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⑥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⑥遣:打发。

(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已】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容】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容貌,仪容①而犹未已________ ②奕于是改容曰_______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_______。

”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的一个人。

(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环节之一。

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解析方法,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技巧。

实例分析:篇目《世说新语·异俗》文本:有韩寿在汉阳,患耳疾,未尝见,或语云:“北方有道人,能治聋盲,愿君一至。

”韩寿果往,请视久之。

其人曰:“君尝秃乎?”曰:“然。

”曰:“微病可治,重病无益。

”耳疾专治,不救头痛也。

韩寿许以金万两。

就便污,恐不治,使人告之,数不至,言且出。

寿曰:“我固欲视之。

”言出已,辄自奴盗,视耳尽持,便折寿项,徐视之,已罢走。

所送蜜饮已拆板封之,瓯中有救耳屎,乃",一听见耳即愈。

文言文解析:这篇文章是出自《世说新语·异俗》一篇。

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治疗耳疾的故事。

文章通过讲述韩寿患耳疾的情况,寻求治疗过程中的插曲,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一个道士声称自己能治疗聋盲。

韩寿听说后前去请治,道士看到他秃顶,告诉韩寿微病是可以治的,但是因为韩寿已经秃顶,治疗耳疾对于他来说无法起到帮助,于是韩寿许以金万两,道士为了逃避韩寿,脱去衣服假装成奴盗,耐心等待韩寿的离开。

最后道士准备送给韩寿的蜜饮里面藏有救耳的秘药,韩寿一喝之后耳朵立刻好转。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一种现象:有些人利用治疗疾病的名义,进行欺骗和诈骗。

并呼吁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神医道士。

文言文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理解:文言文中包含了许多古代特有的词汇,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词典或者借助在线工具来解决词汇问题。

2. 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比较复杂,考生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理解修饰成分的作用。

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或者借助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

3. 上下文推测:文言文中很多时候信息不是直接呈现的,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理解。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B.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C.而后喻(表达)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4)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所遇到的磨难。

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5)对于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内”要有“拂士”,“外”要有“敌国”,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灭亡。

你同意孟子的这个观点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 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 “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 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 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 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 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 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 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 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 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 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小结:翻译,最能体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前后文,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在翻译标准“信、达、雅”的要求下,运用好“对、 换、留、删、补、调”等翻译方法。郑重提示:要 关注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稍有疏忽,就可能失 分。
作业:补充翻译文言文句
(1)陛下以家人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 无素,安敢谄事。 (2)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 于朝,制使劾之,伏罪。
明宗即位,授予李愚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末年,秦王放纵专横,权贵重 臣自己逃避祸患还来不及,国家的存亡,无人敢过问。而李愚性情刚烈、正直, 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响应的人。李愚当初不置办府邸,被任命为相后, 借延宾馆暂居。曾经有疾病,皇帝派宦官到他的住处看望传达皇帝的问候,李愚 请宦官到正室,宦官看见只有一条破旧的毯子和席子,四壁空空荡荡。明宗知道 后特地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 最后死在任上。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②去任之日________(2)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从郑板桥开仓济民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披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滩,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级公御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B.寓逆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日侍坐备顾问前人之述备矣(2)把“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福: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

对此,你有何评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我们对近几年高考试题进一步分 析,就会发现,由于受到阅读材料的 限制,传记类的记叙文往往只涉及归 纳和概括方面的能力,带议论解答技巧:
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 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 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 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 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 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 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 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 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
陈述对象的范围,推理过于绝对化。
4.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选项中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
5. 牵强附会,强加关联 把没有关系的说成有关系,把不是
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等等。 6. 胡乱杂糅、改变事实
就是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 来表述,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三、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 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 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 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 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 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 例句混杂其中。
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 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 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 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 限。而命题人有时会有意将“后一阶 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 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 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对 文中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对所述事件 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 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 梳理句与句之间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 清主次信息,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其难度显 然比把握文意要高一层。它要求考生答 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 因,某种发展的结果等。
文言文概括与分析
“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其选项似 是而非,令考生常难以判断。不少同 学都有类似的困惑:这种题到底应该 怎么做?从近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来看, 基本上是要求考生选出错误的一项。 那么,从了解错项类别入手,找解题 方法,是一条捷径。
二、熟悉考题设错的技巧
到目前为止,概括和分析这类题都是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且基本上是选 错误的一项。2005到2013年共七十余套高 考试题,只有两套试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设置的特点,对我们 做此题很有帮助。那么错误项的设置到底 有哪些类型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错误 类别。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 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 能历史地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 剖析、评价。它要求同学们能从阅读材料 中概括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 确地评价,既考查大家的分析概括能力, 又考查大家的判断评价能力。
怎样辨析这些错误的类型,做好此类 题目呢?
从概括的角度看,必须准确、全面; 从分析的角度看,要整体地分析,历史地 评价。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注意 对文言文材料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 文体特点抓重点词语、抓关键语句,理清 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 分析判断细节;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 旨的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 安排等,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 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 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 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 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
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 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 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 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 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 “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 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 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 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 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 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 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 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 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 误判断。
解答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具体要注 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审题,弄清命题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 用语风格比较固定。如,“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等。有的是理解,有的是概括,有的 是分析;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过 审察题干,可以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 做到心中有底。
文言文综合阅读
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 点,涉及的考点和采用的题型也比较 稳定。从近几年全国大多数省市的高 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一般设有四 道题:文言实词或虚词、信息的筛选、 概括与分析和文言句子的翻译。其中 概括与分析的题目一般融合了两个考 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 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
2. 审读选项,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意
这是做此题的关键。一般来说,每一 个选项都会包含多重信息,我们要找到每 一层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 思是否一致,再作出判断。结合上文所述 的错误项设置的类型,我们在审读选项时 要特别注意几种情况:
1. 曲解词义,背离原意 因词义的不同理解或句子陈述对象的省略而
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致使整体理解背离了原意。
2. 改变对象、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此人做的事说
的话移到彼人身上,或叙述时改变了时间、地 点和职位等,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 以偏概全,夸大其辞 主要表现为,抓住一点,将其放大,扩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