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法解读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

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

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生于雅典,在音乐、几何、算数、天文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修养,谙熟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哲学,精通芝诺辩证法的要义,更与当时的智者有着相当多的往来。

苏格拉底痴迷于与他人交谈,他的学生既有贵族,也有自由民和奴隶。

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询问和交谈激发人们热爱真理和德行的激情,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审慎态度。

当时,很多听过苏格拉底演讲的人,都为他异乎寻常的谈话艺术和具有信服力的精神思考所折服。

一、苏格拉底方法简介苏格拉底方法包括四个步骤:1.讥讽: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2.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出问题的答案;3.归纳:将各种具体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共性和本质的东西。

4.定义:把具体事物重新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的一般定义。

以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的一段话为例,这段话以苏格拉底的提问(以下简称“苏问”),和青年欧提德穆斯的回答(以下简称“欧答”)为内容。

谈话的目的是帮助欧提德穆斯分清正直的行为和非正直的行为。

“苏问:让我们在相反的两行中写出什么行为出于正直,什么行为出于非正直。

欧答:我同意苏问:好吧,虚伪怎么样?虚伪放在哪一行?欧答:当然放在不正直那一行。

苏问:欺骗呢?欧答:放在同一行。

苏问:偷盗呢?欧答:也放在那里。

苏问:还有奴役吧?欧答:是的。

苏问: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的一行里吗?欧答:唔,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问:好啦。

但是,如果一个将军比须惩处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不对吗?欧答:当然不能说不对。

苏问: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务,或者在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欧答:自然这完全正确。

但是,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错待朋友。

苏问: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为就得分写在两行里,是不是?欧答:我想是这样。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人不能认识自然而只能认识自己,并且人只能在外界的帮助下才能掌握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

他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获取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习惯上被称为“苏格拉底法”,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标签:“苏格拉底法”;启发式教学;启示一、“苏格拉底法”概述“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为了进一步论证“德行可教”的观点而在实践中创立的教学法。

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而不断地提出问题,一直追问到对方无词以对,自陷矛盾,从而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概念。

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去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

受他的母亲助产职业的启发,苏格拉底把哲学家帮助人们把每个人心灵中固有的真理引导出来的方法称为“产婆术”。

他也把“产婆术”运用于教学中,创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

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法”包括四个步骤:(1)讥讽:即从对方的观点中引出矛盾,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重要步骤,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并且自知其无知,否则他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

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念的混乱与不确切,从而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独立积极思考。

(2)“产婆术”:即在否定已有的错误意见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索,得出新的结论和知识。

否定了已有的观点,就可以不断地去发现新观点,产生新知识。

新知识开始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经过讽刺、启发而成为一个确定的真理。

(3)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行为的分析来找寻一般美德,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通过“产婆术”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

名词解释苏格拉底法

名词解释苏格拉底法

名词解释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是指一种问答式的探究方法,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和发展。

该方法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对方深入思考和反思,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知识探索的目的。

苏格拉底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话和互动引导他人探索和发现真理。

使用这种方法时,提问者通常会以一系列问题引导被问者逐步思考,澄清观点,并最终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苏格拉底法强调思考的过程和对自己观念的反思,而不仅仅关注于结果。

它帮助个体进行自我发现和真知灼见的获取。

苏格拉底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中。

它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在辩论和法律领域,苏格拉底法也被用于探究证据、质疑逻辑和推理,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发现真相。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指的是苏格拉底的思维方法和哲学探究方法,主要用于追求真理和认识世界。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思维:苏格拉底强调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探究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和辩论来发现真理。

2. 提问的艺术:苏格拉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话,通过追问和质疑来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真理。

3. 思辨的力量:苏格拉底强调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发现问题的答案,通过质疑和思考来超越传统观念和信念。

4. 启发思维:苏格拉底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5. 持续探索: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永远不能停止,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的发现法对后世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式成为了许多学科的基础和范式,对人类思维和知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格拉底法的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法的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法的名词解释苏格拉底法是指一种强调问题探讨与辩证思维的方法,并以此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的方式。

这种方法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探索方式,故得名于他。

苏格拉底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话的形式,通过提出问题、质疑常识和自省,引导他人思考和揭示自己心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法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理念。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他坚信通过对话和辩论,人们能够不断探索和挑战已有的观点,从而获得更为接近真理的见解。

苏格拉底法通过提问和参与对话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不断研究和审视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更加合理和准确的理解。

苏格拉底法的运行方式相对简单,但却能带来丰富的思维成果。

首先,通过提问,苏格拉底能够引导人们思考问题的定义和界限。

他常常以反问的方式引发对方思考,让被问者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直觉和洞察力,从而更为准确地分析和评判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苏格拉底法鼓励人们质疑常识和权威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知识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和产生偏见。

因此,他对现有的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对话和辩论,引导人们自省和反思,避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

这种质疑精神使思维更为开放和灵活,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

苏格拉底法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思考和辩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念,并从中获得智慧。

他强调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的思考和辩论,并通过互相启发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苏格拉底法强调对话和共识的重要性,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知,进而实现立场的合理化和真理的接近。

然而,苏格拉底法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法过于依赖于批判性的思维,忽视了对实践的重视。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法更适合于抽象概念的讨论,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可能并不适用。

此外,苏格拉底法也容易陷入无休止的辩论中,无法产生明确的结论和实际行动。

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讨论或辩论的方法,也被称为反诘法。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对问题进行不断的质疑和反问,以引导人们思考和寻找真理。

苏格拉底法主要运用于哲学讨论或道德教育中,在一种互相尊重和相互学习的氛围中,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原则。

它不仅仅是一种对话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准确定义问题的概念和术语,分析问题的前提和逻辑推理,并通过辩论的过程寻求答案。

苏格拉底法重要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对话的进行。

苏格拉底经常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对方思考,挖掘出他们思维中的矛盾、混乱或错误。

这种提问的方式被称为“挖掘性
问题”,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反问使对方不断深
入思考。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反诘过程中的合作性。

苏格拉底法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地位和相互尊重,避免了争论和攻击。

通过共同的思考和探索,双方可以共同发现真理,并相互学习。

这种合作性反诘可以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人们理性地思考和判断。

苏格拉底法还强调准确定义问题的重要性。

它认为,只有清晰明确地定义问题的概念和术语,才能在讨论中避免误解和混淆。

通过对问题的定义和分析,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并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苏格拉底法是一种高度思辨和批判性的讨论方法,通过提问、反问和思考来引导人们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

它不仅仅是一种对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帮助人们理性地思考和判断,寻求真理。

新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新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新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新苏格拉底法是指一种司法程序,它得名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以指导法庭审判中的证人询问与交叉质询。

本文将对新苏格拉底法进行解释和解析。

正文
新苏格拉底法是一种用于法庭审判中的证人询问和交叉质询的方法。

该法律程序的名称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他在他的辩论中经常使用询问和追问的方式来揭示真相。

在新苏格拉底法中,律师或审判官采用一种特殊的询问方式。

他们会逐步引导证人回忆事情的细节,并通过提问来测试证人的信念和记忆。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证人的真实意图和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案件的真相。

新苏格拉底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揭示证人可能隐藏的事实或错误记忆。

通过逐步追问,律师或审判官可以发现证人的矛盾之处或潜在的不一致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巩固证人的陈述或找出证人可能在案件中提供虚假陈述的证据。

然而,新苏格拉底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证人感到被攻击或被迫回答问题。

此外,证人的记忆可能不够准确或完整,因此可能会出现记忆错误或矛盾之处。

因此,在使用新苏格拉底法时,律师和审判官需要谨慎行事,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审判过程。

总结起来,新苏格拉底法是一种用于法庭审判中的证人询问和交叉质询的方法。

它通过逐步追问证人来揭示真相,并帮助巩固或澄清证人的陈述。

然而,使用该方法时需要谨慎处理,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审判过程。

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苏格拉底方法,是建筑师苏格拉底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提出的论述着重
于放松严格的建筑史源论,建立了一种情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引用。

苏格拉底方法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反对把建筑概念的发展都归于一条轨迹,反而把它看作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受到文化、特色和地域因素”。

不夸张地说,苏格拉底方法改变了建筑史学家思考建筑的方式,使得今天的建筑学论证更加具有综合性及丰富性。

一方面,苏格拉底的观点把建筑的多元因素从狭隘的技术层面抽象出来,转而
想到它滋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从而展开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在审视历史建筑传承和改造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更加包容性的建筑理念,认为建筑养成于文化,而非纯粹技术。

对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如果能够加注新元素,表达与当代艺术文化的联系,从而得到建筑的新变化的话,往往能够展现历史背景的“中和”,体现建筑艺术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方法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指出建筑可以被解释
为非技术性术语,引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并且提出了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存和改造的一种友好态度,它的价值在于把多重视角融入到建筑的研究中,使得建筑的价值更加丰富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8-19作者简介:杨飞云(1980-),男,河南开封市人,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 U TEACH ERS COLLEGE Vol .21 No .1Feb . 2005苏格拉底法解读杨 飞 云(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苏格拉底法包括讽刺、接生术、结果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地解读。

通过解读其内涵,可解析出其人性、师生关系、思维方式的价值。

但苏格拉底法如运用不当,极易使学生陷入思想混乱的困境。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讽刺;接生术;结果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5)01-0161-02 苏格拉底(Socrates ,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神,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主宰着世界,自然界是无规律可寻的,反对认识自然现象。

因此,哲学应研究世界形成的原因而不在于说明世界是什么。

虽然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并且由此决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和否认对他进行研究的价值。

他实践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不仅对以后的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具有启发性。

因此仍有必要充分挖掘其内蕴价值。

一、苏格拉底法的阐释苏格拉底法是在谈话中产生的,根据它的形式又称问答法。

“就是一种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

”[1](P29)“根据它的性质,就应当是辨证的方法。

”[2](P52)苏格拉底法的第一环节是讽刺。

对于讽刺要做不同的理解。

首先,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是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并不理解其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理清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为所使用的概念下准确的定义。

为此目的,他从具体事例开始,从日常观念入手,通过诘问的形式,遵循辩证的规律,引导人们去怀疑他们的前提,使“通常被认定的、以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并通过其自身与具体的事例使之发生混乱”。

[2](P54)具体说来,他首先装出一无所知并认真求教的态度,把对方的命题或定义接受下来。

尔后发问,让人们从自己所确认的真理中寻求结论,直至人们认识到这些结论怎样与他们所同样坚持的其他原则相矛盾。

这期间没有一定迫使的成分,而是在诘问的引导下,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其次,苏格拉底在讽刺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讽刺的出发点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主要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形成的日常观念和概念。

这些日常观念和概念是“混乱的、模糊的、空洞的”,就是这些观念和概念往往成为人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和规定,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略要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碎”。

[3](P64)苏格拉底就以此为逻辑起点,利用矛盾律,使对方否定所肯定的东西。

因此,苏格拉底利用的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已获得的经验。

我们从此处获得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体验具体事物,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但在这方面苏格拉底是反对的,“因而他自己就把科学,即对自然、精神等的一般原则的观察,抛在一旁,而且也以此要求别人”。

[2](P52)二是苏格拉底能使抽象观念具体化,发展抽象观念。

如对正直的理解是通过欺骗和价值的辩论加以阐释。

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他并非先给出一个既定前提,因为这是步入陷阱的开端。

他把它们具体化,并且假定它们的本质尚未被认识,凭借对人们感性观念辩证式的发问,使人们自己解释这些观念。

这就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苏格拉底要人们解释这些观念,这就是苏格拉底讽刺的本质”。

[2](P55)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

第三,苏格拉底法的讽刺展现了苏格拉底对待人生和知识的态度,是对当时人的讥讽和嘲笑。

智者派说,真理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歧,意见相左,无谓好坏对错,一切都是虚无。

苏格拉底对这种虚无主义的无知持讥讽态度。

而当时的人们却和智者派相反,凭借自己的伟大理性,自视无所不能,并因之嘲笑别人的愚笨和无知。

“我以我的教养有素的思想,是能够取消一切规定,取消公正、伦理、善等等的规定的;而且我知道,如果对于我来说,有什么东西显得好,够的上好,我也能够把它推翻。

我完全知道,我就是这一切规定的主宰,承认他们的是我,推翻他们的也是我。

一切东西,只有现在使我高兴的,对我才是真实的”。

[2](P56)苏格拉底对这种夜郎自大的行为给予莫大的讽刺。

他首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并以求教的方式,使对方陷入困窘。

他的讽刺并非以此为目的,纯粹的否定对方,“而是激发人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3](P63)“抱着一个朴素的目的,引导人们走向真正的善,走向普遍的观念”。

[2](P57)他的目的是实际的而不是玄想的,“他常到鞋匠与裁缝的作坊中去和他们谈话,也和青年们、老人们、鞋匠们、铁匠们、智者们、政治家们、各种公民们谈话”,[2](P53)“他同任何人谈话,都保持着阿提卡的文雅风度的特点,不自以为是,不好以为师,不强人从己,充分保证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避免一切粗暴无理的态度”。

[2](P52)苏格拉底的这种人生观和行为方式是值得我们对自己进行反省的,尤其是教师。

苏格拉底法的第二个环节是接生术,又称助产术。

指在帮助对方否定已有观点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即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出世,……也正是从具体的非反思的意识中揭发出具体事物的普遍性,或从普遍认定的东西中揭发出其中所包含的对立物”。

[2](P53)通过讽刺,使对方否定了自以为是的观点和原则。

在讽刺中也具有关键意义,在此主要强调的是问者的思维方式和答者的答题意识。

问的目的是要从人们表象的、经验中的特殊成分引导出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某种普遍的原则,使人们自己认识这种普遍形式的善和正当,即就应该如此。

为此,苏格拉底从交谈对方所认可的具体事例出发向前推进。

分析这个存在于自发意思中而未被思索过的具体事物,把隐含在其中的普遍概念作为普遍概念揭发出来,并指出包含在其中的普遍思想,从而使人认识一个普遍的命题、普遍的规定。

他“不是凭借把那些与具体事例联系的概念连接在纯粹必然性中那种做法”。

[2](P58)其实这是一种归纳式思维,“凭借归纳的过程,苏格拉底引申出定义来。

靠举例来构成临时的定义,这再经其他例证的检验,加以扩大或缩小,以便使他符合要求,直到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止”。

[3](P63)因此苏格拉底被后人称为“归纳法之父”。

不过演绎法在苏格拉底那里也是有重要地位的。

“苏格拉底还有时检查所提出的论断,立即追溯到根本的原理,根据正确的定义予以评判。

这是演绎的方法。

”[3](P67)无论是归纳式思维还是演绎式思维,如无对方的反思式的回答,苏格拉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因为发问者虽然是有目的的,但回答者作为自由之人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他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偶然回答,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迫使问者转向对偶然回答的诘问。

这是一种活泼热闹的谈话精神。

提问者如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会被回答者牵着鼻子走。

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不但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是在学生积极主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这一点尤应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结果。

在前两个环节,苏格拉底通过问答使对方否定自己所肯定的东西,并使交谈者承认一些与他们出发点相反的道理,最后提出一个普遍的概念。

当人们回顾了整个过程之后,才意识到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事情现在却是如此的陌生。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彼此互相矛盾的”。

[2](P60)结果是使人们的意识本身发生混乱,陷入困惑。

对一切产生了怀疑,并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想了解事情真相的欲望,即求知欲。

苏格拉底法的结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批判怀疑精神,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至此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完全实现了。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少的。

“西方的学生入学时是问号,毕业时是更大的问号,而中国的学生入学时是问号,毕业时却成了句号”,在此也可找到根据。

二、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与缺憾(一)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一是苏格拉底法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由问答,尊重对方的自由、自主和选择,没有灌输和强迫,只有引导和激发,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不是把人当作“它”待。

这一点尤为后人所看重。

这也是我们的观点,这对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是有意义的。

二是苏格拉底注重人性的价值决定了他对师生关系的价值。

他常去和人交谈,“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以往在师生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保护性伪装,建立真诚的、正直的师生关系。

”[5](P140)三是苏格拉底法通过问答激起怀疑精神、批评意识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

(二)苏格拉底法的缺憾苏格拉底法的根基是唯心主义,这就决定了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他认为知识智慧就存在人的心灵中,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内心中已有的知识引发出来。

反对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考察,否定自然规律的存在,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思考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

这样使对话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入拓展,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他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4](P42)因此,“苏格拉底法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2](P30)参考文献:[1]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4]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6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