.通知一般有那些种类?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4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

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开设。 2、3 课程目标 A、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知识,分析、讲解旅游景点的文化特点。 (2)能够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能够辨别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 (3)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分析古代建筑的基本情况、辨别古建筑的等级、建筑物的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 (4)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分析旅游园林景点的构景要素与构景手段。 B、知识目标 (1)熟悉华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2)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3)熟悉华东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东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4)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5)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初级会计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中文名称:初级会计实务 课程英文名称:Junior Accounting Practice 课程编号: 学分:4 学时:64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主修课 面向专业:会计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学习初级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设立资金核算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税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等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零适应期”对口就业目的。 本课程在内容的设计上,力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项目导入、任务引领、双证结合和模块化的标准;在项目的导入和实施过程中,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掌握完成各项任务和整个项目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课程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会计师)等考试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各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相应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项目分析。针对每个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分析项目的教学目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 2.任务分解。根据项目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直到任务可执行为止。阐明执行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任务讲解。结合完成任务的过程,利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具体讲解完成各项任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求理论结合实际,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实用性。 4.课内实践。根据课堂所教内容和任务的要求,设计类似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内模拟练习。

模拟导游课程标准

《模拟导游》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所属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 课程类型:模块课程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景区旅行社管理模块课程,在学生修完《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课程按照项目课程建设的改革要求,依据岗位能力与工作流程,合理设置授课项目,重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并兼顾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为学生走上实习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导游工作流程为主线,基于导游职业能力设计课程项目,融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综合运用导游模拟实验室以及有关图文声像材料进行“情境模拟”,师生共同参与,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演练”、“小组讨论”,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大胆采用“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内容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具体为接团服务(8学时);参观游览服务(18学时);购物、餐饮、娱乐服务(6学时);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应变处理(6学时);旅游事故的处理(6学时);旅途娱乐(4学时);送团服务(3学时),共51学时,3学分。

2、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明确导游的服务程序及服务规范,掌握导游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逐步获得导游工作各项程序所需能力,初步具备独立带团能力。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树立和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导游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 知识目标 熟悉导游服务程序及服务规范; 熟悉旅行生活常识; 掌握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了解典型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能按照导游服务程序完成旅游接待计划; 能根据服务对象提供导游讲解服务; 能为游客提供恰当的购物、餐饮、娱乐服务; 能合理应对游客旅游者个别要求; 能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素质目标 具备真诚公道,信誉第一的职业道德; 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工作态度; 具备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职业素养; 具备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序项工作知识内容和要求技能内容和要求教学情景或教结果课

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会计学课程标准

会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会计的概念、特点、对象和原则,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和披露的全过程,使学 生对会计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在未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本课程以《管理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能应用借贷记账法核算企业简单经济业务,提高会计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会计核算的内容。 (2)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及具体应用,理解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 作要求。 (4)明确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知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和结构内容。 (5)了解会计基本法规制度及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

2.能力目标 (1)掌握主要会计科目的名称和分类,会计主要账户的结构和登记方法。 (2)能运用借贷记账法作出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3)能正确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能够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4)能根据会计凭证正确登记账簿,并进行对账和结账。 (5)能根据有关账簿记录编制简要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3.素质目标 (1)学习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本专业、钻研业务、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2)学习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良好沟通的能力。 (3)学习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胜任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现代市场营销职能体系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 产与供应、创造市场要求和协调平衡公共关系五大职能,每一项职能的履行都离不开会计学,会计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市场营销服务,要参与营销活动的 每一环节,如市场调研、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需要业务人员时时追踪市场的最新发现,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费用预算,事后还要及时根据企业实际完成的销售情况分析营销费用所带来的收益,及时了解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情况,同时根据新的市场形式的发展和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营销费用预算,并据此对营销费用进行合理的控制。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正是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为导向,建立在市场营销活动 对会计岗位能力的需求之上。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结合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不是简单培养学生了解和应用会计专业技术,而是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本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根据非 会计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以会计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使学生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会计学基础教学中要妥善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途径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以后从事财务核算及投资分析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参考课时54课时;3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本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建立三个层次,由学校、教师、学生分别在实施、教学、学习中进行选择。三个层次为: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考核以基本知识为主体。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5、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四)内容课程框架结构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新会计准则》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2、能办理日常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并能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能进行日常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 3、能填制和审核常用的银行结算凭证,能办理常用的几种银行转账结算业务。 4、能说出常用的几种银行结算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结算程序;能选择适当的银行结算方式为企业供、销部门办理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业务的款项结算。 5、能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处理。 6、能登记总账和各种格式的明细账。 7、能填制各种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申报。 8、能根据会计账簿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二)技能教学目标 1、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认知实习,即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 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会计基础》(电子商务) 课程标准

《会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40421006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学时64学时 修读学期第2学期适用专业电子商务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审核人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会计基础》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目标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实物演示、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建账、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具备初步的会计核算的实操能力。 1.2设计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根据就业导向和高职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从新的设计理念出发,将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把握重要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种拓展能力发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融合,共育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的含义,熟悉基本职能、掌握会计对象和信息质量要求; (2)了解会计要素含义,掌握会计要素的容及特点; (3)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四大典型,掌握会计等式的具体运用; (4)熟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5)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特点,熟练其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6)了解会计凭证的含义、熟悉会计凭证的种类,掌握其填制与审核方法; (7)了解会计账簿的种类、用途,掌握其登记方法; (8)熟悉对账、结账的方法;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9)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和意义,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其结果的处理; (10)了解财务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1)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种类,掌握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运用。 2.2能力目标 (1)能够规的开展会计工作; (2)能够识别、填制与审核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 (3)能够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并审核各类型的记账凭证; (4)能够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各类型的明细账; (5)能够编制科目汇总表; (6)能够根据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7)能够进行对账、结账和错账更正;

公共关系基础测试题(第一学月)

公共关系基础1-3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人们说“这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很好时”,实际上说的是公共关系的() A、状态 B、活动 C、意识 D、特征 2、当人们称赞某人说“心目中装着公共关系时”,实际上说的是公共关系的() A、状态 B、活动 C、意识 D、特征 3、现代公共关系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资本主义的( ) A、自由竞争阶段 B、垄断阶段 C、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 D、市场经济阶段 4、1903年,()创办一家公共关系事务所,成为第一个向客户提供公关服务并收取劳务费的人。 A、爱德华?伯尼斯 B、艾维?李 C、孔子 D卡尔?博雅 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一届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 A、1903 B、1928 C、1948 D、1958 6、下列组织属于政治性组织的是() A、中国共产党 B、泸州老窖 C、树风职高 D、佛教协会 7、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是指() A、内部公众 B、顺意公众 C、首要公众 D、行动公众 8、下列不属于人际传播的特点的是() A、随机性 B、灵活性 C、针对性 D权威性 9、具有便于选择、保存、信息量大、经济实惠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A、报纸 B、杂志 C、电视 D、广播 10、下列不属于社会组织自控媒介的是() A、黑板报 B闭路电视 C展览会 D、网站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意识是一项综合性意识,具有这种意识能够() A、使自己的行为处于自觉化的状态 B、努力学习、勤奋学习 C、给自己代表的组织树立起美好的形象 D、采取有效的措施“化干戈为玉帛”

2、人们之所以说开展公共关系能够优化社会环境,是因为公共关系() A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B、能唤起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杜绝工作失误 C、能激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愿望与热情 D、能促进社会交往,净化社会风气。 3、对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就是通过信息交流,调节好社会组织与公 众的关系B、传播史公共关系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C、传播史公共关系的基本内容 D、所公共关系人员所利用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4、根据公众受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公众分为() 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5、对组织的公众舆论调查有() A、知名度调查 B、环境调查 C、公众评价调查 D、信誉调查 6、对公共关系工作的评价方式有() A、自我评价 B、舆论评价 C、专家评价 D、领导评价 7、在公共关系常用的调查方法中,采用文献研究调查() A、收集的是第二手资料 B、要求调查者进入调查现场 C、是一种间接的调查方法 D、所获得的资料感性的和表面的东西略多些 8、组织在收集外部公众信息主要包括() A、公众的需求信息 B、公众对产品的评价信息 C、公众对组织的评价信息 D、竞争对手的信息 9、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 A、报纸 B、电视 C、海报 D、杂志 10、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可以分为() A、长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一般目标 D、特殊目标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2、现代公共关系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揭丑运动”。() 3、真正为公共关系奠定理论基础,使公共关系走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的是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艾维?李。() 4、公共关系工作的80%靠组织的自身的实力,20%靠宣传。() 5、公众与组织的关系一旦确定就是稳固持久的。() 6、调查问卷为了便于公众作答一般只设计开放性和封闭性两类问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出纳实务课程标准

《出纳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出纳实务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 出纳实务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出纳人员必备的岗位技能知识、业务步骤和相关手续,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技能性和操作性,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出纳业务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出纳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养成出纳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同时,作为一门岗位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很大帮助。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导课程:会计学原理、出纳实务 2.后续(相关)课程:财务会计(一)、财务会计(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危机分析、EXCEL 在会计中的运用、民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商贸会计实务。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出纳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并有助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素质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遵守准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和文明服务的职业道德。在学习中养成诚实做人,光明磊落;保密守信,谨防泄密,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执业谨慎,信誉至上的良好情操。 (二)知识目标 1.熟悉出纳岗位工作制度和出纳人员职业素质。 2.掌握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求。 3.掌握票据金额和日期的书写要求。 4.掌握常见点钞方法的操作标准和要求。 5.掌握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相关规定。 6.掌握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以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 7.熟悉出纳工作常见原始凭证的格式,并掌握其填制、审核的方法。。 8.掌握出纳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 9.掌握出纳日记账和备查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更正方法 10.掌握出纳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能力目标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 此文档为WORD版可编辑修改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 目录 第一章形成意识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促进 第四章沟通协调 第一节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 第二节组织外部的公共关系 第五章培养素质 第一节公共关系人员的形象 第三节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 第六章交际礼仪 第一节一般社交礼仪 第二节对外交往礼仪 第三节有关场合礼仪 第七章语言表达 第一节交际与交际技巧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陈述、说明和议论

第四节即兴发言 第八章演讲商谈 第一节演讲的作用和风度第二节演讲的语言技巧 第三节商谈的原则和过程第九章活动策划 第一节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第二节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第四节公共关系策划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章形成意识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公共关系科学,首先要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深入了解体会公共关系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 意识,树立初步的公共关系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公共关系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意识。 教学难点:树立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公共关系的信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课堂外延】 1.知识补充:案例推荐 (1)有一位老人家的海尔电冰箱坏了,声音像拖拉机的响声一样大,老人家吓坏了,赶紧查海尔的服务电话,打过去。“我家的冰箱坏了,需要你们过来修一下”。然后告之在什么地点,冰箱大约什么样之类的。半个小时左右,一位服务人员骑着摩托过来了,进门就拿出一个单子说;“先生你先给我签字。老人心想冰箱还没给我修,让我签什么字?他说:“你帮我签一下,你是几点给我打的电话,还有我是几点到达的就可以”。 签完以后,他走到冰箱处,听一听,摸了摸,说:“先生你这个冰箱在这儿肯定修不好,需要拉走,我们会在两小时内把冰箱拉走,同时用一台冰箱来替换这个冰箱”。他走之前,老人问:“你进家门不看冰箱,为什么先签那个”。他说我们有一个时间的要求,必须在若干分钟内达到,让客户确认,不然要扣我们的工资,这让我们有了压力,必须高质量的完成好我们的工作。 两小时内,来了一个汽车,好几个人抬走了坏的冰箱,把替换的冰箱弄好,装上,插上电源,布都给你擦干净了,大约两天以后再把修好的给你送过来,替换的再拉走。后来老人讲如果我还需要微波炉,就买海尔的,就买海尔的。 (2)美国有一个豪诚公司,是多元化发展的公司。有一次两个员工出差,飞机在空中盘旋好长时间,机组人员已经通知所有乘客,飞机面临很大威胁。经过四十几分钟的空中搏斗以后,飞机安全着陆了,豪诚这两个员工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公司,他们向乘务人员要了纸笔写下了这样的字,“豪诚公司祝大家永远平安”、“豪诚公司向战胜这次空难的所有同胞致敬,并请你们享用豪诚的啤酒”。 当这两个员工手中拿着纸片下飞机的时候,所有的记者的镜头,所有记者的跟踪访问都围绕他俩展开,由此豪诚公司的啤酒生意在整个美国西部地区首屈一指。 (3)《公共关系实例与运作》中公关职能一章的〈长城托起长城饭店〉 2.拓展训练: 在我们身边,可以开展哪些公关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礼仪形象,做文明学生,并提高自己所在组织(班级)的形象。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理念 (1)以“任务驱动”,突破系统学习应用软件的理论和操作的框架,应用多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2)采用“分层教学”,改变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3)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强调“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课程设计

(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概论、信息获取、信息(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处理、网络初步、信息发布(多媒体报告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五大模块。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认知、操作、情感三个领域,各作如下描述: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知道: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 理解:对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操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应用。 掌握:能用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解决新问题。 ●操作领域 操作领域的要求分为学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学会: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 比较熟练:能进行习惯的、效率较高的、有差错能自我纠正的上机操作。 熟练:能进行正确的、迅速的、较少差错的上机操作。 ●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行为、态度、习惯、意志等方面,其表现水平分为感受、体验、接受三个层次。 感受:愿意感知,注意学习的内容。 体验:愿意进行学习,并愿意在实践中去体验。 接受:自觉进行学习,并愿意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发布等应用能力,能运用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