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合集下载

化学药品检验的规范要求和注意点

化学药品检验的规范要求和注意点

废弃物处理
按照实验室规定正确处理废弃物,防 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仪器和试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合适的仪器
试剂的质量控制
根据检验项目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确 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保所使用的试剂符合质量要求,避免使 用过期或变质的试剂。
仪器的校准和维护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 性和稳定性。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药品进 行检验是维护公众健康权益的重 要手段。
检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保障药品安全
维护市场秩序
通过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药品 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不合格药品 流入市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对药品进行检验可以防止假冒伪劣药 品的流通,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 者的合法权益。
药品杂质检查涉及对原料药、中间体及成品的化学结构和纯度进行检测,通过 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手段,对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溶剂等进 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确保药品质量达标。
案例二:药品溶出度检查
总结词
药品溶出度检查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吸收效果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药品溶出度检查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释放过程,采用溶出度试验仪对药 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速率和程度进行测定。该检查有助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释 放特性,预测药物疗效及生物利用度,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实验操作标准化
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标准操 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 性。
实验废弃物处理
按照规定处理实验废弃物,防 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检验记录规范
记录完整
实验过程中应及时、准确记录所有相关数据 和信息。
格式统一
检验记录应采用统一的格式,方便查阅和整 理。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要求

流速,波动范围在50%以内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组成,调整限度适用于流动相中的小组份,调整 范围在30%以内,但总调整比例在10%以内。 色谱柱,不能改变固定相填料类型,采用三根不同品牌 长度的色谱柱进行比较,如果规定色谱柱类型,则需要三个
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比较。
检测波长和进样量 验证时不需要变动。如果灵敏度不符合要求,则增大进 样量。
检测限和定量限 以信噪比来控制,LOD为3~6,LOQ为8~15。同时要 求:LOQ溶液进样6针,峰面积RSD在5%以下,保留时间在 2%以下。
溶液的稳定性 考察时间应与测定周期一致,一般在8小时以上。室温 或控温或避光条件下进样测定,以主要杂质及总杂质峰面积 变化作为控制指标。接受标准: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 应不大于2.0%,杂质总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并不得出
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如果样品不稳定,则需注明立
即进样或规定放臵时间。
校正因子 方法有单点计算法、斜率计算法,常用后一种,0.9~ 1.1可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实际工作中可放宽至0.8~1.2)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pH值,水相缓冲液的pH波动范围为0.2 缓冲液的浓%以内 柱温,波动范围在10度以内
对于原料药来说,需要考察粗品、中间体、降解产物及
其他特定杂质与主峰的分离情况。
精密度 重复性:主要考察杂质情况,无已知杂质情况下,以典 型杂质及杂质总量作为控制指标,一般作5份,RSD在10%以 下;如有已知可获的杂质,则采用加入法(0.1%),考察已 知杂质含量的RSD。
回收率 回收率 主要针对已知杂质的情况。浓度选择为LOQ、 限度、1.5或2倍限度浓度,回收率要求为 LOQ为70%~130 %,其他两个浓度为80%~120%,9份RSD为10%以下。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破坏 含量测定: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 扰,并与未加的供试品比较结果;
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 解及氧化) ,得到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
精品PPT
三、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线性
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 量测定均需验证。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至少制备5个浓度。(头孢呋辛酯颗粒发补)
准确度: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 时也称真实度。
精密度: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 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检测限: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
定量限: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精品PPT
二、方法验证的主要方面
精品PPT
三、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范围
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 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精品PPT
三、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准确度
在规定范围内,制备 3 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 3次,报告已知 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精密度
❖ 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 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目的和要求。
❖ 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 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 的要求。
精品PPT
一、方法验证的概念
一般原则
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
1
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1、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

9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_成海平

9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_成海平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N e wD r u g s 2009,18(8)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第18卷第8期[作者简介] 成海平,男,硕士,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化学药品技术审评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470,E -m a i l :c h e n g h p @c d e .o r g .c 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七)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成海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是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质量标准各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制订的基础。

在审评工作中发现分析方法验证方面存在着各类问题,如方法验证设计不科学、验证不充分、实验过程不规范、验证数据不合理等等。

文中以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等为例,提出了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并分析了申报资料中常见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分析方法验证工作。

[关键词] 化学药物;验证;分析方法[中图分类号]R 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09)08-0688-03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v a l i d a t i o no f a n a l y t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sC H E N GH a i -p i n g(S F D A C e n t e r f o r D r u g E v a l u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0003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V a l i d a t i o n o f a n a l y t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s i s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d e v e l o p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b u t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a l o t o f p r o b l e m s i n d e s i g n o f t e s t s ,p r o c e s s o f t e s t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r e s u l t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e s c r i b e d h o wt o v a l i -d a t e a n a l y t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s i n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a s s a y f o r i m p u r i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 c h e m i c a l d r u g s ;v a l i d a t i o n ;a n a l y t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s 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就是基于质量标准中检测项目在质控方面所起的作用,确定检测项目所用分析方法需要验证的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选择和确立质量标准中各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达到有效控制药品质量的过程。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
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两种方法:直观法、信噪比法。
编辑课件
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直观法
直观评价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 析方法。检测限的测定是通过对一系列已知浓度被测物 的试样进行分析,并以能准确、可靠检测被测物的最小 量或最低浓度来建立。
杂质检查
➢为何要作专属性-作为纯度检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 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
➢试验方法
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
在杂质不能获得的情况下 -
采用另一种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的 方法 将供试品破坏后与破坏前比较
编辑课件
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专属性
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目的-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
范围 ➢定义: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
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特点:范围是规定值,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
范围和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配制成不同的浓度,
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
编辑课件
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不同项目范围的确定-原则上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
➢试验方法
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
在杂质不能获得的情况下 - 采用另一种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 的方法
将供试品破坏后与破坏前比较,必要时 进行色谱纯度检查。
编辑课件
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线性
➢定义:系指在设计的测量范围内,检品结果与供试品
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
原则:根据改变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再验证,从而保证

药品质量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分析方法验证

(2)仪器分析法:可以用与非仪器分析法相同的方法。在分
析方法送审时,大多情况下,不必测定实际定量限,而是 用含已知浓度被测物质的样品,其浓度在所需的定量限之 上和以下,进行分析,证明定量限已足够低即可。
23
㈥ 线性和范围
1 定义
(1)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数据与试样中
被测物质的浓度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
16
(2)杂质分析 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
杂质测定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含量测定 证明有杂质或辅料存在时方法不受
影响。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 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 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
17
在杂质未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的试样进行 试验并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 这些比较应包括试样用强光、加热,高温、酸、碱水 解和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 对于含量测定,应比较测定结果。对于色谱杂质试 验,应比较杂质图形、检出的杂质个数。 采用色谱法时,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证明专属性,色 谱峰应适当标记,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通常是已知的,应参照国际协调会议的要求加以适当控制。
19
㈣ 检测限
1 定义
检测限(LOD或DL):为试样中能被检测出 的被测物质的最低含量或浓度。 对限度试验,只需证明被测物质的量是在某一浓度之上或之下。 LOD通常用被测物质在样品中的浓度表示。 (如百分浓度)
20
2 测定
(1)非仪器分析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质,试验能被 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仪器分析法:可以用与非仪器分析相同的方法。 在分析方法送审时,大多情况下,不必测定实际检测限, 而是用含已知浓度被测物质的样品,其浓度在所需的检测 限之上或以下,进行分析,证明检测限已足够低即可。

化学药物评价-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

化学药物评价-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

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本文介绍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仅供参考。

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

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5版药典

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5版药典
验 证 的 分 析 项 目 有 :鉴 别 试 验 、限 量 或 定 量 检 查 、原料 药 或 制 剂 中 有 效 成 分 含 量 测 定 ,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 如防腐 剂 等 ,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 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 放 度 等 检 查 中 ,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回收率 % = ( C _ A ) /S X 100 % 式 中 A 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 为加入对照品量; C 为实测值。 4 . 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 色 谱 方 法 而 言 ,绝 对 (或 定 量 )校 正 因 子 是 指 单 位 面 积 的 色 谱 峰 代 表 的待 测 物 质 的 量。待测定物质与所选 定的参照 物 质 的绝 对校 正 因子 之 比 ,即 为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相对校正因 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 制剂中 多指标 成分 的 测 定 。校 正 因 子 的 表 示 方 法 很 多 ,本指 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髙效液相色谱法中的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 对 校 正 因 子 可 采 用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测 物) 标 准 曲 线 斜 率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获 得 ;采 用 紫 外 吸 收 检 测 器 时 ,可 将 替 代 物 (对 照 品 )和 被 替 代 物 (待 测 物 )在 规 定 波 长 和 溶 剂 条 件 下 的 吸 收 系 数 比 值 进 行 比 较 ,计 算 获 得 。 5 . 数据要求 在 规 定 范 围 内 ,取 同 一 浓 度 (相 当 于 100%浓 度 水 平 )的 供 试 品 ,用 至 少 测 定 6 份 样 品 的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或 设 计 3 种 不 同 浓 度 ,每 种 浓 度 分 别 制 备 3 份 供 试 品 溶 液 进 行 测 定 ,用 9 份 样 品 的 测 定 结 果 进 行 评 价 。对 于 化 学 药 ,一 般 中 间 浓 度 加人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 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 要求
1、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2、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要求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检测波长及流动相的确定 对仿制药来说,主要是各国药典标准的比对,参照。检
测波长一般需要紫外扫描后确定,流动相的选择需要各个标 准比对后确定(即药审中心要求的标准的溯源)。需要注意 的是如果原料药中有新的工艺杂质和副产物,需要考察现有 标准的适用性。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组成,调整限度适用于流动相中的小组份,调整
范围在30%以内,但总调整比例在10%以内。 色谱柱,不能改变固定相填料类型,采用三根不同品
牌长度的色谱柱进行比较,如果规定色谱柱类型,则需要三 个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比较。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检测波长和进样量 验证时不需要变动。如果灵敏度不符合要求,则增大进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精密度 重复性:主要考察杂质情况,无已知杂质情况下,以典
型杂质及杂质总量作为控制指标,一般作5份,RSD在10% 以下;如有已知可获的杂质,则采用加入法(0.1%),考察 已知杂质含量的RSD。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回收率 回收率 主要针对已知杂质的情况。浓度选择为LOQ、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校正因子 方法有单点计算法、斜率计算法,常用后一种,0.9~
1.1可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实际工作中可放宽至0.8~1.2)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耐用性研究 流动相pH值,水相缓冲液的pH波动范围为0.2 缓冲液的浓度,在满足pH条件下,缓冲液中盐的浓度
波动范围在10%以内 柱温,波动范围在10度以内 流速,波动范围在50%以内
求:LOQ溶液进样6针,峰面积RSD在5%以下,保留时间在 2%以下。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溶液的稳定性 考察时间应与测定周期一致,一般在8小时以上。室温
或控温或避光条件下进样测定,以主要杂质及总杂质峰面积 变化作为控制指标。接受标准:主成分的含量变化的绝对值 应不大于2.0%,杂质总量的绝对值在0.1%以内,并不得出 现新的大于报告限度的杂质。如果样品不稳定,则需注明立 即进样或规定放置时间。
150%)配制不少于5个浓度的样品,分别测定其主峰面积, 以浓度对峰面积建立方程,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系数不得小 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 的相对标准差应在2%以内。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要求
回收率 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3份,
分别测定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各个 浓度下平均回收率均在98.0~102.0%之内,9份回收率RSD 在2%以内。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要求
线性 在80%~120%范围内(日常检验中可扩充至50%~
限度、1.5或2倍限度浓度,回收率要求为 LOQ为70%~130 %,其他两个浓度为80%~120%,9份RSD为10%以下。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回收率 回收率 主要针对已知杂质的情况。浓度选择为LOQ、
限度、1.5或2倍限度浓度,回收率要求为 LOQ为70%~130 %,其他两个浓度为80%~120%,9份RSD为10%以下。
对无现成质量标准的新药来说,一般参考同系物质量 标准,同时根统适用性 一般设定分离度、理论板数、拖尾因子及对照品RSD作
为系统适用性控制指标。 分离度,一般以杂质与主成分之间分离情况作为指标,
杂质浓度为限度浓度(如1%),主成分浓度为测定浓度, 常为2.0或符合规定(1.5);理论板数一般为3000左右;拖 尾因子常控制在0.8~1.2之间;有时会采用五份较低浓度的 对照品溶液(如1%)峰面积的RSD作为控制指标,一般为2 %(5%或1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偏差不得过1.0%。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专属性 破坏试验:酸、碱、氧、热、光破坏,程度以主峰在70
%以上为佳,酸碱浓度最大为3mol/l。如制剂,则同时进行 辅料破坏比较,应不干扰主峰的测定,主峰纯度应符合要求。
空白溶剂及空白辅料无干扰。 对于原料药来说,需要考察粗品、中间体、降解产物 及其他特定杂质与主峰的分离情况。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线性 主要针对已知杂质的情况。浓度选择为LOQ、限度、
1.2倍限度浓度,5个点以上。要求:线性相关系数在0.99以 上,Y轴截距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 偏差在10%以内。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要求
检测限和定量限 以信噪比来控制,LOD为3~6,LOQ为8~15。同时要
样量。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要求
系统适用性 分离度、理论板数参考有关物质,一般用对照品溶液进
样5针,以峰面积RSD确认,在2%以内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要求
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
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供试品溶液含量,接受标准RSD 小于2%。
日间精密度,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独立测定6 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n=12,RSD在2%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