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景山八片保护区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知识讲解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知识讲解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来源:北京文博查看次数:4117 时间:2004-7-27 14:48:00【大中小】【打印】【关闭】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基础上,自2000年7月起,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2家单位,共同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这项《规划》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原则、标准和要求,对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了详细的现状调查、评估分类和规划编制。

经过公众参与、两轮规划方案预审及专家审议,《保护规划》已正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

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

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

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编辑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含义(一)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危房,允许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造和更新,并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2.旧城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已于2002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二)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前街,地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门街;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什刹海地区,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大街,东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东、西琉璃厂,鲜鱼口地区。

(三)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占地面积为1038公顷,约占旧城总用地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占地面积649公顷,建设控制区占地面积389公顷。

(四)《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须遵照执行。

(五)《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保护区内的建筑保护和更新分为六类进行规划管理: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整饰类建筑,须遵照执行。

(六)《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变更、人口疏解、道路调整、市政设施改善、环境绿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对策和措施,须遵照执行。

3.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一)在旧城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基础上确定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

其中,在旧城内继续补充历史风貌较完整、历史遗存较集中和对旧城整体保护有较大影响的街区进行保护;在旧城外确定一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或村镇,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一、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依据和目的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依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93〕144号)精神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编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地指导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整治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编制详细规划奠定基础。

二、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原则(一)保护范围应包括历史街区的主要精华,体现街区特色的地段、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遗存较集中的成片地段。

(二)保护区应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成片难以改造的、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地段不划入保护范围。

(三)保护和控制范围的界线应尽量明确,一般以街道、胡同、围墙、河道等有明确标志的地物为界,以便于管理。

(四)考虑保护区所在区域和周围环境,区别对待。

(五)保护范围如与某些专业规划(如规划道路红线)有矛盾,先按现状划定保护范围。

三、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主要特色(一)本次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共25个。

它们是: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陟山门街、五四大街(以上14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内);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国子监地区、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东交民巷(以上7个街区位于旧皇城以外的内城);大棚栏、东琉璃厂街、西琉璃厂街、鲜鱼口地区(以上4个街区位于外城)。

此外,水系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是城市历史面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水系的具体保护和控制范围按市政府关于市、区河道隔离带规定执行。

(二)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特色是:1.南长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池子、北池子、东华门大街等6个街区位于旧皇城内故宫的东西两侧,是皇城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

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

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

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

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传统商业文化街。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针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保护原则。

1、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

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及划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共43片。

其中:第一批25片,分别是: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南长街、北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陟山门街、国子监街、颐和园至圆明园街区、南锣鼓巷街、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什刹海地区、地安门大街、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大栅栏街、牛街、五四大街、文津街、东交民巷、阜成门内大街。

第二批:皇城、北锣鼓巷、张自忠路北、张自忠路南、法源寺、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门头沟区三家店、延庆县岔道城、密云区古北口老城、海淀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石景山区模式口、川底下村、榆林堡、遥桥峪和小口城堡、顺义区焦庄户。

第三批:新太仓、东四南、南闹市口。

目前,43片中,东城区共有18."5片。

分别是:一、景山前街该保护区位于故宫紫禁城筒子河与皇家园林景山之间,全长740米。

明清时,景山与故宫之间建有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

1931年各门拆除辟路,划分三段:中为景山前街,东为景山东前街,西为三座门大街,1965年统一定名为景山前街。

二、景山后街该保护区位于景山公园北侧,东起景山东街,西至景山西街,中与地安门内大街相连,全长482米。

元代为大都御苑;明清为皇城。

临街南侧古建筑是清乾隆年间所建寿皇殿,为清代皇家供奉先祖神像之所。

街北东、西两侧建国后建设的办公楼,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式,立面为传统建筑形式的装饰,与南侧景山相互呼应、衬托,形成对景,是保持古都历史风貌的范例。

三、景山东街位于景山公园东侧,全长546米。

街旁明代曾设有司礼监、都知监、印绫监等衙署。

因西邻景山,清末称景山东大街,1956年定现名。

街两侧绿树成荫。

街东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的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吉安所左巷8号是毛泽东1918年在北京时住过的地方。

四、五四大街东起东四西大街,西至景山前街,全长740米。

1965年曾定名汉花园大街,后改五四大街至今。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00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介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以北京景山八片(东城区)街区为例崔琪摘要:为客观总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隔十多年后再次凝结社会共识,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开展了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工作。

本文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总结街区实施情况和保护规划主要作用,重点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产权、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除完善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街区常态性保护实施机制。

通过保护规划实施模式未来情景分析,推荐适宜历史文化街区的实施模式为政府负责公益性投入的有机更新模式,并提出实施模式机制改革的建议,包括破解产权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关系,由人口疏解转变为以功能优化为目标,重视居民主导,注重社区营造。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实施模式实施机制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众多城市均编制保护规划以指导街区的整体保护工作。

北京从1999年开始先后公布了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并编制完成大多数保护规划,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但有了保护规划,街区保护是不是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保护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如何?在街区保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当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在京的6家规划设计单位①,创新性地对1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进行实施评估工作,客观总结其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街区未来控制和引导方向。

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以景山八片(东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景东街区)为例,阐述本次评估工作。

2.评估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组织本次评估主要对保护规划实施以来街区的保护发展状况和居民生存状态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现,客观评估保护规划对街区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建议。

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

北京地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通则: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第一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3.1.1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1.坚持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古都的性质,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重点搞好旧城保护,最大限度的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3.1.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基本思路1.规划基本思路为:三个层次和一个重点。

2.“三个层次”是: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3.“一个重点”是:旧城区。

第二节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要求3.2.1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文物修缮工程除外),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必须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同意。

2.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其设计方案须征得同级别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

3.因建设工程特别需要而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迁移或拆除的,应根据文物保护级别,经该级别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4.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建设单位要会同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调查或者勘探工作。

5.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工程的规划方案设计的规划建筑风格与色调应与文物及环境协调。

6.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五类一类地带:是为保护文物环境及景观而设置的非建设地带。

在这个地带内只能进行绿化和建筑消防车道,不得建设任何建筑和设施。

对现有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

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

当房屋危险必须翻建时,需经市文物局同意,市规划局批准。

翻建时,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高度);只能建设非永久性房屋;形式、色彩要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类地带:为规划保留平房地带。

对这个地带内凡可以保留的平房建筑,应加强维修,不得改建、添建。

北京陟山门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正式实施

北京陟山门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正式实施

12城市规划通讯CHENGSHI GUIHUA TONGXUN2005.4陟山门街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到景山公园西门之间,长约300米,宽9-20米,规划面积3.68公顷。

包括陟山门街及与其相连的园景胡同、雪池胡同、大石作胡同、北海夹道等部分院落,共59个院落,488户,1185人。

陟山门街的功能经历了从元代的宫殿区到明代的衙署厂库,到晚清以来的居住街区的演变过程。

陟山门街也从历史上皇帝的登山御道转变成为今天人们居住和休闲旅游的重要街道。

一、保护规划的特点1.严格按照北京市政府2002年2月1日正式批准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原则进行深化设计,建筑和院落的保护与整治、市政设施的完善与更新等同时设计,分期实施。

2.严格保护街区整体景观风貌、保护街道胡同形成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保护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它有价值的建筑局部以及石板路面、胡同名称等其它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内涵。

3.规划延续历史上形成的居住为主的功能,调整不合理用地,降低居住人口密度。

包括腾退文保单位、拆除严重影响街区整体景观风貌的血站宿舍居民楼和沿街违章搭建,外迁院落内过密的人口,使居住人口密度由599人/公顷降到522人/公顷。

4.规划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前提下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原有街道胡同的空间尺度,改善市政基础设施。

结合用地功能和人口密度的调整,拆除搭建,恢复院落空间。

增加卫生设施,尽量做到每户都有卫生间和厨房,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适当增加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和适应旅游发展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

5.沿街建筑整治:对沿街商业建筑性质和店面形式进行梳理,对不符合传统风貌的装饰装修进行改造,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建筑形式,不允许使用白色瓷砖、大理石等外饰面材料,以保证地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对沿街传统居住建筑,不允许拆墙开店,可以内部改为商业,临街立面仍然为传统四合院的实墙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起止时间:
2000.7—2000.12
建设部2002年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张广汉
主要参加人:
王川赵中枢赵燕菁
赵霞王小舟黄鹭新
张枫刘雪娥何子英
范颖李骐莉郭玉娟一、项目内容简介
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
前街、景山后街、陟山门街、地
安门内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
八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
皇城北部中轴线上,规划范围总
面积140.45公顷,其中重点保护
区为127.47公顷,建设控制区
12.98公顷。

规划区是皇城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性质由元代
的皇家御苑、明代为皇宫服务的
后勤供应的衙署厂库、到清代以
后逐渐演变为以居住为主的街
区。

规划街区的功能性质为体现
古都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居住、旅游为主的历史
文化保护区。

二、保护规划的原则
规划原则:①保护历史的真
实性、完整性和历史延续性;②
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
③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完善
设施,保持街区活力;④居民
参与;⑤循序渐进原则。

三、创新与特色
1. 规划在对保护区的历史
变迁、用地、人口、建筑和市政
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
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
合北京旧皇城的特点并借鉴国
内外保护历史街区的先进经验,
确定保护的内容和原则。

2. 规划根据建筑质量、建
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分类
与评价,将建筑分为文物类建
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
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和沿街
整饰类建筑六类,对每一幢建筑
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要求。

3. 规划将保护传统街区特
色和真实的历史遗存,与改善街
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紧密
结合。

如在保护街巷、胡同传统
空间环境前提下,以解决交通
“可达性”而非“通畅性”为目
标组织保护区的内外交通;对于
较窄的街道,规划建议采用综合
管沟或套管浅埋等方式综合解
决市政设施;一般民居的房屋修
缮,按照每家每户都有厨房和厕
所、客卧分开的原则更新内部设
施,外部修缮。

4. 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人
口、建筑和局部构件、古树名木
的详细调查,根据院内居民需要
可以逐院实施规划,循序渐进,
逐步实施,便于操作和管理。

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方式规划图
5. 针对保护区内人口过密,房屋失修的困境,通过人、房调查和产权调查,规划提出公房私有、调整房租和建立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人口外迁,提高居民主动参与保护修缮房屋的积极性。

6. 规划与实施紧密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近期重点整治沿街立面和街区环境,建议以陟山门街两侧为起步区进行试点。

7. 公众参与在本次规划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均有效落实,规划师与当地的居民、规划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了沟通联系的渠道,并直接参与保护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事务。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重点保护区内现状总人口26397人,规划总人口21643人。

规划确定文物类建筑9.6%,保护类建筑 5.46%,改善类建筑34.39%,保留类建筑16.66%,更新类建筑32%,沿街整饰类建筑18.85%。

保留古树1139棵(含景山公园),其中挂牌古树1058棵。

4实施效果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整治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根据保护规划,取消了原旧城控规确定拓宽的道路红线,景山东街、西街在节假日高峰期采取单行线组织交通,取得良好效果; 规划确定的陟山门街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对沿街立面进行了整治,拆除违章建筑,亮出了大高玄殿,恢复了陟山门街原有的空间环境,完善了市政设施。

土地使用规划图
道路规划图
景山望鼓楼
北海白塔望景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