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⑥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⑥遣:打发。
(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已】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容】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容貌,仪容①而犹未已________ ②奕于是改容曰_______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_______。
”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的一个人。
(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D.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③,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④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王冕(miǎn):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带解析1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遂成枯落________④以负陛下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课外文言文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适:到……去。
②缘:因为。
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之行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④意与日去________(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024年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2024年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拔树凿井伊犁①城中无井,皆出汲②于河。
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在今新疆。
②汲:打水。
③佐领:官名,掌管户口、兵役、诉讼等。
④苟:如果。
[1]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A.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C.佐领聪明智慧,带着人们在沙漠中挖出了水井。
[2]结合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段,然后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2)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2]用“”划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
”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②之:到,去。
③女:通“汝”,你。
④顾:回来。
⑤彘:猪。
⑥适:往,到。
⑦特:只不过。
⑧待:依赖。
⑨子:你。
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1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B.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C.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D.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且名与字必须意义相近,如李白,字太白。
B.进士指明清时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及第者之称。
及第者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祖、太宗。
D.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
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
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
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
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善俊字俊臣。
太宗七世孙。
父不衰,闽路兵马钤辖。
善俊初补承节郎。
绍兴二十七年登第。
换左承务郎,调南城丞,改昭信军,签判奇之,虞允文亦荐其有帅才,除干办诸司审计司。
知郴州,数奏称旨,留为太府寺丞。
寻摄帅、知庐州。
会岁早,江、渐饥,民麋至。
善俊括境内官田均给之,贷牛种,僦屋以居,死者为给楷,人至如归。
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又增筑学舍,新包拯祠,春秋祀之,人感其化。
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移知建州。
建州俗生子往往不举,善俊痛绳之、给金谷,捐已奉,以助其费。
再知庐州。
首言和好不可恃。
当高城浚池以为备。
以父忧去,服阙,起知鄂州。
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
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日:吾将瘠己肥人,乃省燕游车骑鼓吹之费,郡计用饶,代输民役钱。
再知建洲。
岁饥,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日:是趣乱也。
谕许自新,平米价,民乃定。
邑尉入盗十三人死罪,以希赏,善俊神其冤。
湖南帅。
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
代输漳州经、总制钱,停醴陵渌水渡钱。
加秘阁修撰,移知镇江府。
丁母忧,终丧而卒,年六十四,善俊风仪秀整,论事有据。
孝宗时,日中有黑子,地屡震,每以饬边备为戒。
孝宗英武独运,缺相者累年,善俊极言相位不可无人,尤人所难言者。
(节选自《宋史,赵善俊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B.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C.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D.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B. 登第,犹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算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 知庐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庐州的行政长官。
D. 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俊历任多职,受到上司赏识。
他改任左承务郎,调任南城丞,改任昭信军,签判认为他不同寻常。
虞允文也推荐他有帅才,投干办诸可审计司。
B.善俊整治陋俗,造福建州百姓。
建州存在不良的风俗,百姓生子却常常不抚养,善俊对此严加惩处,并供给钱粮,捐献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
C.善俊了解下属,精选优秀人才。
他任湖南帅,郴州、桂州地方偏远,当地守臣多没有才干,善俊认为应当用精干的人选,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
D.善俊就事敢言,论及重要事务。
孝宗时,善俊常告诫加强边境防备,而面对朝廷多年不设宰相的情况,善俊极力进言相位不能缺,敢言人所不敢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何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日:是趣乱也。
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习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B.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C.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D.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且名与字必须意义相近,如李白,字太白。
B.进士指明清时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及第者之称。
及第者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祖、太宗。
D.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
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
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
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
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答案】10.A 11.A 12.B13. (1)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2)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