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学案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江苏省泗洪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管仲列传》

江苏省泗洪中学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管仲列传》

高二年级语文《管仲列传》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和理念主张。

3、探讨管仲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探讨管仲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现实意义。

任务一:知识积累1、字词游善遇进合匡知羞耻俗张南背小2、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任务二:分析文本1、通读全文,找出管仲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政治成绩?2、管仲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有哪些?3、管仲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主管原因,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4、管仲对鲍叔做了很多不可原谅的事情,鲍叔不仅谅解,而且推荐他做相,为什么?任务三:探讨问题1、管仲的人物形象2、管仲人格的现实意义。

任务四: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学案史记选读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学案史记选读1

《管仲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观其事想见其为人,掌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把握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基础字词,难句翻译2、理解传主的行为、思想动机,把握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理解传主的人格,品质。

3、领会作者在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4、就事论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点拨:1、预先结合文章注、评,熟读文章,加注个人观感2、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分享成果。

3、积累素材,结合相关关键词(人才、自信、受辱、施政、成功等)认识管仲。

一、了解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在政治和经济上施行改革。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二、识记理解文言基础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式:】。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句式:】。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音:;义:】,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鲍叔不以我为不肖【音:;义:】,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音:】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管仲列传【学习导引】《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第二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管仲所处的时代列国并峙,征战不休。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担任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之为“仲父”。

管仲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二、文化常识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管仲列传》学案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史记选读》《管仲列传》学案

《管仲列传》学案班级姓名学号预习日期月日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课文,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课文,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学习难点: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预习感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

《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一、导入新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世代为人民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去解读这段友谊在管仲人生的琴弦上跳跃出的动人篇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意字词读音,扫除字词障碍。

下列选项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颍上(Yǐng)鲍叔(bāo 匡正(kuāng)B.仓廪(lǐn )柯(kē)权衡(quán)C.桓公( huán )不肖(xiào)海滨(bīn)D.召忽( shào )商贾(gǔ)管仲(zhòng)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管仲传记》教课设计江阴一中范丽花教课目的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评性思想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课过程:一、导入批评性思想是理性、反省性的思想,其思想质量包含求真、公正、反省、理性、正确、清楚、建设以及详细、深刻、全面地思虑,还要勇敢地怀疑,当心的求证。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类思想方式来解读《管仲传记》。

在解读以前要先正确地理解文义。

——翻开教案讲义和课本——.互相发问,抽测2’.学生怀疑.检测4.牢固文本,读一读,看能否全能够完好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怀疑。

10分钟已经达成的同学能够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虑:——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因素和结论。

——《批评性思想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文本的看法和原由(文本细节)作者、信息根源、发布原地和立场(知人)1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1/8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照。

贤良: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聚集钱财,使国兴盛使兵力富强。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擅长转祸为福,把失败变成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谨慎地进行比较。

桓公其实是因为恼恨少姬,南下侵袭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包茅。

桓公其实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以后又想违反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成立了信义,所以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管仲列传【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管仲列传【1】

管仲列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 学生演示:“()之交”2 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第10课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重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2.思维:理解管鲍的知遇之交及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司马迁理想中的成功人士特点和内心隐求。

3.审美:管仲对鲍叔牙真情告白文字的赏读。

学法点拨《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局部。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拟,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中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中两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章第2段是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诗美晨读无题遇明君一箭恩仇泯[注],交挚友宏图大业展。

合诸侯霸业顶峰成,匡天下百家文化传。

[注] 这句说的是“一箭之仇〞的故事。

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纠的弟弟)。

管仲曾射中小白带钩。

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因鲍叔牙的劝告没有杀掉被俘的管仲,反而任以大用。

[赏析] 该诗四句分别概括了管仲人生中四个重要事件及其取得的成就。

注意前两句及后两句内在的因果关系。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根底梳理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桓公实.怒少姬:答案 (1)称量,权衡/称言,主张/赞许,称道 (2)充实/实际上2.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
不肖.()仓廪.()召.公()
柯.()给.予()好恶.()
(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四)此类活用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

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

今义:贫困
③古义:小今义:人或事物不重要。

④古义:指经济的发展。

今义:重量的大小。

⑤古义:不贤,无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四)此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②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境艰难
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狭小
(五)文言句式
①“……者……也”表判断②“……也”表判断
③“……见……于”表被动④状语后置句,“不于天下显也”
⑤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⑥被动句,“囚”动词本身有被动意味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施政,齐恒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完全控制天下,这全
②译文: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但是以功名不在天下显扬为羞耻。

③译文:难道是因为存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竟然只满足于称霸吗?
三、文本探究
1.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委婉道出,其表达的方式十分讲究。

《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述成语,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2.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管仲列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2.了解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二、基础知识
(一)注音
颍.上()鲍.叔牙()桓.公()不肖.()仓廪.()召.公()柯.()给.予()好恶.()(二)词语释义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鲍叔逐进.管仲()
③一匡.天下()
④观众既任.政相.齐()
⑤故其称.曰()
⑥四维.不张.()
⑦故论卑.而易行()
⑧令燕修.召公之政()
(三)古今异义
①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古义:
今义: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
今义:
③以区区
..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古义:今义:
④贵轻重
..,慎权衡
古义:今义:
⑤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古义:今义:
①富.国强.兵()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③管仲因而信.之()
④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⑤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⑦贵.轻重()
⑧然孔子小.之()
(五)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岂管仲之谓乎()
⑥管仲囚焉()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
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
③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
三、文本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

它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管仲列传》参考答案
二、基础知识(一)注音
(Yǐng)(Bào)(huán)(xiào)(lǐn)(shào)(kē)(jǐ)(wù)
(二)词语释义
①交往②保举,推荐③匡正④掌管/任……为相国⑤称言,主张
⑥纲纪/发扬提倡⑦平易近人,符合民情⑧恢复
(三)古今异义
①古义:是两个词,“贫”指生活贫困,“困”指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困难
②古义:困厄,不受重用,与“达”相对。

今义:贫困
③古义:小今义:人或事物不重要。

④古义:指经济的发展。

今义:重量的大小。

⑤古义:不贤,无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四)此类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②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境艰难
⑤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狭小
(五)文言句式
①“……者……也”表判断②“……也”表判断
③“……见……于”表被动④状语后置句,“不于天下显也”
⑤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⑥被动句,“囚”动词本身有被动意味
(六)翻译重点句子
①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施政,齐恒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完全控制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②译文: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但是以功名不在天下显扬为羞耻。

③译文:难道是因为存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建立新朝代,竟然只满足于称霸吗?
三、文本探究
1.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委婉道出,其表达的方式十分讲究。

《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述成语,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2.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