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传染病与免疫力的较量

传染病与免疫力的较量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对传染病和免疫力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文字和图片。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传染病的肆虐,我逐渐认识到,这两个概念不仅与我息息相关,而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在此,我想以我的视角,谈谈传染病与免疫力的较量。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我国也出现了大量的确诊病例。
当时,我生活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越多,就越感到恐惧。
我意识到,这次疫情不仅是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
而在这场较量中,免疫力成了我们最重要的武器。
免疫力,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它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
免疫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人类出生时就具备的,它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力则是在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防御能力。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我发现身边的人们对免疫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大家纷纷通过锻炼、饮食、睡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希望能在这场较量中战胜病毒。
而我,也在这过程中,对免疫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免疫力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生活方式等。
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免疫力水平,而且这个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波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较轻,而有些人则病情较重。
我认识到免疫力并不是越高越好。
免疫力的适度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病原体,但过高的免疫力反而可能导致免疫过载,使身体对一些正常的物质产生过敏反应,甚至损害自身组织。
因此,保持免疫力的平衡非常重要。
我还了解到,免疫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
这包括合理膳食、适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压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免疫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完整版】(一)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完整版】(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和免疫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重要领域。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而免疫系统则是我们身体自我保护和抵御病原体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深入探讨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话题。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 传染病的分类和主要传播途径3. 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的分类标准4. 传染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5. 对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意义二、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1. 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 免疫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和细胞3. 免疫系统的两大分支及其功能4. 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5. 免疫系统的记忆性和适应性三、传染病与免疫的相互作用1. 病原体入侵和免疫系统的应对2.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3. 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免疫反应和疾病过程4.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适应和进化5. 传染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免疫干预措施四、免疫系统的失调与疾病1. 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的炎症性疾病2. 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自身免疫病3. 免疫系统免疫抑制引发的感染和肿瘤4. 免疫系统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5. 免疫系统失调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五、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1. 新兴传染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2. 抗生素耐药性与传染病防控的关系3. 新技术在传染病和免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4. 个体差异与免疫疗效的关联性研究5. 多学科合作在传染病和免疫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总结:传染病与免疫知识点是人们了解和提高对疾病预防和治疗水平的重要基础。
本文从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与免疫的相互作用、免疫系统的失调与疾病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了相关的小点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为传染病防控和免疫疗法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来分,可分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pathogen 或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凡能引起传染病 的各种微生物或其他生物。
3、侵入门经
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病毒等 呼吸道:结核、肺炎、白喉、百日咳、脑膜炎、“非典” 皮肤伤口:浅层,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部,破伤风、狂犬病、炭疽(循环扩散) 泌尿生殖道 :淋病、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 多种途径:可多途径侵害,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或称免疫力(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功 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 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0.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
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侵入的病源菌数量 不同菌有不同致病剂量
伤寒:108-109 霍乱(弧菌):106 痢疾(志贺氏菌):7个 鼠疫:几个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 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 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
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八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思维导图

传染病和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 原理:抗体与抗原结合是特异性的,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功能有益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有害过敏反应器官移植时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艾滋病计划免疫:有计划地预防接种疫苗全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传播途径:血液、精液、乳汁、唾液、泪液、尿液等通过静脉注射、不安全性行为、伤口等接触到他人体液 原理: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不能抵抗病原体,病人常死于多种疾病侵害预防传染病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举例:新型冠状肺炎,蛔虫病,结核炎,流行性感冒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蚊虫叮咬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特性传染性流行性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扑杀等切断传播途径:戴口罩,穿防护服,勤洗手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接种疫苗等。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为了明天,努力吧!不管结果怎样,付出的,总会有回报的!今日考试的你,要保持稳定状态,自然从容,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祝你取得好成绩!,带着我们的期望,勇敢地向前走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和免疫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传染病与免疫ppt课件

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 和信号通路,如固有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 交叉调控;
揭示了病原体与宿主 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 分子机制;
传染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发展了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新型疫苗和免疫治疗策略。 传染病免疫学面临的挑战
病原体变异和免疫逃逸机制的解析;
传染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传染病与免疫ppt课件
目 录
• 传染病概述 •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 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与控制 • 常见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与免疫的交叉研究与应用
传染病概述
0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 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 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 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 虫性传染病等。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免疫应答的平衡,避免对机体造成过度损伤。包括 抗原呈递细胞的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以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等。
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与
03
控制
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疫苗的种类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 程疫苗等。
疫苗的作用机制
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 目的。
01
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能够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脊髓灰质炎疫苗
02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有效措施,保障儿童
健康成长。
水痘疫苗
03
接种水痘疫苗能够预防水痘的发生,减轻水痘症状并降低并发
症的风险。
传染病与免疫的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传染(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一)病原体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1.毒力(virulence)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产毒素的能力(1)侵袭力(invastiveness)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2)毒素(toxin)①外毒素(exotoxin)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3.侵入门径(entry point)(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2)呼吸道(3)皮肤创口(4)泌尿生殖道(5)其他途径(二)宿主的免疫力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
(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
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
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会成为带菌者,如不注意,就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这种情况在伤寒、白喉等传染病中时有发生。
(三)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或传染病。
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全身传染(systemic infection)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1)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
Eg.常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
(2)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
Eg.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
(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
Eg.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旧称“绿脓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等。
(4)脓毒血症(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一、生理屏障1. 皮肤与粘膜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3)共生菌群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2)血胎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细胞因素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吞噬过程:病原体——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此外,巨噬细胞还可分泌多种可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
同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细胞的靶细胞,而且NK细胞活性较其它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三、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分:1.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实为一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11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β球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由于它具有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
当在一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使补体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补体激活。
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或者抗体结合,必须在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才被激活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2.干扰素(interferon,IFNs)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很小。
IFN-a;IFN-b;IFN-g;IFN-ω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3. 溶菌酶(lysozyme)体液中还有β溶解素(β-lysin)、转铁蛋白、血浆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等多种能杀菌或抑菌四、炎症(inflammatory)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病原体感染——组织和微血管损伤,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流变缓——血管内细胞和血清成分逸出——各种白细胞吞噬杀灭病原体,活化的补体攻击、溶解病原菌,其它血浆成分扩大炎症反应。
内、外源性热原物质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发烧)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会损伤自身组织成分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将刺激正常机体组织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化脓)——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炎症)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第三节特异性免疫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周围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各类细胞的祖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
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三、免疫分子膜表面分子——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各自的特异性膜表面抗原受体BCR和TCR、能识别不同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和抗病毒功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分。
四、抗原(Antigen,Ag)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和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能力: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