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为新时代好教师画像”主题成果(感悟文章3篇)

“为新时代好教师画像”主题成果(感悟文章3篇)篇1:做新时代的好老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
一位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但怎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新时代的好老师呢?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心是新时代的好老师的主要衡量标准。
做新时代的好老师,需要立鸿鹄之志。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理想信念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
如果把个人比作小舟,那么理想就是领航的灯塔,信念则是催舟奋进的风帆。
一名教师,想要在事业上有高水准,有所成就,首先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了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一名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做新时代的好老师,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并且,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个人职业行为,同时对青少年成长甚至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地影响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工作效率。
因此,做新时代的好老师,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做新时代的好老师,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人师者,应以责任育人,应以智慧育人。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只有心中充满责任感,才能真正把教育工作做好,完成教师的使命。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对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的要求,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因此,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要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作责任感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
篇2:与时俱进,做"新老师"在一个变化迅疾的时代,新规则和旧习惯同时并存,有的人面对新规则和旧习惯,无动于衷、手足无措;而有的人却能与时俱进,驾轻就熟。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集锦9篇)

《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集锦9篇)《做卓越的老师》读书心得1随着时代的进展,如今的同学可以说是越来越难搞定了,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的挑战越来越大。
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三心--爱心、童心、责任心,并且要时刻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一门科学、一种艺术,终生去讨论它。
回想自己当了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总是在埋怨工作的繁重、琐碎,没有好好的放平心态,轻松而为。
今日认仔细真地读了彭兴顺作家的《做卓越的老师》,很观赏彭老师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也看到一些老师以把同学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为能事,以同学的肯定听从为傲慢,虽然这种专制管理方式是省事了,却是以压抑同学的情感、挑战同学的心理极限为代价的,对同学的独特进展并不利,因此也并不行取。
还是应当努力走进同学的心灵,创设宽容信任的情感气氛,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到达心心相印,如此管理起班级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今后就让我在唤醒同学心灵的生命历程中,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把职业当作事业去完成,将事业作为科学去探究,朝着艺术去追求!为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奋斗终生!《做卓越的老师》读书心得2读一本好书,如同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
《做卓越的老师》就是这样一本布满才智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老师”、“做美好的老师”、“做会育人的老师”、“做会上课的老师”、“做会写作的老师”、“做会当家长的老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老师,为老师专业进展指明白前进的道路。
寒假里拜读、品尝《做卓越的老师》,我对教育、对老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熟悉。
“做卓越的老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同学都渴求事业的胜利、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同学长远来分析考虑,真正表达了教育为同学的终身进展奠基。
写给教师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写给教师节|⼀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王彤⼀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2003年早春,为了让妈妈那魂魄与共的乡恋情结得以释放,爸爸和我毅然放弃了⽣活40年的北⽅,陪她⼀起回到了⽇思夜想的四川,成渝之间的⼩城——内江。
妈妈⼀改客居他乡的苍⽩与焦虑,开始从容地说起了悦⽿俏⽪的地道川话,安适地享受着正宗的⿇辣川菜,美滋滋的,像⼀条被抛上甲板的鱼⼉⼜送回了⽔中,⾃由⾃在地在温暖柔润的亲情中游来游去……⼀晃回川15年了,看到85岁⾼龄的⽗母那熠熠闪光的眼神、满⾜的笑靥和⽣命中恢复的⾃然⾎⾊,常常欣慰⼜感动,恍然明⽩了——母亲从只⾝离开四川陷⼊抗美援朝前线防空洞内外的隆隆炮声,到1958年河南“右派”农场改造与⽗亲相识的岁⽉颠簸⾥,“吸引”不⽌是他们⼀直彼此依偎与砥砺的内在⾼贵,也是⼀个⼈此岸与彼岸、遥望与期待之间的精神涉渡。
1952年,19岁参加抗美援朝的母亲(左⼀)和战友在防空洞外留影1958年,⽗母被打成“右派”在河南周⼝西华县52农场劳动改造时相识,后回河北沧州市,1978年⽗母同时平反。
吸引与憧憬是他们苦难岁⽉⽀撑的内蕴“吸引”是⽣命中那么⼀种不可忽视的⼒量……我来到沱江湖畔的内江师范学院在中⽂系⼀如既往地教外国⽂学课。
随着时间潮⽔的涌来,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对我南迁的特殊引⼒除了母亲的⼀缕乡愁,其实早已潜伏在我的⽣活情绪⾥,如影随形……记得在北⽅⼀到春秋季节,⼤风像⼀个任性调⽪的孩⼦,卷起尘⼟四处飞扬,⼤⾃然的原始翠绿被遮蔽得灰蒙蒙的,⼀场夏⾬放肆的冲刷才显本⾊。
为了挡风避尘,注意教师形象,⼀些爱美的⼥教师常常头裹丝⼱,如“蒙⾯⼥侠”般骑车⽽来,⾛进教学楼才肯掀起“盖头”来,飘逸⽽⼜神秘。
⼀到冬⽇,常常凝望窗外萧条冷峭的树⼲发愣,幻想何时眼前春风⼜绿……⼀位教美学的⽼师开导我,⼼中有绿就能看到绿,我很依赖这句话,使劲点点头。
冬⽇的校园依然满⽬青翠,⼭顶球场的梧桐树叶才刚刚泛黄来到四川内江的第⼀个冬天,窗外世界依然是满⽬青翠,简直就是冬天⾥的春天!⼏位北⽅好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要出门拍摄题为“冬旅”的雪景,兴奋的声⾳⾥仿佛看到了那飘舞的雪花,那是我们曾经雪夜寻梅的约定,更是我们冬⽇彼此的呼唤与祝福。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答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习题18.本文写到了三位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希望我们拥有。初一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学会,高二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懂得。(用原文回答)(3分)
19.答案示例:他很有智慧(他很爱学生)。比如,他让我们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评分标准:共3分。特点1分,结合文章谈理由2分。)
20.答案示例:多年后遇到老师的女儿,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气质;毕业后和老师交谈,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不要错过自己;后来偷偷写诗,才知道老师教我们懂得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仿佛盛装莅临,这样的教育对我的成长意义深远。我为此感谢那些老师。
看了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答案的还看了:
1.成长和成功阅读题答案
2.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阅读答案
3.父亲守候我成长阅读题答案
4.2016年中考阅读拔掉那颗蛀牙阅读题答案
5.2016年阅读妹妹扮演的角色阅读题答案
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这对教育是多么完美的一种描述啊!如果教育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呈现,那承担教育的人将是怎样的一群人?一、他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有位哲人说过: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绝对不是分析、理性、程序、而是一种激情和本能。
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这种激情,或者是比较张扬,或者是相对内敛,但一定是激情!前者以优秀教师李镇西为代表,后者以魏书生为典范。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就事业的激情。
教育原本就是一首诗,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变换着不同的主题,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散文家张放在描写徐志摩教书时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副场景:“他给我们在课堂上讲英国浪漫派诗,特别是讲雪莱,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大概雪莱就是化在这一片空气里了。
”徐志摩先生做教师的时候,每每上课,有时干脆把学生带出室外,到青草坡上杂乱躺坐,听小桥流水,望群莺乱飞,学生在他的激情引领下,随他遨游诗国。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写诗是需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师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
在心中永远有一股激情,有一种冲动,如果这些东西停止,那么在一个教师身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变的平常、平庸、平淡。
那些教育行为就会变的琐碎、乏味,缺少感染力。
二、他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常常就可以唤起一个冰封的内心世界。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师成功的基础。
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取得一种爱的热潮。
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意思

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个体或事物可以影响和启发另一个个体或事物。
具体来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意味着一棵树的摆动可以引起另一棵树的摆动,两者之间产生了互动和影响。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则是指一朵云的运动可以引发另一朵云的移动,云与云之间有了相互作用。
这句话也可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
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等方式影响另一个人,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同样地,一个事物也可以通过其存在、变化或特点来启发另一个事物。
总之,这句话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引导。
它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它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同时,也要学会从他人或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讨】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院林诗蓉,2013年9月21日)
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专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认为教师是这三者中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那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差别只在于其效果是春雨润物还是上行下效。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大部分教育者的浪漫抱负,而教育是动态的、双向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
德育:以人为本,先育人再育才
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
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既要
—1—
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前提。
如今的大学课堂,重视“制器”,而非“育人”,即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
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课表上可有可无的安排,被学生贴上“枯燥乏味”、“讲大道理”的标签。
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惨淡的课堂出勤率令教育者费尽心思。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听什么。
大二时《毛邓三》的一位讲师不实行强制点名,而是以趣味横生课堂留住了学生。
她用一本名为“流动微博”的本子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将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加以启迪,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这位讲师的举动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流于形式地灌输道理,而是积极创造机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花苗,让灵魂燃烧。
知识传授:双向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知识就是学生的利器,是步入社会后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
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应当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知识内容的传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知识是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建构,个体总是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获得。
知识经由一方传授给另一方,一个重要的过程是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成自己的思想。
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虽说“师—2—
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知识内化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如中学教育时密切,常常是讲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对学生的单向传授过程,忽视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为只要自己讲了,学生就接受了,授课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渗透进知识传授方面,就是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用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将上课视作与学生的交往,而不是单独的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是教授;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展示结论。
大三时《金匮要略》的教师,正式授课前总邀请学生参与“复习接龙”的小游戏,在紧张欢快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学习难点,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重点回顾,促进巩固。
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学习中自己是占据能动性的主体,而非被高速灌输信息的机器。
情感体验:以悟导悟,打开心灵沟通的窗
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
—3—
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
但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倾向。
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向被教导要冷静、理智,缚以医护人员后备军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较少深入学生内心世界,触碰其柔软的情绪角落,分享感悟。
然而,医学是一门以生命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学科,更要求学生要对生命有所理解、感悟。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要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举例而言,上《医学伦理学》时,谈到“临终关怀”问题,学生知之不多,但讲师提出“情境演练”——假设你作为医护人员,面对着生存无望的晚期癌症患者,你要怎么样说服他打消对死亡的恐惧,向他有效传递“死亡是我们人生中必将迎接的必然”这样的信息呢?学生很快陷入了思考,提出自己对生命的见解,一时间课堂氛围肃然而悲伤。
这节课收效明显,大部分学生都体会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行为训练:鼓励实践,促进活泼发展
“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清晰认识到行为训练应该成为教育的侧重点,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在行为训练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教学的方式应面向未来,教育者要面向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关注—4—
学习者思维的开发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路线。
另一方面,教育者必须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对象,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交接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特长与缺陷、目标和追求,应激励学生尽可能地释放潜能,展示才华,活泼发展。
如对于有志于科研活动的学生,就支持其培养科研素养,锻炼科研能力,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教师的魅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不能用标准化的指标去评价他们,抹杀学生的个性,压制学生的冒尖倾向。
应鼓励学生各尽其力,各显所能,结果必然会有不少学生在各个不同领域崭露头角,争光出彩。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则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却完全可以统一在大学教育活动之中。
换言之,大学教育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苗,燃烧则是学生自己的事,用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注:学校关工网站刊发时间:2013年9月25日。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