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句法

对联句法

对联的句法,就是对联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有的用关联词语组联,常常用“也”、“又”、“既------又------”等等。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再看一幅: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常用关联词有,“才---又---”、“已---又---”、“曾---又---”等。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再如: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又如: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使春

风满面生。

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
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宁为义死;
不笱幸生。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又如:某药店联:
但愿世间人不病;

何愁店内药生尘。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又如:

巧理千家财;

温暖万人心。

上联说行动,下联说目的。

9、条件关系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结果。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

必须经得千般冷;

才可炼成一段香。

又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对联的横批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横批的作用在于充当对联的眉目,揭示主题思想。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凝练、提高的。它能启发读者领会全联的中心思想、主题,进行集中概括或补充衬托,画龙点睛。横批与上下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增加美感。我们在撰写横批

的时候,要根据对联内容、意境、使用对象等具体情况选配横批。因此,横批应
当与主题内容相关,与联意融为一体。应当尤其精炼,言简意赅,是对上下联的总结,具有标题性意义。总之,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例句:
上联:古时天问难酬志【印象】

下联:今日龙腾最壮威【印象】

横批:实力兴邦、实力强国【印象】

祝神七载人太空漫步圆满成功!壮我国威!

(横批可以构思多个,实际应用时只选择一个与联意最贴切的。此例句的横批‘实力兴邦’稍好。)

选择这句,是因为神十也发射成功,看来我这个联还可以用。

对联横批多数可以作为对联的题目。实际上对联本来没有题目,但作为文学作品如果发表在报刊上,就必须写上题目,以点出内容、说明用意。例句后面一行字,是这副对联的注释。有了注释,会使我们明白联中典故的出处及含义,写的是什么事件,比兴什么事物等,帮助我们断句和加强对联句含义的理解,避免出现理解认识上的错误。可见,注释也是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时候是不可能割弃的,有了这样的注释,读者一眼便知其义。所以,我们可以在撰联时,对用典、专用词或比喻的什么要加上注释。

横批大致也有多种类型:标题型、点题型、注释型、引申、深化、提高联意主题型、歪解型(多用于讽刺幽默联)等等。今天不赘述,大家实践中去体会感悟。

一般是先写好成联后再写横批,有时出题采取逆向思维,先看横批再来写成联,实际上是命题作成联,这类似于诗钟的“分咏两物”。但要说明的是诗钟以游戏为主,而横批是实用的。诗钟有时允许犯题,横批是不允许犯题的。命题只是借用诗钟的形式,没必要按诗钟七言来写,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构思写作完成。要求对仗工稳,联面与横批凑合自然,一气贯通,无散珠断缕之感,这是至关重要的。

横批多以四字为格,也有三字五字或者更多更少的。不存在对偶句。横批偶尔也会用到领字格。可以这样理解,横批既然是对联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应按照平仄交替的联律规则。以四言横批为例,应遵守马蹄韵四言正格联律: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变格也可以: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反之亦然。

我个人体会,横批的句脚平仄在应用时,可根据联面内容决定是平收还是仄收。如联文亢奋激昂的,横批句脚仄收为好;联文较抒情的,横批句脚平收为好。这样,音韵上会显得和谐自然,达到与联文完美统一的音韵效果。大家去体会,不做定论。

横批的字词和

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和联文在一起更不应该有虫子(重字,特殊情况除外)。我们在网上搜索带横批的对
联,你会看到大量的虫子横批,这也不足为怪,主要反映的是对联知识的普及还有待提高和规范,尤其是横批,因为不常用,多数人仅仅是一知半解,随意添加四个字就算是横批了,这肯定是不能提倡的!!!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格式

这个问题网络对句不用,大家了解一下。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都是有一定的格式的。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对联所追求的是汉字的对称美,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使上下两联在悬挂时,具有完美的对称效果。至于横批的书写方式是左起还是右起,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依传统,在与竖写的上下联相配时,应是右起;但由于现代汉语的横写格式是左起,因此,现在也有人用左起。

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也要注意: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这个格式不能任意改变。



对联的标点

先讲个故事。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了两幅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古时没有标点符号,以断句停顿处为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节奏点,用标点符号表示如下: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看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由此看来,处于现代汉语大环境中的对联或网络对联,应当使用标点符号。至于与书法艺术结合时,则另当别论。凡对联都由上下联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组成,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决定了对联标点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决定了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上联收尾处的标点符号上。上联收尾处的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用逗号;多分句联用分号;某些多分句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其联尾则用句号;至于

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则无疑应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总之,应针对该联联意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过,上述理论上虽这么说,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
网络对句时,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对联标点法不失为一个更加简捷的选择,那就是:上下联联中照常用标点,上下联联尾统一不用标点。如:

未驻足,知千山险
再回首,悟万世明

此联如果没有逗号,也不在节奏点处空格:

未驻足知千山险
再回首悟万世明

这样容易使人造成误读,怎么不合律呀?

另外,为使上下联保持形式上的一致,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网络对联发帖格式

在《国粹》、《联都》、《唐宋诗词》这样的专业诗联论坛网站,对发主题帖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对联:

出句:××××,××××××× [ID]
对句:××××,××××××× [ID]

[ID]表示出句者和对句者的网名,方括号为半角输入,方括号前留一个空格。

出句为下联时也关系不大:

对句:××××,××××××× [ID]
出句:××××,××××××× [ID]

这样的规定大家都会自觉地遵守,主要是因为,这是网站对著作权人的有效保护,是对著作者的尊重。我希望在QQ对联群也推行这样的规则,好处在于,信息完整,便于操作,便于资料的整理保存,网络转发时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只是建议,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