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法评述
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

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生于雅典,在音乐、几何、算数、天文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修养,谙熟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哲学,精通芝诺辩证法的要义,更与当时的智者有着相当多的往来。
苏格拉底痴迷于与他人交谈,他的学生既有贵族,也有自由民和奴隶。
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询问和交谈激发人们热爱真理和德行的激情,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审慎态度。
当时,很多听过苏格拉底演讲的人,都为他异乎寻常的谈话艺术和具有信服力的精神思考所折服。
一、苏格拉底方法简介苏格拉底方法包括四个步骤:1.讥讽: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2.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出问题的答案;3.归纳:将各种具体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共性和本质的东西。
4.定义:把具体事物重新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的一般定义。
以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的一段话为例,这段话以苏格拉底的提问(以下简称“苏问”),和青年欧提德穆斯的回答(以下简称“欧答”)为内容。
谈话的目的是帮助欧提德穆斯分清正直的行为和非正直的行为。
“苏问:让我们在相反的两行中写出什么行为出于正直,什么行为出于非正直。
欧答:我同意苏问:好吧,虚伪怎么样?虚伪放在哪一行?欧答:当然放在不正直那一行。
苏问:欺骗呢?欧答:放在同一行。
苏问:偷盗呢?欧答:也放在那里。
苏问:还有奴役吧?欧答:是的。
苏问: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的一行里吗?欧答:唔,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问:好啦。
但是,如果一个将军比须惩处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不对吗?欧答:当然不能说不对。
苏问: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务,或者在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欧答:自然这完全正确。
但是,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错待朋友。
苏问: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为就得分写在两行里,是不是?欧答:我想是这样。
浅谈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法”的运用

浅谈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法”的运用班主任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保障者。
顺利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班主任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学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同时,班主任工作又是一项针对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复杂性。
具体说来,它是针对全班个性不同、脾气各异的一个个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不同情境纷繁复杂的变化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方法不能整齐划一。
在众多的方法中,笔者对“苏格拉底法”情有独钟。
一、何谓“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致力于讲学——在各种场合与人交谈、辩论,探讨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并以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学生,其中包括著名哲学家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1、苏格拉底法讽刺。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使学生意识到原有认识中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因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无知时,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也才有可能学习知识。
2、定义。
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明确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苏格拉底法”明显的启示性、帮助性特点,因而它也被称作“产婆术”。
在它产生之后两千多年来,西方教育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恢弘的教育理想,沧海桑田变化万千,但是它的精神——尊重个体,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思促学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弘扬。
二、“苏格拉底法”运用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可行性首先,“苏格拉底法”的出发点和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存在一致。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人不能认识自然而只能认识自己,并且人只能在外界的帮助下才能掌握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
他认为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获取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习惯上被称为“苏格拉底法”,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标签:“苏格拉底法”;启发式教学;启示一、“苏格拉底法”概述“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为了进一步论证“德行可教”的观点而在实践中创立的教学法。
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而不断地提出问题,一直追问到对方无词以对,自陷矛盾,从而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概念。
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去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
受他的母亲助产职业的启发,苏格拉底把哲学家帮助人们把每个人心灵中固有的真理引导出来的方法称为“产婆术”。
他也把“产婆术”运用于教学中,创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
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法”包括四个步骤:(1)讥讽:即从对方的观点中引出矛盾,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
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重要步骤,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并且自知其无知,否则他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
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念的混乱与不确切,从而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独立积极思考。
(2)“产婆术”:即在否定已有的错误意见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索,得出新的结论和知识。
否定了已有的观点,就可以不断地去发现新观点,产生新知识。
新知识开始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经过讽刺、启发而成为一个确定的真理。
(3)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行为的分析来找寻一般美德,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通过“产婆术”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
苏格拉底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二、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与缺憾1。
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一是苏格拉底法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由问答,尊重对方的自由、自主和选择,没有灌输和强迫,只有引导和激发,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不是把人当作“它”待。
这一点尤为后人所看重。
这也是我们的观点,这对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是有意义的。
2。
是苏格拉底注重人性的价值决定了他对师生关系的价值。
他常去和人交谈“,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以往在师生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保护性伪装, 建立真诚的、正直的师生关系。
”3。
是苏格拉底法通过问答激起怀疑精神、批评意识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
(二) 苏格拉底法的缺憾苏格拉底法的根基是唯心主义,这就决定了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他认为知识智慧就存在人的心灵中,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内心中已有的知识引发出来。
反对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考察,否定自然规律的存在,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思考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
这样使对话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入拓展,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他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所以, 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因此,“苏格拉底法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被看作西方启发式教学三、几点有益的启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极深.教育内容是同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实行启发式,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很不够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要刨设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使他们既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继续获取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一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讨论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问和对话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
以下将详细介绍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强调问题的提出和探究。
苏格拉底不会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他会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思考,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主动分析、总结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考能力。
其次,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苏格拉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追求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他相信通过相互对话和辩论,学生可以发现问题的更多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从与他人的观点碰撞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
再次,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强调启发性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苏格拉底鼓励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最后,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使他们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和伦理标准去思考和行动。
通过这样的教育,苏格拉底希望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苏格拉底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案例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案例一、研讨背景。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哲学兴趣小组里,成员们决定开展一场苏格拉底式研讨,主题是“什么是勇敢”。
参加研讨的有性格开朗的小明、心思细腻的小美、理性冷静的小刚,还有古灵精怪的小莉,当然还有作为引导者的哲学爱好者张老师。
二、研讨过程及评价。
1. 开场。
张老师先抛出了问题:“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啥是勇敢。
大家先随便说说自己的想法哈。
”评价:这种轻松的开场方式很好,没有给大家太大的压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自然地开启了话题。
2. 小明的观点。
小明第一个发言:“我觉得勇敢就是不怕危险,像消防员冲进大火里救人,那就是勇敢。
”评价:小明的观点很直观,直接从常见的勇敢行为入手,这是个不错的开始。
不过呢,这个定义有点简单和表面,只强调了不怕危险这一个方面。
3. 苏格拉底式追问。
张老师接着问:“那小明啊,如果一个人啥都不怕,不管是好事坏事都去做,他也是勇敢吗?比如一个小偷不怕被抓,大白天就去偷东西,这能算勇敢吗?”评价:张老师这个追问很苏格拉底式!他通过举反例的方式,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勇敢的内涵,让大家意识到勇敢不仅仅是不怕危险这么简单。
4. 小美的观点。
小美听了之后说:“我觉得勇敢应该是为了正义的事情,不怕困难去做。
消防员救人是为了保护生命,是正义的,所以他们勇敢。
”评价:小美比小明想得更深入了,她加入了“正义”这个重要的元素。
这就像在构建勇敢这个概念的大厦时,添上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5. 进一步追问。
张老师又问:“小美啊,那假如有个人想做正义的事,但是他能力不够,他还是去做了,结果搞砸了,这还算是勇敢吗?比如说,有人看到有人落水,他自己不会游泳还跳下去救人,最后两个人都有危险,这是勇敢吗?”评价:这个问题又把大家的思考往前推了一步。
张老师通过这种追问,让大家明白勇敢不仅仅是有正义的目的,还可能和能力、理智有关。
6. 小刚的观点。
小刚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勇敢是在知道危险和后果的情况下,为了正义的目标,经过思考后,克服内心的恐惧去做事情。
苏格拉底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苏格拉底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摘要:“苏格拉底方法”是一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共同讨论,互为激发,通过逻辑性的推理和判断,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
关键词:苏格拉底方法理想国教学实践一、苏格拉底方法的内涵《理想国》里最让人心潮澎湃的,除了它自身所有的精辟思想外,就是苏格拉底的辩才。
不管对手最初是多么气势汹汹,“像一只要把我们吞噬的猛兽一样”,最后也只有“大汗淋漓,满脸绯红”地落荒而逃。
一般来说,苏格拉底的辩论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苏格拉底坦率地表示自己对争论的话题一无所知,然后鼓励对话者说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苏格拉底开始分析这个观点,分析的结果往往证明了对话者这个观点的前后不一致之处,或者指出这个观点与对话者所持有的其它信念是冲突的。
最后迫使对话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原有观点。
二、苏格拉底方法的优势首先,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能形成一种自由的氛围,很好地调动对话者的兴趣。
每次谈话,苏格拉底总是一脸谦虚地表示自己对所谈的话题一无所知,希望能够聆听对话者的真知灼见。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很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争执。
其次,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能够帮助打破定势,促进新思想的产生。
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那一番关于正义的辩论深刻影响了在座的所有对话者。
苏格拉底方法要求的是对话者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此人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苏格拉底进一步分析并加以彻底批驳这些观念,给对话者的震撼是相当大的。
进而会促使对话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先前一些成见。
最后,苏格拉底问答法能够很好地说服对话者。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辩论之中最狠的一招。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就是将这一招推向了极致。
苏格拉底会提出很多诱导性的问题,毫不知情的对话者轻易地钻进他设下的圈套。
然后被他抓住了观点之中的矛盾之处。
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容和意义
苏格拉底方法,是建筑师苏格拉底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提出的论述着重
于放松严格的建筑史源论,建立了一种情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引用。
苏格拉底方法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反对把建筑概念的发展都归于一条轨迹,反而把它看作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受到文化、特色和地域因素”。
不夸张地说,苏格拉底方法改变了建筑史学家思考建筑的方式,使得今天的建筑学论证更加具有综合性及丰富性。
一方面,苏格拉底的观点把建筑的多元因素从狭隘的技术层面抽象出来,转而
想到它滋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从而展开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在审视历史建筑传承和改造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更加包容性的建筑理念,认为建筑养成于文化,而非纯粹技术。
对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如果能够加注新元素,表达与当代艺术文化的联系,从而得到建筑的新变化的话,往往能够展现历史背景的“中和”,体现建筑艺术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方法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指出建筑可以被解释
为非技术性术语,引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并且提出了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存和改造的一种友好态度,它的价值在于把多重视角融入到建筑的研究中,使得建筑的价值更加丰富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法”评述
摘要:苏格拉底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中国人仍具有教育意义,对话教学能在学生中开启一朵朵思维之花,值得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的深思。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用于任何学生,要因材施教。
在现代如此沉重的教育下,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对话”教育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减负,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教育、苏格拉底、对话、问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褒贬不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一个接生婆。
他的出生和成长是在雅典的鼎盛时期。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苏格拉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青年时期的苏格拉底与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在交往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智,声誉渐起。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我所关注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他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法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过程,也称问答法。
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
”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要使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双方在对话中共同寻求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对话双方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所以在对话过程中双方必须要坦诚相待,给于彼此十分的信赖。
苏格拉底受当时接生婆母亲的影响和启发,认为教师仅仅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
首先,他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时他们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
这对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有现实意义。
现在我国的课堂还是一老师的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虽然有意在培养,但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每当我在托管所看着那一个个小学生沉重的连我都拿不了的书包,心情就会变得很沉重,减负、培养自主创新不是很早就在说了么,为什么学生的一些现象还是没有改善,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其次,我认为苏格拉底法的精髓其实是在“讥讽”,学生和老师(这里应该不能说老师与学生,说人与人或者朋友与朋友会更恰当)的思想火花碰撞的重要时刻就在而这一阶段,解除双方对某个问题的疑问和争辩,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但是,问答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罗素指出:“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么讨论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
…….但是当其目的是要发现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变完全行不通了。
”而且苏格拉底法的教育对象要是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应用于幼年儿童。
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运用苏格拉底法使之成为生师的良药,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使生师关系变得更加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