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酒文化

合集下载

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白酒是我国传统的酒类产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旨在了解白酒的演变过程和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起源——古老的酿造技艺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白酒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相传,在夏朝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发酵的方法制作酒类。

那时的酿酒技艺比较简单,主要是将米、黍等谷物经过加工后放入坛中发酵,再用蒸馏的方法提取酒精。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白酒起源要追溯到汉代。

在汉代,人们开始采用糯米和小麦等杂粮酿造白酒,并在长江流域地区广泛流传。

那时候的白酒虽然与现代的白酒有所不同,但已经具备了诸多的特点,如高浓度、醇厚口感等。

发展——历经磨难的演变经过汉代的初步酿造技术,白酒的制作工艺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隋唐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碾、水磨等仪器,提高了白酒的酿造效率。

同时,乳饮文化对于白酒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们开始将白酒融入到乳浆中饮用,并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乳酒制作方法。

然而,在宋代,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动,白酒的发展遭遇了阻碍。

当时,南宋政权提倡茶文化,白酒逐渐被边缘化。

这一时期,白酒的制作技艺几乎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酿造方式上。

直到明清两代,白酒的发展重新走上轨道。

在明代,酒坛的烧制工艺得到改良,增强了酿酒坛的密封性能,进一步提高了白酒的质量。

到了清代,由于水力工程和蒸馏技术的进步,白酒的酿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白酒逐渐成为了主要的饮品。

现代化——白酒进入新时代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白酒的制作工艺也随之发生了革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酒精发酵技术,将酿造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的白酒生产将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白酒的消费市场也逐渐扩大。

传统的白酒品牌在推出多款口感不同、适合不同需求的产品时,更便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白酒的发展历程

白酒的发展历程

白酒的发展历程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是中华民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源阶段: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开始出现用陶器来制造酒的现象。

这些陶器在出土的时候,里面会有残留的酒液,证明古人已经开始酿制酒类。

2. 曲米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人开始使用食用谷物中的曲米(一种发酵剂)来酿制酒类。

这种酿酒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白酒开始逐渐发展成熟。

3. 精酿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国的白酒酿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粱等特定的谷物来酿酒,并研究了酒的陈酿技术,使白酒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工业化时期:近代白酒工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的白酒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酿造,并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酿酒效率和产品品质。

5. 品牌崛起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白酒的品牌开始崛起。

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品质的白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6. 现代创新阶段: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升,白酒行业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一些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推出了多种口感和风味的白酒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白酒经历了起源、曲米、精酿、工业化、品牌崛起和现代创新等阶段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酒在质量上和口感上都有所提高,成为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酒文化:黄酒、白酒的酿造与品鉴

中国酒文化:黄酒、白酒的酿造与品鉴

黄酒酿造工艺详解
原料准备
⌛️
• 选择优质糯米、黄曲和
水为原料
• 对原料进行浸泡、蒸煮、
冷却等处理
酒液陈酿

• 将发酵好的酒液进行过
发酵过程
滤、澄清
• 将澄清好的酒液进行陈
酿,使酒液口感更加醇厚

• 将蒸煮好的糯米与黄曲
混合,进行糖化发酵
• 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
使糖化发酵顺利进行
黄酒的品鉴方法与技巧
•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 酒文化在节日庆祝活动中具有重要
• 酒文化中,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部分,是人们社黄酒、养生酒等
• 饮酒可以增进友谊,拉近关系,增
• 饮酒可以烘托节日气氛,表达美好
• 适量饮酒可以养生健体,增强免疫
进感情
祝愿

02
黄酒酿造工艺与品鉴
• 将澄清好的酒液进行陈
冷却等处理
使糖化发酵顺利进行
使酒精提取充分
酿,使酒液口感更加醇厚
白酒的品鉴方法与技巧
观察色泽
闻香气
• 白酒色泽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度高
• 白酒香气浓郁,具有独特的粮食香、曲香
• 颜色过深或过浅,可能说明酒的品质有问
和酒香

• 香气不纯正,可能说明酒的品质有问题
品尝口感
品味余味
黄酒与白酒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黄酒与白酒的文化传承
• 黄酒与白酒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黄酒与白酒的酿造工艺和品鉴方法,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酒与白酒的文化发展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酒与白酒的酿造工艺不断创新
• 黄酒与白酒的品种和口感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白酒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白酒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白酒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国酒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白酒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在中国酒文化中,白酒被视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液体艺术,其历史和人文价值无可替代,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中国白酒的起源中国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古代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酿造白酒的历史。

在当时,人们利用大米、小米、高粱等杂粮通过发酵酿造出了原始的白酒。

这一创举标志着中国酒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白酒酿造的技艺被逐渐发扬光大,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从唐朝到宋朝,中国的白酒酿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随着时代的推移,白酒的酿造工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白酒文化。

二、中国白酒的分类中国白酒根据酿造方法和原料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为典型和知名的是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酒香和醇厚的口感。

浓香型白酒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如茅台、五粮液等。

浓香型白酒以高粱为原料,采用地窖发酵和蒸馏的酿造工艺,因此其酒体香气浓郁,回味悠长。

清香型白酒相对于浓香型白酒,具有香气清淡、口感较轻的特点。

清香型白酒的产地主要是山西、江苏等地,代表性的品牌有洋河、泸州老窖等。

清香型白酒以高梁为原料,采用凉池发酵和蒸馏的酿造工艺,酒体清澈透明,醇厚爽口。

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其酒体香气浓烈,味道醇厚。

酱香型白酒主要产自四川和云南等地,代表性品牌有剑南春、汾酒等。

酱香型白酒以高粱为原料,采用泥窖发酵和蒸馏的酿造工艺,具有较长的醇陈风味。

三、中国白酒的文化内涵中国白酒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首先,中国白酒具有较为严谨的酿造工艺。

白酒的起源发展和我国酒文化

白酒的起源发展和我国酒文化

一、白酒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酒文化(一) 白酒的起源、发展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

有些少数民族则称其为阿剌吉酒,意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大酒种,它最早产生于酿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从酿造酒说起。

一般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

过去有的酒厂还把杜康供作酿酒的祖师爷,连日本的清酒行业也把酿酒技师尊称为“杜氏”。

这种传说的依据,可见于古书。

如《事物纪原》载:“杜康始作酒”。

但有的书如《世本》却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时的官吏仪狄晚得多。

据此,似乎是仪狄先造的酒了。

《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这里并没有说仪狄先造酒,只是说他能够酿出甜美的酒而已。

其实,杜康、仪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酿酒罢了。

正如大多数生产技术一样,酒的创造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自然现象,反复实践,经无数次改进而来的。

一般说来,白酒的由来可分下述三个阶段。

1、自然界造酒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

《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这种现象,推测在旧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原始的牧业生产,在存放剩余的兽乳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酒。

在农耕时代前后,人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含淀粉种子(谷物等)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食用。

由于当时的保藏方法原始,谷物在贮藏期间容易受潮或受雨淋而导致发芽长霉,这些发芽长霉的谷物若继续浸泡在水里,其中的淀粉便会受谷芽和野生霉菌、野生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糖化、发酵,变成原始的粮食酿造酒。

中国白酒发展史简介

中国白酒发展史简介

中国白酒发展史简介一、中国白酒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酒文化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哀,红酥手,黄藤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

酒成就了文人墨客的无数佳作,给了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历史与文化给了酒全新的注释,酒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

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酒的起源可分为三类:1. 上天造酒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

2.猿猴造酒说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

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

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

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

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中国白酒的历史和工艺一、白酒的起源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

中国是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白酒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

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

《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糵”。

最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

米者,粟实也。

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

《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

“米,粟实也”。

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

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

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曲的叙述。

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

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

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曲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

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

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

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

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

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

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

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

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中国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

白酒的起源与传说故事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烈酒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的起源与传说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将为您介绍白酒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传说故事。

起源传说一:大禹酿酒中国文化中,尤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著名。

据说,距今约4500年前的夏朝时期,中国的米兰河流域常常发生洪水,带来许多灾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禹带领人民努力修治河道,最终平定了洪水并成为夏朝的创始人。

然而,治理大水后,大禹认为人民的生活还不够幸福,于是决定巩固人民之间的友谊。

一天,大禹在村庄巡视时发现,积存的五谷杂粮开始发霉变质,为了不浪费资源,他命人将这些积粮蒸煮,制成一种饮品。

村民品尝后,不仅发现这种饮品具有香味,而且饮用后身体能够得到舒缓。

于是,人们开始通过蒸煮和发酵,制作这种饮品,并将其命名为“醪糟”,成为古代白酒的原型。

这就是大禹酿酒的传说。

起源传说二:山居仙人的玉液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位仙人常年居住在群山之中,他悟道修行,研究天地间万物的秘密。

这位仙人掌握了许多炼丹炼药的神奇方法,但是他发现其中一种法宝——可以激发人们思维和灵感的神药是白色的液体。

仙人将这种白色液体称之为“玉液”,并用它来做炼丹炼药的原料。

然而,在炼丹炼药的过程中,这种玉液渐渐变得有酒精的味道,于是他开始尝试将其饮用入口,惊奇地发现饮用后身体更感到舒适和放松。

这位仙人将这种液体命名为“仙酒”,以示其与凡间的区别。

后来,这种白色液体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后来白酒的一种形式。

起源传说三:诸葛亮的酒技传承诸葛亮,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称为“卧龙”。

他不仅有高超的智慧,还对酿酒有极深的造诣。

据传,诸葛亮因为需要酿造酒来治疗自己的疾病,于是他开始研究白酒的酿造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诸葛亮将自己的酿酒技术传授给了一位姓朴的酒坊主人,姓朴的坊主经过多年勤奋学习,掌握了白酒的酿造技艺,并成功将其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酒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酒文化(一)白酒的起源、发展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

有些少数民族则称其为阿剌吉酒,意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大酒种,它最早产生于酿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从酿造酒说起。

一般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

过去有的酒厂还把杜康供作酿酒的祖师爷,连日本的清酒行业也把酿酒技师尊称为“杜氏”。

这种传说的依据,可见于古书。

如《事物纪原》载:“杜康始作酒”。

但有的书如《世本》却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时的官吏仪狄晚得多。

据此,似乎是仪狄先造的酒了。

《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这里并没有说仪狄先造酒,只是说他能够酿出甜美的酒而已。

其实,杜康、仪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酿酒罢了。

正如大多数生产技术一样,酒的创造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自然现象,反复实践,经无数次改进而来的。

一般说来,白酒的由来可分下述三个阶段。

1、自然界造酒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

《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这种现象,推测在旧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原始的牧业生产,在存放剩余的兽乳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酒。

在农耕时代前后,人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含淀粉种子(谷物等)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食用。

由于当时的保藏方法原始,谷物在贮藏期间容易受潮或受雨淋而导致发芽长霉,这些发芽长霉的谷物若继续浸泡在水里,其中的淀粉便会受谷芽和野生霉菌、野生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糖化、发酵,变成原始的粮食酿造酒。

另外,当有煮熟的谷物吃不完时,他们用树叶等包盖起来,或存放在树洞等中,过后这些熟粮因受根霉、酵母等野生微生物的作用变成了“酒酿”。

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原始粮食酿造酒的发现。

这一阶段大概在7000至10000年前,由于自然界的作用造出酒来,逐步被人类所发现和认识。

但人类还没有去模仿、去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来造福。

2、利用天然微生物造酒农业生产开始以后,谷物有了富余,加上人类发现了原始的酒,尝起来又香又甜,喝过后浑身发热、精神兴奋,有心人便开始模仿起来,有意识地让谷物长霉发芽,用它来酿酒,从而进入了利用天然微生物造酒的阶段。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农业作物,从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与甲骨文酒字形状相似的尖底贮酒容器。

由此可以推测这一阶段大概始于6000年前。

《淮南子》一书说:“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耒和耜都是古代的农具。

即美味可口的酒,开始于农业生产出现之时。

而且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尊、斝、高脚杯、小壶等陶制的酿酒和饮酒的专用器具。

因此,到夏代初期出现掌握一定技巧、能酿出香甜美酒的仪狄这样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商代,出现了专门的酿酒作坊。

如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台西村就发现了商代酿造作坊的遗址,酿酒技术也有了发展。

由此,谷芽(蘖)和长霉的谷物(麹)的利用开始分家。

《尚书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麹蘖”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已用糵来制造糖化度高、酒化度低的醴,用麹来酿造酒化度较高的酒这种状况。

到周朝,统治阶级不但设置了专门掌管酿酒的官职,如“酒正”、“酒人”、“浆人”、“大酋”等,对酿酒的要点也作了经验总结。

《礼记·月令仲冬》中便有记述:“仲冬之月,乃令大酋,秫稻必齐,麹蘖必时,湛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

意思即是在冬季到来之后,酒正向大酋发出命令,把优质均匀的高粱和稻米准备好,及时提供新鲜的麹糵,粮谷的浸泡和蒸煮要注意清洁卫生,用水应选择纯净的好水,酿酒器具必须精良,火候(发酵温度)要控制得当,大酋要加强监督管理,把这六件事都做好,就能做出好酒来。

这些要点即使从现代的酿酒工艺要求来看也是较为全面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

由于醴的酒度低,口味淡薄,因此逐渐被淘汰,而用麹(qu)酿造的酒却日渐得以发展。

秦汉以后制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麹的品种迅速增加。

仅《方言》中记载的就有近10种,酿酒技术也随之提高,风味各异的酿造酒在各地纷纷出现。

北魏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系统地、详细地总结和记述了当时的各种制麹方法和酿酒工艺,后人也有不少关于制麹酿酒的记述……。

总之,在这一阶段,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已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实践,不断总结改进,掌握了制麹酿酒的基本规律,已经能够比较有效地去利用天然微生物来酿酒了。

3、白酒的出现秦汉以后,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酿酒、饮酒的普及,为白酒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历代帝王为了寻求不死之药,不断发展炼丹技术。

不死药虽然没有炼出来,却积累了不少物质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种种设备(包括蒸馏器具),为白酒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由此将蒸馏器具试用来蒸熬酿造酒,就出现了白酒,这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究竟是为了想从好酒中提炼出令人兴奋愉快的精华,以作长生之妙药,试着“用好酒蒸熬取露”而产生了白酒?还是想处理贮存酸败的酿造酒以减少损失,试用了蒸馏设备,从而造出白酒,并得出了“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的经验?则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白酒的出现年代,也有不同的见解。

有些人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的说法,认为白酒始于元代。

但随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白酒出现在唐代的人越来越多了。

1975年在河北承德青龙县出土的一套金代铜烧酒锅,敦煌的西夏酿酒蒸馏的壁画,北宋田锡的《麹本草》中关于经二三次反复蒸馏而得到酒度高、饮少量即醉的美酒记载,这些事实都说明白酒的出现要比元代早得多。

目前有关烧酒的文字和文物出现的最早时代是在唐代。

唐代的白居易(772—846年)曾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的诗句;雍陶(805年)也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名句。

这两位诗人的诗里不仅说到了烧酒,而且表明当时的烧酒已有密闭陈酿,使之老熟的工艺。

在已发现的贵州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中,对烧酒也有所反映。

《西南彝志》第15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九重宫殿》一文,在论述隋末唐初之事时,有“酿成醇米酒,如露水下降”这样简单蒸馏工艺的记载。

因此,可以推测,白酒的出现是在唐代或稍早于唐代,只是当时还未普及,到元朝则已传播开来。

1343年朱德润在他的《轧赖机酒赋》中则对白酒蒸馏器的构造和蒸酒状况就作了写实。

但元朝的这篇文献所记述的蒸馏方法都是用酿造酒为原料直接蒸熬的液态蒸馏;而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的《本草纲目》所说的是“用浓香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的蒸馏方法。

无疑后者的蒸馏效率比前者更好,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也许是《本草纲目》中白酒出现年代较晚的原因所在。

以上是我们从白酒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阐述了对白酒起源的认识。

但是,关于白酒究竟在我国何时起源,至今仍然没有定论,说法不一。

一说唐代起源,二说元时传入,三说元代始创。

第一种说法有诗词为证。

除上面讲到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雍陶的名言外,还有李肇的“酒则剑南之烧春”等绝句,就是最好的说明。

因为,在唐代将酒统称为“春”,显然“烧春”系指烧酒,其名在民间已广为流传。

第二种说法认为白酒是元时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一种“阿剌古”的酒。

1328年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谈到过这种叫“阿剌古”的酒,称之谓蒸馏酒。

现已查明,“阿剌古”和“阿剌吉”,还有“阿剌奇”这三个产品名称是同一种酒Arrack的译音,系用稻米和棕榈汁酿造的蒸馏酒。

第三种“元代始创”说法的依据,是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一段话。

这三种不同说法虽各有其理,但有一共同点即白酒是蒸馏酒(或称烧酒、烧春),均确证无疑。

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白酒是蒸馏酒,那么,它是用什么样的器具进行蒸馏的呢?”1975年12月河北省出土了一套金代烧酒锅,专家们用此锅作了2次蒸馏实验,证明行之有效,只是出酒率偏低。

因此,可以说至少在金代或金代以前就有白酒了。

进而也说明“元时传入”和“元代始创”的白酒起源说难以成立。

而且从已出土的隋唐文物中的15~20ml小酒杯和北宋田锡所作《曲本草》中关于“蒸馏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的论述来看,白酒起源于唐代乃至唐代以前的说法,终将得到确证。

从白酒的由来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要比法国人卡尔迈特氏用根霉曲制酒精、德国人柯赫氏发明固态培养微生物法早3000年左右。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蒸馏技术创造蒸馏酒的国家,要比西方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的出现早六七百年。

我们的祖先对酿酒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创造、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中国酒文化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一、酒神精神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