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型药物常用的检测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药物晶型多态性及其测定、评价方法

药物晶型多态性及其测定、评价方法

药物晶型多态性及其测定、评价方法金朝辉;顾锦建;郑明琳;赵淼【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16(027)030【摘要】目的:为新药研发生产及药物质量控制指标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以“药物多晶型”“晶型多态性”“测定”“评价”等为关键词,检索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药物晶型多态性可对新药研发生产及临床疗效产生影响,不容忽视。

多晶型药物的定量测定方法主要有X-射线粉末衍射法、拉曼光谱法、中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多晶型药物的体内外评价技术可分为细胞模型技术、动物离体组织器官技术、动物在体组织器官模型技术、动物模型技术等。

结论:药物晶型多态性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及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我国当前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仿制药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缩小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距。

【总页数】3页(P4318-4320)【作者】金朝辉;顾锦建;郑明琳;赵淼【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成都医学院药学院,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相关文献】1.浅议无效程序中相同药物晶型的认定——兼评江苏恒瑞vs.上海宣创之阿帕替尼甲磺酸盐晶型无效案 [J], 梁宝龙2.晶型药物专利保护策略研究—基于阿德福韦酯晶型专利无效宣告案的实证分析[J], 丁锦希;李晓婷3.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助力从“跟跑”到“领跑”——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化学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J], 吴彪;吴浩4.硫酸氢盐氯吡格雷药物晶型测定 [J], 王古平5.晶云药物扎根药物晶型研发,撬动创新药、仿制药市场 [J], 石晗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料药晶型研究思路

原料药晶型研究思路

原料药晶型研究思路
原料药晶型指的是同一个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上的不同形态,包括多晶型、单晶型、亚型等。

晶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性质,如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因此在药物研发中,晶型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是原料药晶型研究的思路:
1.药物合成和优化。

首先,需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合成和优化,在保证化合物纯度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后续晶型研究。

合成和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晶型,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离。

2.晶体学分析。

晶体学分析是研究晶体结构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X射线衍射是最常用的晶体学技术,可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晶格参数等信息。

3.晶型鉴定和筛选。

通过晶体学分析,可以确定化合物的晶型。

晶型鉴定的工作往往需要进行筛选,从多个晶型中选出最优的一种。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溶解度、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等。

4.晶型控制和应用。

对于确定的晶型,需要进行晶型控制,保证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效果。

晶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需要控制晶型的制备工艺和条件,以及存储和输送等环节。

总之,原料药晶型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进行严谨的晶体学分析和晶型鉴定,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粉末特性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粉末特性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粉末特性研究一、引言药物粉末特性研究是药物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药物粉末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粉末特性研究的方法与应用。

二、粒度分析粒度是药物粉末特性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粒度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粉末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可以借助仪器进行测量。

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包括激光粒度仪、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通过粒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药物颗粒的平均大小、分布范围等信息,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比表面积测定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药物粉末表面积的大小,通常以平方米/克(m²/g)为单位。

比表面积测定可以通过气体吸附法、液体吸附法等方法进行。

比表面积的大小与药物溶解度、吸附性能等密切相关,是评价药物活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之一。

四、颗粒形态观察颗粒形态观察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药物粉末颗粒形态进行分析。

药物颗粒的形态可以反映其晶体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对颗粒形成的影响。

颗粒形态观察可以为药物研究提供有关晶型、晶粒尺寸等信息,对控制药物质量和改善药物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热力学性质分析热力学性质分析包括熔点测定、热分析等方法。

熔点是指药物在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是药物性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热分析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了解药物的热稳定性、热分解行为等。

六、晶型分析晶型是指药物分子在晶体中的排列方式。

药物的晶型对其溶解性、稳定性等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晶型分析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进行。

了解药物晶型对于制定合适的制剂工艺和储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七、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分析中的药物粉末特性研究不仅关注药物本身的性质,还涉及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包括药物与载体材料间的相容性、药物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与生产工艺的优化。

八、应用前景药物粉末特性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制剂设计以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多晶型及其检测

多晶型及其检测

多晶型及其检测多晶型是某些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能,能够以两种或多种结构不同的形式结晶。

能以不同晶形存在的物质称为多晶体。

不同晶形的物质具有非常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能,有时在药物至食品的一系列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上所述,物质的各个多晶体形态在主要的物理性能方面各不相同,例如熔融温度、颜色、溶解性、折光指数、硬度或导电导热性。

然而,不同的晶形在熔融时得到同一个液相。

多晶体为同素异形现象,例如表现为硫、碳(石墨、钻石)、磷和大量矿物和有机化合物。

聚合物也会以多晶体形式出现,例如全同立构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

药物多晶体[1]具有极大的实际重要性。

由于各个多晶体的溶解性和分解性能常常非常不同,所以在人体中的再吸收和生物药效率[2]也不同。

因此,治疗功效取决于存在的晶形,例如亚稳晶形的活性可能是稳定晶形的两倍。

多晶型不仅对药理功效很重要,而且甚至在多晶型物质的生产(结晶和干燥条件)、加工和成型(黏性、流动性外观)的开始阶段也很重要。

各个晶形在特定温度范围内是稳定的,可用希腊字母(α、β)或罗马数字(I、II、III)表示。

此外,亚稳态晶形也能存在,为了有所区别,例如表示为α'。

它们向稳定形的逐渐转变需要若干个小时,有时甚至几年。

实践中,将多晶体类型区分为互变形和单变形两类:y可逆的固-固转变称为互变形,见图13.1左。

由低温α形态向高温β形态的α→β转变是吸热的,因而α形态的熔融焓高于β形态的熔融焓[3]。

当然,α形态的熔点只有当α→β转变很慢时才能观察到;y放热的亚稳态变为稳定态的固 固转变称为单变形,因为转变只向单方向进行并不可逆转,见图13.1右。

较低温度熔融的β'晶形的熔融焓通常小于较高温度熔融的稳定态β的熔融焓[1]。

熔融热之差等于单向转变焓。

根据Ostwald规则,较不稳定的晶形常常在由熔体冷却时先结晶,然后逐步转变到更稳定的形态。

该过程称为Ostwald熟化。

在DSC中,通过慢慢加热无定形物质(由熔体骤冷得到)至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常常可得到亚稳态晶形[4]。

药物晶型研究报告分析

药物晶型研究报告分析

晶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药物的溶解度会影响口服固体制剂 的溶出度,进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具有多 晶型现象的药物,其表观溶解度的不同是 否会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影响 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等多种生理因素,如 胃肠道蠕动、药物的溶出、药物的肠道渗 透性等。
优势晶型药物
1、晶型的稳定性 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方面是晶型自身的稳 定性,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晶型物质 状态的稳定,另一方面要保证其制剂产品中优势 药物晶型和各种药用辅料物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的稳定。 2、不同晶型物质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吸收性质是要用优势药物晶型选择的关键条件。 但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并不能作为药用晶型优劣 筛选的单纯条件依据。原因在于生物利用度提高 可能会产生更好的药理作用,也可能会产生更多 的不良反应。
药物晶型的常用制备方法
(一) 溶剂结晶法: 结晶溶剂的选择: (1)不能与结晶物质起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区域能溶解大量结晶物质, 而在室温或低温区域,只能溶解少量结晶 物质 (3)溶剂对杂质成分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 常小。 (4)溶剂的沸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具体有: 1、蒸发法:选择溶解度适中的溶剂将样品 溶解,制成过饱和溶液,置于一个合适大 小的干净容器中,再用可透气的滤纸,滤 膜,铝箔等覆盖以防止灰尘落入,将其静 置是溶剂慢慢蒸发。溶剂挥发是溶液过饱 和,晶核开始生长,经过晶体生长过程, 最终获得较大的晶型物质。 2、降温法:有机合成中常用的方法 3、 种晶法:a)纯晶种;b)晶种的晶型
提高无定型药物的稳定性
1、辅料的选择:筛选能够提高无定型药物的辅料。 2、制备工艺:对无定型药物原料进行影响因素实 验,以考察温度、湿度、光照对原料药物的晶型 影响。 总结: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应该选择自由能最低的 稳定晶型,无定型也有可能成为优势晶型药物。 固体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往往比稳定的晶态物质局 域更高的溶出速率,更好的生物吸收,更佳的临 床疗效。

中国药典 2015 晶型

中国药典 2015 晶型

中国药典 2015 晶型中国药典是中国药物的权威性标准参考书,对于药物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用法用量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晶型是药物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物理性质、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中国药典2015版中晶型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和介绍。

首先,晶型是指药物结晶时所呈现的形态和结构,它是由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决定的。

晶型的不同对药物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药典2015版中对晶型的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晶体形态和晶体学。

晶体形态是晶体的外观特征,包括晶体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

中国药典中对于药物晶体形态的描述通常采用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药物晶体的外观特征进行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药物的晶体形态。

晶体形态的描述对于药物的鉴别、质量控制和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晶体学是研究晶体结构和晶体性质的学科。

中国药典2015版中对于药物晶体学的描述主要包括晶体结构的类型和晶体学参数的测定方法。

晶体结构的类型指的是药物晶体的结晶方式和空间群类型,这些参数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粉末衍射等技术手段进行测定。

晶体学参数的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晶体的晶胞参数、晶体的空间群和晶体的晶胞对称性等参数,来确定药物晶体的晶体学特征。

晶型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晶型的不同会导致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等性质的差异,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因此,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研究药物的晶型是十分重要的。

药物的晶型研究可以通过晶体学的方法来确定晶体的结构和晶体学参数,从而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研发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药典2015版对于药物的晶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

晶型是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物理性质、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

通过研究药物的晶型,可以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研发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医药制剂中的晶型分析

医药制剂中的晶型分析

医药制剂中的晶型分析目录前言 (1)1.XRD分析 (1)红外分析 (4)拉曼分析 (5)前言原料药(activepharmaceutica1ingredients,API)的晶型分析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可以用XRD、IR、拉曼和DSC等。

但是当将原料药和大量辅料混合,做成制剂后,晶型的分析难度一下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制剂中AP1含量很低的时候。

不少同行向我请教过这个问题,恰好上次有个公司委托我做了这些分析,今天我把这些结果给大家分析一下。

出于保密需要,具体药品名我就不透露了。

该片剂每片只含有5mgAPI,单片重量未知,一般20Omg比较常见。

1.XRD分析据报道,AP1一共有四种晶型,XRD叠加图如图1所示。

图1专利报道的AP1四种晶型的XRD叠加图根据专利报道和企业提供的数据,该API应该有四种晶型。

但是我对XRD谱图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化合物的A晶型应该不是单一晶型,而是晶型B和F的混合物。

A晶型的结晶度不高,所有的衍射峰在B和1都能找到对应的峰。

晶型B、F和1三种晶型重叠峰较少,应该是独立的晶型。

对制剂进行晶型的XRD分析时,需要先将每种辅料进行XRD分析,看看制剂的衍射峰里,哪些是辅料的,哪些是原料药的。

因为原料药含量很低,辅料的特征峰往往比原料药高。

参见图2,对比甲厂制剂与辅料的XRD图,发现制剂中的峰主要是乳糖的峰,其次含有少量Mg(OH)2,只有2。

二7.0和8.2处的小峰是辅料中没有的。

I _ ~~I"f1 - ------ ----------- ---⅜⅜⅜f,—- ----- ∣[]WΓθ∣5M>20101Sn111______ ______ _H卜. ___ __ 19∣RuTβra200Mu.101∙S2030V1I v O u it n»tr≡Mrτ2∙(t)图2甲厂制剂与每种固体辅料的XRD叠加图然后我们再将制剂的XRD谱图与原料药的对比进行分析(图3)o根据2θ=7.0和8.2处的峰,可以推测甲厂制剂中原料药的晶型应该主要是B,可能含有少量1。

高端药物晶型制备

高端药物晶型制备

高端药物晶型制备一、引言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高端药物的研发与制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药物的晶型(crystalline form)对于其性质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备高纯度、适合应用的晶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高端药物晶型制备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晶型的定义和意义2.1 晶型的定义晶型是指药物分子在晶体结构中的排列方式和堆积形态。

同一种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晶型,如A型、B型、C型等。

不同晶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稳定性等。

2.2 晶型的意义晶型的选择和控制对于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溶解度、吸收速度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晶型可能导致药物的药效差异,因此晶型制备被广泛用于药物研发和生产。

三、晶型制备的方法和技术3.1 溶剂结晶法溶剂结晶法是最常用的晶型制备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应与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度,并能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以促使晶型的形成。

2.溶解药物:将药物溶解在选择的溶剂中,通过搅拌或加热使其充分溶解。

3.结晶过程:冷却溶液或通过加入反溶剂来诱导结晶,形成所需的晶型。

4.结晶分离:通过过滤、离心等手段将产物与溶剂分离。

3.2 扰动法扰动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晶体形态上施加扰动以促进晶型转变。

常见的扰动方法包括机械研磨、超声波处理、溶剂蒸发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变晶体的压力、温度和溶质浓度等条件,从而导致晶型的转变和重排。

3.3 添加剂法添加剂法是通过添加一定的辅助剂来调控晶型的形成和转变。

常用的辅助剂包括有机化合物、酸碱等。

通过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添加剂可以改变晶体的堆积方式和晶形,从而实现晶型的控制和转变。

3.4 晶型分析技术通过适当的晶型分析技术,可以对制备的晶体进行结构表征和晶型确认。

常用的晶型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热分析、红外光谱等。

四、高端药物晶型制备的应用高端药物晶型制备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型药物常用的检测分析方法(2012-02-08 13:54:05)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

虽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

固体多晶型包括构象型多晶型、构型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

药物分子通常有不同的固体形态,包括盐类,多晶,共晶,无定形,水合物和溶剂合物;同一药物分子的不同晶型,在晶体结构,稳定性,可生产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方面可能会有显著差异,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以及可开发性。

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估并选择最佳的药物晶型进行研发,可能会在临床后期发生晶型的变化,从而导致药物延期上市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上市后因为晶型变化而导致药物被迫撤市,损失就更为惨重。

因此,药物晶型研究和药物固态研发在制药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由于药物晶型的重要性,美国药监局(FDA)和中国药监局(SFDA)在药物申报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对药物多晶型现象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应数据。

正因如此,任何一个新药的研发,都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多晶型筛选,找到尽可能多的晶型,然后使用各种固态方法对这些晶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最适合开发的晶型;选定最佳晶型后,下一步就是开发能始终如一生产该晶型的化学工艺;最后一步是根据制剂对原料药固态性质的要求,对结晶工艺进行优化和控制,确定生产具有这些固态性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从而保证生产得到的晶型具有理想的物理性质,比如晶体表象,粒径分布,比表面积等。

这种通过实验设计来保证质量的方法必须对药物晶型具有非常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

原研药公司对药物分子的晶型申请专利,可以延长药物的专利保护,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长时间的市场独享权。

而对于仿制药公司来说,为了确保仿制药和原研药在生物利用度上的等同性,也需要对原料药的晶型进行研究,以确保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正因为如此美国药监局在ANDA申报中也对仿制药多晶型控制有明确的指南;另外,开发出药物的新晶型从而能够打破原研药公司对晶型的专利保护,提早将仿制药推向市场,也是近年来仿制药公司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而且如果能找到在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生产工艺方面具有优越性的新晶型,还可以申请晶型专利保护,从而大大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不管是新药开发,还是仿制药生产,药物晶型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目前鉴别晶型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及光谱学特征来进行的,现将几种常用且特征性强、区分度高的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射线衍射是研究药物晶型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可用于区别晶态和非晶态,鉴别晶体的品种,区别混合物和化合物,测定药物晶型结构,测定晶胞参数(如原子间的距离、环平面的距离、双面夹角等),还可用于不同晶型的比较。

X-射线衍射法又分为粉末衍射和单晶衍射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结晶物质的鉴别及纯度检查,后者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1.1 单晶衍射单晶衍射是国际上公认的确证多晶型的最可靠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获得对晶体的各晶胞参数,进而确定结晶构型和分子排列,达到对晶型的深度认知。

而且该方法还可用于结晶水/溶剂的测定,以及对成盐药物碱基、酸根间成键关系的确认。

然而,由于较难得到足够大小和纯度的单晶,因此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1.2 粉末衍射粉末衍射是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最常用的方法。

粉末法研究的对象不是单晶体,而是众多取向随机的小晶体的总和。

每一种晶体的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就如同人的指纹,利用该方法所测得的每一种晶体的衍射线强度和分布都有着特殊的规律,以此利用所测得的图谱,可获得出晶型变化、结晶度、晶构状态、是否有混晶等信息。

该方法不必制备单晶,使得实验过程更为简便,但在应用该方法时,应注意粉末的细度,而且在制备样品时需特别注意研磨过筛时不可发生晶型的转变。

2 红外吸收光谱法不同晶型药物分子中的某些化学键键长、键角会有所不同,致使其振动-转动跃迁能级不同,与其相应的红外光谱的某些主要特征如吸收带频率、峰形、峰位、峰强度等也会出现差异,因此红外光谱可用于药物多晶型研究。

目前已知的由于晶型不同引起红外光谱不同的药物有甲苯咪唑等20多个品种。

红外光谱法常用的样品制备方法有KBr压片法、石蜡糊法、漫反射法以及衰减全反射法(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TR)等。

考虑到研磨可能会导致药物晶型的改变,所以在用红外光谱法进行药物晶型测定时多采用石蜡油糊法,或采用扩散反射红外傅里叶变化光谱法(DRIFT)。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的发展,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NIR-FTRS)也应用在药物多晶型的定性、定量研究中,它融合了NIR速度快、不破坏样品,不需试剂、可透过玻璃或石英在线测定的优势[6]和拉曼光谱不需专门制备样品以及对固体药物晶型变化灵敏的特点,可视为传统红外光谱法研究药物多晶型的一种延伸。

红外光谱法较为简便、快速,然而对于部分晶型不同而红外图谱相同或差别不大的药物,红外光谱就难以区分了,如苯乙阿托品的晶型I和晶型II的红外光谱一致;而且有时图谱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样品纯度不够,晶体的大小,研磨过程的转晶等导致的分析结果偏差。

这时就需要同时采取其他方法共同确定样品的晶型。

3 熔点法和显微镜法如上所述,药物晶型不同,熔点可能会有差异,除常见的毛细管法和熔点测定仪方法外,热载台显微镜也是通过熔点研究药物多晶型存在的常见方法之一,该方法能直接观察晶体的相变、熔化、分解、重结晶等热力学动态过程,因此利用该工具照药典规定进行熔点测定可初步判定药物是否存在多晶现象。

部分药物多晶型之间熔点相差幅度较小,甚至无差别,故以熔点差异确定多晶型,只是初步检测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晶型稳定性越高熔点也越高;两种晶型的熔点差距大小,可以相对地估计出它之间的稳定性关系。

如果两种晶型熔点相差不到1℃时,则这两种晶型在结晶过程中就可以同时析出,且两者的相对稳定性较难判别。

两者熔点越接近,不稳定的晶型越不易得到。

4 热分析法不同晶型,升温或冷却过程中的吸、放热也会有差异。

热分析法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测得的热分析曲线来判断药物晶型的异同。

热分析法主要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热分析法和热重分析法。

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DSC是在程序控制下,通过不断加热或降温,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常用α-Al2O3)之间的能量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

DSC多用于分析样品的熔融分解情况以及是否有转晶或混晶现象。

4.2 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DTA和DSC较为相似,所不同的是,DTA是通过同步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的温度差来判定物质的内在变化。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差热曲线,因此DTA是物质物理特性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

4.3 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TGA是在程序控制下,测定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适用于检查晶体中溶剂的丧失或样品升华、分解的过程,可推测晶体中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的情况,从而可快速区分无水晶型与假多晶型。

热分析法所需样品量少,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在药物多晶型分析中较为常用。

5 偏光显微镜法偏光显微镜除了含有一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外,最主要的特点是装有两个偏光零件,即装在载物台下方的起偏镜(又称下偏光镜)和装在镜筒中的分析镜(又称上偏光镜)。

两镜均由人工合成偏光片组成,通过角度的调整,可将射入光源转换成正交偏光。

正因为如此,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透明固体药物。

透明固体药物的观测一般是在正交偏光下进行。

由于晶体结构不同和偏光射入时的双折射作用,在偏光显微镜上、下偏光镜的正交作用下,晶体样品置于载物台上旋转360º时,则晶体显现短暂的隐失和闪亮,晶体隐失时晶体与偏振器振动力向所成的交角称为消光角,通过不同的消光角,即可决定晶体所属的晶型。

偏光显微镜法还可研究晶型间的相变,可以准确测定晶体熔点;对于具有各项向异性的动植物材料(如纤维蛋白、淀粉粒)的结构,具有特殊的鉴定作用。

6 核磁共振法不同晶型结构中分子中的原子所处化学环境存在细微差异,类似核对施加的外磁场即产生不同的响应,致使类似核在不同化学位移处发生共振,因此其13C—NMR谱图不同,通过对不同晶型图谱的对比,即可判断药物是否存在多晶现象,通过与已知晶型的13C—NMR比较,也可获得测试样品的具体晶型。

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固态13C—NMR、高效质子去耦合、交叉极化(CP)、幻角自旋(CAS)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获得高分辨率的13C—NMR谱,这种谱图能给出有关动力学和局部化学环境的详细原子水平的信息,因此利这种高分辨率的13C—NMR谱图可进行多晶型的混晶分析以及某种特征晶型的测定。

7 扫描隧道显微镜法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使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晶体表面上的单个原子及其排列状态,并能够研究其相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直接观测晶体的晶格和原子结构、晶面分子原子排列、晶面缺陷等。

因此STM用于药物多晶型研究非常有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 溶解度方法如前所叙,药物的不同晶型的自由能不同,导致了其溶解度不同,一般说来,自由能越大,晶型越不稳定,溶解度越大;反之则小。

在实践中常测定各晶型再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绘制出溶解度(Cs)-温度(T)曲线。

通过测定Cs-T曲线,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晶型,如有相交的曲线,还可得到其热力学转变温度(Tp)9 药物多晶型计算机辅助预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预测药物晶型也有了较大进展。

例如,在固体药物结构已知的前提下,运用商业程序Polymorph Predictor, 通过计算点阵能量最小化方法寻找能量上可能的晶体结构和分子排列规律,并将它们按能量大小排列,计算出不同洁净条件下的最可能生成的晶型。

但该方法在药物中的成功率目前还较低。

10 其他除上述常见的的几种方法外,还可根据不同晶型药物因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所导致在密度、折射率、吉布斯自由能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测定药物的密度、折光率或采用磁性异向仪和膨胀计等仪器进行不同晶型的确定;对于存在色多晶型药物,还可通过观察药物的颜色,推测药物动物晶型。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对化学物质细微结构认识的加深,相信还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可用于药物晶型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