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

合集下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机械化工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在生产过程中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物质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而提出的。

一方面是使燃烧系统不能形成,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危险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消除一切足以导致着火的火源以及防止火焰及爆炸的扩展。

(一)控制和消除火源燃烧炉火、反应热、电源、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以及吸烟用火等着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爆炸的常见原因。

控制这类火源的使用范围,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对于防火防爆是十分重要的。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他火源。

(1)加热用火加热易燃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气或其他载热长。

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闭,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筑或隔离。

为防止易燃烧物质漏入燃烧室,设备应定期作水压试验及空气压试验。

装置中明火加热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漏易燃液体和蒸气的工艺设备的贮藏区,并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的侧风向或上风向。

(2)维修用火维修用火主要是指焊接、喷灯以及熬制用火等。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业,最好将需要检修的设备或管段卸至安全地点修理。

进行焊接作业的地方要与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管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对运输、盛装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进行焊接时,应将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洗,用惰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并经气体分析合格才可以动焊。

可燃气体浓度应符合以下标准:爆炸下限大于4%(体积)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5%。

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0.2%。

机械化工金属件作为电焊地线,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的地方,产生高温或电火花。

对熬炼设备要经常检查,防止烟道窜火和熬锅破漏,盛装物料不要过满,防溢出,并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在生产区熬炼时,应注意熬炼地点的选择。

喷灯是一种轻便的加热器具。

在有爆炸危险的车间使用喷灯,应按动火制度进行,在其他地点使用喷灯时,要将操作地点的可燃物清理干净。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化工安全 冲刺复习资料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化工安全 冲刺复习资料

安全工程师化工安全考点强化班安全生产专业实务—化工安全第一章化工安全生产概述第二章化工运行安全技术第三章化工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四章化学品储运安全技术第五章化工建设项目安全技术第六章化工事故应急管理及救援第七章化工安全类案例应试思路及策略学习应试策略一、核心推论法核心推论之安全附件的设置要求:①压力容器:安全阀、爆破片、紧急切断阀、安全泄放阀;②压力管道:安全阀、减压阀、单向阀、紧急切断阀、安全泄放阀。

核心推论之工艺处置的控制要求:③装置开工阶段的工艺处置措施及要求;④装置停工检修阶段的工艺处置措施及要求。

核心推论之内浮顶储罐和气柜的专用附件:①内浮顶罐:通气孔、静电导出装置、防转钢绳、自动通气阀、浮盘支柱、扩散管、密封装置及二次密封装置;②气柜:通气孔、静电导除装置、防回转装置、立柱和导轨、密封装置。

核心推论之重大危险源判定:①GB18218;②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判定。

学习应试策略二、图表化总结学习应试策略三、系统化的安全管理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1)系统化安全管理—全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2)系统化安全管理—全方位:人、机、环、管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要求:特种设备、应急管理、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特殊作业环节等高频考点。

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要求: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承包商)、物(机械设备、特种设备和电气设备)、环(毒性环境、爆炸性环境、采光照明、通风条件)和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规章制度的确定、操作规程的建立、应急预案、教育培训体系的健全)。

学习应试策略四、背景示例法—以题干背景为例做出反方面的陈述此类题型通常表述为判断纠错类、指正类或综合选择判定类考点,要求考生判定题干背景中是否存在疑问、如有疑问应予以纠正。

依据分值要求,本类考点通常是错误的做法或结论,将题干背景中的关键词反向表达就是答题要求。

学习应试策略五、综合排序法—分类类考点、归纳类考点此类题型通常表述为分类判断、归纳总结类考点,要求考生判定题干背景中的整改措施、防范要求、事故隐患等进行判定分类,选择合适的条文目录。

防火防爆技术资料

防火防爆技术资料

第1章防火基本原理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1.1.2氧学说1.1.3分子碰撞理论1.1.4活化能理论1.1.5过氧化物理论1.1.6链锁反应理论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其它类似学说;四元素说——燃烧是“火、水、空气、土”这四种元素的作用。

如木材的燃烧所产生的明显火焰为“火素”,蒸发散发的潮气为“水素”,上升的烟为“空气素”,剩余的灰为“土素”。

汞硫盐说——火焰的发生是因为物体中含有硫质,气体的逸出为汞素,剩余的灰为盐质,等等。

非常盛行,普里斯特一一实验室得到了氧气,仍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显而易见不科学,唯心,没有证明燃烧素的化学成分组成;当时某些科学家巳经认识到空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燃素说是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

其创始人是斯莫尔。

燃素在燃烧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

例如油脂、蜡、木炭都是极富燃素的物质,而石头、木灰、黄金都不含燃素,所以不能燃烧。

直到18世纪70(1772年)年代氧气被发现后,燃烧的本质才真相大白。

燃素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普林斯特是英国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化学家,可惜犯了一个巨大的判断错误。

离奇的是,尽管他终生坚持的化学理论一一燃素论一一最终被他自己的研究所推翻,他本人却从未放弃过这一理论。

但他终究对科学有显著贡献。

普林斯特对气体特别感兴趣,他被酿啤酒时释放的气体(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二氧化碳)所吸引,就收集了许多。

并通过实验表明,这种气体在高压下易溶于水。

这就是苏打水和发泡软饮料工业的开端,风行的“汽水”热的源头。

几乎所有淡而无味的流体包括白开水,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都会变得非常可口。

当前的商家正把二氧化碳溶于天然矿泉水,赚进大笔银子。

1.1.2氧学说氧学说是1777年,法国拉瓦锡,在普里斯特于实验室内得到氧气的基础上提出的。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化工安全培训

化工安全培训

煤油
氢 苯 汽油 乙醇
380~425
560 555 280 422

甲烷 甲醇 铝粉 木粉
630
537 455 645 430


2.爆炸 2.1.爆炸的定义及分类 2.1.l.爆炸
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 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同时也可视为气体或蒸气瞬间剧烈膨胀的现象。爆炸的 本质是压力的急剧上升,爆炸的特征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 炸声和冲击波,爆炸因其产生的震荡作用、冲击波,碎片冲 击及造成火灾而对周围的物体造成破坏 。 爆炸根据传播速度,可分为轻爆、爆炸和爆轰 。轻爆—传播 速度每秒数十厘米至数米 ;爆炸—传播速度每秒10米至数百 米 ;爆轰 —传播速度103m/s~7×103m/s


2.2.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原始温度 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极限范围越 大。 原始压力 混合物的原始压力对爆炸极限影响很大。压力对爆 炸下限的影响没有规律性。 惰性介质及杂质 混合物中惰性介质的增加,使爆炸极限的范 围缩小。 容器 充装可燃物容器的材质、尺寸等,对物质的爆炸极限均 有影响。 着火源 着火源的能量、热表面面积及火源与混合物接触的时 间等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 含氧量 混合气中增加氧含量,一般情况下对下限影响不大, 因为可燃物在下限时氧是过量的。由于可燃物在上限时含氧量 不足,所以增加氧含量使上限显著增高,爆炸范围扩大。





2.3.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2.3.1.化工生产厂房、设备的防火防爆设计 2.3.1.1.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生产的危险程度与生 产过程中所用物料的性质、配比、生产工艺的复 杂程度及生产条件(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根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按照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物质的燃烧、爆炸性 进行分类,分甲、乙、丙、丁、戊五类。根据生 产的火灾危险性,在生产工艺、安全操作要求及 建筑防火设计方面相应有所区别,采取必要的措 施,使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

化工生产中的防火防爆技术安全工作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消防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基本原则。

根据燃烧的三要素,燃烧爆炸的发生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最理想的原则是同时消除和控制这三个因素,但不经济,有时也不可能。

火源很难控制,特别是一些静电火花(一)控制易燃易爆物质和助燃剂控制易燃易爆物质的用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质的用量,尽量不用或少用易燃易爆物品,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革新,使用不可燃溶剂或火灾和爆炸风险低的不可燃溶剂替换易燃易爆物质,从而降低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加强密闭,使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密闭,减少“跑、冒、滴、漏”现象,防止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注意通风排气,尽管容器、设备采取了一定的密闭性措施,但危险物品的泄露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排气,以降低火险的危险性。

严格工艺参数控制,在生产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员工责任感的教育,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料比等工艺参数,使之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跑料的可能性。

(二)控制和消除点火源1点火源类型类型举个例子明火(明火)焊接和切割、酒精灯等火花、电弧焊接、切割火花、汽车尾气火灾,电火花、撞击火花、电弧热物体电炉、烙铁、熔融金属、白炽灯化学能氧化、硝化、分解和聚合等化学反应2明火控制类型安全措施明火作业1划定厂区内的禁火区,设置安全标志;2制定动火制度,严格执行动火施工安全措施和审批程序;3禁止在Q-1、G-1、H-1爆炸危险区域的动火作业明火炉1禁止在我Q-1、G-1、H-1级爆炸危险场所设置明火炉;2开炉及生产工艺装置、贮运装置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安全规定间距;3禁火区域设置临时明火炉,应取得批准。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

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

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

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

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

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

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控制措施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控制措施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控制措施一、化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性分析化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性分析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生产装置与工艺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两个方面进行。

具体地说,就是首次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辅助原料(如催化剂)及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火灾爆炸的危险程度,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密封种类以及安全操作的可靠程度等。

1、物料的火灾爆炸性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物料绝大多数都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从防火防爆的角度划分,这些物质可分为7大类:(1)、爆炸性物质,如硝化甘油等;(2)、氧化剂,如过氧化钠、亚硝酸钾等;(3)、可燃气体,如瓦斯气、苯蒸汽等;(4)、自燃物质,如黄磷等;(5)、遇水燃烧物质,如硫的金属化合物;(6)、易燃和可燃液体,如汽油、丁二烯等;(7)、易燃和可燃固体,如硝基化合物等;2、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1)、装置中储存的物料越多,发生火灾时,灭火就越困难,损失也就越大;(2)、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安全设施越完善,防止事故的可能性就越高;(3)、工艺工程越复杂,生产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越多,危险性也就相应增加;(4)、工艺条件越苛刻,高温、高压或低温也会增加危险性;(5)、存在人员技术不熟练,不遵守工艺规程,或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差,都会引发事故,并使事故扩大。

(6)、装置设计不符合规范,布局不合理,易发生事故,并使事故扩大。

二、控制可燃物的措施控制可燃物,就是使可燃物达不到燃爆所需要的数量、浓度,或者使可燃物难燃化或用不燃材料取代,从而取消发生燃爆的物质基础。

1、利用爆炸极限、相对密度等特性控制气态可燃物。

当容器或设备中装有可燃气体或蒸汽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可增加可燃气体浓度或用可燃气体置换容器或设备中的原有空气,使其中的可燃气体浓度高于爆炸极限。

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汽的车间或仓库应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形成爆炸气体混合物,通风排气口应根据可燃气体的相对密度确定相应的位置。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5篇)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5篇)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引言:化工行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工生产过程中常涉及很多危险品和易燃易爆物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防火防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防火和防爆两个方面介绍化工生产的相关技术。

一、防火技术在化工生产中,防火技术是避免火灾事故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火技术:1. 安全管理合理的安全管理是预防火灾的基础。

化工生产企业应制定周密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利,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培训,确保所有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2. 阻燃技术阻燃技术是一种防止火灾蔓延的重要手段。

阻燃剂是一种能够抑制燃烧的物质,通过添加阻燃剂到可燃物质中,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燃烧性能,减少火灾蔓延的速度和程度。

3. 自动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是一种常见的防火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火灾的发生。

常见的自动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和水喷淋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自动启动,及时进行报警和灭火,有效避免火灾事故的扩大。

4. 隔离与分隔化工生产场所应按照安全要求进行合理的隔离和分隔设计。

不同性质、危险性和易燃性的物质应分别存放,并设置防火隔离带或分隔区域来避免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

5. 通风系统通风是防止火灾扩大和排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手段。

化工生产场所应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确保通风效果良好,及时排除有害气体,降低爆炸和火灾的风险。

二、防爆技术在化工生产中,防爆技术是避免爆炸事故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爆技术:1. 防爆设备和工具化工生产过程中应使用防爆设备和工具,例如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灯具等。

这些设备和工具经过特殊设计,能够防止火花或静电等因素引发爆炸。

2. 空气净化系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爆炸的重要源头。

化工生产场所应设置空气净化系统,及时清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定期检测和清理空气净化设备是防止爆炸事故的重要环节。

3. 防静电措施静电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爆炸源。

采取适当的静电消除措施,例如使用导电地板、设置导电设备和可导电空间等,能够有效防止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减少爆炸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名称
氢气 氨气 一氧化碳 二硫化碳 乙炔 氰化氢 乙烯 苯 甲苯 邻二甲苯 氯苯 甲醇 乙醇 丙醇
表1-4 某些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
下限
上限
4.0
75.6
15.0
28.0
12.5
74.0
1.0
60.0
1.5
82.0
5.6
41.0
2.7
34.0
1.2
8.0
1.2
7.0
1.0
7.6
1.3
(2)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物质发生急剧化 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 质的变化。
(3)核爆炸 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 间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案例1-1] 2004年,浙江省台 州市某制药厂,发生甲苯反应釜 爆炸事故,造成二人死亡,一人 受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某车间 的液氨、甲苯等化工原料泄漏遇 高温而引发爆炸。
4.0
17.0
2.1
11.5
1.2
7.6
4.3
45.0
注: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知道它们的危险程度。
[案例1-2 ] 2005年四川某高速公路隧道工 程右线隧道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由于掌子面处塌方,瓦斯异常涌出,致使模板 台车附近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模板台车的 配电箱附近悬挂的三芯插头短路产生火花引起 正在施工的隧道右洞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共造 成44人死亡,11人受伤。
11.0
5.5
36.0
3.5
19.0
1.7
48.0
物质名称
丁醇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甲醛 乙醚 丙酮 汽油 煤油 乙酸 乙酸乙酯 乙酸丁酯 硫化氢
爆炸极限/%
下限
上限
1.4
10.0
5.0
15.0
3.0
15.5
2.1
9.5
1.5
8.5
7.0
73.0
1.7
48.0
2.5
13.0
1.4
7.6
0.7
5.0
2.爆炸极限
(1)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或可燃粉尘、纤维与空气形 成的混合物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极限浓度称为爆炸极限。
爆炸下限:在空气中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
爆炸上限:在空气中能引爆炸下限时,因含有过量的空 气,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混合物中可燃物浓 度高于上限时由于空气量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所以,浓 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都不会发生爆炸。只有在爆炸下限 和爆炸上限范围之间才有爆炸危险。
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表1-2 某些可燃物质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二硫化碳 乙醚 甲醇 乙醇 丙醇 丁醇 乙酸 乙酸酐 乙酸甲酯 丙酮 甲胺
自燃点 /℃
102 170 455 422 405 340 485 315 475 537 430
物质名称
苯 甲苯 乙苯 二甲苯 氯苯 萘 汽油 煤油 重油 原油 乌洛托品
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 3.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4.使周围建筑物或者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受破 坏。
2.爆炸的分类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是指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急剧变 化而引起的爆炸。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
自燃点 /℃
555 535 430 465 590 540 280 380~425 380~420 380~530 685
物质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水煤气 天然气 一氧化碳 硫化氢 焦炉气 氨 半水煤气
自燃点 /℃
537 515 466 365 550~650 550~650 605 260 640 630 700
3. 点火源。
二、燃烧过程
o 放热
o 燃烧
o 自行着火


o 氧化分解

蒸发
熔化蒸发或 分解
气体
液体
固体
加热
物质燃烧过程
物质燃烧时的温度变化
三、燃烧类型
(1)闪燃和闪点
各种可燃液体的表面空间由于温度的影响,都有一定 量的蒸气存在,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点火 源就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3) 着火和着火点
足够的可燃物质在有足够的助燃物质存在下,遇明 火而引起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又叫燃点。
表1-3 某些可燃物质的燃点
燃点 /℃ 物质名称 燃点 /℃ 物质名称 燃点 /℃ 物质名称
赤磷
160 聚丙烯
400 吡啶
482
石蜡
158~195 醋酸纤维 482 有机玻璃 260
硝酸纤维 180 聚乙烯
400 松香
216
硫黄
255 聚氯乙烯 400 樟脑
70
问题讨论 1. 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共同
存在一定燃烧吗? 2. 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温度将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为控制燃烧的 关键在什么时期?
二、爆炸
1.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 出大量的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
闪点 / ℃
-19 -45 -11.1 4.4 30 40 49 -20
物质名称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氯苯 二氯苯 二硫化碳 氰化氢 汽油
闪点 / ℃
-10 -4.4 28 66 -30 -17.8 -42.8
(2)自燃和自燃点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常温中自行发 热,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如辐射、吸附等)、化学(如 分解、化合等)、生物(如细菌的腐蚀作用)反应过程所提 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自燃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 的现象,叫做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 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 灾危险性越大。
表1-1 某些可燃液体的闪点
物质名称
戊烷 己烷 庚烷 甲醇 乙醇 丙醇 丁醇 乙酸丁酯
闪点 / ℃
-40 -21.7 -4 11 11.1 15 29 22
物质名称
丙酮 乙醚 苯 甲苯 二甲苯 乙酸 乙酸酐 甲酸甲酯
化工安全与 环保
第一章 化工生产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 第二节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三节 消防灭火技 术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
一、 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
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
放热 燃烧特征: 发光
生成新物质
燃烧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
(2)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爆炸极限不是固定的数值,而是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变 化。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初始温度 混合系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增大。 ② 初始压力 系统初始压力增高,爆炸极限范围也扩大。 ③ 惰性气体含量 爆炸性混合物中惰性气体含量增加,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当惰性气体含量增加到某一值时,混合系不再发生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