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传染 第8节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 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 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 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 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 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 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 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 转变为健康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 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 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 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 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 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 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 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 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 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 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 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后,直接或间接( 苍蝇为媒介)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经消化系统传 染给健康人群。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 部分进入肠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细 菌数量的多少和毒力的大小。当受凉、暴饮、暴食等诱因使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
▪ 继发性肺结核病时,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 力,故病变一般易局限,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很少发生 血道播散,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 的比较(表10-1)。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1. 局灶型肺结核 ▪ 此型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改变,病变位于肺尖部,尤以 右肺尖常见,X线检查,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结节 状阴影,直径大小为0.5cm-1cm。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可有 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性包裹。 ▪ 2. 浸润性肺结核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结核 菌多在潜伏下来的肺尖病灶处重新繁殖,或通过支气管播散 的结果。
一、概述
(二)基本病理变化
❖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当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和变态反应比 较强时,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多发生在结核病的早期或病变恶化进 展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部位。
▪ 组织学观察:小血管扩张充血,有浆液、纤维素渗出,早期有嗜中性 粒细胞浸润,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严重时还可有大量红细胞漏出 。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3.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Infectious Disease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17110111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章次第一章内容总论总课时3理论课时3实践课时第二章病毒性肝炎55第一节第二章肾综合征出血热22第八节第二章流行性乙型脑炎22第九节第二章狂犬病(自学)(自学)第十三节第二章艾滋病22第十四节第三章恙虫病(自学)(自学)第二节第四章伤寒与副伤寒22第一节第四章霍乱22第四节第四章细菌性痢疾11第五节第四章鼠疫(自学)(自学)第七节第四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2第十二节第四章败血症33第十五节第六章钩端螺旋体病22第一节第七章阿米巴病(自学)(自学)第一节第七章疟疾22第二节第八章日本血吸虫病22第一节第十章感染性休克(自学)(自学)第二节第十章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22第四节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指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传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3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出,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出。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提的作用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第十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第十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一些过去认为是非传染病或慢性病的疾病找到了病原体, 并确认这些疾病也具有传染性,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溃疡 或萎缩性胃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等。
第二节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三角模式---流行病学三角
病原体
传染病发生
环境
宿主(人)
一病原、体病(P原atho体gen)指的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包
Taiwan 346
S 第 第二二级>级=1000
Vietnam 63 Singapore 238
远 第三级
第11三000-级-99999
01-第9 四级
距 离 第四级 第五级
跨 第五级
R
S 发 生 严 重 医







染2
2
全民动员抗击SARS
传染病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在更换宿主过程中所经 历的路径。
传染源
易感者
*传播因素(媒介物) :空气、食物、水、蝇、 生活用品等
一种途径可传播多种疾病
不同途径可传播同种疾病
传播途径与疾病流行特征关系密切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一)经空气传播 (air-borne infection) 1.飞沫(droplet infection): 流感、SARS 2.飞沫核 ( 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白喉 3.尘埃(dust infection):结核
2.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指传染源的 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日常生活用品使接触者感 染;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2. 媒染—碘 化钾溶液 浸湿30S
3. 脱色—95%乙醇溶液 进行颜色洗脱
4.复 染—
石炭酸 复红
第二 次染 色
细菌呈现第一次染色的效果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紫阳G+
);
呈现第二次染色的效果红色;
称革兰氏阴性菌(红阴G -

革兰氏染色法
阳性菌 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 只适用于少数抗酸性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 风分枝杆菌的检查。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一、细菌形态的检查法
(一)显微镜 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藉助显微镜
放大后才能观察。常用的是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经油镜放大1000倍左右可观察细菌 大小、形态、荚膜、芽胞、鞭毛等。 2、电子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主要观察细菌 的超微结构,分辨率在1nm以下。电镜分二类: 1)透射式: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病毒内部的精细结构。 2)扫描式:主要用于表面结构的观察,立体感较强。
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中毒性休克基础上 ,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 栓,接着内毒素又通过启动溶血的系统,小血管壁坏死 、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表11-7。
(二)病原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 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 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一 般是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 菌量需大。
2、毒素
1)外毒素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某些革兰阴性菌 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 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 来,如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8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 者所经过的途径。
➢ 空气飞沫传播 ➢ 水、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 血液和体液传播 ➢ 母婴传播 ➢ 土壤传播
精选课件ppt
19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精选课件ppt
1
第一节 总 论
精选课件ppt
2
一、感染与免疫
• 感染的概念 • 感染过程的表现
精选课件ppt
3
感染的概念
• 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
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 感染与传染的区别:

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
一定有传染性
精选课件ppt
4
精选课件ppt
27
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 流行性 • 季节性 • 地方性与外来性
精选课件ppt
28
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 而获知
精选课件ppt
42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 分级防护原则 • 个人防护 (1)洗手 (2)戴手套 (3)穿隔离衣 (4)口罩、护目镜、面罩的应用 (5)污染物品、标本、废物的处理 (6)针刺伤的防护 (7)疫苗接种
精选课件ppt
43
六、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 与体征的护理
• 发热 • 发疹:皮疹和粘膜疹 • 毒血症状 • 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

《流行病学》第10章传染病

《流行病学》第10章传染病
艾滋病 军团病 SARS 禽流感 O15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10
11
河南省某村艾滋病病人—2003
12
13
HIV/AIDS高危人群
14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 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 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15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结核杆菌
35
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 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炭疽杆菌芽孢
36
流行特征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冬春季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37
2、经水传播
water-borne transmission
毛蚶 上海甲肝爆发
27
2、病原携带者
carrier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类型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incubatory 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convalescent 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 (asymptomatic carrier)
28
3、受感染的动物
17
感染谱 spectrum of infection
当机体感染不同病原体后,经过感染过 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
类型
➢ 隐性感染为主 - 脊髓灰质炎、结核病 ➢ 显性感染为主 - 麻疹、水痘 ➢ 死亡为主 - 狂犬病
18
感染谱
19
感染谱的分类
20
HIV隐性感染--冰山现象
21
—— 毛泽东 19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急性菌痢 治疗原则以抗菌消炎和对症处理为主。成人痢 疾首选的药物是喹诺酮类药物。
2.慢性菌痢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 菌药物,每疗程10~14天,重复1~3个疗程。
3.中毒性菌痢 抢救措施为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 降温镇静、迅速纠正休克及防治脑水肿等。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四)用药护理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观察有无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皮 疹、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过敏反应及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使用阿托品类药时观察有无口干、心动过速、尿潴留及视物 模糊等。
早期禁用止泻药,以使毒素排出。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发生的原因,介绍 主要治疗措施及效果,以消除其焦虑心理。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 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 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对粪便、呕吐物及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以休养为主,中毒型菌痢应绝对卧床休 息,安置病人平卧或休克体位,注意保暖。 2.饮食护理 严重腹泻伴呕吐时暂禁食。待病情缓解后,给予易 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可 饮糖盐水。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痢疾史,而无临床症状。粪便培 养可检出志贺菌。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发热、头痛、全身毒血症状及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 症状,或担心疾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等,常出现心情烦躁、焦 虑等不良情绪。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四)辅助检查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五)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患病对休息、饮食及饮水的要求; 指导病人避免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及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 向慢性菌痢病人介绍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嘱病人加强锻炼, 尽量保持生活规律,复发时及时就诊; 介绍家庭隔离措施。 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2.疾病预防指导 向病人、家属及社区群众宣讲急性菌痢的致病因素和预防 措施,说明加强饮食、饮水和粪便管理的重要性,改善个人和 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蝇、灭蝇、灭蟑螂; 从事饮食业、托幼工作和自来水工人应定期粪便培养,发 现带菌者即令离岗,彻底治疗; 流行期间可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进行预防。
伴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发生 脱肛时可戴橡胶手套按摩,助其回复;每次便后清洗肛周皮肤, 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发热时除采取常规降温措施外,可用2%冷(温)盐水低压 力灌肠。
惊厥者应注意安全,防止跌伤或舌咬伤,并保持病室安静, 避免声光刺激。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突然 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多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 要表现。
2)脑型(呼吸衰竭型):最为严重。表现为脑膜炎,颅内压 增高,甚至脑疝,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内科护理Biblioteka 《内科护理》(第3版)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尊重和关爱病人。 掌握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身心状况及主要护理措施。 熟悉细菌性痢疾病人的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及常见护理诊断/问 题。 了解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 学会正确对细菌性痢疾病人进行饮食护理和健康指导。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
2.腹泻 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性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 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 4.疼痛:腹痛 与细胞毒素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导致肠痉 挛有关。 5.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中枢性呼吸衰竭。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常先出现惊厥,未能及时抢救则 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2.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 (1)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史,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
(2)慢性迁延期:最为多见。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 常有腹痛,长期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稀黏液便或脓血便。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价】
体温是否降至正常; 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是否恢复正常; 组织器官灌注是否良好,有无休克发生; 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并发症是否得到有效防治。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教学小结
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和接触传播,人 群普遍易感;夏秋季多见 ,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 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分为休克型、脑型和 混合型三种。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是体温过高、腹泻、组织灌注无效 、疼痛: 腹痛和潜在并发症等。 主要护理措施有实施接触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 次阴性为止 ;观察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腹痛、腹泻、惊 厥和发热等对症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指导。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 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和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夏秋季多见,终年散发,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地 区,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评估时应询问: 病人的饮食情况和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发病前有无不洁饮
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居住地或旅居处的卫生状况。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潜伏期为1~2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战,伴头痛、 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 肠道表现早期恶心、呕吐,继而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和里 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每天十次至数十次,量少,开始为稀便, 后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常持续1~2周缓解或自愈。 (2)轻型(非典型):3~7天可痊愈;肠道症状较轻。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重点 ❖ 流行病学资料、身心状况、常见护理诊
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 ❖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学习内容 一 护理评估 二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三 护理目标 四四 护理措施 五 护理评价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身体状况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辅助检查 (五)治疗要点
【护理目标】
体温降至正常; 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组织器官灌注良好,无休克发生; 疼痛减轻或消失; 并发症得到有效防治。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二)病情观察 (三)对症护理 (四)用药护理 (五)心理护理 (六)健康指导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1.血常规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 为主。慢性菌痢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常无粪质,量少。镜检 可见满视野散在的红细胞以及大量成堆的白细胞和脓细胞,如发现
3.细菌培养 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有助于菌痢的确诊及抗菌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评估
(五)治疗要点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排便次数、粪便量和性状,注意有无脱水征象,记 录24小时出入量;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瞳孔反射等; 观察病人有无休克征象、脑水肿及脑疝表现。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
(三)对症护理
腹痛剧烈者可用热水袋热敷以缓解肠痉挛,或遵医嘱使用阿 托品或颠茄制剂。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课堂练习
1.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大便性状为 A.洗肉水样血便 B.粘液性脓性鲜血便 C.柏油样便 D.米泔水样便 E.暗红色果酱样血便
2. 对于中毒型菌痢病人下列哪项护理措施不妥 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B.吸氧 C.为减轻呼吸困难、取半坐位 D.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E.降温、止惊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