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1.doc

合集下载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文(2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文(2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文为规范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交叉感染,保陣医疗安全,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___版)等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介入手术室建筑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各区域划分明确,人物和洁污流向符合要求,标志清楚。

二、医务人员须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控制手术间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

三、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干手用品和速干手消毒剂,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入介入手术室的人员应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更衣、更鞋、戴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眾;参与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应实施外科刷手和手消毒,刷手刷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手术器械、物品须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可复用的手术器械及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无菌物品严格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及导管由医学装备部统一采购;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与高压灭菌包应分柜放置。

五、一次性使用导管等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登记:介入诊疗器械须符合法定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被淘汰的器械。

六、加强对植入物管理,手术中应内详细记录植入物的名称、规格、型号、使用数量,按要求保存。

七、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损伤,进行介入手术时,穿铅衣用后及时清洁消毒。

八、凡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在介入手术或诊疗前须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的检测,并有详细记录。

九、介入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物体表面、空气、医护人员手等每季度监测一次,并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监测结果不达标者应追踪监测,直至达标。

十、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监测。

十一、手术后的废弃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严格分类、处理。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本(2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本(2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范本一、放射科介入室安全管理要求1、机房防护必须达到国家防护要求,并经有关放射防护检测部门检测认可。

2、诊断和技术人员工作时必需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二、介入室设备安全管理要求1、必须保证机器设备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下。

2、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

3、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

介人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一次性器械、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4、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可靠性以防电击。

三、介入室人员要求:1、从事介入放射医师必须接受介入放射学正规培训,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2、介入放射医师必须遵循各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操作常规,熟知血管造影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技术操作人员也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机械的性能及必要的维修。

4、各专业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实行岗位负责制。

5、专人负责造影室的管理,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造影室的清洁卫生及常规消毒。

6、技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者的各项上作,术前材料准备要完备、充分,包括引导导管、导丝、微导管、微导丝及各类型规格的栓塞材料。

四、病人安全管理要求:1、严格控制适应症。

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

恶性肿瘤介人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

介人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患者或家属须签名。

2、碘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时介入放射医师和工作人员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并配合抢救。

3、介入室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4、严防检查操作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五、介入治疗室人员分工及职责:在科主任领导下,介入治疗实行术者负责制,助手、技术人员、护士服从术者安排及指挥,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保证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介入导管室工作制度

介入导管室工作制度

介入导管室(DSA)工作制度1、介入导管室工作科主任领导和全面负责,护士长协助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2、严格控制介入室内人员的密度与流量,进入介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换鞋入内,进入手术间需戴好口罩。

凡进入介入室的见习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介入室的参观规定和接受介入室人员的指导,不得到处走动.3、护士负责导管手术的配合工作:①了解介入科手术操作方案及步骤,准备术中全部手术器械,导管及附件等;②准备必要的药物及造影剂等,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抢救工作;③术后手术器械、导管清洗、整理和消毒。

4、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

5、临床介入工作室内一切物品、仪器、药物等物应分类,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检修,以保证使用,及时补充及归原,剧毒麻醉药品需加锁保管. 6、介入室随时保持整洁,清洁工具分区使用,手术间每日湿式打扫两次,紫外线照射一次,每周彻底清扫一次,药物薰蒸一次,每月无菌培养一次(含空气、灭菌后的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等)。

7、无菌物与有菌物严格分开,一切无菌物品必须专柜专室存放,标签清晰,并放有无菌效果指示卡,物品灭菌后一周未用者须重新消毒,各类浸泡盆及持物瓶每周消毒一次及更换消毒液。

8、做好X线防护,工作人员进入机房上台工作时须穿好铅衣,戴好铅围脖,认真贯彻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所接受的X线剂量,定期体检,同时做好患者的X线防护.9、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一切违反无菌消毒原则的现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不得将就马虎。

10、手术时严格认真,不得闲谈,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一切口头医嘱须经复述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剧毒麻醉药及静脉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11、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情况,随时报告医生,集中精力注意手术进展情况,准确及时地供应所需物品,配合手术顺利进行.12、做好手术室的料理消毒工作,非一次性用物均需消毒→清洁→灭菌程序处理。

13、做好手术登记与统计工作。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一)介入操作者的防护措施:(1)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操作时间;(2)采用合乎要求的x线机和必备的防护设施;(3)设法增大操作者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后,操作者各个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远期防护效果较好。

(二)介入放射学防护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介入放射学的个人防护用品要能满足介入操作工作的性质,灵巧、方便、耐用、对人体无害。

防护设施要针对上、下球管两类x线机的不同进行设计,使介入操作者受到的辐射尽可能低而又不影响正常操作。

对它们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方便、适用性防护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保护手术者免受辐射危害。

因此,所设计的防护装臵和个人防护用品要做到使用灵活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

2.安全、封闭性在医生手术区与患者照射区之间用适当的屏障隔开,隔离得越完善,即封闭放射源的性能越好,防护效果越佳。

3.广泛通用性。

介入手术类型多样,各单位使用的dsa机型号、结构不同,又有床上球管与床下球管之分。

因此,我们在设计防护装臵时,考虑到能与单c形臂、双c形臂以及普通x线机相匹配,才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4.易消毒处理。

介入设备经常会有病人血液的污染,需要定期消毒处理,所以防护用品和设施要有一定耐酸、耐氧化剂的要求,减少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5.美观耐久性。

介入防护装臵乃万元以上的固定设备,因此在选材及其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是否经久耐用,如机械部分不易出故障,久用不变形,表面不锈蚀等。

例如铅吊帘采用优质铅橡胶板和高强度防水面料等,而且要求做工精致,整体美观,能与高级dsa机匹配协调。

6.最优的性能价格比值。

对射线防护并非一味追求屏蔽效率越高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适用性能与经济代价三者之最佳结合,即最优化设计方案。

为此,要求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对不同防护部件分别采用0.6、0.7、1.0和1.4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既使屏蔽效率均达到90%以上,又尽可能减轻重量,降低造价,符合最优化的设计原则。

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

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

XX医院DSA、CT、放射防护管现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
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调持《放射工作人员证》、《CT上岗证上岗》、DSA技术人员上岗证。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严
格掌握治疗及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

当受检查者确需他人扶携
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外,还要对被检查者的非透视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四、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

非特殊需要,不得进
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五、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机器,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
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里严禁堆入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六、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对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
等档案。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7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7篇)

医院影像科介入放射的管理制度一、放射科介入室安全管理要求1、机房防护必须达到国家防护要求,并经有关放射防护检测部门检测认可。

2、诊断和技术人员工作时必需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二、介入室设备安全管理要求1、必须保证机器设备随时处于正常状态下。

2、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

3、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

介人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一次性器械、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4、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可靠性以防电击。

三、介入室人员要求:1、从事介入放射医师必须接受介入放射学正规培训,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2、介入放射医师必须遵循各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操作常规,熟知血管造影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技术操作人员也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熟悉机械的性能及必要的维修。

4、各专业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实行岗位负责制。

5、专人负责造影室的管理,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造影室的清洁卫生及常规消毒。

6、技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者的各项上作,术前材料准备要完备、充分,包括引导导管、导丝、微导管、微导丝及各类型规格的栓塞材料。

四、病人安全管理要求:1、严格控制适应症。

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

恶性肿瘤介人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

介人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患者或家属须签名。

2、碘造影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不良反应时介入放射医师和工作人员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并配合抢救。

3、介入室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4、严防检查操作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五、介入治疗室人员分工及职责:在科主任领导下,介入治疗实行术者负责制,助手、技术人员、护士服从术者安排及指挥,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保证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DSA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DSA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介入科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制定兼职
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性,在放射
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
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
放射防护检查
3、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
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
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
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
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
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
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受孕后8
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
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惊醒屏蔽防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
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影像质量,减少废片,避免重复照射,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采用数字化X线检查,减少辐射、
8、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专业及放射防护培训,定期健康检查,医院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9、放射工作人员按国家规定实行轮休、疗养等。

介入手术室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介入手术室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2.定期对介入手术室门窗、DSA设备及防护设备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确保辐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

3.严格放射工作执业条件,做好在岗人员执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制法规培训工作,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执《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DSA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

4.严格按照DSA机的操作规程工作,DSA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操作,其余人员不得随意按动DSA机器上的按钮,以免对工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5.每年对DSA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佩戴剂量计,建立职业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

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6.遵循介入放射实践的正常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限度的提高DSA介入的诊断、治疗效益。

7.对接受介入放射患者在照射前进行事前告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8.积极利用屏蔽防护,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特别应注意保护受检者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器官。

9.放射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手术室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1 精心整理DSA介入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按照《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2.定期对介入手术室门窗、DSA设备及防护设备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确保辐射标准符合有关规定。

3.严格放射工作执业条件,做好在岗人员执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制法规培训工作,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执《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DSA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放射防护知识。

4.严格按照DSA机的操作规程工作,DSA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操作,其余人员不得随意按动DSA机器上的按钮,以免对工作人员和患者造成伤害。

5.每年对DSA介入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做好个人防护,个人佩戴剂量计,建立职业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

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6.遵循介入放射实践的正常化和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严格掌握适应症,最大限度的提高DSA介入的诊断、治疗效益。

7.对接受介入放射患者在照射前进行事前告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照射剂量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8.积极利用屏蔽防护,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特别应注意保护受检者对放射线敏感的组织、器官。

9.放射工作场所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