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可编辑ppt
8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 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 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 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 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苟、岂非、已而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
面的文字连读。
可编辑ppt
2
例1、夫/大国,难测也 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耳
可编辑ppt
3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 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11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 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 光,一碧/万顷 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
可编辑ppt
12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
朗读节奏 (主、谓、宾)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 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 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 “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 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而 / 山不加增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4、虽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5、且 / 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6、且 / 壮士 / 不死即已。 8、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 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 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 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 “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 “中间”,“中”是“中间”,“间”是 “夹杂”。
2、“而”字若起到下列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 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 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 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 +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 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 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 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愚公移山》) (《核舟记》) (《三峡》) (《口技》) (《马说》)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一、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例:(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霪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是”(2)《捕蛇者说》中的“可以”、“生日”(3)《桃花源记》中的“妻子”(4)《口技》中的“中间”例: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例:(1)池|非不深也(2)以光|先帝遗德(3)余将告|于莅事者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原貌。
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四、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2)殚|其地之出五、“也”“乎”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六、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例:(1)其一|犬坐于前(2)必以|分人七、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例:(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文言文诗词朗读停顿方法指导引言:在朗读文言文诗词时,合理的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档旨在向读者介绍一些有效的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以提升朗读的自然流畅度和准确性。
一、逻辑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文言文诗词的意义和结构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句子或诗句之间准确划分停顿,并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根据标点停顿: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有其明确的用法,如逗号、句号、顿号等。
读者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
2. 根据句子结构停顿:句子结构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线索。
读者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进行停顿。
适当的停顿可以更好地解释句子的意义。
3. 根据诗句结构停顿:诗句通常有韵律和押韵规律。
读者可以根据诗句的押韵规律进行停顿,以保持诗句的节奏感。
二、情感停顿情感停顿是根据诗词的情感特点进行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情感,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绪。
1. 根据语气停顿:语气是表达情感的关键。
读者可以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诗词的情感进行停顿,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如欢快、悲伤等。
2. 根据节奏停顿:节奏是诗词朗读的灵魂。
读者可以根据诗词的节奏感进行停顿,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
3. 根据修辞手法停顿:修辞手法是文言文诗词的常用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等。
读者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停顿,凸显修辞效果。
三、流畅停顿流畅停顿是保持朗读流畅和连贯的停顿。
它帮助读者在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使朗读更加自然。
1. 自然停顿:读者在朗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自然感觉进行停顿,以保持朗读的流畅性。
2. 避免过分停顿:虽然停顿在朗读中非常重要,但过分停顿会影响流畅性。
读者应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过分停顿,使朗读更加顺畅。
结论:通过合理的逻辑停顿、情感停顿和流畅停顿,读者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表达文言文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朗读停顿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和效果,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文言文诗词的美妙。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
有很多同学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怎幺划分,小编整理了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仅供参考!
1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
(3)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
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
“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
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
(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
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
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如:1、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如1、《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应是“然则/何时/而乐耶”因为“则”的前面没有另一层实在的内容,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1、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2、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1、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2、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3、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5、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如:1、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可/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
)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
(1)忘∕路之远近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B、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
如: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
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例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山行/六七里
四、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例如:
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且/壮士/不死即已。
(《陈涉世家》)
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五、"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A"而"字出现句首时,应在"而"字后应该停顿。
B"而"字出现在句中时,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1)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2)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而"字若起到修饰、顺承、并列作用,就不能停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提醒:
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
2、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3、当划分规则与朗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4.。
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课内练习: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2. 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 学而不思则罔(《六则》)
5.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 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8. 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
9. 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11.问今是何世
12.恐前后受其敌。
(《狼》)
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1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15.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
1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向:先前)(病:困苦不堪)
17.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19.盖竹柏影也
20.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1.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22.然则何时而乐耶?
23.人不知而不愠"
2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
25.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中考实战:
1.拥被覆双足(2010南通)
2.朕不与迁官(2009南通)
3.良久不止(2009南通)
4.使人过涧(2011南通)
5.盖夕虹也(2011南通)
6.(诸葛)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2011沈阳)
7.常以谈笑讽谏
8.与诸国隔绝
9.望天而歌
10.时人称其宽厚
11.悲号不食久之
1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13.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
14.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15.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
16.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7.犬随叔父夜行
18.牵其尾得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