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精品版

2020年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精品版
2020年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精品版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1.引言 (4)

1.1. 传统实验方法 (5)

1.2. 基于纳米颗粒的实验方法 (5)

1.3. FRET和NSET (5)

1.4. 捕光材料—共轭聚合物 (6)

1.5. 实验机理 (7)

1.5.1嵌入染料TO (7)

1.5.2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 (7)

1.5.3 实验过程 (9)

2.实验部分 (9)

2.1. 实验材料 (9)

2.2. 表征 (10)

2.3.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10)

2.4.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 (111)

2.5. 金纳米颗粒表面DNA的固定 (12)

2.6. 表面固定DNA的GNPs的杂化 (12)

2.7. TO和PFP的NSET实验 (12)

2.8. 一个碱基不匹配的双链DNA S1核酸酶切反应的分析 (13)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3)

3.1. 以CPPs/GNPs/dsDNA复合物进行的核酸酶探测 (13)

3.1.1. PFP量的优化 (13)

3.1.2. GNPs-DNA量的优化 (14)

3.1.3. S1核酸酶探测 (16)

3.2. 以CPPs/TO/GNPs-dsDNA复合物进行的核酸酶探测 (16)

3.2.1. PFP量的优化 (17)

3.2.2.S1核酸酶探测 (18)

3.3. 用PG作为荧光探针 (19)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摘要

我们使用共轭高分子/金纳米颗粒/染料标记的DNA复合物发展了S1核酸酶的一种新

型检测方法,此方法利用了金良好的荧光淬灭性质和共轭高分子的信号放大特性。这种方法是由于纳米材料表面能量转移(NSET)中,能量从供体分子到纳米颗粒表面的转移遵循可预测的约为70-100nm的距离。在此过程中,由于从共轭高分子到嵌入染料进而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NSET,不存在S1核酸酶的情况下将观察不到嵌入染料的荧光信号。而存在S1核酸酶的情况下,双链DNA被切离金纳米颗粒的表面,NSET过程中断,从共轭高分子到嵌入染料高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所得的嵌入染料的荧光得以恢复。

关键词

S1核酸酶分析,共轭高分子(CP),金纳米颗粒(GNPs),DNA,信号放大,纳米材料表面能量转移(NS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Abstract

A new strategy for S1 nuclease assay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conjugated polymer/gold nanoparticle/dye-labeled DNA complex by taking advantage of good fluorescence quencher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the amplification feature of conjugated polymer.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nanomaterial surface energy transfer (NSET) which energy transfer from a donor molecule to a nanoparticle surface follows a predictable distance as large as 70-100 nm. In this process, no signal of intercalated dye was observed in the absence of S1 nuclease due to the NSET from conjugated polymer to intercalated dye and further to the surface of gold nanoparticles. In the present of S1 nuclease, dsDNA was cleaved from gold nanoparticles which intermit NSET process, thus recovering the fluorescence of intercalated dye through efficien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transfer (FRET) from conjugated polymer.

Key Words

S1 nuclease assay, conjugated polymer(CP), gold nanoparticles(GNPs), DNA, signal amplification, NSET, FRET.

1.引言

实时高选择性及高敏感的酶检测方法对于科研和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DNA酶切反

应,如限制及非限制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进程,如复制,重组和修复。此外,环境中DNA和酶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进而引起健康问题。[1-5]

1.1.传统实验方法

传统方法已被建立用于测定核酸酶的活性,其中包括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电化学研究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6]然而这些方法具有如下缺点,耗时,耗DNA,不连续,费力,而且通常需要同位素标记。为了避免这些限制,近几十年来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或非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淬灭机理的核酸酶分析方法得以发展。[7-10]

1.2.基于纳米颗粒的实验方法

基于纳米颗粒NPs的实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及生物探测。纳米颗粒能用作许多量子点及染料分子封装载体,已被主要用于荧光免疫分析的信号记录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因为纳米颗粒NPs具有大的表面积及球形形状。DNA探针在其表面的固定具有高浓度。此外,NPs悬浮液所提供的几乎均质的环境可促进DNA的固定及杂交。[15] 然而,由于洗涤步骤中荧光分子的泄露,基于NPs的生物标记方法的潜在应用受到限制。加之染料掺杂的NPs通常具有宽的发射波和较小的斯托克斯位移,这将导致激发和发射信号间的交互调制。引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将供体激发和受体发射间的波长分离开是避免这些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34]

由于荧光团能通过有效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在金球表面淬灭,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金纳米颗粒Au NPs已被应用于实验中。由于胶体金具有很强的淬灭能力,其具有大的摩尔消光系数(10-20 nm 金球约为105 cm-1 M-1)和有机染料纳摩尔亲和力。

1.3.FRET和NSET

存在另一种分子的情况下,荧光分子的激发能量可被转移到另一临近的分子上,从而发光。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转移。典型的能量转移机理是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激发态供体通过远距离偶极相互作用将能量转移到近基态受体的一种无辐射过程。[11] 尽管具有可观的前景,这种利用FRET机理的方法的距离受到偶极机制性质的限制,从而限制了距离的尺度。最近几个研究组报道了纳米材料表面能量转移(NSET)技术能

够测量约为FRET两倍的距离,其中能量从供体分子遵循可预测的距离转移到纳米颗粒表面。

使用金纳米颗粒作为能量转移的受体时,NSET和FRET有两方面的不同:(1) 与距离的关系从1/R6 变化为1/R4,延长了可用的测量距离;(2) 同一种纳米颗粒可以淬灭不同发射频率的染料,可见范围横穿到近红外区。因此,NSET可用于距离超过10nm或需淬灭多种染料的研究中。单一纳米颗粒能够同时淬灭多个具有不同能量的染料,从而在单一实验中进行多个距离的分析。[13]

1.4.捕光材料—共轭聚合物

共轭聚合物(CPs)具有离域结构,有利于光电部分的电子耦合,同时高效的分子间及分子内能量转移引起了荧光信号放大。[16-18] 这种光放大的原因是共轭高分子具有长的由很多重复单元组成的高分子链。无论从哪里激发聚合物,激发能量将沿高分子链迁移直至能量转移到邻近的受体(图1.1)。

图1.1. 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使用共轭聚合物作为放大信号的捕光分子

因此,使用共轭聚合物作为化学或生物传感原件已经获得了强烈的研究兴趣,尤其是在生物分子如核苷酸和蛋白质的敏感的光学检测方面。[19-24] 最近,王等人报道了量热法及基于FRET使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DNA复合物用于核酸酶放大分析的荧光方法。[25,26] 尽管经证实这些实验方法是可靠,灵敏,方便的,由于需使用荧光标记的DNA仍受到限制。

1.5.实验机理

考虑到传统方法的缺陷,如耗时,耗DNA,不连续,费力及通常需要同位素标记,提出了基于FRET的核酸酶分析方法。然而检测的长度受到偶极机理性质的限制。此外,由于需要荧光标记的DNA,而这是不利于检测的,量热法和基于FRET使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DNA复合物用于核酸酶放大分析的荧光方法受到限制。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利用共轭聚合物/金纳米颗粒/染料标记的DNA复合物进行具有灵敏性,可信度及统一平台的无标记核酸酶活性检测,以此攻克这些缺陷。通过使用GNPs(金纳米颗粒)这种检测系统扩展了测量距离,同时通过直接将发色团嵌入DNA结构攻克了需使用荧光标记的缺陷,从而获得了无需标记的核苷酸酶活性检测平台。

1.5.1嵌入染料TO

实验所使用的嵌入染料是噻唑橙(TO),TO的结构如图1.2所示。TO是一种具有由甲炔基连接的苯并噻唑和喹啉基不对称菁染料,在水溶液中TO是非荧光分子。当存在DNA 时,TO通过将芳香基插入DNA碱基对中与DNA结合。因此,与DNA结合后TO的荧光量子产率得以提高。荧光发射的增强是由于芳香基间的甲炔基旋转的限制关闭了非辐射衰变通道。[27]

图1.2.噻唑橙的化学结构

1.5.2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

实验中选择阳离子共轭聚合物PFP(结构如图1.3所示)作为光放大捕光高分子。PFP 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25nm,TO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如图1.4所示。[18] PFP发射光谱和TO吸收光谱间从400nm到550nm的光谱重叠符合从能量供体PFP到能量受体嵌入染料TO的有效FRET的要求。380nm波长的光照射选择性激发了PFP,进而引发从PFP 到嵌入DNA碱基对的TO的FRET。[28-29] 能量转移过程将引起荧光信号的显著放大。

图1.4. PFP化学结构

图1.5. PFP的荧光光谱(空心圈,λex=380 nm)及TO在水中的的吸收光谱(实心圈)[18]

1.5.3实验过程

图1.6. 使用共轭聚合物/金纳米颗粒/染料标记的DNA复合物

进行核酸检测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该检测系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DNA(紫色)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绿色),嵌入型染料(蓝色),以及水溶性阳离子聚合物PFP(黑色)。将核酸功能化GNPs 与互补核酸(橙色)杂化。经嵌入型染料和PFP处理后,带正电荷的PFP和带负电荷的寡核苷酸间的静电所用将使PFP和嵌入型染料接近,引起了从PFP到嵌入型染料的FRET过程,进而引起在金球表面的NSET过程。使用S1核酸酶处理复合物后,双链DNA将在不配对碱基处被切断,金纳米颗粒,PFP和嵌入型染料间的距离将增大,从而引起了荧光恢复。

2.实验部分

2.1.实验材料

表2.1. 实验所用DNA

名称序列

含有5’–SH结构的单链DNA 5’SH CGCATTCAGGATTCTCAACTCGTA

缺少一个核苷酸的互补DNA 5’TATGAGTTGAGTATCCTGAATGC

表2.2. 实验所用缓冲溶液

名称浓度pH

PB 缓冲液(a) 0.1M PB 7.0

PB 缓冲液(b) 0.1M PB 8.0

洗涤缓冲液0.3M NaCl , 10mM PB 7.0

4.6

反应缓冲液2mM CH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4

使用微孔过滤系统净化实验用水(MilliQ水),以制备缓冲液。

其他试剂包括噻唑橙(TO),PFP,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硫苏糖醇(DTT),柠檬酸钠,氯金酸(HAuCl4)以及S1核酸酶。

所有的DNA,TO,S1核酸酶都是从Sigma Genosys公司购买的。PFP是从美国染料源购得的。

2.2.表征

所有的荧光测量是由Perkin Elmer LS55亮度光谱仪完成的。

2.3.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直径约为14nm的金纳米颗粒是用氯金酸(HAuCl4)的柠檬酸还原法制得的。[30] 实验所使用的所有玻璃仪器都用王水(三份HCl,一份HNO3)彻底清洗过,用蒸馏水冲洗过,然后烘干备用。

在1L装有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于剧烈搅拌下加热50mL 1mM的HAuCl4至沸腾。快速加入5mL 38.8mM柠檬酸钠,溶液逐渐由纯黄色变为酒红色。再持续加热10分钟,移去热源,持续搅拌15分钟。对最终反应溶液进行表征,所合成的乳胶微粒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20nm处,直径为13nm±1.7nm。投射电子显微镜TEM及UV/Vis吸收光谱如图2.1及图2.2所示。用每个金胶粒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消光系数结合UV/Vis光谱计算颗粒浓度,ε520nm=3.6×108 cm-1 M-1。[33]

图2.1. 金纳米颗粒的TEM 图

图2.2. 所合成的金纳米颗粒的UV 光谱(样品:100uL GNPs + 2.4mL H 2O ε 520nm =3.6×108 cm -1 M -1 , A= ε c L, [Au NPs]=12.22 nM 7.36×1011 /uL )。

2.4.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

简单来说,搅拌下在2.5mL 胶体微粒溶液中加入PVP ((~4g/L ~500μL )。振 荡混合物,于室温下培养3小时。由于PVP (化学结构如图2.3所示)可溶于水

图2.3. PVP 化学结构

400

500

600

700

800

0.0

0.1

0.2

0.3

E x t i n c t i o n

Wavelength (nm)

520nm

且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易成膜,我们用它来进行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同时部分中和电荷。

2.5.金纳米颗粒表面DNA的固定

GNPs探针是根据文献中所提到的方法制备的。[31] 首先将3’-或者5’-二硫键端基的寡核苷酸序列浸在0.1M DTT(结构如图2.4所示)磷酸缓冲液(pH 8)中2小时,然后用NAP-5柱除杂。将经除杂的寡核苷酸(8nM)加入3mL金颗粒溶液中。反应后的混合物最终分散在0.3M NaCl 10 mM NaH2PO4/Na2HPO4 (pH 7)中,过48小时,离心30分钟以出去多余的试剂。纳米颗粒探针重新分布在0.3M NaCl 10mM磷酸缓冲液中以备使用。

图2.4. DTT的化学结构(DTT通常用作硫化DNA还原或脱保护剂,

硫化DNA的端基硫原子倾向于在溶液中尤其存在氧气时形成二聚物)

2.6.表面固定DNA的GNPs的杂化

将1mLPBS缓冲液中100μL表面固定了DNA的GNPs和5μL互补DNA的混合物70℃加热30分钟。混合物冷却到室温后,离心,用反应缓冲液(2mM CH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4)洗涤以除去多余的DNA分子。收集到的GNPs重新分散在2mL反应缓冲液中。

2.7.TO和PFP的NSET实验

PFP和TO-DNA间FRET及进一步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NSET过程的研究中,于缓冲溶液中(2mM CH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4, pH 4.6)逐滴加入PFP,每次滴加0.2μL-0.5μL。每次滴加后,在荧光测量前将混合物于室温下温和振荡。每次加入PFP后在380nm波长下直接激发复合物测量390nm到650nm间的荧光。

首先向400μL含有固定了DNA的GNPs的缓冲液中加入固定量的TO以制备TO-dsDNA/GNPs复合物。过15分钟,再加入固定量的PFP。这是为了防止形成TO-dsDNA 结构之前PFP对TO的斥力使TO从DNA结构中脱离。

2.8.一个碱基不匹配的双链DNA S1核酸酶切反应的分析

杂化的GNPs分散在2mL反应缓冲溶液(2mM CH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4, pH 4.6)中。将固定量的TO([TO]=10-4M)一次性加入400μL溶液中,室温下温和振荡15分钟。随后一次性向溶液中加入优化量的PFP。加入S1核酸酶,37℃下培养溶液以便酶切反应发生。30分钟后测量荧光光谱,激发波长为485nm(TO的直接激发)及380nm (TO的FRET激发),分别监测500nm-650nm及390nm-650nm间的发射。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以CPPs/GNPs/dsDNA复合物进行的核酸酶探测

首先讨论以CPPs/GNPs/dsDNA复合物进行的核酸酶探测。单链特异性核酸酶是使用广泛的多功能酶,选择性作用于单链及双链核酸单链区。如图2.5所示,PFP和双链DNA 强的静电作用使得PFP邻近GNPs,引起NSET,导致了荧光信号的淬灭。然而,当复合物被S1核酸酶切断,GNPs和CPPs/dsDNA结构的距离增大,引起了荧光信号的恢复。

首先用HAuCl4的柠檬酸还原法合成金纳米颗粒。[30] 用稀释后的胶体微粒溶液,我们估计出合成的GNPs浓度约为12.22nM 7.36×1011/μL。接着用PVP进行表面修饰部分中和电荷。随后将PVP功能化的纳米颗粒和~SH修饰的DNA偶联。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及均匀的分布,我们推断DNA已成功固定在纳米颗粒表面。之后将固定了DNA的纳米颗粒与互补DNA序列置于杂化缓冲液中培养,最终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DNA双螺旋结构。

3.1.1.PFP量的优化

PFP含有大量的吸收离域分子单元,激发能量延PFP骨架的传递引起荧光信号的放大。[16-18] 通过改变PFP在含有GNPs-dsDNA的缓冲溶液及空白缓冲溶液中的浓度来进行PFP和双链DNA间的静电作用的研究。每次加入后连接上的PFP的荧光即为两者之差。

图3.1. 空白缓冲溶液中(红线)及含有GNPs-dsDNA (20μL )

的缓冲溶液中的PFP 发射强度

测量条件: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如图3.1所示,PFP 发射强度随PFP 浓度的增加几乎线性增长,PFP 发射差随PFP 量的增加而变大。考虑到检测的灵敏性及仪器的条件,我们认为~3μL PFP 即为合适。

3.1.2. GNPs-DNA 量的优化

用PFP 处理后,带正电的PFP 和带负电的寡核苷酸间的静电作用使彼此接近,引起了由PFP 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NSET 。为了研究PFP 和GNPs 间的NSET 效果,在含有不同量的GNPs-DNA 的缓冲溶液中加入定量的PFP 。420nm 处PFP 的发射随GNPs-DNA 量的增加而降低,如图3.2所示。加入更多的GNPs-DNA 导致更多的高效的PFP 在金纳米颗粒表面的荧光淬灭。380nm 激发波长下420nm 处PFP 的荧光发射随GNPs-DNA 量的变化关系如图3.3所示。PFP 发射随GNPs-DNA 量的增加几乎线性下降,当GNPs-DNA 达到~20μL 时保持不变。

0.0

0.5

1.0 1.5

2.0

2.5

3.0

01000000

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

F l u o r e s c e n t I n t e n s i t y

Amount of PFP(uL)

pure PFP

add AuNP-DNA

7000000

图3.2. 不同浓度GNPs-DNA 中PFP 的荧光光谱 测量条件:PFP 的量为3μL ,[PFP]initial = 10-4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37°C

图3.3. 420nm 处不同浓度GNPs-DNA 中相同量的PFP 的荧光发射

测量条件:PFP 的量为3μL ,[PFP]initial = 10-4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37°C

5

10

15

20

1000000

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n t e n s i t y

Amount of GNPs-DNA(uL)

3.1.3. S1核酸酶探测

用S1核酸酶处理复合物后,PFP 和金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引起荧光信号的恢复。图 3.4所示为DNA 复合物S1核酸酶切反应过程中所测得的荧光光谱。在PFP/GNPs-DNA 初始溶液中于波长420nm 处发生荧光淬灭,这是由于PFP 到金纳米颗粒表面的高效NSET 。加入S1核酸酶后,420nm 波长处PFP 发射强度显示恢复(红线所示)。这种现象证实S1核酸酶成功切断DNA 双螺旋结构的不配对区域,从而使PFP 和金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增加。

图3.4. S1核酸酶处理前(实线所示)和处理后(虚线所示)的荧光光谱 测量条件:PFP ,GNPs-DNA ,S1核酸酶的量分别为3μL ,20μL ,1μL 反应时间:30分钟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3.2. 以CPPs/TO/GNPs-dsDNA 复合物进行的核酸酶探测

嵌入型染料TO 能嵌入双链DNA 内部紧密堆积的碱基对间,从而引起其荧光量子产率的增加。这种检测方法简单且有效但是由于在溶液中嵌入型染料能嵌入任何双链DNA 分子产生信号而缺乏特异性。改善嵌入型染料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一种方法是利用能量传递过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能够在供体分子和嵌入型染料间发生。捕光性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CPs )能在特定探针上与嵌入型染料相连,对具有高检测灵敏度的序列特异性DNA 是十分有效的。[15] 因此我们提出了用CPPs /TO/GNPs-dsDNA 复合物来进行检测的方法,使其更灵敏精确。

400

450

500

550

600

0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

160000180000F L I n t e n s i t y

Wavelength (nm)

如图1.6所示,用嵌入型染料和PFP 处理之后,带正电荷的PFP 和带负电荷的寡核苷酸间的静电作用将使PFP 和嵌入型染料彼此邻近,从而引起PFP 到嵌入型染料的FRET 进而到GNPs 表面的NSET 。然而,用S1核酸酶处理复合物之后,将使双链DNA 在不配对部分被切断,进而引起PFP 和嵌入型染料TO 间的高效FRET 。

3.2.1. PFP 量的优化

由于检测系统变为CCPs/TO/GNPs-dsDNA 复合物,我们需要重新优化PFP 的量以保证探测的效率。为了研究PFP 到TO 的FRET ,将PFP 加入CCPs/GNPs-

DNA 系统中固定浓度的嵌入DNA 结构的TO 中。PFP 浓度随每次PFP 液滴的加入增加。图3.5所示为TO 荧光发射强度在530nm 处及PFP 荧光发射强度在420nm 处随PFP 加入的增强。加入更多的PFP 后,将引起PFP 和TO 间更多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因此我们观察到530nm 处TO 荧光发射的增加。

图3.5.不同PFP 浓度下PFP 敏化TO-dsDNA 荧光发射荧光光谱 测量条件:[TO] = 1.5×10-7M, [dsDNA] = 3.25×10-8M, λex =380 n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图3.6所示为TO 嵌入dsDNA 后激发波长为380nm 时530nm 处TO 的荧光发射。通

400

50060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F l u o r e s s e n c e I n t e n s i t y

Wavelength (nm)

PFP amount

4.8uL 4.0uL ...0.8uL 0uL

过逐滴加入PFP 液滴来改变PFP 浓度,TO 发射几乎随PFP 浓度的增加线性增加直至PFP 的量达到3μL 。PFP 的量超过3μL 时,TO 发射强度降低。TO 发射强度的降低可能由于以下三点原因,首先,由于PFP 静电斥力的作用TO 从双链DNA 上错位;其次,溶液中PFP 聚合物链的聚合形成了非发光链间的激发态导致了光子的淬灭;[32] 最后一点是高PFP 浓度引起的内滤影响。[11]

图3.6. 不同PFP 浓度下TO 发射最大波长530nm 处PFP 敏化荧光发射

测量条件:[TO] = 1.5×10-7M, [dsDNA] = 3.25×10-8M, λex =380 n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3.2.2. S1核酸酶探测

正如我们所估计的那样,用S1核酸酶处理复合物之后,PFP 和金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增大,导致荧光信号的恢复。图3.7所示为S1核酸酶切DNA 双螺旋结构过程中所测得的荧光光谱。PFP/GNPs/TO-dsDNA 初始溶液中在波长420nm 处显示荧光淬灭,这是由于PFP 到嵌入型染料的FRET 进而到GNPs 表面的NSET 。加入S1核酸酶后,波长420nm 处PFP 发射强度显示恢复(红线所示)。这种现象证实S1核酸酶成功切断DNA 双螺旋结构的不配对区域,从而使PFP 和金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增加。

1

2345

-50000

050000

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F l u o r e s s e n c e I n t e n s i t y

Amount of PFP(uL)

图3.7. S1核酸酶处理前(实线所示)和处理后(虚线所示)的荧光光谱测量条件:TO,PFP,GNPs-DNA,S1核酸酶的量分别为6μL ,3μL,20μL,1μL 反应时间:30分钟2mM CH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4, pH 4.6, 37°C

3.3.用PG作为荧光探针

PicoGreen(PG)是一种能够选择性连接在双链DNA上的荧色物,最大激发波长为480nm,发射峰在520nm处。当连在双链DNA上时,PG的荧光增强极其高,由于未连接的染料实际上没有荧光因此只有极少的背景。PG不易光致褪色,这是更长的暴露时间和分析灵活性的保障。

我们检测了PFP和PG间的FRET效率,同时与TO进行比较。为了研究PFP到PG 的FRET效果,将PFP加入固定浓度的连在相同浓度的双链DNA上的PG中,在CPPs/GNPs-dsDNA体系中完成。随后通过加入PFP液滴来增加PFP浓度。图3.8所示为波长520nm处PG荧光发射和420nm处PFP荧光发射随TO-dsDNA中PFP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关系。加入更多的PFP引起PFP到PG更多的FRET,因此我们观察到PG520nm处荧光发射的增强。

图3.9所示为PG嵌入双链DNA结构中激发波长为380nm时520nm处PG的荧光发射。通过逐滴加入PFP液滴改变PFP浓度,PG发射几乎随PFP浓度的增加线性增强直至PFP的量达到5μL,超过5μL,则PG发射降低。通过比较其他试剂的量相同时520nm处

PG 和530nm 处TO 的发射强度,我们可以估计出PFP 和PG 间的FRET 更高效。因此为了使检测更加灵敏,我们可以利用更有效的荧光探针PicoGreen (PG )。

图3.8. 不同PFP 浓度中PFP 敏化PG-dsDNA 荧光发射荧光光谱 测量条件:[PG] = 1.5×10-7M, [dsDNA] = 3.25×10-8M, λex =380 n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图3.9. PG 最大发射波长520nm 处不同PFP 浓度中PFP 敏化荧光发射 测量条件:[PG] = 1.5×10-7M, [dsDNA] = 3.25×10-8M, λex =380 nm 2mM CH 3COONa, 15mM NaCl, 0.1mM ZnSO 4, pH 4.6, 37°C

400

500

600

400000

800000120000016000002000000240000028000003200000

3600000amount of PFP

5.6uL 4.8uL ...0.8uL 0uL

F l u o r e s s e n c e I n t e n s i t y

Wavelength (nm)

1

2

3

4

5

6

200000

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

F l u o r e s s e n c e I n t e n s i t y

Amount of PFP(uL)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

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实验 一、试剂和材料 1) 柠檬酸钠(Na3C6H507?2H2O,AR) 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 2) 氯金酸溶液(HAu Cl4?4 H2O),用王水(硝酸:盐酸=1:3(浓溶液的体积比)配制)溶解99.99%纯金制备。 3) 所用水均为超纯水(电阻值大于15 MΩ) 4) 所用玻璃仪器均经王水洗液充分浸泡处理,使用前用超纯水洗净并烘干。 5)仪器圆底瓶(50 mL)、冷凝管(含2 条橡皮管)、漏斗、滴管、刻度吸量管(10 mL)、量筒(50 mL)、安全吸球、磁搅拌子、电磁加热搅拌器、烧杯、计时器、试管(1 支)、样品瓶(25 mL)等. 实验方法 (一)小粒径金纳米粒子(约15 nm)的制备 1. 取5 mL 浓硝酸与15 mL 浓盐酸混合于100 mL 烧杯中配制王水。将所需使用的圆底瓶、吸量管、磁搅拌子、样品瓶等以王水浸润约1 分钟,再将王水倒入回收烧杯中,以大量去离子水将器皿冲洗干净,最后以超纯水淋洗2 次,而后倒置滴干。 注1:反应器具需以王水(HNO3/HCl = 1/3 (v/v))浸洗器皿内壁,王水必须完全冲洗干净,以免残余王水影响后续制备反应。 注2:王水因具强腐蚀性及刺激臭味,使用时需穿戴乳胶手套并在通

风橱中清洗。王水用后回收作为最后清洗器具使用。 2. 使用已洗净后的量筒量取1 mM 的四氯金酸溶液45 mL 至100mL 圆底瓶中,加入1 个磁搅拌子。 3. 如图2-1架设回流加热装置:以铁夹固定圆底瓶于铁支架上,再将圆底瓶置于电磁搅拌器上,调整至适当位置使搅拌子能顺利搅拌。 4. 装接冷凝管于圆底瓶的上方使磨砂口接合紧密,以铁夹固定冷凝管;连接冷凝管的橡皮管,让冷却水自下端流入、上方排出。 注:橡皮管需先沾水以便利装接,装接的深度应足够以免脱落。冷凝管充满水后,将冷却水水量调小,以节省用水。 5. 开启电磁加热搅拌器之加热及搅拌调控钮让溶液均匀搅拌及加热至溶液沸腾。

(完整版)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の总结,推荐文档

《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总结 一: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多,表面原子可与其他原子结合稳定下来,使材料化学活性提高。)和量子尺寸效应,因而有不同于体相材料的光学、电磁学、化学特性。 目前制备方法为液相合成(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颗粒单分散性好)。——以金属盐或金属化合物为原料将其还原得到金属原子后聚集成金属纳米粒子。而金属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物化活性高、易氧化、易团聚,所以需要引入修饰剂来控制形貌、稳定或分散纳米颗粒。 液相还原法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合成法(结晶性好、单分散性好、形貌易控、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系、环境不友好)和水溶液合成法(水溶性、制备方法简单环保、成本低、颗粒大小不均一)。按照还原手段不同可分为化学试剂还原法、辐射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 二:化学试剂还原法中常用的还原剂及其还原机理 还原能力不同:1)强还原剂(硼氢化物、水合肼、氢气、四丁基硼氢化物),还原能力强、反应速率快、纳米颗粒多为球形或类球形、尺寸小。2)弱还原剂(柠檬酸钠、酒石酸钾、胺类化合物、葡萄糖、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亚磷酸钠、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双氧水、DMF),反应体系一般需要加热。例如多元羟基类化合物可做溶剂和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备多种形貌的材料。柠檬酸钠、抗坏血酸做还原剂的同时可做保护剂。(一)无机类还原剂 1,硼氢化物(硼氢化钠钾、硼氢化四丁基铵TBAB),硼氢化钠化学性质活波与水反应放出 氢气,与金属盐反应时所需浓度低。 2,氢化铝锂,还原性极强,应用不及硼氢化钠。 3,水合肼N2H4·H2O,应用广泛。在碱性介质中为强还原剂。 4,双氧水。 5,有机金属化合物,二茂铁还原制备银纳米线。 6,氢气,(可以合成相当稳定无保护的可进一步修饰的银纳米颗粒。),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相当大尺寸跨度的纳米颗粒,进一步处理如过滤离心可以得到尺寸分布窄的颗粒。 7,次亚磷酸盐,弱还原剂,因为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一般用3-4倍。酸性条件下反应速度加快,认为酸性条件下利于次亚磷酸像活泼型转变。

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硼氢化钠溶液,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2)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1;(3)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2;(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加入到(2)中的生长溶液1,反应完全后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5)取(4)中的溶液加入到(3)中的生长溶液2,反应完全后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本发明以水为基液,具有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分散性好的优点,所获得的产品粒径大小比较均匀,且可控,从10 nm到100 nm均可获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0.2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与氯金酸溶液混合后均匀后,再加入0.01 ~ 1 mL硼氢化钠溶液,摇晃10 ~ 20 s将溶液混合均匀,静置30 ~ 60 min 后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 (2)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 .001~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1; (3)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001 ~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2; (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2)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1,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5 ~ 3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 (5)取(4)中的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3)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2,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10 ~6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u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0 nm到100 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0.00025 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同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

不同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通过步步种子生长法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形貌、粒径、单分散性的影响。用UV-vis和TEM对金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盐酸羟胺的还原性弱于抗坏血酸,不会发生二次成核,因此合成的金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较好。 关键词:金纳米颗粒;种子生长法;单分散性;二次成核 纳米颗粒和其大小、形状有关的性质引起了科学家门的兴趣[]。因此特定大小和形状的纳米颗粒合成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纳米工程方面[]。合成 金纳米颗粒所用的还原剂很多,例如用N a BH 4 作还原剂合成了粒径小于10nm 的金溶胶[];在CTAB的保护下用抗坏血酸合成了粒径5-40nm的金溶胶[]。 但是柠檬酸钠是最常用的还原剂[]。通过变换柠檬酸钠和氯金酸的浓度比,合成了粒径从10nm到150nm的金溶胶[]。可是,合成的粒径大于30nm的金溶胶的单分散性越来越差[]。这种方法的重现性不仅差,而且溶液需要被煮沸。多分散的金溶胶限制了其在胶体稳定性、光散射、流变学、标准颗粒、生物膜等方面的应用[]。我们通过步步种子生长法分别用盐酸羟胺和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合成了粒径从22nm到76nm的金溶胶。研究发现用还原性弱的盐酸羟胺合成的金溶胶的单分散性明显好于用还原性强的抗坏血酸合成的。 并且用盐酸羟胺的合成方法的重现性很好。 2实验 2.1试剂和仪器二水合柠檬酸三钠(AR)、盐酸羟胺(AR)、氯金酸(AR)、抗坏血酸(AR),以上实验药品都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UV-2102PC型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2.2 实验方法 1%的氯金酸(溶液1)、38.8mM柠檬酸钠溶液(溶液2)、0.2M的盐酸羟胺溶液(溶液3)、0.2M的抗坏血酸溶液(溶液4)被准备。实验所用水为二次水,实验所用玻璃仪器都用王水浸洗,再用二次水冲洗三遍。 13.3nm金种子的制备在剧烈搅拌下,将3ml溶液1加入到243ml水中,煮沸15分钟后,快速加入8.5ml溶液2,煮沸15分钟。最后使金溶胶在搅拌下冷却到室温。 第一种方法:盐酸羟胺作还原剂的金溶胶的合成 种子增长四个锥形瓶分别被标记为A、B、C、D。在A中,在剧烈搅拌下,36ml 金种子溶胶加入到135ml水中,接着1.25ml溶液3被加入,最后1.5ml溶液1被快速加入。继续搅拌30分钟。这样得到的金溶胶的大小是22.3±1.5nm。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由于不同状态的纳米粒子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故人们已经尝试很多方法用简单和多样的合成方法制备特定形貌和大小的金纳米粒子,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球纳米片和纳米立方。下面将介绍下目前合成金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 1梓檬酸盐还原法 目前在众多的合成金纳米粒子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是还原Au的衍生物。很长的一段时间最流行的方法是在1951年Turkevitch提出的水溶液中用梓檬酸盐还原HAuCl4的方法,可得到20mn左右的金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合成的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金的盐溶液在适当的溶液中分解;第二,在某种还原剂中还原金的盐溶液;最后,在稳定剂中合成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目前,最流行的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方法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在水溶液中用梓檬酸盐还原HAuCl4。对于这个方法,通过改变金的浓度和梓檬酸盐的浓度,可以制备出大量的平均粒度的金纳米粒子。 2 Brust-Schiffrin法:两相合成并通过硫醇稳定 人们于1994年提出了合成金纳米粒子的Brust-Schiffrin方法。由于热稳定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此方法在所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金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能分散和再溶解,并且没有不可逆的团聚或分解。作为有机分子化合物,它们能很容易的控制和功能化。Faraday的两相合成体系给予合成技术一定的启发,由于Au和S的软性质,这种方法便利用硫醇配体强烈绑住金。四正辛基溴化按作为相转移试剂将AuCV转移到甲苯溶液中,并用NaBH4在正十二硫醇中还原AuCLT。在NaBH4还原过程中,橙色相在几秒内向

深棕色转变(图1): 图1 Au化合物在硫醇溶液中被还原,其Au纳米粒子表面被有机外壳所覆盖 其反应机理如下: 3其它含硫配体 其它含硫配体已经用于稳定金纳米粒子,如黄酸盐和二硫化物等。二硫化物不如硫醇的稳定,但是在催化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样,硫醚不能很好的约束金纳米粒子,但是Rheinhout 团队利用聚硫醚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利用碘氧化以硫醇为包覆剂的金纳米粒子,使其分解为金的碘化物和二硫化物。Crook等人利用这一现象制备了以金纳米粒子为模版的环胡精的空心球。 4微乳液,反向胶束,表面活性剂,细胞膜和聚合电解质类 在有或是没有硫醇溶液的情况下,使用微乳液,共聚物胶束,反相胶束,表面活性剂,细胞膜和其它两亲物都是合成稳定的金纳米粒子重要探究领域。用表面活性剂合成的两相系统会引起微乳液或是胶束的形成,将金属离子从水相抽离到有机相,从而维持良好的微环境。表面活性剂的双重角色和硫醇与金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控制金纳米粒子或是纳米晶体的稳定和生长。聚合电解质也广泛用于金纳米粒子的合成。酸衍生的金纳米粒子的聚合电解质包覆剂己经通过带电的聚合电解质静电自组装 得到了。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表征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和制备方法。 2. 掌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 造。 3. 进一步熟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 二、实验原理: 纳米粒子是指粒子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nm)的超细材料。由于其特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其拥有完全不同于常规材料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生物活性等,从而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并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 银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常用的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有溶胶-凝胶法、电镀法、氧化-还原法和真空蒸镀法等。本实验中我们利用氧化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引起尺寸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由黄溶胶和灰溶胶两种。可用紫外可见光谱表征。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 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据此,可绘制校准曲线。并对样品进行测定。本实验我们利用氧化还原法合成黄溶胶,并对其进行表征。 三、试剂和仪器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管 (1.5mmol/L),王水 硝酸银(1mmol/L),NaBH 4 四、实验步骤:

1、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 2KBH4+2AgNO3+6H2O→2Ag+2KNO3+2H3BO3+7H2↑ (反应开始后BH4-由于水解而大量消耗:BH4-+H++2H2O→中间体→HBO2+4H2↑) 还原法制得的纳米银颗粒杂质含量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相互间表面作用能较大,生成的银微粒之间易团聚,所以制得的银粒径一般较大,分布很宽。 2、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1)制备银纳米粒子的玻璃容器均需在王水或铬酸溶液中浸泡,最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几次。 (M=37.85)溶液。 2)配制50 mL 1.5mmol/L的NaBH 4 溶液置于冰浴中,在剧烈搅拌下,逐滴加入2.5 3)取15mL 1.5 mmol/L的NaBH 4 mL 1mmol/L的AgNO 溶液,继续搅拌30 min,制得黄色的银纳米粒子溶胶。 3 3、银纳米粒子的表征和测量 1)紫外可见光谱的表征 1. 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 2. 在工作界面上选择测量项目(光谱扫描,光度测量),设置测量条件(测量波长等)。 3. 将空白放入测量池中,点击基线,进行基线校正。 4. 将合成的银纳米粒子放入样品池,点击开始,进行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5. 校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稀释不同倍数的银纳米粒子溶液(1,2,4,5倍),放入样品池,进行

3.7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1 物理法 物理法即采用高能消耗的方式将块体金细化成为纳米级小颗粒,主要包括块状固体粉碎法(又称为磨球法或机械研磨法)、气相法、电弧法、金属蒸汽溶剂化法、辐照分解和热分解等。辐照分解包括近红外辐照和紫外辐照。近红外辐照通过使硫醇包裹的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大,从而可以获得粒径较大的金纳米粒子;紫外辐照通过影响种子和胶束的协同作用,从而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另外,激光消融通过对温度、反应器位置、异丙醇用量、超声场等实验条件的控制,可以合成形貌,粒径不同的金纳米粒子。总之,金纳米粒子合成的关键在于同时精确地控制其尺寸和形貌。通过物理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虽然纯度较高,但其产量低下,设备成本极高。 1.2 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是以金盐为原料,利用还原反应生成金纳米粒子,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控制粒子的生长从而控制其尺寸。化学法主要包括水相氧化还原法、相转移法(主要为Brust法)、晶种生长法(又称种金生长法)、模板法、反相胶束法、湿化学合成法、电化学法、光化学法。相对物理法而言,化学法制备金纳米粒子所得到的产物粒径均匀、稳定性高,并且易于控制形貌,是最为方便和经济的方法。 1.2.1 水相氧化还原法 水相氧化还原法合成金纳米粒子主要是指在含有Au3+的溶液中,利用适当的还原剂(例如鞣酸,柠檬酸等,还原剂的选择根据所要合成的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而定),将Au3+还原成零价,从而聚集成粒径为纳米级的金纳米粒子。常见的方法有AA还原法、白磷还原法、柠檬酸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在5~12nm的金纳米粒子,一般采用AA还原或白磷还原HAuCl4溶液;制备粒径在大于12nm的金纳米粒子,则采用柠檬酸钠还原HAuCl4溶液。柠檬酸钠法还原Au3+合成金纳米粒子是最早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1951年,Turkevitch首次报道了柠檬酸钠还原HAuCl4溶液的方法制备金纳米粒子,其粒径分布在20nm左右。基于此,Frens发现,通过控制柠檬酸钠和金的比率来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形成,从而可以得到特定尺寸(粒径可以控制在16~147 nm)的金纳米粒子。经典的Frens法至今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用于保护和稳定金纳米粒子的柠檬酸根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能力较弱,易于被其他稳定剂所取代,因此可用于分析DNA,从而扩大了金纳米粒子的应用领域。

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

Vol.25No.2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25卷第2期April2008J.of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8年4月 文章编号:1671-7872(2008)02-0120-03 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 晋传贵1a,姜山1a,陈刚1b,2 (1.安徽工业大学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b.冶金与资源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2.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在70℃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水溶液,利用葡萄糖还原硝酸银制备了银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分散谱(ED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的银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银颗粒为纯的银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分布集中在20~50nm之间。 关键词:银;纳米颗粒;化学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O614.122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ofSilverNanoparticlesbyChemicalReductionMethod JINChuan-gui1a,JIANGShan1a,CHENGang1b,2 (1.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a.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b.SchoolofMetallurgyandResources,Maanshan243002,China;2.TechnologyCenter,Ma'anshanIron&SteelCo.Ltd.,Ma'anshan243000,China) Abstract:SilvernanoparticlesarepreparedbyreductionofaqueoussolutionofAgNO3inthepresenceofpolyvinylpyrrolidone(PVP)andNaOHatthetemperatureof70℃,glucosewasusedforthereductionagent.ThesilvernanoparticleswerecharacterizedbyusingX-raydiffraction(XRD),energydispersivespectrometer(EDS)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Theresultsshowedthatthesilvernanoparticlesproducedbythismethodarepureandsphericalwithnarrow-dispersedsizedistributionrangingfrom20nmto40nm. Keywords:silver;nanoparticles;chemicalreductionmethod 银纳米颗粒由于其优良的传热导电性、表面活性、表面能和催化性能,在电子、催化、光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1-2],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银纳米颗粒制备技术迅速发展,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按反应条件,主要包括还原剂还原[3]、光照、电极电解、超声电化学法[4]、辐射化学还原法、微乳液法[5]等。这些方法有的工艺控制难度大、产物不稳定;有的设备较为复杂,难以批量化生产。化学还原法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为制备超细银粉的主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保护剂和价格低廉、还原能力温和的葡萄糖作还原剂,用简单工艺制备银纳米颗粒。 1实验 称取15g葡萄糖和5gPVP,配制成300mL混合水溶液,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其pH值至11;称取6g硝酸银配制成100mL水溶液。在恒温水浴锅中将上述溶液加热至70℃,将硝酸银溶液以30滴/min的速度均匀地滴加到葡萄糖混合溶液中,搅拌15min得到黑色悬浊液。将此悬浊液离心分离,所得固体沉淀用去离子水和无水醇各洗涤3遍,于50℃下真空干燥,得黑色粉末试样。采用日本理学Rigaku公司的D/Max-2500型X射线衍射仪表征样品的晶型和粒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philips-xl-30)附属能谱仪测定样品成收稿日期:2007-09-18 基金项目:863项目资助(2006AA03Z466) 作者简介:晋传贵(1966-),男,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实验报告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还原法制备银纳米粒子的方法; 2、熟练掌握TU-1901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吸收光谱; 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理,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验原理 1、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 2KBH4+2AgNO3+6H2O→2Ag+2KNO3+2H3BO3+7H2↑ (反应开始后BH4-由于水解而大量消耗:BH4-+H++2H2O→中间体→HBO2+4H2↑) 还原法制得的纳米银颗粒杂质含量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相互间表面作用能较大,生成的银微粒之间易团聚,所以制得的银粒径一般较大,分布很宽。 2、TU-1902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 测量原理:由于银纳米粒子的粒度不同,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根据其吸收特性,即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可以判断粒子的大小。 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与λmax: 平均粒径/nm <10 15 19 60 λmax/nm 390 403 408 416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子分析天平、磁力搅拌器、量筒(5mL)、烧杯(一大一小)、移液管(5mL)、容量瓶(50mL)、比色管(50mL)、TU-1902双光束紫外可见光谱仪、滴管、洗瓶、洗耳球、手套等。 药品试剂:1mmol/L AgNO 3溶液、KBH 4 (固体)、蒸馏水、冰块等。

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 1、配制1.5mmol/L KBH4溶液 (1)减量法称取0.04gKBH4固体于小烧杯中,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 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并将洗液转移至容量瓶中(重复3次),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得15mmol/L KBH4溶液。 (2)用移液管移取上述溶液5mL至50mL比色管,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得1.5mmol/L KBH4溶液。 实验数据:m(KBH4)=22.6177g-22.5792g=0.0385g c1(KBH4)=m/(MV)=0.0385g/(53.94g/mol×50mL)=14.3mmol/L c(KBH4)=c1V1/V2=(14.3mmol/L×5mL)/50mL=1.43mmol/L 2、制备纳米银: 量筒移取15mL1.5mmol/L KBH4溶液于烧杯中,放入磁子,在冰浴、搅拌条 溶液,继续搅拌15min。 件下,逐滴加入2.5mL1mmol/LAgNO 3 现象:开始滴加AgNO 后溶液变黄,之后颜色逐渐加深,一段时间后变成黄 3 棕色。 3、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1)测量银纳米粒子的吸收曲线: 光谱测量→设置测量参数→基线测量(蒸馏水)→样品测量→导出数据(得表1):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波长(nm) 吸光度A 500 0.716 430 0.903 360 0.877 495 0.721 425 0.939 355 0.837 490 0.727 420 0.972 350 0.794 485 0.733 415 1.013 345 0.753 480 0.74 410 1.03 340 0.712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综述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综述 摘要: 纳米材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功能材料。在纳米材料的当前研究中,其制备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的制备工艺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纳米材料传统的及最新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制备的关键是如何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 [1] Abstract : Nanometer material is a kind of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 which was developed in recend .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it , its produce-methods occupy the important occupation . New methods’ reseach and contro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nometer materials’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This title mainly introduces nanometer materials’traditional and new method of producing . The key of the nanometer material s’ producing Is how to control the grain size and get the narrow and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 . 关键词: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Key words : Nanometer material produce-methods 正文: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三大类。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方法 早期的物理制备方法是将较粗的物质粉碎,其最常见的物理制备方法有以下三种: 1.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1.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8四川化工第14卷 2019年第3期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王静 易中周 李自静 (红河学院理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 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 散分布。 关键词:纳米金 制备 表征 1 引言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已经报道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其中以柠檬酸盐做稳定剂和还原剂的 化学合成是最为经典的。控制Au(III)和柠檬酸盐的比例,Frens获得了不同尺寸的单分散 金纳米粒子,最小粒径为12nm。这一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由于柠檬酸盐稳定的Au纳米粒子无细胞毒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人们为获得单分散或更 小尺寸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胶体金纳米粒子,使用壳聚糖、多巴胺、氨基酸、环糊精等做稳 定剂和表面修饰的制备研究也有报道[1-4]。此类报道主要是针对体系中的保护剂做改变, 方法类似,但是所制备金纳米颗粒尺寸不是很均匀,分散性较差。 采用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制备Au纳米粒子,不用加入制备纳米金胶体时常用的高分子 聚合物保护剂PVA(聚乙烯醇)、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并且柠檬酸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简单的Au纳米粒子的化学制备方法。通过对胶体溶液UV Vis吸收 光谱和粒子的TEM表征,获得了良好球形和单分散的金纳米粒子,并且尺寸比其他文献所报 道的小,平均粒径只有7-8nm。同时对金纳米粒子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 [5] 2 1 试剂与仪器

HAuCl4溶液:用王水溶解99 99%纯金制备;柠檬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水为石英蒸馏器蒸馏的二次水。 仪器:Lambda900UV/VIS/NIR光谱仪(Per kinElmer公司);JEM 20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 2 2 Au纳米粒子制备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g柠檬酸钠水溶液,将其加热至95 ,然后将2ml0 6mg/mlHAuCl4加入水中,保持温度并定容,30分钟后冷却。2 3 纳米粒子的表征 Au纳米粒子用UV Vis吸收光谱表征和TEM表征,TEM的样品制备是将胶体溶液滴在碳 膜覆盖的铜网上,溶液挥发至干,然后在操作电压200kV时摄取TEM图像。 3 结果与机理探讨 3 1 UV Vis吸收光谱表征 当将HAuCl4加入到柠檬酸钠溶液时,溶液的颜色迅速的变成蓝色,随着加热时间增长, 又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当为红色时纳米Au胶体溶液已制备结束。 12 实验部分 第3期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粒子的UV Vis吸收光谱图[5,6]。3 2 TEM表征图2为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所制备的Au纳米粒子的TEM 图。 9 柠檬酸钠还原为Au单质;然后,Au单质在柠檬酸钠保护下进行团聚和不断长大,最后成为Au纳米粒子,但是柠檬酸钠阻止了Au纳米粒子的进一步团聚,控制了较小粒径,并使其 颗粒均匀并呈球形分布。 图3 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金纳米粒子的热化学合成机理 3 结论 通过较为严格温度控制的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制备得到的Au纳米粒子: (1)尺寸均匀; (2)呈球形单分散分布;(3)平均粒径只有7-8nm。 参考文献 [1]Marie ChristineDaniel,DidierAstruc.GoldNanoparticles:As sembly,SupramolecularChemistry,Quantum Size RelatedProper

纳米金的制备

氯金酸(HAuC14)是主要还原材料,常用还原剂有柠檬酸钠、鞣酸、抗坏血酸、白磷、硼氢化钠等。根据还原剂类型以及还原作用的强弱,可以制备0.8 nm~150 nm不等的胶体金。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柠檬酸盐还原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HAuC14先配制成0.01%水溶液,取100 mL加热至沸。 (2)搅动下准确加入一定量的1%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水溶液。 (3)继续加热煮沸15 min。此时可观察到淡黄色的氯金酸水溶液在柠檬酸钠加入后很快变灰色,续而转成黑色,随后逐渐稳定成红色。全过程约2~3 min。 (4)冷却至室温后用蒸馏水恢复至原体积。 用此法可制备16~147 nm粒径的胶体金。金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制备时加入的柠檬酸三钠的量。 表19-1 四种粒径胶体金的制备及特性 胶体金粒径/ nm 1%柠檬酸三钠加入量/mL 胶体金特性呈色λmax/nm 16 2.00 橙色518 24.5 1.50 橙红522 41 1.00 红色525 71.5 0.70 紫色535 *还原100mL 0.01%HAuC14所需量 2.注意事项 ● 氯金酸易潮解,应干燥、避光保存。 ● 氯金酸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配制氯金酸水溶液时,不应使用金属药匙称量氯金酸。 ● 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蒸馏水应是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或者是高质量的去离子水。 ● 是以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必须是绝对清洁的,用前应先经酸洗并用蒸馏水冲净。最好是经硅化处理的,硅化方法可用5%二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数分钟,用蒸馏水冲净后干燥备用。 ● 胶体金的鉴定和保存: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却也并非易事。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粒径的均一程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 肉眼观察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和方便的检定方法,但需要一定的经验。良好的胶体金应该是清亮透明的,若制备的胶体金混浊或液体表面有漂浮物,提示此次制备的胶体金有较多的凝集颗粒。在日光下仔细观察比较胶体金的颜色,可以粗略估计制得的金颗粒的大小。当然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扫描λmax来估计金颗粒的粒径。结制备的胶体金最好作电镜观察,并选一些代表性的作显微摄影,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定胶体金的平均粒径。 胶体金在洁净的玻璃器皿中可较长时间保存,加入少许防腐剂(如0.02%NaN3)可有利于保存。保存不当时会有细菌生长或有凝集颗粒形成。少量凝集颗粒并不影响以后胶体金的标记,使用时为提高标记效率可先低速离心去除凝集颗粒。

金纳米颗粒的有序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金纳米颗粒的有序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3 王 凯 杨 光 龙 华 李玉华 戴能利 陆培祥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武汉 430074) (2007年10月26日收到;2007年11月14日收到修改稿) 采用纳米球蚀刻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金纳米颗粒阵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表明金纳米颗粒为有序分布的三棱柱结构.通过红外—紫外吸收光谱仪在190—900nm 波长范围内对其光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成功观测到了金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振荡效应引起的光吸收峰,结果表明随着金纳米颗粒高度的增加,其吸收峰的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蓝移).同时对金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基于离散偶极子近似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纳米球蚀刻技术,金纳米颗粒,离散偶极子近似 PACC :7865E ,8116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604018,10574050)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20060487006)资助的课题. 通讯联系人.E 2mail :gy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54317789.html, E 2mail :lupeixi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54317789.html, 11引言 随着现代纳米技术的发展,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可控光学特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其在纳米光学 [1] 、非线性光学 [2] 、催化作用 [3] 、热 动力学[4] 和传感器[5] 以及医学诊断[6] 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 贵金属纳米颗粒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是在可见光范围内伴随有强烈的吸收峰,这是其颗粒里大量的自由传导电子对外界光波入射的响应.当电子振动频率和入射光波频率相等时,即发生表面等离子体 振荡(surface plasm on res onance ,SPR )效应,从而产生强烈的吸收峰.SPR 光谱峰位对颗粒的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以往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主要采用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法,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其形状不一,而且分布不均匀,不便于定量地研究其光学特性.在1995年,Van Duyne 研究组[7] 在自然蚀刻法[8] 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球刻蚀技术(nanosphere lithography ,NS L ),即将尺寸均匀的聚苯乙烯纳米球的悬浊液滴在衬底上,形成单层或双层纳米球的自组装密排的掩膜板.在沉积金属颗粒的过程中,掩 膜板只允许金属通过纳米球之间的间隙沉积到衬底 上.再用超声波清洗去除聚苯乙烯纳米球,得到二维纳米颗粒阵列.最近几年,科学家们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出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Ag ,Au ,Cu ,Pt 等金属纳米颗粒.其中Au 纳米颗粒由于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生物吸附性[9] 和光学特性,成为金属纳米颗粒研究中的热点方向.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尝试从理论上合理解释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可控光学特性.离散偶极子近似 (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 ,DDA )最初是由Purcell 和Pennypacker [10] 在计算天体尘埃的散射时提出的. 目前,DDA 法被广泛应用于小颗粒光学特性的理论 研究中 [11,12] .随着算法的改进,基于DDA 算法的软 件包DDSC AT [13] 使得能在计算机上计算不同大小、 形状、高度、种类和外部环境的颗粒的光学特质.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Au 和Ag 纳米颗粒的理论计算的报道 [14—16] ,其结果基本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本实验中结合NS L 和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 LD )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Au 纳米颗粒阵列,对其表面形貌、尺寸进行了观测,对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通过理论模拟对Au 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计算. 第57卷第6期2008年6月100023290Π2008Π57(06)Π3862206 物 理 学 报 ACT A PHY SIC A SI NIC A V ol.57,N o.6,June ,2008 ν2008Chin.Phys.S oc.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金纳米颗粒的盐酸羟胺种子合成法 摘要:本文描述了粒径在30nm到100nm的金纳米颗粒合成方法。通过种子生长法盐酸羟胺作为还原剂合成不同大小的金纳米颗粒。其大小由种子和氯金酸的浓度决定。此方法合成的金纳米颗粒单分散性优于柠檬酸钠作还原剂的一步合成法。重要的是,表面被修饰过的金纳米颗粒也可通过上述方法长大。 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关注金纳米颗粒的特殊的物理性质。在颗粒组装和膜的形成方面,单分散的金纳米颗粒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厚度为45-60nm的金膜表现出角度相关的等离子体共振。柠檬酸钠合成的10-20nm金纳米颗粒单分散性很好。但是此方法合成的更大的金纳米颗粒(粒径在40nm到120nm)单分散性变差,其颗粒浓度小,而且颗粒的真实粒径与预测的粒径相差比较大。 我们所提供的方法是通过种子生长发盐酸羟胺还原氯金酸合成金纳米颗粒。在热力学上,盐酸羟胺是能够还原氯金酸为金单质,金纳米颗粒表面可以加速这个反应的发生。这样,实现了成核和生长两个阶段分离,如图1。此方法的优势在于:ⅰ此方法合成的金纳米颗粒单分散性优于Frens的柠檬酸钠合成法合成的;ⅱ能很好的预测金纳米颗粒的粒径;ⅲ能很好的应用到表面修饰的金纳米颗粒。 图1 金纳米颗粒的生长过程 紫外吸收光谱可以很好监测金纳米颗粒合成的整个过程。图2表明加入 17nM,12nm的种子后,盐酸羟胺与氯金酸反应的过程。上面的吸收光谱是以10s 的间隔记录的,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峰的强度增长很明显。这些改变可能是颗粒增长或者新的金纳米颗粒的形成引起的。下面的吸收光谱是氯金酸和盐酸羟胺混合物30min前后的紫外吸收光谱。没有出现金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峰,说明没有新的金纳米颗粒核生成。因此,在520nm金纳米颗粒的吸收峰增强是由于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王 静易中周李自静 (红河学院理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 要 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散分布。 关键词:纳米金制备表征 1 引言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已经报道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其中以柠檬酸盐做稳定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合成是最为经典的。控制Au(III)和柠檬酸盐的比例, Frens[5]获得了不同尺寸的单分散金纳米粒子,最小粒径为12nm。这一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由于柠檬酸盐稳定的Au纳米粒子无细胞毒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人们为获得单分散或更小尺寸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胶体金纳米粒子,使用壳聚糖、多巴胺、氨基酸、环糊精等做稳定剂和表面修饰的制备研究也有报道[1-4]。此类报道主要是针对体系中的保护剂做改变,方法类似,但是所制备金纳米颗粒尺寸不是很均匀,分散性较差。 采用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制备Au纳米粒子,不用加入制备纳米金胶体时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保护剂PVA(聚乙烯醇)、PV P(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并且柠檬酸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简单的Au纳米粒子的化学制备方法。通过对胶体溶液U V Vis吸收光谱和粒子的TEM表征,获得了良好球形和单分散的金纳米粒子,并且尺寸比其他文献所报道的小,平均粒径只有7-8nm。同时对金纳米粒子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 2 实验部分2 1 试剂与仪器 H AuCl4溶液:用王水溶解99 99%纯金制备;柠檬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水为石英蒸馏器蒸馏的二次水。 仪器:Lambda900U V/VIS/NIR光谱仪(Per kin Elmer公司);JEM 20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 2 2 Au纳米粒子制备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g柠檬酸钠水溶液,将其加热至95 ,然后将2ml0 6mg/ml H AuCl4加入水中,保持温度并定容,30分钟后冷却。 2 3 纳米粒子的表征 Au纳米粒子用U V Vis吸收光谱表征和TEM 表征,T EM的样品制备是将胶体溶液滴在碳膜覆盖的铜网上,溶液挥发至干,然后在操作电压200kV时摄取T EM图像。 3 结果与机理探讨 3 1 U V Vis吸收光谱表征 当将H AuCl4加入到柠檬酸钠溶液时,溶液的颜色迅速的变成蓝色,随着加热时间增长,又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当为红色时纳米Au胶体溶液已制备结束。 图1为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所制备的Au纳米 8四川化工 第14卷 2011年第3期

纳米金的制备方法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还原法,基本的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目前常用的还原剂有:白磷、乙醇、过氧化氢、硼氢化钠、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下面分别介绍制备不同大小颗粒的胶体金溶液。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 (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 (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 二、制备胶体金的方法和步骤 (一)白磷还原法 1.白磷还原法(z Sigmondy 1905年) (1)取1%的HAuCl4水溶液1ml,加双蒸水99ml配成0.01%的HAuCl4水溶液。 (2)用0.2mol/l K2CO3调pH至7.2。 (3)加热煮沸腾,迅速加入0.5ml 20%白磷的饱和乙醚溶液,振荡数分钟至溶液呈现橙红色时即成。胶体金的颗粒直径为3nm左右,大小较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