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9立克次体病监测未发

合集下载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

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症状和流行特点我国台湾地区曾在1992年暴发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类立克次体病,笔者将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鱼类立克次体病是欧美国家养殖鲑鳟鱼类的重要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台湾省报道1992年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暴发流行,平均死亡率达到30%,严重发病的多个渔场,死亡率甚至达到90%。

近几年,我国云南省南部、中部地区养殖的罗非鱼也发生一种相似的疾病,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发病症状、流行特征观察分析,初步诊断也是类立克次体病。

本文把云南省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发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做一总结,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的临床症状1、水体中症状发病鱼上浮、靠边,中午和下午上到水面下停滞,俗称“停尸”。

有的发病鱼死亡前常常打转,这与立克次体能感染脑部组织有关。

2、体表症状多数发病鱼体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有的发病鱼在鳍基部、头部鳃盖等部位有白色结节,有的病鱼鳍基、鳃盖等部位溃疡。

立克次体病是慢性病,发病后长期不进食,发病时间较久的鱼体质明显瘦弱。

3、解剖症状典型症状是在肾脏、脾脏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肝脏上白色结节少见,有的病鱼在心脏、肠道也形成白色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形成绿色泡状结构;有的病鱼脑部发红、充血;多数发病鱼有腹水;发病时间较长以后内脏粘连。

4、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诺卡氏菌病症状上的区别目前未见罗非鱼诺卡氏菌病的报道,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与其它鱼类的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区别:(1)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有打转、身体僵硬、异常游泳等神经症状,与立克次体造成脑部感染有关。

而诺卡氏菌一般不能感染脑部,所以一般没有神经症状。

(2)罗非鱼类立克次体病体表有白色结节,肌肉没有白色结节。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
所有附表的检测报告仅供使用实验室参考。
本《规范》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批准,下发至全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及有关单位。本《规范》将为国家、相关部委下发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项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具体指导艾滋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4.2.1.8 样品采集后处理、保存、运输的时限和条件,因不同的检测项目而异,应参见不同检测项目要求。
4.2.1.9 采血完成后的穿刺针头必须丢弃于放置尖锐危险品容器内,妥善处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4.2.2滤纸干血斑
4.2.2.1 根据需要,可将采集的各种血液样品制备成滤纸干血斑,用于检测。最常用的是用抗凝全血、末梢全血和血浆制备滤纸干血斑。
4.2.1.6 PBMC: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吸出PBMC层,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4.2.1.7 抗凝剂的选择:根据检测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HIV-1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或枸橼酸钠。
4.4
4.4.1全血、血浆的运送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参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45号令,2006年2月1日执行)。
4.4.2 血液样品运送时应采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随样品应附有与样品唯一性编码相对应的送检单。送检单应标明受检者姓名、样品种类等信息,并应放置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容器之间。
附件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
(2015年修订版)

一例警犬感染钩端螺旋体的病例报告

一例警犬感染钩端螺旋体的病例报告
体 。有 9 % 的红 细 胞 的边 缘 呈 星状 , 状 的顶 尖 0 星
水、 食物而被感染) 生殖道 ( 、 如交配 ) 传染。钩端 螺旋体在野外 的生存条件是潮湿 和低温。近年在 广西已有多起犬感染钩端螺旋体 的病例发生 , 它主 要发生在中大型犬 , 特别是工作犬 。小型犬很少发 生此病, 可能与生活习性及活动环境有关。
中图 分 类 号 :85 1 ¥5 .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 25 2 1 )4— 24— 2 10 53 (0 1 o 0 4 0
21 0 1年 1 中旬 , 某边 防检查 站 的一 条 3 月 广西 岁雌性 警犬 , 血样 大便 , 身 颤抖 , 液淡 红 色 , 排 浑 尿 静脉注射 部位 , 血不 良, 凝 形成血 肿 。后 肢无 力 , 站
37 维生 素 B 2m . L×1肌 肉注射 。 ,
以上 方法连续 治疗 四天后 病犬 已明显 好转 , 精
神, 食欲 , 便基本 正 常 。但又 有其 它警犬 发病 , 二 症 状 相似 。我们对 站 内所 有 犬 进行 钩 端 螺旋 体 和 附 红细胞体 的检查 , 结果 是全部 感染 了钩端螺 旋体 和 附红 细胞 体 。用 同样方 法 对 全部 犬 进 行治 疗 一 周 后, 全部 康复 。于 2月 2 1日复 查 , 部犬再 未发 现 全 钩端 螺旋体 , 附红细胞 体 的红细胞感 染 率也降 到 了 3 % 以下 。与此 同时 。我 们对 全 体 警员 和密 切 接 0
常温下两 小 时后 不 凝 固 。当地 医 生 用青 霉 素 10 6
万 单位 , 地塞 米 松 2 / 4支 , 磺 乙胺 2 L, mg支 酚 m 科 特壮( 复方 布他磷 注射液 ) m 1%血 虫 净 2m , 5 L,0 L 分 别肌 注 , 治疗 三天 , 未见 好 转 , 病情 加重 , 于病 处 危 状态 。当地 医生把 血样 送 到 南 宁小 宝 宠 物诊 所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

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

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

除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39.5℃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2~3周。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

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

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

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考点◆共同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一、立克次体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胞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程度不同的多形性。

无鞭毛或荚膜。

◆G-,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Giemsa染呈紫红色,常显两端浓染,Maechiavello染呈红色,Giménez法染呈红色,背景为绿色。

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可以鉴别恙虫病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

在Macchia- vello染色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呈蓝色,其他立克次体呈红色。

Giménez染色,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

◆与G-菌非常相似,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

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以此可作初步鉴别。

立克次体定位普氏立克次体胞质中2.抗原组成构造:①群特异性抗原②种特异性抗原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0X2、OX 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培养特性:◆立克次体(除巴通体外)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

◆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长出菌落。

三、致病性◆立克次体病以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特征。

第三章 第三节 恙虫病

第三章 第三节 恙虫病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三节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 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 s)。

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 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兰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

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

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

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

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 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流行病学】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立克次体感染的PCR检测

立克次体感染的PCR检测

立克次体感染的PCR 检测詹志农 李文广 林英姿 王华民 孙晓娟 林碧瑚(海南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海口 570102 摘要 作者应用PCR 技术对30例疑似立克次体感染或不明热患者的血液标本和/或立克次体细胞分离培养物进行立克次体特异性DNA 检测。

用Rr .190.70p 、R .r .190602n ,Rr .17KD ,sta 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DNA 扩增,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DNA11份,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其中有10份血液标本在分离前用Rp.C.S.引物进行PCR 检测,检出立克次体属DNA 7份,分离培养后再取分离培养物和阳性血液标本同法用Rr .190.70p 、R.r.190602n,Rr.17KD,sta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PCR 检测,分离前后所得结果一致。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立克次氏体感染;诊断,化验室分类号 R 376EARLY DIAGNOSIS OF RICKETTSIOSIS BY PCRZhan Zhinong ,Li Weng uang ,Lin Yingzi ,et al(Dept.of M icro biolo gy ,Hainan M edical Co lleg e) Haikou 570102 ABSTRACT Blood sam ples and/or isolated rickettsial cell cultures from 30patients suspected of rickettsial infectio n or unknow n fever w ere studies for rickettsial specific DNA by PCR w ith 3pair pr im er s R .r .190.70p 、R .r .190.602n ,R .r .17KD ,and sta 58.As a result ,R .SFG specific DNA w ere detected in 11samples ,R .ty phus specific DNA w ere noticed in 4sam ples ,and R .tsutsug amushi spe-cific DNA were fo und in another 4samples .10of these samples show ed rickettsial fam ily specific DNA by PCR with primers R .p .C .S before rickettsial isolation by cell cultur e and 7of them w ere positive .All the cell cultures and the positive blood sam ples w ere detected ag ain in the same w ay by PCR w ith 3pair primers o f R .r .190.70p 、R .r .190.602n ,R .r .17KD ,and sta 58and the results w ere corr espo n-dent to those befo re the isolation .Key words seguence tagged sites ;rickettsial infections ;diagnosis ,labo rato ry 海南岛常年平均气温较高,雨量充足,灌木丛林多,适宜野鼠和媒介昆虫孳生繁殖。

第九版新冠霍乱猴痘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九版新冠霍乱猴痘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九版新冠+霍乱+猴痘试题及答案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按照传染病管理法属于()[单选题]*A.甲类传染病甲类管理B.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C.甲类传染病乙类管理D.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正确答案)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单选题]*A.10-14天B.5-7天C.4-7天D.2-4天(正确答案)3、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出舱解除标准()[单选题]*A.2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Ct值均≥35(界限值为40)或检测阴性(界限值低于35)可解除(正确答案)B.2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Ct值均≥40(界限值为45)或检测阴性(界限值低于40)可解除C.1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Ct值均≥35(界限值为40)或检测阴性(界限值低于35)可解除D.2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1ab基因Ct值均≥30(界限值为35)或检测阴性(界限值低于30)可解除4、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时间和间隔时间()[单选题]*A.隔离第6天和第7天;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正确答案)B.隔离第6天和第7天;采样时间至少间隔48小时C.隔离第3天和第5天;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D.隔离第3天和第5天;采样时间至少间隔48小时5、猴痘是由什么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单选题]*A.埃博拉病毒B.猴痘病毒(正确答案)C.痘苗病毒D.牛痘病毒6、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的诊断,疑似病例或流行病学关联病例同时符合以下哪些标准()[单选题]*A.急性发作的肝脏疾病,没有慢性肝病的证据;B.有严重肝损伤的生化证据;C.维生素K不能纠正的凝血异常,且满足以下2条之一:(1)凝血酶原时间(PT)≥15s或国际标准比值(INR)≥1.5,伴肝性脑病;(2)PT≥20s或INR≥2,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7、霍乱患者的粪便可呈多种性状,但不包括()[单选题]*A.黄水样便B.清水样便C.洗肉水样便D.米泔水样便E.脓血便(正确答案)8、霍乱的治疗过程中首选的抗生素为()[单选题]*A.氯霉素B.多西环素(正确答案)C.四环素D.氨苄西林E.卡那霉素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时间内上报()[单选题]*A.3小时和6小时B.6小时和12小时(正确答案)C.12小时和24小时D.24小时和48小时E.48小时和72小时10、鉴别菌痢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单选题]*A.潜伏期的长短B.毒血症的轻重C.大便常规中红细胞的多少,是否有巨噬细菌或夏科-莱登结晶D.大便检查病原体(正确答案)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11、霍乱常见的并发症为()*A.急性肾衰竭(正确答案)B.低钾综合征及酸中毒(正确答案)C.急性肺水肿(正确答案)D.急性心力衰竭(正确答案)E.妊娠期患霍乱易致流产(正确答案)12、核酸单管初筛检测阳性人员报告和管理流程()*A发现核酸初筛阳性人员立即落实就地隔离措施,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医字[2008]第49号
关于转发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
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科室:
鉴于我省医疗机构尚缺乏立克次体病的检测方法、本次发病患者年龄小、临床症状重且存在两种立克次体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避免医疗机构出现误诊和漏诊,最大限度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就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作,现转发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作的通知(见附件),请相关科室严格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作的通知
海南现代女子医院
二OO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主题词:转发、立克次体、病例、监测、通知
主送:相关部门、科室
抄报:总经理、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海南男科妇科疾病治疗中心、海南现代男科医院
校对:邝建平打印:邝建平编制:王瑞燕共打印:份
附件:
海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作的通知
琼卫疾控〔2008〕106号
各市、县、自治县卫生局,省农垦总局卫生局,海钢卫生处,省直属医疗卫生单位:11月初,省医院儿科陆续收治8例疑似恙虫病婴幼儿重症患者,其中2例出现多脏器衰竭。

8例患儿分别是儋州5例、定安1例、澄迈1例和海口1例,均来自农村或城效结合地区,病家周围卫生环境差。

患儿平均年龄3岁,最小的为1个月,最大的6岁。

其临床特征是持续发热1周左右、肝脾肿大、腹股沟和腋窝浅表淋巴结肿大;因蜱、恙螨等节肢动物叮咬,皮肤有约1厘米的溃疡或焦痂,但皮肤无皮疹、瘀斑。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

经PCR核酸检测7例病例标本,结果为4例显示斑疹伤寒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和恙虫病立克次体阳性,1例显示恙虫病立克次体阳性,2例显示斑疹伤寒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多数病例存在多重感染的可能性。

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均为立克次体病,其中斑疹伤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

鉴于我省医疗机构尚缺乏立克次体病的检测方法、本次发病患者年龄小、临床症状重且存在两种立克次体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避免医疗机构出现误诊和漏诊,最大限度降低患儿的死亡率,现就加强立克次体病例监测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所管辖区的医疗卫生机构通报本次疫情,要求医疗机构提高警惕,及时做好患儿的临床救治工作;同时,要在农村地区广泛性、经常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活动,特别是组织动员病家所在地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清理环境卫生,消除媒介孳生地。

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省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工作,建立全省立克次体病症状监测网络,组织各市县医疗卫生妇幼机构的培训,尤其是儿科医生的培训,指导市县疾控机构做好个案调查和疫源地调查工作。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开展病例监测,如有类似症状的患儿,要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收集相关标本,做好重症患儿救治工作。

四、各市、县、自治县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上报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疾控中心,做好患儿的个案调查和居家环境的消毒处理,并按省疾控中心相关要求,做好标本的采、送工作。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