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吊脚楼
恩施土家风俗建筑写作文

恩施土家风俗建筑写作文朋友们!今天我得给你们唠唠恩施土家族那些超有意思的风俗建筑,那可真是独特又迷人,就像一颗颗隐藏在大山里的明珠。
先来说说土家建筑的代表——吊脚楼。
这吊脚楼啊,就像一个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神奇巨人。
你看它,一半扎在土里,稳稳当当的;另一半呢,却像鸟儿展翅一样悬在半空。
它一般依山而建,靠着那青山绿水,就像从山林里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我第一次见到吊脚楼的时候,可真是惊掉了下巴。
那些木柱子撑着楼上的房子,看起来有点晃晃悠悠的,可实际上啊,牢固得很呢。
走进吊脚楼里,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回到了古老的岁月。
木地板踩上去“嘎吱嘎吱”地响,就像在给你讲述着土家族的历史故事。
吊脚楼的设计特别巧妙。
楼下可以用来养牲畜啊,堆放农具啥的,楼上呢,就是住人的地方啦。
这样既方便照顾家畜,又能让居住的空间和下面那些“臭烘烘”的东西隔离开来。
而且啊,吊脚楼的窗户和门都是精雕细琢的。
窗棂上刻着各种花纹,有花鸟鱼虫,还有一些神秘的土家族图腾。
这些雕刻就像是一幅幅无声的画,展示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再讲讲土家建筑里的摆手堂。
这摆手堂可是土家族祭祀祖先、跳摆手舞的地方,那可是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摆手堂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庄重古朴。
它一般是四合院式的建筑,中间有个大院子,周围的房子都围着这个院子,就像一家人紧紧地围坐在一起。
每到重大节日,土家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聚集在摆手堂里。
那场面,简直是热闹非凡。
大家围绕着院子里的篝火,欢快地跳着摆手舞。
而摆手堂就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慈祥的长辈,看着子孙们的欢乐,见证着土家族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土家族的建筑还特别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他们不会去破坏周围的山水,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
比如说,一条小溪从村子里流过,土家建筑就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就像小溪是这个村子的项链,而那些房子就是项链上的珠子。
这些风俗建筑可不仅仅是房子,它们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是土家人生活的智慧结晶。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恩施土家吊脚楼建造和审美探析

Vol.42/No.14/Westleather恩施土家吊脚楼建造和审美探析时晨晨「,周丰昌2(1.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金螳螂精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23)摘要:恩施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以此地的地形特征为依据,以及此地夏热冬冷的气温状况而建成,这是一种特别适应本地环境的建筑类型&吊脚楼建筑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在空间布局和选址方面遵循了众多的原则,也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对于我们现代建筑的选址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本文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从吊脚楼的历史渊源、基本类型、建造技术变迁以及建筑审美等多个方面探析&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4-0113-011土家族吊脚楼历史渊源土家吊脚楼作为一种干栏式建筑,在中国南方较为常见,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从古代的森林中产出,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也随着劳动慢慢的进化,远古人开始慢慢离开森林,模仿巢居的建筑形式,把房屋建于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从而架空,这样的建筑样式逐渐开始演化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防潮以及抑虫等,所以对于天气潮湿的南方地区格外合适&南方有充足的竹子资源,而干栏式建筑主要就是竹子和木头等结构的组合,干栏式建筑的上层可以用来住人,下层空间可以用来储藏或者养殖&2土家吊脚楼的基本类型土家吊脚楼有多种建筑样式,一般比较多的是单吊式建筑,在此单 吊式形式基础上又延伸发展出双吊式,以及后来又发展出的二屋吊式、四合水式等一些形式都是在前两种建筑形式上发展而来的&2. 1单吊式&单吊式是特别常见的一种吊脚楼形式.2. 2双吊式&双吊式建筑形式是在单吊式吊脚楼建筑形式基发展的.2. 3四合水式&此种建筑形式是在双吊式基础上发展而来&2. 4二屋吊式&此种建筑形式是在单吊式和双吊式基础上发展来的&2. 5平地起吊式&此种建筑类型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单吊式、双吊式都有&3土家吊脚楼建造技术的变迁吊脚楼建筑有着漫长的一个发展进程,因为土家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从而使得我们今天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产生,这也是土家族人的贡献&干栏式建筑结构分为纯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第一种以西双版纳竹楼最为典型,第二种以苗族和土家族使用最为广泛&吊脚楼的底座需要用木柱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其下层可以用来储藏物品和养畜,它依靠山体可以把山坡切为“厂”字形的底座&4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审美4.1材料美&木质材料是山区人们的主要建筑构成元素,便于收集使用,不用大量的输送成本,同时符合现在很多人提倡的“3R”原则&这可以大量节省建造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也能体现出其地域特色,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合适&4. 1.1地基材料&取山石或河石来将房屋的地基砌好,再使用泥土和碎沙石铺平,然后用找平,使其更坚固牢靠&4. 1.2墙体、内部桁架材料&吊脚楼的墙体采用木质材料,个别部位使用竹子&4.2结构功能美&恩施土家族位于地震频发的地带,所以在建筑设计时也应该把此问题考虑进去&吊脚楼建筑是梁柱承重,从而可以做到墙倒而房屋不倒&此外,这也可以很大灵活的使用室内空间,外部的空间也可以更为优美,无论是吊脚楼的形式和结构,都有着实用的设计思想&柱脚处理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放置式;二是埋入式;三是墩式,这种方式运用较多&4.3艺术装饰4. 3.1装饰的形式内容&吊脚楼的设计元素多来源于其建筑的形式特征以及功能,其房顶的设计一般是统一的建筑形式&它所具备的民族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其构件的设计元素进行表述,体现出本地的民族特色和意蕴&首先是整体装饰的手法,装饰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通过装饰,人们可以感受到吊脚楼建筑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其民族气韵,精致的雕刻手艺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精湛技艺&人对雕刻饰较,楼建筑的内设计方面也比较注重雕梁画栋,其门窗位置的雕刻样式精致而富有气韵,取材内容广泛,赋予诗情画意&吊脚楼建筑自上而下等各个方面都向我们展现了土家族人跳跃的思维能力和精致的雕刻手艺&第门窗的饰,分雕刻门和,窗的元素现主在窗根上,门窗多用植物纹样和龙凤等兽作为装饰动机,雕刻的技术高超&其门窗有多种样式,六合门多用于富贵人家,多为假六合门&第三饰材,楼的饰内容多,一动植物纹样为主,对于结构处雕刻以人物、山水、龙凤以及神话故事等丰富题材的纹样&5结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不仅仅是土家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的代表,中建筑的,特的建筑特和雕刻技都充分展现了土家族人的精神内涵&一个建筑形式的出现和形成是多方面影响的,当然这肯定和土家族人勤劳上进的精神分不开的,也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努力,作为青少年,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出具有时代锋芒的吊脚楼建筑,既具有历史的古朴性,又有着紧密的时代感&使其与现代化背景相结合,更好的发扬土家民族文化,提高国际知名度&参考文献:[1]陈一•鄂西土家族空间美学初探.艺术科技,2019,32(12):26+29.[2]石庆秘,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33(03):14-19.[3]石庆秘,倪霓,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核心技术及空间文化解读•前沿,2015(06):109-116.[4]郭浩•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与地域文化生态研究.西部皮革,2019,41(16):151.作者简介:时晨晨(1996-),女,湖北武汉人,设计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周丰昌(1982-),男,汉族,山东人,本科,工程师,金螳螂精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13。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土家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土家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吊脚和楼层分割为主要特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地下室),中间部分(吊脚楼),以及上面部分(楼层)。
地下室一般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同时也是家庭活动的场所。
吊脚楼是整个民居的主体部分,建筑于高柱之上,拥有宽敞的空间供土家族人民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
楼层是吊脚楼的最上层,主要用来储存谷物和贵重物品。
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悬空的方式,通过大柱子架起整个楼层,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形。
大柱子通常是由整根大树木刻制而成,既稳固又耐久。
吊脚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木材和石头,结构十分牢固。
吊脚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通风和采光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既可以保持通风,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它通常采用了两层和三层的设计,外观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感觉。
吊脚楼的檐口通常被装饰得非常精美,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吊脚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它既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社群活动和仪式的场所。
在吊脚楼中,人们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比如煮饭、睡觉、聚会等。
在吊脚楼中举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家园,更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吊脚楼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
它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的结果。
土家族吊脚楼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代表,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吊脚楼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土家族吊脚楼的维修和保养成本高昂,受限于经济条件,许多吊脚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吊脚楼的功能和意义逐渐减弱。
恩施土家民俗建筑特点作文素材

恩施土家民俗建筑特点作文素材《恩施土家民俗建筑特点素材一《吊脚楼:依山傍水的独特住宅》恩施土家的吊脚楼那可是相当有特色的。
一般都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我就去过一次恩施的土家村寨,亲眼看见那些吊脚楼像一个个积木一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吊脚楼有一半是着陆在地面的,另外一半呢,则靠着几根粗粗的木柱子撑在水面或者坡坎上。
这些柱子可结实了,每次看着都觉得它们像巨人的腿一样稳稳当当。
屋子的底层,一般会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口。
我去的那家农户,他家楼下就养着几只小鸡和一只老母鸡,那老母鸡带着小鸡在杂物堆里啄来啄去,可有意思了。
往上走,就是住人的地方了。
有个大的堂屋,走进堂屋就感觉特别敞亮,屋顶都是用一片片大大的瓦片盖着,主人告诉我他们这儿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就像在演奏乐曲。
堂屋两边是厢房,一间间布置得都很温馨。
素材二《正屋的讲究》正屋在土家民俗建筑里可是重点。
正屋的大门一定是开在中间的,这个门还有不少学问呢。
我当时盯着那门看了半天,那门上的雕花啊,精细得不得了。
这家主人告诉我,那些雕花都是老一辈工匠一点一点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吉祥的图案,像龙凤呈祥这种。
正屋里总是透着一股庄重感。
正对着大门的地方,摆放着神龛,神龛前还有一张小小的供桌。
主人家每天都会把供桌擦得干干净净的,上面摆着一些水果和自家做的糕点当作贡品。
有一次我在他家正屋待着,就看他家小孩调皮,想要拿供桌上的糕点,结果被大人一把抓回来,小声地教训着,就这样大家还觉得是很普通也是很尊重习俗的一件事。
在正屋里,长辈们住的屋子往往也是离神龛最近的,这体现着对长辈的尊重,似乎位置都代表着一种家庭地位。
素材三《建筑材料的质朴与耐用》恩施土家民俗建筑的材料大多很质朴,都是取自于当地的资源。
就说那些木头吧,都是山上直接砍下来的,那木头还带着一股山林的清香。
有一次我摸那些柱子,表面虽然有点粗糙,但是能感受到木质的坚实。
石头也是重要的材料,尤其用来做地基的时候。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
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 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 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 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 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 “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 层多为关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之所。二 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 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坐椅。三层可作卧室, 亦可存放杂物。
土家族吊脚楼美景
建筑材料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
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 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 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 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 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 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 映了土家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很久以前, 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 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 人。 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 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 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 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 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 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 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 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 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 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 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 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 也方便了。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浅析恩施地区吊脚楼的艺术特点

11 . 唐宋以前。在这一时期 , 封建 王朝对 土 家地 区基本谈不上管束 ,土家先 民还处 于半原 始时期 。生产靠 刀耕火种 , 生活是衣不避体 、 食 不果腹 , 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 。 时 那 这 里古 木参天 , 荆棘丛生 , 豺虎豹遍 地都 是 , 土 家先人们搭起了“ 狗爪棚 ”又名“ , 窝屎棚 ”常遭 , 到猛兽袭击。 为了摆脱它们 的威胁 , 土家先 民便 在深 山老林中用树的枝 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 结为屋 , 上可以利用树 叶遮风避雨 , 下可 以脱离 地面 , 以躲避野兽侵袭 。 由于这种 “ 房屋” 悬在半 空 中, 下面没有任何支撑 , 故名—— 吊脚楼。 1 唐宋至清末 。 - 2 这一时期 , 封建王朝实行 土司制度 ,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 触, 吸收了部分汉文化 , 在建筑技术上承袭了南 方的干阑式建筑 ,又吸引 了中原地区的井院式
关键词 : 吊脚 楼; 艺术特 点; 干阑式 建筑 ; 保护
当我们解读 中国传统建筑 的历 史信息 , 欣 赏 中国传统建筑 的艺术形象时 ,比较有效 的方 法就是区分不同的 自然地 区和不 同的民族归属 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些都是适应 了当地的 自 然气候条件和民族 的生活习惯 ,同时也满足 了 不 同的审美要求 的结果 。吊脚楼就是恩施地 区 最典型的民居建筑 。 1恩施土家 吊脚楼的历史演变过程 鄂西恩施 处于大 巴山 , 武陵 山余 脉的接合 部。 这里山峦起伏 , 奇峰错列 , 江河纵横 , 气候温 和, 物产丰富。 清江, 酉水 , 阿篷江源头聚会的武 陵山区 , 巴人 的发祥地 。在鄂西北发现的“ 是 郧 阳猿人 ” “ 阳人” 和 长 证明 , 早在 5 ~ 0 0 10万年前 , 就有先人在这一地区生息劳作。这里有着悠 久 的历史文化 , 土家族是巴人嫡裔。长期以来 , 据 考证 ,土家吊脚楼的起 源和发展 大致可分 为四 个 阶段 : 唐宋 以前 ; 唐宋至清末 ; 民国时期 ; 国 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土家吊脚楼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百分之五十六,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吊脚楼,是各少数民族杆栏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依
山傍水、因势利导而建,具有防毒蛇猛兽侵袭、干燥通风、利用率高等特点,是土家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是恩施土家族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之一。
楼有两到三层,用木板铺好,最上层
堆放粮食之类的东西,中间住人,下面是猪栏牛圈和用来堆放柴草的地方。
吊脚楼的类型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多种。
坐落在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
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
彭家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色古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宣恩县西南边陲。
彭家寨是武陵山区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
吊脚楼这
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旧称“干栏”、“阁栏”、“廊栏……”,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
武陵山
区山多田少,民居择地,为了适应山坡地形,吊脚楼形式成为首选。
彭氏家族迁徙沙道,看
中此地,然尽是坡地,建房不得不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时光推移,经几代人的
创造建设,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之美的吊脚楼群。
中国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
并以歌咏赞叹:“未了武陵今世缘,贫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