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

合集下载

做人的底线——从苏格拉底问题谈起

做人的底线——从苏格拉底问题谈起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推己及人
4.关爱生命为首义(care for life)
生命第一原则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不杀生的训诫
学会悦纳
善待他人,悦纳自己,感念万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谈情说爱
1.谈“情”
2.说“爱”
“道德”的抉择。
三、人的行为三要素
人是个“关系的存在”—自我与他
者—一个人(我)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会关乎
到另外一个人(他)—利弊权衡—行
为取舍
行为三要素
• 我能做什么?行为(behavior) —实践(action)
• 我要做什么?心理(psychology) —动机(motive)
• 我应做什么?伦理(ethics) —道德(morality)
四、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性假设1—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德性即是目的—无待
外求—反躬内省—慎独—八达德(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假设2—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人是自
做人的底线
——职场人生与处世之道
陈绪新 博士/教授 2013年7月19日
个人简介
陈绪新,教授,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
国青年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发 展心理学、伦理学原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并从事青少年心理 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省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参与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学 术专著2部,参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国内会议论文12 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 类)著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3项。曾先后附美国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

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

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有什么根据证明……?●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问答式教学中。

他认为通过问答式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下面我将以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方式来举一个例子。

问题:什么是爱情?回答者: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感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认为爱情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吗?回答者:是的,我认为爱情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一个人独自一人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吗?回答者:不太可能吧,因为爱情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才能产生。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家人之间也可以有爱情呢?回答者:当然可以啊,家人之间也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感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朋友之间也可以有爱情呢?回答者:朋友之间也可以有感情,但是不是爱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认为爱情和感情的区别在哪里呢?回答者:爱情是一种更深刻的感情,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支持等等。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爱情只存在于男女之间呢?回答者:我认为爱情不仅存在于男女之间,还可以存在于同性之间。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爱情只有一种形式呢?回答者:我不太确定,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吧。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支持也可以算作一种爱情呢?回答者:是的,我认为这也可以算作一种爱情。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的特点。

他通过反复追问问题,让回答者逐渐深入思考,并且从中发现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想法和观点。

同时,他还能够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讨论,并且从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见解。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思维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所谓苏格拉底的提问法,就是在和竞争对手的争辩也经过一连串的提问和陈述,使对方的回答前后出现矛盾,这时再加以反驳,揭穿对方的荒谬之处,或者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主管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与challenge之下,不断地修正观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由同仁自己提出来。

主管用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去激发同仁们思考,铺成一条探求真理之路(the way of truth)。

苏格拉底式提问:1、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2、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2、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自比产婆,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轶事: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苏格拉底对话录

苏格拉底对话录

一、苏格拉底谜题美德是否可教?这个问题首先是由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来的。

当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高尔吉亚(Gorgias)之类的智术之士四处招揽学生,并宣称他们能够传授美德、政治艺术,使接受他们教导的年青人在判断和处理个人事务、公共事务的能力和品德上突飞猛进,成为好人或好公民。

苏格拉底不以为然,他一再质问智术之士美德是否可教,对这些好为人师却又大言不惭的人似乎没有一点好感。

其实,苏格拉底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相当矛盾的。

教例:美诺苏格拉底(Socrates)是二千多年前雅典的一名石匠,母亲是一名助产婆,妻子是个蛮横、泼辣的悍妇。

这两个女人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许是实在受不了老太婆没完没了唠叼和折磨,他经常走出家门,游荡在雅典街头、广场,逮人聊天、神侃、辩论,聊来聊去,辩来辩去,一不小心就成了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显然受到了母亲职业的影响,以致后人把他创立的一种探求真理的思维或教育方法称作“产婆术”。

据说德尔菲阿波罗神殿的神喻称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本人却不以为然。

他公开宣称自己无知,他说:如果我知道什么的话,那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为了证明神弄错了,苏格拉底四处寻找那些公认的贤能之士,与之开诚布公进行辩论,以发现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终生努力,未能如愿,却养成了酷爱对习俗观念进行无休止诘问的习惯。

这使许多保守人士感到愤怒和惊恐,也使许多好学青年欣喜若狂,喜爱跟他聊天、辩论。

美诺(Meno)[1]就是这样一位“哈苏”青年,有一天他和好友阿尼图斯(Anytus)[2]把苏格拉底请到家中,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对话和讨论。

美:你能告诉我吗,苏格拉底,美德究竟是通过教获得的,还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说,如果美德既不得自教,又不得自实践,那么,人的美德是来自天性,还是来自别的什么方式?苏:美诺,帖撒利人(Thessalians)一度仅因其富有而善骑享誉希腊;而现在,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他们同样因其智慧美名远扬,特别是在你朋友阿里斯提波(Aristippus)的家乡拉里萨(Larisa)。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1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

”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们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2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

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团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

他们都发现。

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用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3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著名的哲学家。

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华贵的睡袍开始在家里找感觉。

他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问题

• A→(B→C),ᆨD∨A,B⇒D→C
• W∨R→V,V→C∨S,S→U, ᆨC∧ᆨU⇒ᆨW
将在真理神面前被处死,若是错误的,则在错误
神面前处死。”
逻辑学家想了会说:“我将在错误神面前被处
死”。D:被处死。F:在错误神面前。T: 在真理神面前。 R: 说的话是正确的;
ᆨR ↔ D∧ F,
D∧ T ↔ R, T↔ᆨF, D∧ T ∨ D∧ F ⇒0
三个逻辑学家出外游玩,途中在一棵大树下 面休息,结果三个人都睡着了这时来了一个 过路人, 看到三个人在大树底下睡觉, 就 来了个恶作剧,把三个人的脸都涂黑了,过 了一会儿, 三个逻辑学家同时醒来了,他们 看到另外两人的被涂黑了, 觉得很滑稽,就 大笑起来,但是他们突然同时停住笑,知道 自己的脸也一样。
R= ᆨ (Q↔S)=ᆨ ((ᆨQ∨S)∧(ᆨS∨Q)) U =(R∧S)∨(ᆨR∧ᆨS)
=( ᆨ ((ᆨQ∨S)∧(ᆨS∨Q)) ∧S) ∨( ((ᆨQ∨S)∧(ᆨS∨Q)) ∧ᆨS) =(ᆨQ∧S) ∨(ᆨQ∧ᆨS)= ᆨ Q
例:有一逻辑学家误入某部落, 部落酋长对他说:
“你可以说句话,如果你说的是正确的,那么你
例:有一逻辑学家误入某部落, 他有一机会逃生, 部落酋长对他说: “今有两门,一为自由门,一为地狱门,你可任 走一门,你选了自由门就自由了,否则将被处死, 开门之前,你可向两个守门人中的任何 一个提一个问题,但两人中一个是诚实的,一个 是只会说谎的。”
逻辑学家问一个守门人:“这扇门是死亡门,他 (指另一守门人)将回答’是’,对吗?”
解:设
P:被问的守门人是诚实的; Q:被问的守门人的回答是’是‘; R:没被问的守门人是诚实的; S:没被问的守门人的回答是’是‘; U:这扇门是死亡门。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写的一部对话作品,主要讲述了苏格拉底与雅典市民之间关于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辩护的对话。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被控为破坏青年的心智,妄议神灵,并引入新神的思想,因此被选为被告。

苏格拉底则通过一系列的辩护来试图洗清自己的名誉。

苏格拉底的辩护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 他是不是一个智慧的人;2. 他是不是一个属于哲学家的人;3. 他是否有意破坏雅典的社会秩序。

对于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辩称他并不是智慧的人,而只是一个明智的人。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虚假地自以为是的假智慧。

他通过横问对方的方式来揭露他们自以为是的无知,并试图引导他们思考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对于第二个问题,苏格拉底辩称他是一个属于哲学家的人。

他认为哲学家应该质疑和探索真理,而不是听从传统和权威的说法。

他试图通过辩论和讨论来推动人们思考和理解道德和美德的本质。

对于第三个问题,苏格拉底则辩称他并没有意图破坏雅典的社会秩序。

相反,他认为他的使命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思考公正和真理,并提倡道德的崇高价值。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申辩篇可以被看作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宣扬和辩护。

他试图展示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使命和价值,强调通过对话和辩论来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真理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试图为自己辩护,洗清自己被控的罪名,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真理和道德的奉献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代习俗来管理政治世界 因此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想当然地认为,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家可
以帮他打官司(166-168) 自然哲学家似乎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了城邦生活当中
美德可教吗
哲学家的介入就必然引入了一个重要问题:美德可教吗? 在传统生活中,美德是依靠习俗,在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哲学家作为专家,可以教给人们专业的自然知识,也可以
《云》里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否是所有哲学家的代表?
当时的苏格拉底,是不是次航之前的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的用意,是在讽刺哲学家,还是在 善意地警告哲学家?
如何借助阿里斯托芬,来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
《云》里的社会问题
读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的开场白 一,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到
404年,《云》写于公元前423年,前一年, 苏格拉底参加了德里昂战役 二,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陷入债务,社会急剧变 化,苏格拉底头一年还很富有,这一年已经非 常贫穷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经济变化的原因,读40以下 的独白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的生活变化
本来是快乐的乡下生活 因为娶了城市姑娘 生下一个挥霍的儿子,“俭德马”
再因为战争而移居城里
已经无法继续当初的生活方式了
古希腊传统的生活方式
参考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中的描述 由家庭生活和家神 再由家庭组成村镇,村镇联合为城邦,形成城
邦的神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的过程:
《云》的写作与演出
写于公元前423年 在喜剧表演中名列第三 读第一插曲正文(274页) 由于演出失败,阿里斯托芬后来修改了这部喜
剧,添加了两个逻辑的对话和最后烧毁学校的 部分,现存的是第二版 不过,我们并不知道第二版是否上演 可以推测,在第一版中,喜剧成分轻一些,苏 格拉底可能并不是那么可笑
的生活方式 他要求助于哲学家来解决目前的困难,而哲学家是用来赖帐
的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恢复原来俭朴而有德
性的生活,而是迅速适应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寻求新的生活 逻辑 传统在他身上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神。他依然用传统的神 的名字起誓 但斐狄庇得斯则完全是新时代的产物
斐狄庇得斯
读92-133 斐狄庇得斯是个花花公子,接受的是城里新的
教给论辩的技巧,但是,专家可以教授美德吗?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虽然怀念过去的朴素时光,但他来找苏
格拉底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美德,而是学习打官司和赖帐 的专业技巧 而整部戏的主题,就是这种专业知识与美德之间的关系 以教育的方式传授美德,是柏拉图很多对话里面的主题, 特别参考《普罗塔戈拉》
气球中的苏格拉底
础上,重建生活方式 这正是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面临的问题
正义逻辑的回顾
读961以下的描述 旧时代是个道德完美的黄金时代 不过,那个时候依赖的并不是“逻辑”,而是
习俗 所以,正义的逻辑根本无力对抗非正义的逻辑,
被打得一败涂地 在依靠逻辑的时代,正义是否还能取胜?
寻找哲学家
读77-91 在无法依靠习俗生活的时候,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必须寻找新
中找到对付办法 哲学家声称拥有智慧,认为智慧高于习俗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就希望靠哲学家的智慧战胜
习俗
自然哲学家
关于《云》的一个巨大争论是,如何理解这个研究自然现象的苏 格拉底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还根本不了解哲学家,他的第一印象是,哲学 家是研究自然现象的人
如果哲学家只研究自然现象,那就和城邦生活毫无关系 但是,如果哲学取代宗教来解释自然世界,那么,哲学也必然会
生活方式 斐狄庇得斯最关心的是赛马 他用来发誓的都是马神、酒神等等 他对哲学家们的了解比父亲多得多,而且知道
哲学家在城邦里的名声
哲学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传统城邦的生活依靠习俗,而不必探究理性 于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熟悉城邦生活的人,是
父母和官员,而不是哲学家 但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面对债务,却无法从习俗
的诗人 阿里斯托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写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的苏格拉底
最大的不同: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研究自然和 论辩术,而这是《申辩》中的苏格拉底否认的
细节上的相同: 1:103,362,当时的哲学家大多是穿戴整齐的,只
有苏格拉底光着脚;“斜着眼睛看”,《会饮》, 220b 2:842,认识自己的无知 3:137,精神助产术 4:709,臭虫与牛虻
云神
读364-402 苏格拉底说只有云才是神,宙斯不仅不是神,而且根
本不存在 这个说法,最初是通过自然现象来证明的 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宙斯信仰中的道德含义 宙斯本来是惩罚恶人的,但苏格拉底说,雷击的对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格拉底的形象
苏格拉底,是西方文明中最重要的形像之一 现代人关于苏格拉底的形像,主要来自柏拉图和色诺芬的
著作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很多对苏格拉底形像的描写,这些
描写都大致相同 在现存的文本中,《云》里的苏格拉底是最独特的。 不过,阿里斯托芬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描写苏格拉底的喜
剧诗人 此外还有阿梅西亚斯和尤博里斯,前者是击败阿里斯托芬
城邦最符合人的自然,人天生是城邦动物 在这样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和宗教依
靠的是习俗以及相应的德性
五世纪的变化
不同城邦之间的交流和战争打破了稳定的生活 方式
民主观念的兴起也破坏了对习俗的依赖 同时,哲学和思想的兴起,也使得习俗不可能
再是生活的根基 人们需要在哲学思考(而不是宗教习俗)的基
苏格拉底根本不谈钱的事(又是苏格拉底独特 的地方) 苏格拉底关心的,是用什么起誓 用什么起誓,并不是信什么神,苏格拉底问的 是“你真想知道天空的事物吗”

读275-324 只关心天上事物的苏格拉底对云极为虔敬 但云似乎并不只关心自然,而是关心城邦,关
心雅典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远远不像苏格拉底那样虔敬
读222-262 逼视太阳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研究天上地下的事物
苏格拉底否定诸神,把云当作神
苏格拉底的罪名:不信城邦的神,引进新的精 灵之事
远离尘嚣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人称为“朝生暮死的人” 研究太阳的苏格拉底本来并不关心城邦里的事,
是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把他叫下来的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关心苏格拉底收多少钱,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