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总结

合集下载

薄层色谱法汇总范文

薄层色谱法汇总范文

薄层色谱法汇总范文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化分离的色谱技术。

TLC基于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和离子交换等作用,在短时间内对混合物进行快速分离、分析和纯化。

以下是对TLC进行详细汇总的相关信息。

TLC的原理基于固液分配平衡,它由一个支撑固相和一个涂覆在其上的液体固相组成。

样品和流动相在固液界面发生相互作用,样品成分通过分配到液体固相中而与流动相分离。

TLC可以用于分离、定量分析、纯化和结构确认。

TLC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快速、简单、低成本的分析技术。

其次,TLC对化合物的纯度和分子量没有特殊要求,几乎能分离出所有的化合物混合物。

此外,TLC使用的流动相和吸附剂非常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分离。

在TLC中,选择合适的流动相非常重要。

流动相的组成和性质直接影响着样品的迁移率和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流动相的极性应与样品的极性相近,以增强样品在色谱板上的移动力和分离效果。

常用的流动相有无机溶剂、有机溶剂和溶剂混合物等。

TLC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有机合成中,它可用于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在药物分析中,TLC可用于对药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食品检测中,TLC可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在环境分析中,TLC可以用于监测水样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此外,TLC还可以用于植物学、天文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TLC的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人们对TLC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发展。

其中,高效薄层色谱(High 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HPTLC)是一种改良的TLC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能和分离速度。

与传统TLC相比,HPTLC使用更细的颗粒支撑固相和更小的样品斑点,使得分离更快和更准确。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快速、简单、低成本和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优点。

薄层色谱工作总结

薄层色谱工作总结

薄层色谱工作总结
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薄层色谱工作,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薄层色谱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我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

首先,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作用下,通过色谱
板上的分离和迁移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准备好色谱板、样品、溶剂和显色剂等实验材料,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在样品的制备和处理上,要注意保持样品的纯净度和稳定性,以确保色谱分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薄层色谱的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色谱板和流动相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
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对于不同的样品具有不同的分离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控制色谱板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另外,薄层色谱的结果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色谱板上,我们可以通过裸眼
观察或者使用显色剂来观察样品的分离情况,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扫描仪等仪器对色谱板进行数字化处理,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总的来说,薄层色谱工作需要我们具备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数据支持。

希望我的总结和分享能够对正在从事或者将要从事薄层色谱工作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_薄层色谱总结分析

_薄层色谱总结分析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离鉴别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重点和难点】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4块显微载玻片 50mL烧杯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研钵烘箱吸管玻璃板点样毛细管、大头针、直尺、玻棒无水硫酸钠主要化学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0C)丙酮乙酸乙酯菠菜叶0.5%羧甲基纡维素钠(CMC)水溶液硅胶G【实验装置图】【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TLC)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析分离方法。

它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

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柱层析一样,属于固一液吸附层析的类型。

通常是把吸附剂放在玻璃板上成为一个薄层,是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实验时,把要分离的混合物滴在薄层析的一端,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当溶剂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各物质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以不同的速率随着溶剂移动。

展开一定时间后,让溶剂停止流动,混合物中各组分就停留在薄层析上显示出一个个色斑的色谱图。

若各组分无色,可喷洒一定的显色剂使之显色。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最典型的薄层色谱法是在一块洗净干燥的玻璃片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制成薄层板。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离鉴别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重点和难点】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4块显微载玻片 50mL烧杯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研钵烘箱吸管玻璃板点样毛细管、大头针、直尺、玻棒无水硫酸钠主要化学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0C)丙酮乙酸乙酯菠菜叶0.5%羧甲基纡维素钠(CMC)水溶液硅胶G【实验装置图】【实验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TLC)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析分离方法。

它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

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柱层析一样,属于固一液吸附层析的类型。

通常是把吸附剂放在玻璃板上成为一个薄层,是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实验时,把要分离的混合物滴在薄层析的一端,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当溶剂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各物质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以不同的速率随着溶剂移动。

展开一定时间后,让溶剂停止流动,混合物中各组分就停留在薄层析上显示出一个个色斑的色谱图。

若各组分无色,可喷洒一定的显色剂使之显色。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最典型的薄层色谱法是在一块洗净干燥的玻璃片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制成薄层板。

薄层色谱学习报告

薄层色谱学习报告

超过 10 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最常用的吸附剂是氧化铝和硅胶。
(1)氧化铝: 国产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三种,以中性氧化铝应用较广。 特点:氧化铝为吸附力较强的极性吸附剂,它适用于中性或者碱性的亲脂性
化合物的分离。通常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含水越多,吸附 活性越小,吸附能力越小。 (2)硅胶:
吸附 TLC:固定相为吸附剂上。
2.1 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
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 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的。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 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二、薄层色谱的简介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把要分离 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由于分 离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色谱可以分为两类:用吸 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分离为吸附薄层色谱,吸附薄层色谱中常用的吸附剂为 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藻土等支持剂铺成的薄层进行分离的,属于分配 薄层色谱。
3.3 将选定的展开剂倒入展开池中,使其刚好没过薄层板边缘为宜。
盖好盖子,使展开池中展开剂达到饱和。
3.4 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
点 样 是 将 经 处 理 后 的 样 品 点 加 在 薄 层 的 特 定 部 位 ,这 是 一 项 需 要 十 分 仔 细的操作步骤,点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分离效果。
常用溶剂的极性从小到大排列顺序如下: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甲苯,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醇,乙 酸,水。 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 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首先尝试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所使用的展 开剂,然后不断尝试不同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 择条件:(1)对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2)待分离物各组分之间的 Rf 在 0.2~0.8 之间;(3)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4)沸点适中,黏度较小;(5) 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6)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 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 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 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2、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4、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5、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6、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7、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8、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9、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10、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11、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12、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6. 中药一般较难分离,需要薄板,以增加分离度;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展开剂的选择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

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

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类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8:1)、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

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

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

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

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

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

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

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

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

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

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结论: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

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

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4、类含氮有机物: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结论分析: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

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

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3.TLC的通用显色方法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4、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4.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1、点样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2、展开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颜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检视,也可用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显色,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视。

有荧光的物质或遇某些试剂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在356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

对于可见光下无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的成分可用带有荧光剂的硅胶板(如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板面上的荧光猝灭物质形成的色谱。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

不妨一试!铺板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

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

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

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

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点样尽量用小的点样管。

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

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

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展开剂配制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

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

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

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确度,比如: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的单标移液管,移液管应符合计量认证要求,尽管多数时候这不是必须的。

展开系统的饱和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

把待展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开缸的盖子。

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展开时难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量轻、快。

温湿度的控制温湿度对薄层影响都很大。

不冻结的前提下,通常温度越低分离越好,较难的分离需在低温下分离,例如人参皂苷。

湿度的影响,估计主要是影响薄层板的吸附能力,导致选择性(容量因子)的变化,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