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近体诗之《山中送别》阅读

合集下载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标语是用鲜亮的语言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编写爱国标语需要留意哪些要点?请观赏以下精选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向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愿。

山中送别全诗篇一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闲得意的呆在青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青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呈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由于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由于在山中,天气更凉快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有,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闲得意,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快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憧憬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闲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闲得意,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酷热。

同时借夏天酷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酷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闲得意的闲趣。

山中送别全诗篇二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青峰野水涯。

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阅读 精品

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阅读 精品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山中送别》阅读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鉴赏】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出处】唐·王维《三中送别》。

【译注】送别友人,回到山中。

天刚刚黑,便关上了柴门。

“罢”字作结,凝练地概括了诗人依依话别的情景。

“日暮”便“掩柴扉”更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继日暮而来的漫漫长夜,诗人将如何排遣那深重的离愁?这令人神伤的场面也都饱溢在诗句中,可谓力透纸背。

注:山中,王维隐居辋川别墅所在地蓝田。

【全诗】《山中送别》[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①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

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赏读】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去了。

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

次句接以“日暮掩柴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

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 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关联; 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送别。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三、四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

《招隐士》两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 王维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是诗人“掩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抒惜别之情。

经过后面这么一问,通首诗豁然开朗,变得神采飞动。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按常情应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说明它是诗人“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 又担心其久不归了。

山中送别(标准版赏析)

山中送别(标准版赏析)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注释: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篇一:《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参考翻译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1 -【篇二:王维的送别诗】=txt>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摘要】王维和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两大不同风格个性的诗人,但在他们送别诗的创作中,都体现出共同的盛唐气象,显示出一种大气和开阔。

【关键词】王维王昌龄送别诗【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1盛唐诗人众多,堪称大家的诗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都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而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下,每个诗人的送别诗又都别具一格,各具特色。

王维和王昌龄,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个则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他们所擅长的诗体也不同。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送别》原文|译文|鉴赏《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送别》原文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山中送别》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注解】山:王维辋川别墅所在的蓝田山。

罢:之后掩:关闭。

柴扉:柴门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敬称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山中送别》【翻译】在山中我送你远去之后,心绪黯然,日暮时我独自关上柴门,此夜难挨aí。

春草明年此时还会如茵翠绿,你会不会和美丽的春天一同归来。

《山中送别》【评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近体诗之《山中送别》阅读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择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
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
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
绪的;不过,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
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
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
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
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
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
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
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
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理应在相别之际
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
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
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
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
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鉴赏二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
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
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
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