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学导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5周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概括和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文言文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教案、学案、课后作业等相关教学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准备《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
-收集并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图解,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搜集与《出师表》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普遍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板书设计:
- ①文言文词汇:列出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便于学生记忆。
- ②文言文句式结构:图解常见句式结构,突出语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 ③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突出其在《出师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板书设计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固记忆。
文言文概述题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文言文概述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技巧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概述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文言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概述题的概念及重要性。
(2)展示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概述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答。
2. 讲解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文言文概述题的解题步骤:a.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b. 确定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c. 根据要求,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总结。
d. 完成答题,检查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解题技巧:a. 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如“于是”、“然而”等。
b. 注意文言文的叙述方式,如记叙、议论、说明等。
c. 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如总分总、分总等。
d. 善于运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 练习巩固(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概述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文言文概述题的解题方法,强调关键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2.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文言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提供反馈。
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意 学案(含答案)

文言文:概括分析文意学案(含答案)核心突破三概括分析文意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遵循答题三步骤全国卷概括分析文意题有着很强的规律和特点。
选文全为人物传记,结构大都相同,选项命制特点鲜明。
在把握住这些规律和特点后,再遵循一定的答题步骤,用好比对答题方法,拿下该题相当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桢,辽阳渤海人。
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
桢少好学,尝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
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
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
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
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
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
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
贼平,封河内郡王。
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
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
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
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
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
”薨,年六九。
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
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
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桢为政清肃。
他为官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虽遭小人嫉恨,却得到海陵王的信任。
B高桢不畏权贵。
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因此遭到权贵的嫉恨。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16年某某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那么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概括分析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
·【原文】( 2017全国卷Ⅱ ) ·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 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 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选项B]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 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分析]无中生有。 选项中“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说法错误,文中“旧制”说 明是朝廷原有规定。
比对关系
1.命题误设
(1)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
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2)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 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考点解读】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 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察。
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常 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这是 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察的成熟题型。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分析]无中生有。 B 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 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选项C]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 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 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分析]强加因果。 选项中“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文中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 允。十五年,卒官”。
【技巧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作者:————————————————————————————————日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纲考题分析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
题型大致是这样: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
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
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
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二、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三、解题对策陷阱一:无中生有看看下面的例题,下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一项,请同学们比对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参考译文,看看出题者是怎样设置出题陷阱的?例一:【2011年全国卷:第10题】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译文】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教师明确:意思是“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的分辨,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平阳知州梅镒没有行贿。
1、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2、错在哪?无中生有了。
3、无之中生造出什么?4、那么出题者常常无中生出什么信息呢?主要是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
比如上边的例子,“梅镒被诬贪污”但没有行贿,增加了“行贿”的意思。
或者,原文说某人受侮辱,但选项中表述为某人受嘲笑侮辱,“嘲笑”之意原文中没有。
这些都属于对表示行为的词扩大其词义,造成无中生有。
又比如原文说主人公在皇帝面前夸某人能干,选项了却写成“皇帝答应主人公的请求,授予某人某种官职。
”就无中生有了。
这就是在无之中生出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
另外,还要注意“从不”“都”“除---之外”这些太绝对的词,回原文找找有没有例外。
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无中生有对策:细审信息要点(人物行为、“从不”“都”等词)陷阱二:曲解词义例一:【2010年重庆卷:第10题】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道性淳厚,有犯不较。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译文】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
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
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
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
”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困,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
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教师明确:意思是“查道性格淳厚,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
5、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6、错在哪?理解词义错了。
7、那么出题者常常故意把哪些词译错呢?①主要是同学们容易望文生义的词。
②这种陷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放到语境里,读上去不太合逻辑。
比如上面的例子,查道性格淳厚,但有人犯法也能宽恕,就显得做官没有原则,不合逻辑。
又比如,在选项里表述为,某地民风不正,老百姓好打官司,不怕牢狱,入狱时穿戴整齐,自带凉席。
就不符合逻辑了,要不还自带个I Pad?哦,原来原文中说,某地民风不正,老百姓好打官司,他们看待坐牢就像穿衣带帽睡在席子上一样安然自如。
如果读上去不合逻辑,就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译错了。
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放到语境里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实词推断的方法协助辨析。
曲解词义对策:细辨字词释义(望文生义、不合逻辑)陷阱三:张冠李戴例一:【2012年广东卷:第8题】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
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
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
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教师明确: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8、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9、错在哪?不是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而是英和。
10、这叫什么陷阱?张冠李戴11、那么张冠李戴这一陷阱有什么样的出题规律呢?①主人公做了某事,但不是第一个做,例如上面的例子。
或主人公做了某事但不是唯一做这件事的人,选项里表述为唯一了。
又或者选项中说主人公两次做某事,实际上只做了一次。
②选项表述主人公被皇帝授予好几个官职,而原文中只说一个官职,其他的是授予别人的。
③注意文段中出现“兄”“弟”“内兄”“姨弟”等称谓词,容易张冠李戴。
④注意省略主语和代词宾语。
古代人写文章喜欢省略主语,碰到信息点所在的句子省略了主语,要好好查查到底是谁做的事情。
代词做宾语,则要注意,这个代词指代谁,比如:12年江苏卷有“公杖之”,之指代谁?出题者就在这设置陷阱。
⑤注意表示并列的词,比如“与”“和”。
加了一个连词,事件涉及的人物的范围就扩大了。
往往就在这设陷阱。
出现多个人物时,就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张冠李戴,应弄明白“谁做了什么事”。
张冠李戴对策:细理人物事件(“第一个”、“两次”、官职、兄弟、省略主语、代词宾语、“与”)陷阱四:颠倒时序【2007年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
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荠毕,走四方,求父不得.【译文】他的父亲高瓒,会拳脚有气力,曾去给朋友送丧,回来的时候,朋友的妻子被土匪抢走,高瓒去救她,杀了七人,而朋友的妻子也刎颈而死,高瓒于是亡命江湖。
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毕,他四处奔走,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于是去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
12、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顺序不对。
13、这叫什么陷阱?颠倒时序14、我们在阅读时,怎样发现出题者在选项里故意颠倒了时序?我们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要用序号标出事件,我们还要注意①主要人物是在哪里做官时做了什么事,抓时间词、地点词②包括事情的经过都要细细推敲。
③或是在哪一任上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或处罚。
颠倒时序对策:细查事件时序(时间词、地点词)陷阱五:强加因果【2007年山东卷第12题】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译文】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
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