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8: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技能方面1、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三、教学用具:ppt,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四、课前准备:要预先准备动物的血液稀释液体。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细胞质基质:1、概念:指细胞质中没有分化的部分,即指除了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基质部分。
2、含有的物质:水、无机盐离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多种酶等。
3、主要功能:①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②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二、细胞器: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
1、线粒体:①除个别(如人的红细胞)外,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
②功能: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约95%来自于线粒体)。
主要场所而非全部场所,因为有氧呼吸的开始部分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线粒体因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是生物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最低的场所。
③形态:一般呈椭球形。
④结构:双层膜结构。
A、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是各种分子和离子进入线粒体内部的屏障。
外膜使线粒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
通过外膜,线粒体内部与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保护线粒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内膜: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
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增加了酶分子附着的表面积。
⑤分布:一般来说是均匀分布的。
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常集中于需能量较多的地方(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
高一生物必修1_分子与细胞_《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名师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河南省郑州四中西藏班申亮【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只介绍细胞器的区别,而忽视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
使学生对于细胞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细胞器的协调配合是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为例来介绍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既可对之前所学的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也为学习必修二《基因的表达》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西藏班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较差,同时对于细胞器复杂的知识体系记忆不牢,这将是对本节内容学习的最大阻碍。
但是,西藏班学生对新鲜事物、对有趣的课堂环节设置,充满好奇,这也将成为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契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图像、图片,能够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认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2、基本技能(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阅读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的学习,认同细胞结构的局部和整体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相关动画、图片的分析,能获得形象记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难点:构建模型,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学法:小组合作、模型构建【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章第2节(第2课时)细胞器的协调配合环节一:复习回顾,巩固基础①蛋白质的层次结构;②辨识各种细胞器环节二:学习新知,把握核心对分泌蛋白的研究→对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的描述环节三:当堂训练,提升能力环节四:本节小结,知识梳理【教后反思】本节课中,我通过情景引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逐步通过由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再到模型构建、语言表达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这样一改以往“老师课堂乏味、学生课堂瞌睡”的状态。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结构;②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③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④了解生物膜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实际的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的能力。
②利用图片和教学动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应得到学生认同: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生命活动是通过各组成成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②通过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学习,进一步明确结构与功能相同意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纯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③通过生物膜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极力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渗透STS思想。
④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描述细胞中各种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知道细胞中哪些结构具有膜,能够理解什么是分泌蛋白。
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对于理解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是很重要的。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物膜系统的应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细胞模型。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质疑、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复习细胞结构引导探究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
介绍关于尿毒症的常识及常见治疗方案。
与学生一起探讨细胞中的哪些结构具有膜?这些结构具有什么功能?进一步提出:这些膜结构在功能上有联系吗?出示蚕的丝腺细胞中核糖体的存在形式与细胞不同时期的关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问题。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解析版)

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生物膜系统【学习目标】1.通过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的分析,认识各种细胞器既具有各自的作用,又在功能上相联系,形成正确的结构与功能观2.建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模型,形成科学思维,讨论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自主学习一、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1.分泌蛋白概念: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
如:。
2.实验(1)实验材料:豚鼠胰腺腺泡细胞(2)科学方法:法,用标记亮氨酸。
有的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如,有的不具有放射性,如。
(3)实验设计: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观察放射性在细胞中出现的先后顺序(4)实验现象:3min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
17min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
117min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细胞膜内侧运输蛋白质的。
(5)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如下:游离的:氨基酸经合成肽链肽链与核糖体转移至:继续其合成过程(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形成囊泡到达:与其膜融合,对蛋白质做进一步修饰加工。
囊泡转运到,与其膜融合。
将蛋白质分泌到。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这些能量主要来自。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所经过细胞结构的顺序依次是。
二、生物膜系统1.组成:等结构。
2.特点:(1)各种生物膜的和结构很相似。
(2)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
3.功能:(1)保证细胞具有一个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和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广阔的膜面积为,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地进行。
4.联系:直接联系:细胞器膜中的内质网膜内连接,外连接。
间接联系:通过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内质网膜形成囊泡与间接联系,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与细胞膜间接联系。
答案:细胞外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等同位素标记3H 14C、32P、3H、35S15N、18O 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高尔基体中囊泡及细胞外的分泌物中核糖体脱水缩合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消耗能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组成成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对稳定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细胞器高效、有序核膜细胞膜高尔基体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资料分析]:如图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型突变体是内质网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但不能形成囊泡。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2

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涉及 3 种 具膜细胞器,它们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再次播放相 关动画,提醒学生观察,以柱形图的形式构建出分泌前后膜面积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选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展示。 PPT 展示“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明确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细胞膜参与了整个过程。继续展示“内质网与细胞膜、核膜的联系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有什么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联系方式的不同,指出膜结构联系的两种方式,即以
P48 中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分泌蛋白? 包含哪几类? 分泌蛋白最初在哪里合成? ②科学家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实验现象是什么? ③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尝试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④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中需要能量吗? 能量由哪里提供? 教师展示相关研究过程的图片。
各小组形成统一答案并派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形成初步印象,可以发展推理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感悟科学家的精神: 成功不但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锲而不舍的精神,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做到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识,思考细胞器与蛋白质的关系,初步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联系日常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牛奶,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复习的基础上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任务一: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组讨论
向学生提供资料: 现代细胞学之父帕拉德及其同事曾利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用3 H 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实验研究,证实了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及分泌途径,由此获得了 197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新部编本.doc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方正县综合高中任国春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⑵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列表比较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⑵以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图解为例,探究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⑵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解决方法]⑴发挥图解的作用,利用已知,探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⑵教师利用演示镜指导学生观察。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实验观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六、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图片。
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课时[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44图示,回答讨论题。
1、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的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你能举出例子吗?3、细胞内有哪些“车间”?它们是如何分工的?投影教材P45——46的插图让学生认识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
(教学设计)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基础。
这节课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的,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
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共需2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识图以及阅读,了解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达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细胞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课本中没有直接描述细胞器的结构,或编排为本书后面的内容,如叶绿体的结构安排在光合作用的内容中,线粒体的结构则出现在细胞呼吸内容中,而又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细胞器,认识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图片让学生在感性上先接受细胞器的存在,在深入探讨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3)了解分离各种细胞器的科学方法。
2、技能目标:(1)利用课本插图、简图、课件中的详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习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生命活动是通过各组成成分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2)通过学习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进一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同意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枯燥,学生所要记的笔记也很多,因此,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十分的紧凑。
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个细胞器是较为重要的,所以我在这两个细胞器的讲解中增添了一些思考题,同时在讲解完这两个细胞器后,用一个表格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归纳。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作者:未知【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1、知识目的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技能方面
1、学生能分析材料、实验现象,阐明自己的观点,发展推理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相关图片,获得形象记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细胞器的协调合作及生物膜系统,树立局部与整体统一、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通过对帕拉德的研究的学习,认同科学研究的成功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
的结合。
二、教学重点:分泌蛋白合成分泌过程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