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课遵法循路探骊得珠教案华东师大版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第六单元《二十一石钟山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二下册第六单元《二十一石钟山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学习在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义;
2、了解宋代山水游记因事说理的手法,理解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特点。
3、感受并深入理解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深入探究的科学实证精神。
2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比较浅近,加之高二学生的文言积累水平,所以读懂完全不成问题。
但是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推敲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作者观点的理解也停留在贴标签式的简单结论,因而也无法品味行文过程中作者的匠心独运。
因此本文的教学拟从关键字词的推敲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证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赏析作者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记叙、描写、议论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并深入理解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深入探究的实证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温故知新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就是通过游览褒禅山而收获了“尽志无悔”以及“深思慎取”的道理。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石钟山记》,同样是一篇宋人的山水游记,那么苏轼游览石钟山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2【活动】内容梳理
1、根据预习概括苏轼此行的收获是什么?
明确:
(1)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2)懂得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二《项链》教案

项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本文曲折的情节,学习精巧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学习使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讨玛蒂尔德的形象,了解平民生活的艰辛,发现平民质朴品格中的光彩,引发对物质、对人生进行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运用对比法分析人物、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项链”导入。
二、预习作业回顾,理清情节,体会小说构思之巧妙,情节之合理。
1、用一个字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提出三个如果:如果玛蒂尔德不参加那个舞会该多好啊?如果玛蒂尔德不丢那条项链该多好啊?如果玛蒂尔德早知道那条项链是假的多好啊?请问这三个如果可能成立吗?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小说情节上的伏笔。
三、用对比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一)、分析人物形象1、比较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变化。
学生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比较项。
主要抓住外貌、命运和性格的变化。
2、通过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变化与否的探讨,更全面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二)、把握作品主题1、提出突破口: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比较“灰姑娘”和“玛蒂尔德”遭遇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抓住出身、经历、结局的不同点,探讨本文的悲剧意义。
3、抓作者的感叹句。
“丢项链”这件事情使主人公命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
四、迁移拓展:比较玛蒂尔德和包法利夫人的虚荣心理,抓住穿着、机会和结局三方面进行对比,正确认识虚荣。
五、教师小结人物形象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为了在舞会上出风头,借了好朋友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变成了穷人,一贫如洗,造成悲剧。
我们通过作者对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变化的对比,看到她不幸的遭遇以及虚荣的心理。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五单元 15.蒹葭 教案

高一语文指导教学书教学目标:1、体会抒情主人公坚持不懈、上下求索的追求探寻精神。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3、学习通过把握意象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秋水伊人”这一核心意象。
2、体会诗人苦苦追寻的求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2、简介《诗经》。
A、《诗经》内容(305)风,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B、“赋”、“比”、“兴”表现手法及影响“赋”:铺陈其事——叙事和抒情“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C、《诗经》的由来:汉代的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后研究者认为,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
在孔子时代,《诗》被用为儒家学派的教材。
秦代被焚烧,至汉复传,传诗者为齐、鲁韩毛四家,现称鲁人毛亨传的为“毛诗”,汉代独尊儒术,将之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D、《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它的出现及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诗经》中尤其是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
二、新课传授:(一)自学:1、朗读课文,把握诗中蒹葭、白露、伊人等主要意象。
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蒹葭》,若读得不理想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你是在表达对你很喜欢的一位朋友的感情,你应该怎样读?2、参照注释,疏通句意。
要求:疏通文句部分,明确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提示:关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
3、小组互帮讨论:《蒹葭》的表现手法及形式特点。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重点理解“伊人”指代什么?或隐喻什么?(2)本诗是思念“伊人”之作,那么,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伊人”,而先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提示:把握这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课遵法循路探骊得珠教案华东师大版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课-遵法循路探骊得珠教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认真解读考纲,发觉高考命题转变,将赏析语言和表达技术作为探讨点,让学生明确一套高考题中所贯穿的该考点的相关知识系统、题型、答题方式技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例归纳总结表达技术在文学作品〔诗歌鉴赏、散文阅读〕中的考察方式,明确答题方向、答题进程。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轮温习,学生单点知识系统全然把握,但在考点的融合上能力欠缺,一套试卷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要求上不能清楚到位。
本课时要紧解决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术方面的明白得和运用能力,一线贯穿,从语言表达题入手,把握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写作在此考点上的要求。
教学进程一、引入:写在前面(«新考纲»解读感想〕:语文最核心的本质在语言和思维。
习得语言,让它成为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提升思维,拥有良好的思维适应和成熟的思维品质。
不管在语言根底题的辨析与纠结中,仍是在古诗文模糊到清楚的准确把握里,抑或在文学作品阅读的意会和言传间,在写作的准确审题与深刻表达上,咱们都要表现出对语言的准确严谨的体验琢磨,展现着思维细致深刻的轨迹走向。
惟其如此,语言和思维比翼齐飞,才能在出色的语文空间自由翱翔!二、从一道语言表达题开场:(2021·佛山检测)平实的语意能够用富有文采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加倍生动形象,如阿拉法特在联合国会议上就曾如此表述“和平的期盼〞和“战斗的决心〞:今天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但也是带着捍卫祖国的战士的枪来的。
请在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原句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表述,不得改变原意。
(4分)答:(1)杜甫吟咏韭菜的诗句,至今令人回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风雨露时节,小草一根根长出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例如)(1)一千连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教案华东师大版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教案华东师大版一、翻译方式〔一〕运用六字诀一、增〔单变双〕二、补〔省略句〕3、留〔专名术语〕4、删〔助词衬字〕五、换〔用法转变〕六、调〔倒装句〕〔二〕把握直意法一、直译依照句中语言环境和语法构造,落实每一个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译准每一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一字一字译〕二、意译依照原文大意,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
乞骸骨、山陵崩……〔三〕抓住得分点一、实词:〔1〕通假字〔2〕活用词〔3〕古今异义词〔4〕多义词二、虚词:〔1〕而〔2〕乎〔3〕其〔4〕且〔 5〕所〔6〕为〔7〕焉〔8〕也〔9〕以〔10〕因〔11〕于〔12〕那么〔13〕者〔14〕之〔15〕与〔16〕何〔 17〕乃〔18〕假设3、特殊句式:〔1〕判定句〔2〕被动句〔3〕倒装句〔宾前置、谓前置、定后置、状后置——介词构造后置〕〔4〕省略句〔省主、谓、宾、兼、介〕4、固定句式:〔1〕有以、无以〔2〕有所、无所〔3〕如何、奈何、假设何、如……何、奈……何〔4〕是故、是以〔5〕因此〔6〕不亦……乎〔7〕何……为、何……焉为〔8〕庸……乎、其……乎〔9〕得无……乎、无乃……乎〔1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11〕孰与、与……孰、孰假设〔12〕然那么〔13〕有……者二、翻译练习〔例文:方山子传〕〔一〕解题途径一、通过审读第3题,预见内容。
2、通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念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因此至此者,余告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仆皆有自得之意。
探骊得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归要

探骊得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归要作者:张小丽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2期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参照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逐渐获取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进而把学生打造成基础知识扎实,语文技能过硬,具有完善人格和鲜明个性的高语文素养的人才,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知规律;自主探究;口语交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探索中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然而我们不能拘泥于他人的理论说教,我们一定要更新理念,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并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逐渐获取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进而把学生打造成基础知识扎实、语文技能过硬、具有完善人格和鲜明个性的高语文素养的人才。
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一些经典成功教学案例,对如何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行完善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感悟提升其实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教材为知识传递媒介展开的学习讨论、研究实践与技能训练等,可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立足教材,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具体操作,我们一定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亮点来牵引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牵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先让学生细细品读,在字里行间来感知春天嫩绿新发,夏天郁郁葱葱,秋天萧萧的落叶,冬天皑皑的白雪,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想象自己是一位旅者,在春天淙淙的溪水里洗脚,在夏天葱葱茏茏的树荫里远望草地上的花,在秋天品尝酸甜的野葡萄,冬天又走进了动物的童话世界,从而获得积极美好的学习情趣,领会到文章的情感和真谛,取得与作者心息相通的境界。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饱含激情地给学生做诵读示范,努力渲染教材中的语言、景色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美,通过多重感官刺激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草原的唯美,学习作者优美的描摹手法。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信任_沪教版

课信任课时 5 课时题课文分本文经过记述在桃林主人不在的状况下,“我” 和丈夫到桃林自己着手采摘桃子、自觉析付款一事,是“我”体验到了人被相信的欢乐,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信特别重要。
○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次序(事情发展次序),掌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3、议论课后思虑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借助狗和猫的动作、神情的描绘,从侧面衬托教学目了主人的形象)侧面描绘标○过程与方法经过指导朗诵和抓住要点词句来达成教课目的。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做人要真挚,学会相互相信。
○教课要点公路边的通告是指引旅游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实意义;从教学重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要旨。
点和难○教课难点点能迅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认识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叙述的一件事。
教学方教授法朗诵法法教学用多媒体教课设施具板书设计教课过程教师活动第一课时扫清阻碍生字学习婆、荫、吠、沁、脾、馋、涎、翼、掏、蹦要求: 10 个生字会组词、掌握笔顺、拼音形近字:漆篮侵珊弯膝蓝浸栅湾多音字看 kan kan尽jin jin撒 sa sa好hao hao词语学习词语解说:终究:结果 ;原委醒目:明显突出,引人注意。
一览无余:把光景所有看在眼里;将什么东西都所有看在眼里。
动人肺腑:原指芬芳凉快的空气或饮料令人感觉舒坦,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回味无穷。
垂涎欲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
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
也形容特别眼红。
谨小慎微:形容慎重当心,丝绝不敢粗心的样子。
风趣:风趣或可笑而语重心长凝视:集中眼光看沉醉:比喻处于某种境地或思想活动中。
近义词:凝望——凝视当心慎重——谨小慎微垂涎三尺——垂涎欲滴反义词:忽视——凝视马马虎虎——谨小慎微茶饭不思——垂涎欲滴在书上画下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婆家树荫犬吠动人肺腑垂涎欲滴谨小慎微取出风趣蹦蹦跳跳红漆醒目旺盛搁着沉醉重沉沉试读课文齐读课文要求:保持速度、不可以太快也不可以太慢;声音宏亮。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五单元《十六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五单元《十六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2、体会本文借助某一常见的生活现象,运用类比、对比说理的写法来阐发事理的写作方法,领悟为官治民的道理及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2学情分析
高一是高中的起始年级,是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教学目标应放在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路,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从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借种树之法阐释为官治民之道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导入课文1、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本文文体特点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圈划阅读重点内容。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本文文体特点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圈划阅读重点内容。
2、古人善于用寓言说明道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是借寓言来说理的?
(与这些文章一样,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也是以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理的,那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通过介绍种树,阐述了什么道理。
)
1、圈划阅读导学案中关于本文文体特点相关资料重点内容。
2、韩非子的《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柳宗元的《黔之驴》等。
(借助已有的学习资料,协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圈划和验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 理解文意,把握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语文课-遵法循路探骊得珠教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认真解读考纲,发现高考命题变化,将赏析语言和表达技巧作为探究点,让学生明确一套高考题中所贯穿的该考点的相关知识系统、题型、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例归纳总结表达技巧在文学作品(诗歌鉴赏、散文阅读)中的考察方式,明确答题方向、答题过程。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单点知识系统基本掌握,但在考点的融合上能力欠缺,一套试卷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要求上不能清晰到位。
本课时主要解决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线贯穿,从语言表达题入手,掌握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写作在此考点上的要求。
教学过程一、引入:写在前面(«新考纲»解读感想):语文最核心的本质在语言和思维。
习得语言,让它成为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提升思维,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成熟的思维品质。
无论在语言基础题的辨析与纠结中,还是在古诗文模糊到清晰的准确把握里,抑或在文学作品阅读的意会和言传间,在写作的准确审题与深刻表达上,我们都要表现出对语言的精确严谨的体验揣摩,展示着思维细致深刻的轨迹走向。
惟其如此,语言和思维比翼齐飞,才能在精彩的语文空间自由翱翔!二、从一道语言表达题开始:(2010·佛山检测)平实的语意可以用富有文采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阿拉法特在联合国会议上就曾这样表述“和平的期盼”和“战斗的决心”:今天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但也是带着保卫祖国的战士的枪来的。
请在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原句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表述,不得改变原意。
(4分)答:(1)杜甫吟咏韭菜的诗句,至今令人回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风雨露时节,小草一根根长出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2)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
所谓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述,就是要求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修辞手法来表达原句的意思,使表达生动形象。
注意展开想象,合理运用表现手法。
三、比较2012年与2013年的考纲变化:2012年考纲(现代文阅读)1 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 分析综合(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 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3重庆语文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1. 理解B(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分析综合C(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 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3) 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4) 分析文章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5) 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3. 鉴赏评价D(1)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2) 赏析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感,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3) 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4. 探究F(1)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价(2) 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3) 探讨社会、作者与文本的复杂关系鉴赏评价部分发生了巨大变化: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艺术成为一个新的考点出现。
四、回顾诗歌鉴赏复习中表达技巧的知识系统: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二)、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三)、篇章结构(一)、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双关等(二)、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诗中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借景、托物、借史、借事来抒情。
)间接抒情 (1)、托物言志 (2)、借古讽今 (3)、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寓情于事描写:用形象性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式: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白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细节描写、远近高低结合(写景的角度)、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观察描写角度)(二)、艺术手法 2、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用典-衬托-对比--赋、比、兴-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虚实关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相生动静关系以动衬静-由静到动(3)、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三)、篇章结构1、篇章结构的外现方式:首句标目、承上启下(过渡)、有总有分、以小见大、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层层深入、铺垫、卒章显志等2、古典诗歌以及词曲内部客观存在“起承转合”结构模式。
其常与律诗中“首、颔、颈、尾”四联相对应,与绝句中四句的位置相对应,与词曲中“开头、展开、过片、收束”相对应。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同学们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考点及考题呈现:五、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典例呈现(一)2013重庆高考样卷诗歌鉴赏题12. 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然后回答问题。
(7分)春曰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 两首诗的末二句写景状物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描写对象的情态有何不同?(3分)12. (1)相同:拟人;不同:静态与动态。
(二)2012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三)2013重庆高考样卷文学作品阅读:梁实秋《雅舍》(3)“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空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撅,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17. 文章第三段从哪些角度写了“邻人”、“鼠子”和“蚊子”的特征?它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5分)参考答案:17. 分别抓住声音、动作和形状特征描写。
语言简洁,描写细腻,句式灵活,善用排比句。
(四)张晓风《月,阙也》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举两例并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1)语言富有哲理性(或“有丰富的意蕴”)。
如“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人读后如坐春风。
(2)文章善于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律美和诗意美。
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一段充分利用拟人和排比,语言生动;细细品来,满口生香。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举例略。
(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举例略。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3分。
其中,答出要点1分,举例恰当1分,赏析准确1分。
)(五)贾平凹《古土罐》请举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6分)(1)白话之中巧用文言,亦庄亦谐。
如:“其貌亦丑”“物之所得所失,皆有缘份啊!”“让外人观之叹我收藏之盛,让我抚之念兄友情之重。
”(2)多用短语,轻快活泼。
如:“多朴素,多大气,多憨多拙”“。
当然,君子是不夺人之美,我不是夺,也不是骗,而要以金购买或以物易物”。
(3)运用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
如:“我收集土罐上百,已成气候,却无统帅,您那里则有将无兵,纵然一本巨大,但并不是森林”。
(4)诙谐幽默。
如:“在权力、金钱、女色、名誉诸方面,我绝对有共产党人的品质,而在土罐方面不行。
”(答出两点即可)六、反馈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设置一道表达技巧的问题,并自己拟写出答案,包括评分细则。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代指京城长安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3分)①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