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最新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探究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最新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探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当下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也成为了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翻译领域中,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以关联翻译理论为视角,对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对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问题。
一、关联翻译理论简介关联翻译理论是指通过对原文语境的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照语境、追踪信息来传递原文信息的翻译方法。
该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语境、文化、社会环境的传递和交流。
在翻译实践中,关联翻译理论提醒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内涵,才能做出准确的翻译。
二、最新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1. “996工作制”“996工作制”是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即每周工作最少72小时的工作制度。
这一网络流行语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广泛传播,同时也成为了员工们对工作压力和劳动权益的抗议口号。
在英文翻译中,可以将其译为“996 working hour system”,从中可以看出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传递了相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 “佛系青年”“佛系青年”是指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描述,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能泰然处之,不为所动。
在英文中可以译为“Buddha-like youth”,这一翻译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也通过对照宗教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3. “躺平”“躺平”是近年来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态度,表示拒绝高强度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抵触情绪。
在英语中可以译为“lie-flat”,这一译法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同时也传达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从翻译目的论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二)直译加注
例3: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参 考 译 文 :Jia Ju for dinner.
注释:Jia Junpeng is a virtual character of an average boy and this catchphrase, which is originally a colloquial message of a boy‟s mom taken by his playmates, can be used to greet a childhood friend who had become „lost‟ , especially in the virtual world.
Thanks!
从翻译目的论析网络流行语的汉 英翻译
(一)直译
例 1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I ‟m eating is not noodles, but solitude.
例 2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参考译文:Don ‟t be infatuated with me. (For) I ‟m only a legend.
(三)意译
例 5 :不差钱! 直译:There is no lack of money! 参考译文:Money‟s not a big deal! (or Money‟s not a problem! ) 例 6 :人情债,我肉偿了! 直译: I ‟ll pay the debt of gratitude by flesh. 参考译文:I ‟ll pay the debt of gratitude by selling myself!
例4:做人要做懒羊羊,嫁人就嫁灰太狼。 参考译文:Lazy sheep is what we want to be. Big Big Wolf is the perfect husband.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人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交背景,直接翻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含义和幽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
正确理解流行语的含义是进行翻译的关键。
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往往与原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流行语的使用场景和上下文进行适当的分析,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交习惯,因此同样的网络流行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方式。
翻译者应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并在翻译中适当地调整和转换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更容易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简短、有趣和易于记忆的方式表达,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特点。
长句和复杂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丧失流行语的魅力和幽默性,因此翻译者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长句和复杂的词汇。
在进行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时,有时候也会选择保留原文。
一些网络流行语在国际互联网上已经普及并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因此直接使用原文可能会更有效和更具表达力。
这种翻译方式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翻译者需要理解流行语的含义,考虑文化差异,保持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
只有以这种综合的方式进行翻译,才能准确地传达网络流行语所包含的信息和情感。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社交网络上频繁出现且被广泛传播的短语或词语。
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在不同平台上的应用、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翻译的挑战。
我们强调了研究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反映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热点。
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们常常涉及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在未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变化,网络流行语也将不断演变和创新,对文化传播和社会交流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和翻译网络流行语,需要不断学习和关注当下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英文翻译、定义、特点、重要性、分类、产生原因、应用、文化传播、影响、挑战、影响力、发展、总结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Internet slang, also known as online jargon or text speak, refers to a set of unconven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have emerged and evolved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These term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formality, creativity, andoften humorous or ironic nature. Internet slang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adapting to reflect the dynamic nature of online culture, making it a unique and ever-evolving form of language.1.2 研究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Secondly, internet sla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online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s and nuances of internet slang can help research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online intera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online subcultures.2. 正文2.1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是根据其使用的方式、内容和社会背景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的。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即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是网络交流中必须的语言工具,也是网络社交中的一种思想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英文翻译等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些词汇、语句、图片、视频等,具有比较青春、潮流感的元素,成为了网络交际中一种新的、特殊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这种语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效性、语言游戏性等特征,它集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文化表达于一体,已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时效性网络流行语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许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某件大事、某个人物以及时事热点等有关,当事件消退之后,相应的网络流行语也就会慢慢消失,许多流行语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2、可传递性网络流行语不仅在网络平台上流传广泛,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梗图等方式在其他媒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3、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会存在差异性,比如一些地方性的方言词汇、俚语等都可以被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成为了一种当地文化特色的体现。
1、文化符号类这类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特殊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图片、视频等元素组成,例如表情包、梗图、音乐、视频等。
2、网络用语类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由人们自创的互联网用语组成,例如“谔谔”、“233”等。
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来源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特点,多是由好玩、搞笑、恶搞等意味组成,例如“神仙打架”、“妙手回春”等。
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相对较为复杂,因为许多网络流行语是由指定、缩略语、特殊构词方式、独特的语音以及人们的造词、借词等形成的。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进行翻译,有时用原汁原味的翻译,有时则需要进行意译或注释,以更好地传达网络流行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浅析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

浅析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的能够使两种语言的思想(意境)得以沟通,而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对于网络流行语的音译也成为了一个翻译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音译诸多原则,并在关联翻译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下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式。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而在语言方面,互联网也给语言形式带来了新变化。
特别是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影响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能够将网络流行语准确的表达,并向外国友人传递其中的思想本质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网络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二、现阶段网络流行语英译常犯错误目前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类型整理如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例如“搞定”一词,很多地方出现“work it ”这样的英译,但在英文中,后面还应该加一个介词,“work it out”才是正确完整的。
再如,“秒杀”如果画蛇添足译为“instantly kill”就出现了语法错误,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nstant kill”,因为在英语中名词可以修饰动词,表示程度,符合语意和语法规定。
(二)字面翻译有些译法是直接将词语中的每个字都刻板地翻译过来,完全没有办法领会该词的意义。
例如:把“驴友”死翻为“donkey friend”;“黄牛”则译成“yellow cattle”;“菜鸟”单纯的字面翻译有“vegetable bird”;“红榜”被翻译成“red board”;“走光”则直接翻译为“go light”。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领域内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往往反映出当下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英文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流行语在英文中的表达。
英文中的网络流行语通常被称为“Internet Slang”或者“Internet Jargon”。
这些词语或短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话题,比如社交媒体、游戏、娱乐等等。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形式新颖,常常是一种特定群体内部的交流方式。
它们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并在短时间内变得非常流行和广泛使用。
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词语的实际含义、使用场景以及受众群体的特点。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可能需要考虑到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意。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不同领域和行业,因此在进行翻译时也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词语的内涵。
在英文中,一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有着特定的表达方式,比如“LOL”(Laugh Out Loud)表示大笑,“OMG”(Oh My God)表示惊讶,这些词语已经成为了英文网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翻译这些流行语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汁原味,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
除了这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外,还有一些新兴的词语和短语正在不断涌现,比如“FOMO”(Fear Of Missing Out)指的是害怕错过有趣的事情,“Ghosting”指的是突然中断与某人的联系。
这些词语的涌现和流行通常都与当下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也需要及时了解这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工作,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
翻译目的论下浅析流行语汉英翻译

翻译目的论下浅析流行语汉英翻译[摘要]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外国友人了解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较为直接的方式。
如何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语展现给目的语读者,是译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下分析了2010与2011年我国十大流行语的汉英翻译文本,归纳了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对一些欠妥的译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此希望促进流行语汉英翻译的研究。
[关键词]流行语;目的论;翻译策略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及互联网技术地飞跃,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流行语是扎根于我国社会文化语境,体现着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文化万象,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意趣、诉求与生存状态的一种语言形式(孟祥春,2011: 62)。
因流行语所含有的特定含义及在目的语中相应表达存在缺失的可能,翻译这些新兴热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点。
如何在翻译理论地指导下英译出让外国友人理解又能展现我国当下文化的译本是本文所要努力的方向。
一、流行语汉英翻译流行语是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陆香,2010:161) 。
现阶段,学者对于流行语翻译的专门研究尚少,也缺乏相应翻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流行语翻译的疑问(张向京,2004)、策略(余义勇,2010)及互文性研究(王兰兰,2012)等。
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由三个原则组成的目的论。
首要原则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务必结合翻译目的进行实际操作(邓跃平,2011)。
它向译者明确说明,对等只是一种可能或要求;侧重源文化和侧重目的文化、满足目的文化期望值都只是多个选项之一。
在文化间的翻译行动中,“目的决定手段”(Nord,2001:29)。
首要原则下有两个附属原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
连贯准则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目的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目的文化的情境,向目的读者提供与目的文化和交际情境相连贯的,可理解可接受的信息源(伍锋,何庆机,2008: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
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
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
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现代汉语词汇主要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基本词汇的特征是稳定性和高频率的使用性,这是词汇的主要部分。
另一部分是一般词汇,主要特点是灵活多变,具有动态的演化过程。
根据语言学上的分类,流行语应属一般词汇。
二、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和Reiss创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
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景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体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老吕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忠实准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准则。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之初,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
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
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的明示推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
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
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 J . Vermeer) 之后,以莱斯(K. Reiss) 、诺德(C. Nord) 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张。
他们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
并且,译者还可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二、分类翻译的目的可从两大方面加以考察,即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
1. 作者的目的原作者目的性也称意图性,它是一种“态度”,是语篇作者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接应性,并借此达到一定的目的,诸如讽刺、逗乐、劝导、介绍某个操作的过程等。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应该充分领悟原作者的意图。
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翻译选择。
掌握原作目的性对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重要。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
但在网络流行语中,作者有时有意违反语言常规,甚至毫无规律可寻的“无厘头、非主流”。
以至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冗余、模棱两可等现象,同常规的语言产生鲜明对照。
这些语言变异情况往往是作者意图的一部分,译者如果不加区分地对它们进行编辑,使之“简洁明了”,“逻辑连贯”,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
例如,网络流行语之“寂寞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but solitude.分析:原句是某贴吧里一张男子吃面图片的配文,之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二字,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
本句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译额方式,套用英语中的“not…but…”句型;在指称上须注意“哥”指代的是说话者自己,自然不能译为brother。
此句运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直译是忠实深层结构的传达且不忘表层结构风格再现的方法。
动机和意图往往是构成语言风格的心理基础。
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性,就不能忽视作者赖以表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不仅要使语言达意,而且要使语言产生移情的效果。
使译文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勾起外国友人对之来源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国文化、语言,以打开中国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图性,合理地接受它。
如果理解中产生隔阂,应努力打破这种隔阂,这是忠实原文的一个重要标志。
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及写作技巧。
如果原作的意图性不能保留,那么,译作就是不忠实的,而且是不可接受的。
更失去了网络语言诙谐、搞笑的原意,而产生歧义,使外国友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语言不仅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浸淫着绚丽的文化色彩,而且还通过修辞、语体等手段向读者暗递着美妙的“弦外之音”。
例如网络流行语之“传说哥篇”: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参考译文:Don’t be infatuated with me.,for I’m only a legend.分析:本句同样可采取直译的方式,参考译文体现了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差异的因素,将原文中两个分句的隐形逻辑关系表现出来,所以在译文两个分句间增加表因果关系的连接词for,使翻译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翻译目的还影响着译者的具体操作方法。
翻译目的中译者的目的可以有应用的、审美的、研究的等等,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
应用必须讲求准确、易懂、明了;审美的除此之外还要着力于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的再现;而研究的,比如经典哲学、宗教著作,则强调忠实于原作意旨乃至句子形式,方法上直译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同是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会有很大差异。
例如:信息传递环境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译者必须弄清楚原文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背景里、为什么人而作的,再根据这些条件调整译者与译文场合、译文读者的关系。
例如,译者必须弄清楚,哪些话在原文背景里不加解释即可理解,而换一种语言背景必须增加解释读者才能理解。
译者必须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如果过多地把原文中的内隐关系明译出来,会使译文读者误以为原文读者对有关信息也同样不懂;而如果对该说的不明说,便可能导致对译文信息的曲解、误解或根本不理解。
[10 ]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
金认为,“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
”[11 ] 关于翻译的交际性,奈达也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众或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
[12 ] 完整的翻译过程先后涉及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原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进行翻译表达和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译文。
根据Burke 的修辞学理论,为了使翻译交际圆满成功,需要达到两个层面的同一:首先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即译文与原文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的同一;其次是译者与读者的同一,这种同一以前一种同一为基础,要求译文适合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因素,否则读者将难以理解或接受译文,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13 ] 因为不懂汉语的读者往往无法体会到这些经过异化翻译的词语的奥妙之处,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因不知所云而跳过不看,更不用说从中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目的性意味着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选择原语信息、组织译语的形式和风格。
2 译者的目的翻译目的并不总是与原作的总体内容相一致的。
由于作品内容的多层次性,同一作品可以用不同的翻译目的去翻译。
翻译目的首先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态度,从而也影响着译作的整体质量。
一个译者若以拜金、钓誉为翻译目的,便会产生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译文质量的低劣便在所难免。
一个合格的译者应树立正确的翻译目的,讲求译德、译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而努力。
可见,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产生的两种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16 ]译者的目的是把读者引向原作,使读者对原作的修辞手法有较直接的认识,因此往往把原文形象、原语结构搬进译文,只把它的语言外壳转换成译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