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概述(ɡài shù)心理学是研究(yánjiū)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guīlǜ)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zhījué)、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qínggǎn)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yīdìng)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
它从多个角度探究人们思考、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内在机制。
它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对
人类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并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理解。
二、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在这个时期,学者
们对人类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一些探究,后来心理
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人们采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并制定了一些研究方法,从而促进了心理学的
发展。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很广,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学习、记忆、
性格、人际关系、发展以及神经生理等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
是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处理和解决人类心理
问题。
四、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与人类实际生活中的
情况相关。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体
育心理学等,这些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体验。
五、结论
心理学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和支持,它不断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工作场所,都需要一种心理学的帮助。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学习、行为、认知及精神状态的科学,它探究心理活动和行为机制,强调认知过程,关注个体心理行为及其之间的联系。
它是一门研究人们去理解和改善他们健康状态的科学,这些人可以是年轻的、老的、儿童的和成人的,这些人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患有压力、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人。
二、心理学的分类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类别组成,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
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引起和整合个体的思维过程,研究的对象是记忆、注意力、语言、推理和决策。
它通过对认知障碍的研究来了解认知功能的失调。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它研究一个人如何从出生到死亡,得到他人关系和学习技能,还有他们如何对自己和社会负有责任。
3、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利用实验来研究脑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通过分析和比较人类和动物行为,研究脑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同时还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4、社会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性,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影响、群体行为以及習慣和信念。
它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智力、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行为失调的原因。
5、行为心理学它研究情绪在行为中的影响,关注的是行为的一般结构和变化,同时也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发展过程上的行为变化。
三、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比如,心理学与社会学结合,可以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想法;与生物学一起,可以研究大脑的活动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再比如,药物学、神经科学、病理学以及遗传学也与心理学相关联,可以研究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心理学有许多实际的应用,在健康保健、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制定以及社会问题解决中,心理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以它的实验研究以及多领域理论模型,对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进行描述、诊断、治疗和预防,为预防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重大贡献。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领域,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个理论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学派和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究人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和生理学,但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无意识、认知、情绪和动机。
意识是指人们主观体验的感知和思维过程,是我们能够主动掌握和反思的部分。
而无意识则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潜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内容。
认知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情绪是人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动机则是指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促使我们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
二、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心理学有多个主要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1. 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关注人类心理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素,旨在通过分析心理过程的元素来了解思维和感知的本质。
威廉·詹姆斯和赫尔曼·冯·亨宁斯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2.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关注观察可以看到和测量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约翰·华生和伯斯·福尔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3. 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意义构建。
卡尔·罗杰斯和阿伯拉姆·马斯洛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4.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关注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研究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内在动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5.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探究知觉、记忆、学习、注意力、语言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乔治·米勒和乔治·卡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思维与想象
思维的概念与类型
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
阐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概念 、判断、推理等,探讨不同思维类型 的特点和作用。
探讨想象和创造力的含义及其关系, 提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和途 径。
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如 算法式、启发式等,并通过实例加以 说明。
心理特征的分类
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认知特 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 和行为特征等多个方面。
心理特征的评估
心理特征的评估可以通过 心理测验、观察、访谈等 多种方法进行。
个性与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个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方式等心理特 征。
心理特征对个性的塑造
心理特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形成 和发展。
情感与动机的关系
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动机对情感的影响
情感可以激发或抑制人的动机,从而 影响人的行为。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 人的动机,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 ;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抑制人的动机, 使人产生消极退缩的行为。
动机也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当人的某 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 感;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会产 生消极的情感。同时,不同的动机会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追求成 功的动机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 避免失败的动机则会引发消极的情感 体验。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的效 果也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言语、表情等进行系 统观察,以了解其心理
现象的方法。
心理学ppt课件

案例研究
通过对个别个体或群体 的深入研究,以揭示特 定情境下的心理现象和 行为。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古希腊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人类心理现象和行 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02
近代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 心理学的诞生。
03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涉及了 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多个领域。
03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总结词
环境决定论、刺激-反应论、条件反射论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 的,可以通过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机制来 解释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05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定义实验法
1.A 实验法是一种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和测量自变量 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1.B 实验设计是实验法的重要环节,包括确定
研究假设、选择参与者、操作自变量、控 制干扰变量、测量因变量等。
实验操作
1.C 实验操作包括操作自变量、控制干扰变量、 测量因变量等,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原则和程 序。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
研究工作压力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员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
临床心理学
心理诊断与评估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 评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心理治疗
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维护
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培 训和指导,提高心理健康 工作的专业水平。
临床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人们理解人类思维、感情、行为和性格的各个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定义、历史、分支、应用和挑战几个方面对心理学进行介绍。
1. 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关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和性格的方方面面。
它旨在研究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探讨人类的行为如何受到认知、情感、意识、意向、意义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2. 历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对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本质进行了探究,并为后世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该学派致力于研究人类潜意识,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特·威廉斯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该学派致力于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各个方面,成为了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3. 分支心理学包括多个分支,每个分支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略有不同。
其中,发展心理学注重研究婴幼儿以及孩子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性格特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神经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与人类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临床心理学则研究如何诊断和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如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4. 应用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等众多领域。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课程;体育心理学帮助运动员增强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提高比赛表现;医疗心理学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商业心理学则研究如何在营销、广告和招聘等领域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业绩。
什么是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灵魂是我们的行动的原因”以来,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直至形成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观察与描述阶段、实验心理学阶段、行为主义阶段和认知心理学阶段。
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指当前正在关注的注意力和感知的内容;潜意识指未被注意或者说不易被注意的记忆、信念、欲望等心理活动。
2.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评价,而情绪则是较短暂的情感状态。
3.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记忆则是保存这些经验的能力。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指观察和描述人的行为和思维活动。
2.实验方法。
通过对特定情况和变量进行控制,来研究因果关系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面谈、采访等方式,收集关于个体或群体特征的信息。
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心理学。
患者的心理问题的评估和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2.工业心理学。
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相结合,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生产力等。
3.体育心理学。
研究运动员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以帮助他们提高竞技表现。
综上所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有着丰富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在临床、工业、体育等领域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
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2],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4],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
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
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
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
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
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
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6](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
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境,重新创造我们在孩提时所曾有过的感受(尤其是与父母相处有关的好坏感受),以便能有回家的感觉[6]。
还有怀菲德(Charles Whitfield)不能不提及。
他从治疗药物依赖病人的经验中发展其内在小孩的概念[10]。
认为自我有内在小孩及共依存自我两个部分。
对内在小孩的描述为永续存活的、具能量的、创造性的、自发的、肯定的等等;共依存自我为抑制的、害怕的、退缩的、自私的、批评的、过度理想化的、羞耻的、过度顺从的。
葛罗夫(David Grove)也将内在小孩的概念应用于有童年创伤经验的成人身上,认为解除症状的关键在于治疗师是否有能力透过仔细而有结构的询问,并善用内在小孩作为来访者内心伤痛的隐喻,以评估来访者的内在小孩状况[10]。
2 “内在小孩”的类型与治疗目标按隐喻对象的不同,内在小孩大致有三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治疗目标:第一种类型是将内在小孩隐喻为过去的创伤记忆。
持此看法的以布雷萧为代表,视内在小孩为过去创伤记忆的投射,是防卫机转的起源。
布雷萧在《回归内在》一书中,他将内在小孩依时间前后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及学龄期四阶段,并且以一系列问卷协助读者辨认个人发生创伤的可能时间;他还曾表示内在儿童只是一个过程,童年记忆并不重要,不过二者皆认为由于内在小孩代表的是一种创伤记忆,因此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容易害怕与焦虑的,需要加以照顾及抚慰,帮助内在小孩长大[4]。
治疗目标为找出重要的创伤记忆,这个记忆可以是对事件的记忆,或者只是情绪的记忆,以成熟的成人自我或内在父母来抚慰受创的内在小孩,让内在小孩从不成熟变为成熟,不再容易担心害怕,帮助内在小孩长大。
第二种类型以内在小孩隐喻为童年期未受伤的自我状态。
持此概念的以密思丁为代表,认为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是未受伤的童年期自我状态,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隐含认为成熟即不要孩子气,因此开始嫌弃内在小孩,隐藏心中那种自发的、爱玩的、天真的心情,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最后造成情绪问题。
因此治疗目标即在“找回童心”,治疗师应帮助来访者找寻一个适当的情境,重新创造来访者在孩提时所曾有过的感受(尤其是与父母相处有关的好坏感受),让来访者感受到归属与回家的感觉[4]。
第三种类型为以内在小孩隐喻为一种超越的存在状态。
以荣格为代表。
他除了用“在里面的小孩”来描述儿童原型,也用“神圣小孩”来形容人的超越意识[4]。
认为神圣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神圣小孩一方面面对外界非常无助,一方面又拥有超越一般人性的力量。
和前面两种类型不同之处在于,荣格的内在小孩兼具痛苦与超越两种特性,在面对现实的挑战与生活的折磨时是痛苦的,在反观内心沉静面对内在时,又能感受存在本身的超越力量。
因此,所谓治疗,并非只是抚慰痛苦的过去记忆,或是恢复童稚时的天真,而是避免顺从心中的恐惧及欲望,或潜意识中的冲突生活,同时更要回归内在本心,遵从神圣小孩的引领与期望,感受自身存在经验的超越力量。
上述三种类型其实已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心理治疗目标:治疗过去创伤、恢复自发与纯真本性、学习纪律与接受指引。
3 简评内在小孩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隐喻。
笔者认为,对心理咨询师而言,重要的不是要拿内在小孩来隐喻什么,而是来访者的什么心理症结适合用内在小孩来作隐喻,以及为什么用内在小孩作为隐喻的名称。
放弃直接的名称而以间接的隐喻进行治疗,意在通过人们对该隐喻的理解而产生的特殊感受或态度来对比自身的问题,因此产生新的领悟,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反省自身的问题。
密思丁和布雷萧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让来访者易于理解,而选用一个比较生活化的字眼来替代治疗的专业术语,对大多数人而言,经过童年时期因而比较有体验。
另外还有其它的原因:首先,人在受伤时总是比较脆弱,需要照顾,把这种需要照顾的脆弱心情比喻作小孩,对来访者而言,就像是一种同理心的表达。
其次,心理的伤害不同于身体的伤害那样清晰明显,于是照顾心理的伤害也就变得比较抽象且较难以进行,若以一个具体形象化的方式将伤害经验比拟成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小孩,整个照顾的过程就变得比较容易了解及具体可行。
第三,有些人面对心中痛苦时的反应,是自责、忽视、想办法忘记、归罪他人等等,而把痛苦比喻作一个受伤的小孩时,比较能引发人们想要照顾的心情。
最后,自我对话是许多治疗学派所采用的技术,同时也是人们建立自我概念的重要方式,不过跟自己讲话总不如跟别人讲话那样感觉自然,就好比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对洋娃娃或小熊说话的经验,因此以内在小孩来象征个人内在的某种心理状态后再与之对话,会比要求来访者直接进行自我对话来得容易操作,也较容易让来访者接受。
布雷萧回归内在疗法与钟氏认识领悟疗法的比较。
两种疗法都根植于心理动力学,共同地认为幼年的创伤对成年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认为,不少心理障碍的根源是在幼年儿童期形成的,往往病人的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出幼年的影子、幼年的心理特点、幼年的行为模式。
治疗师直接和病人一对一讨论、分析临床表现的性质,使他们认识到病态情绪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症状原来是幼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从而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3]。
但在具体改变方法与策略上具有明显不同。
钟氏认识领悟疗法重解释与领悟。
布雷萧认为使用发展性的方法是医治创伤最为彻底而有效的方法。
其效应之内核,是应用团体性研习会方式,帮助当事人寻回他自己成人的能力,由他本人来照护自己的内在小孩。
布雷萧回归内在疗法适合在中国应用。
中国人生活习惯和传统看法与内在小孩理论基础较为相近。
钟氏认识领悟疗法被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而与钟氏认识领悟疗法具有相同理论根基且更具当代人性化色彩的布雷萧内在小孩疗法已得到不少中国学者的认同,布氏著作中文版一本又一本畅行台岛与大陆,因为人们在其文字中“受到震撼与燃起希望。
”[4]以下几种情形的来访者使用回归内在疗法的效果较好[10]:(1)没有具体的原因,总觉得生活无聊、不愉快、缺乏活力;(2)只是有一种模糊的难受的感觉,却找不到任何与此感受有关的记忆;(3)隐约觉得和人有距离,无法亲密,难以体会被爱或感动;(4)觉得心理倦怠,对现在的生活及未来感到缺乏意义;(5)因为个人忌讳,不便或不愿说出以往事件的经过,但仍然因为感到痛苦而需要被帮助;(6)在团体中因担心泄密或被批评而拒绝陈述问题;(7)目前生活的困难牵涉层面甚广,一时难以解决,需要学习在困难中生活。
参考文献[1]JACOBS M. Psychodynamic Counselling in Action[M],2nd edition, London:Sage, 1999.[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7.[3]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4-60.[4]约翰·布雷萧著.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M].傅湘雯,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文简体版),1999.[5]肯帕克.宝贝你的内心幼童[M].台北:雅歌出版社,2002.[6]W. HUNG MISSIDINE.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M].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7]CHOPICH E J,PAUL M. Healing your aloneness: Finding love and wholeness through your inner child[M].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0.[8]DENZIN N K.In Search of the Inner Child: Co-dependency and Gender in a Cyberspace Community//.Bendelow, G. & Williams, S. J. (eds.) Emotions in Social Life: 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M].London: Routledge,1998.[9]PARKS P. Parks Inner Child Therapy[M]. London: Souvenir Press.Abrams,Jeremiah,1990.[10]杨明磊.内在小孩治疗法[J].谘商与辅导(台北).2002,201:28-34.作者简介:魏源(1963-)男,湖北仙桃市人,浙江台州学院医学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