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试验步骤
彗星实验步骤Comet assay

水稻植株彗星实验步骤
通过将Singh和Gichner等人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方案应用于水稻(Oryza sativa L.)来确定原发性DNA损伤。
所有的实验步骤都是在冰床上避光进行的。
1、对于每一盆水稻,取鲜叶0.1 g,用刀片切碎,加入2个100 μL装有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提取缓冲液(Tris-HCl提取液,0.1 M,pH=7.5,4℃保存)的离心管中;
2、每个离心管中取75 μL含细胞核样本添加到150 μL低熔点琼脂糖凝胶(LMPA,1%)中,混合;
3、取75 μL上述混合物,沉积在用正常熔点琼脂糖凝胶(NMPA,1%)制备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
4、重复步骤3,每个样品制备3张载玻片,4℃保存15min;
5、在载玻片上添加一层LMPA以保护含有核的凝胶层;
6、将载玻片置于含有强碱性缓冲液(0.3 M NAOH和1 M EDTA,pH>13)的电泳槽中浸泡15 min,诱导DNA的展开和变性;
7、电泳,电压为25 V,电流为30 mA,持续5 min,将DNA片段从未受损的DNA链中分离出来,温度4℃,避光;
8、观察载玻片,每张载玻片分析30个核,利用连接到图像分析系统的摄像机对彗星进行了检测,并利用图像软件分析;
9、彗星尾部端点强度(TI)与DNA损伤水平呈线性关系。
彗星试验步骤范文

彗星试验步骤范文彗星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评估新药物或化合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实验方法。
下面是彗星试验的步骤:1.实验前准备:-准备细胞培养物:选择一种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如人肺细胞株。
培养细胞,并确保细胞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
-准备测试物溶液:将待测试的化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所需的浓度。
根据先前的研究或文献,确定起始浓度和待测物的浓度范围。
2.计算细胞培养物数量:根据实验设计和所需的浓度范围,计算出需要的细胞数量。
3.处理细胞:将细胞分为多个处理组和对照组。
每个处理组使用不同浓度的待测物处理细胞,对照组仅使用培养基或溶剂作为对照。
4.孵育细胞:将处理后的细胞培养物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孵育。
按照特定的条件(温度、湿度、CO2浓度等)进行培养。
5.细胞收集:在设定的时间点,收集细胞并通过离心将细胞沉淀下来。
清除培养基及其他杂质。
6.细胞裂解:使用一种适当的裂解液(如悬浮剂),将细胞裂解并释放核酸。
7.准备凝胶:准备琼脂糖凝胶,通常是用琼脂糖粉末和缓冲液混合制备。
8.凝胶电泳:将裂解液样品和标准DNA样品分别加载到琼脂糖凝胶孔中。
使用电场使DNA片段从样品中迁移出来。
9.DNA染色:使用DNA染料(如Ethidium bromide)染色凝胶,以可视化DNA片段。
10.凝胶成像和分析:使用紫外线照明或分子影像系统观察凝胶上DNA片段的大小和形状。
使用适当的软件测量和分析DNA损伤程度。
11.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值形式,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如计算DNA损伤指数或计算细胞生存率。
比较不同浓度的样品与对照组的差异。
12.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根据不同浓度的处理组的DNA损伤程度,确定药物是否具有潜在的毒性。
13.结论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彗星试验作为一种初步的毒性评估方法,通常需要与其他细胞毒性测试方法结合使用,以全面评估待测物的安全性。
彗星实验步骤范文

彗星实验步骤范文彗星是一种天体现象,指的是在太阳系内绕太阳运行的一类小天体。
彗星的核心主要由冰和岩石组成,当与太阳接近时,晶体冰会热化并以气体形态释放出来,形成彗尾。
彗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彗星的形成和性质。
以下是彗星实验的步骤:材料:-一块冰块-一盆水-一小束干冰-一台射灯或强力手电筒-一个黑暗的室内或夜晚的户外空间步骤1:准备冰块和水在一盆水中放入一块冰块,确保冰块完全浸泡在水中。
这样可以模拟太阳系中的彗核。
步骤2:制作彗尾将一小束干冰放在碗中或任何合适的容器中。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具有非常低的温度,当它接触到周围的空气时,会迅速蒸发并形成气体。
这模拟了彗星接近太阳时晶体冰的热化过程。
确保干冰不会直接接触到水。
步骤3:创建黑暗环境将彗星模型置于黑暗的室内或夜晚的户外空间中。
这样可以让彗尾更加清晰可见。
步骤4:使用射灯或手电筒将射灯或强力手电筒对准盆中的冰块,并打开它。
这样可以模拟太阳的辐射对彗核的加热作用。
步骤5:观察彗尾的形成当射灯或手电筒照射到冰块上时,干冰会迅速蒸发,并产生一道透明或白色的气体云。
这个气体云模拟了彗尾的形成,它会围绕彗核散开。
步骤6:测量和记录使用测量工具可以测量彗核的直径,以及彗尾的长度和宽度。
同时,记录彗尾的颜色和形态。
步骤7:改变实验条件尝试改变冰块的形状、大小和温度等条件,观察和记录彗尾的变化。
这有助于了解不同条件对彗尾的影响。
步骤8:分析和总结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分析彗尾的形成和特征。
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彗尾的差异,并总结出彗尾的性质和形成机制。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彗星的形成和性质。
彗尾的形成是由彗核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而导致晶体冰热化释放出来的气体所形成的。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观察和比较彗尾的差异,更深入地了解彗尾的形成机制。
此外,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彗星的形态特征,如彗核的大小、彗尾的长度和宽度等。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太阳系中的彗星现象。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 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 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1.4 实验分组及UV处理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pH7.4)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0.3 mW/cm2)。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8个照射组,各照射组分别照射3、5、10、40,60、120、180、240 s,对照组不进行紫外线照射,之后进行彗星实验。
体内彗星试验

附件15体内彗星试验In Vivo Mammalian Alkaline Comet Assay1 范围本规范确定了体内彗星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的遗传毒性检测。
2 试验目的评价化妆品用原料的遗传毒性。
3 定义3.1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在单个细胞或细胞核水平检测DNA损伤的一种敏感技术。
3.2 彗星:经过电泳后细胞核的形状,形似彗星。
细胞核部分形成彗星头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脱离细胞核的DNA片断形成彗尾。
3.3 “刺猬状”细胞:显微图像下由小或模糊不清的头以及大的弥漫性尾组成的细胞。
3.4 尾部DNA含量:反应总强度(彗头与彗尾之和)中彗星的强度。
可反应DNA片断的数量,用百分比表示。
3.5 最大耐受剂量:试验期内引起动物产生轻微毒性效应的最高剂量,在这个剂量下,动物产生明显的临床体征,如异常行为或反应,轻微的体重下降或靶组织细胞毒性,但是并不会引起死亡或痛苦。
4 试验原理DNA双螺旋结构在强碱性溶液中(pH>13)会松弛,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常的DNA 保留在原位不动,而单链或双链DNA断裂所形成的DNA片断在会向阳极移动,形成彗星状。
DNA片断所形成的彗星状拖尾的长度及强度可以反应DNA片断的大小和数量。
通过检测尾部DNA含量(%)等终点指标可以评价DNA损伤程度。
5 试验基本原则动物染毒一定时间后处死并解剖动物,获取靶器官,制备单细胞悬液。
单细胞悬液与琼脂糖混合后经过裂解过程去除细胞膜,并暴露于强碱性溶液(pH>13)中进行DNA解旋,经过电泳、固定、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分析软件对彗星状细胞进行分析,判定DNA损伤程度。
每个样品需分析足够数量的细胞进行最终结果评价。
6 溶液的配制(所有溶液均现用现配)6.1 0.5%(w/v) 低熔点凝胶低熔点胶以0.5%(w/v)的浓度溶于D-PBS(无Ca2+、Mg2+和酚红)溶液中,并利用微波炉加热。
彗星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法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法(彗星分析法)治愈癌症是一个难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探索.我们目前知道,致癌的过程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如果我们能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癌细胞便无法形成。
因此,探测致癌物质的技术与癌细胞的及时发现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截至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无法研究出一种简易基因测试法或综合的方法来检测出可能的致癌物。
因此,致癌物对DNA的作用仍是癌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遗传毒物学为一专门研究化学及各类物质对人体遗传基因影响的科学。
人体每天暴露在大量的化学物质当中,为了诊测这些物质对人体DNA的影响,科学家们发明了多种测定方法,然而,多年来人们所使用的这些测试方法却不能准确与快速的辨识出会使人体致癌的物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Assay)应运而生,通常亦称之彗星分析法(Comet Assay)。
它之所以称为彗星分析法是因为被破坏的DNA形似彗星,此方法已被证实是最具敏感性又最具快速性的方法。
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可在24小时内获得初步结果,在十天之内能得到结论性的证据。
此种测定方法速度远快于其它方法,不仅可以测出某种物质是否是致癌物,而且还可测出被破坏细胞的损害程度。
彗星分析法是用来判别某种物质是否是致癌物,并衡量其对人体DNA修补的影响程度,这一分析过程是将健康的人体白血球接触于被测试的物质后,然后再用彗星分析法来进行测试,如果被测试的物质是致癌物质,那么DNA将被破坏,而被损坏的DNA将开始游离细胞核,形成彗星形状。
DNA受到致癌物质的损坏愈大,DNA碎段就愈多,愈小的DNA碎段游离的速度就愈快,也游离愈远,因而形成了彗星的尾部,而较大的一些碎段位置则靠近细胞核,因而形成彗星的头部。
DNA碎段的游动的程度不同 使它呈现出彗星状,使研究人员能很容易看清细胞的损害程,彗星的长度与DNA的损害程度有关,此长度是指从细胞核到彗星尾端的距离,也就是说,彗星尾端愈长,细胞的损害程度愈大。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收集目标细胞:处死小鼠后,迅速分离肝脏,选取最左叶肝脏,在4℃放置2h的PBS溶液中多次清洗,直至看不到血液。
将肝组织至于含有2 mL4℃PBS 溶液的小烧杯中,用小剪刀剪碎(2-3 mm)。
台盼蓝排斥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存活率大于95%方可用于实验,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106个/ml。
此步在暗室中进行。
制片:取100 μL置于45℃预热的0.75% NMA滴加于载玻片一侧,迅速盖上盖玻片(24 mm×50 mm),注意不要产生气泡,至4 ℃凝固约20分钟后轻轻移去盖玻片。
吸取10 μL待检测的细胞悬液与100 μL 37℃预热的0.75% LMA混匀,迅速将细胞混悬液滴加到第一层凝固的NMA上,再迅速盖上盖玻片使其均匀铺开,同样需避免起泡。
将玻片至4℃凝固约30 min,操作注意避光,每只动物制作三张平行片。
裂解:轻轻移去盖玻片,将载玻片水平轻缓浸入4℃预冷的裂解液(pH= 10),于4℃避光放置1 h。
解旋:轻轻拿出载玻片,浸入PBS缓冲液5 min,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后放入电泳槽。
玻片并列放置,不留空隙。
将新鲜配置的冰冷电泳缓冲应用液轻轻倒入电泳槽,使液面完全覆盖载玻片,放置20 min解旋。
避光进行。
电泳:根据预实验,设置电泳仪25V、300 mA电泳20 min。
避光进行。
中和:切断电源,小心取出玻片,置染缸,中和缓冲液浸洗,3次×5 min/次。
脱水保存:从电泳仪中轻轻取出载玻片,浸入PBS缓冲液2次×5 min/次。
吸干周围水分后放入乙醇脱水,约1 h后取出自然晾干保存。
染色:在玻片上滴加EB染色液50 μL(5 μg/mL)染色,盖上新盖玻片。
用滤纸吸去多余染料,于2 h内使用荧光显微镜镜检。
镜检:EB染色后,未受损细胞在镜下表现为为圆形荧光核心,只有彗星头部,没有明显的尾。
受损细胞则有彗星尾伸向正极,形成一个亮的头部和尾部,形似彗星。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
本实验对Singh 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
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 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
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index.php下载);CO2培养箱:BB16HF型(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环地牌紫外辐照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
1.4 实验分组及UV处理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pH7.4)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0.3 mW/c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彗星试验步骤
1.5.4 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参照文献[i],略加改动,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具体如下。
1.5.4.1 制片
将0.6%的NMPA(用PBS配制)于微波炉中加热融化后,浸泡磨砂玻片,用吸水纸将玻片滑面及四周吸干,自然晾干备用。
1.5.4.2 铺胶
取1.5.3中所备细胞悬液10μl,向其中加入70μl 37℃0.7%LMPA(用PBS配制),混匀后迅速滴于37℃预热的玻片上,立即盖上盖玻片,4℃固化10min。
1.5.4.3 裂解
轻轻取下盖玻片,将玻片浸于新鲜配制并预冷的细胞裂解液中,4℃避光裂解1h。
1.5.4.4 解旋
从裂解液中取出载玻片,用PBS浸泡玻片3×3min。
用纸巾吸去玻片上残留的液体,置于水平电泳槽中,加新鲜配制的碱性电泳缓冲液至高于玻片表面3mm 以上,避光解旋30min。
1.5.4.5 电泳
电压25V,调整液面高度使电流达到300mA,电泳25min。
1.5.4.6 漂洗及染色
电泳完毕,取出玻片,用PBS浸泡2×15min,以中和强碱。
用纸巾吸去玻片上残留的液体,然后滴加20μg/ml的EB20μl,盖上盖玻片,立即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步骤尽量在黄光下或暗处进行,避免其他原因所致的DNA损伤。
每一剂量水平制片2张。
1.5.4.7 结果观察
荧光显微镜下200倍观察,激发波长515~560nm,发射波长590nm。
每一剂量水平随机观察100个细胞,记录拖尾细胞数。
计算拖尾细胞率(以下简称拖尾率),拖尾率=(拖尾细胞数/100)×100%。
每一剂量水平用目镜测微尺测量30个拖尾细胞的全长和头长,拖尾细胞尾长(以下简称尾长,tail length,TL)=全
长-头长,计算各剂量组的平均尾长。
表1.1 MMS、MMC和NaN3的WTK1细胞彗星试验结果Table 1.1 Comet assay of MMS, MMC and NaN3 with WTK1 cell line
Chemical
Conc.
(μg/ml)
0h 20h
RG a (%)
Comet
cell (%)
TL
(x±s, μm)
RG a
(%)
Comet
cell (%)
TL
(x±s, μm)
MMS 0 100.0 6.0 3.50±1.69 100.0 3.0 3.67±3.13
0.625 97.2 10.0 10.38±2.92** 98.8 8.0 6.50±3.05**
1.25 100.4 18.0* 24.25±4.88** 97.7 11.0 8.90±3.52**
2.5 96.4 3
3.0** 32.08±7.40** 88.3 15.0** 18.62±
4.04**
5 94.8 60.0** 52.33±5.68** 86.8 44.0** 46.00±5.36** K2Cr2O7147 92.4 100.0** 78.70±4.39** ---MMC 0 100.0 6.0 2.57±1.7
6 100.0 5.0 1.75±1.76
0.0625 100.4 6.0 3.70±1.86 96.2 9.0 3.62±1.92
0.125 108.1 10.0 4.04±1.52 54.6 19.0** 5.50±1.81**
0.25 104.5 11.0 3.92±1.42 52.7 50.0** 22.87±3.95**
0.5 87.8 17.0* 4.93±3.63 48.8 64.0** 50.17±5.80** K2Cr2O7147 105.4 100.0** 68.19±5.15** ---NaN30 100.0 8.0 3.12±1.69 100.0 9.0 2.15±1.67 250 90.0 7.0 3.03±1.48 99.0 6.0 2.85±1.58
500 102.5 8.0 3.35±1.16 97.7 9.0 3.10±1.83
1000 89.4 14.0 4.09±1.57 88.3 11.0 3.16±1.29
2000 92.2 56.0** 14.93±4.54** 86.8 52.0** 11.25±1.38** K2Cr2O7147 92.5 100.0** 72.33±6.12** ---
a Relative growth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solvent control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solvent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