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图2。3 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构成图

1.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且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相当复杂,它们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其中,私人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是所有这些创新体系的核心,它们相互竞争也彼此合作。纳尔逊的研究将技术变革的存在及其演进特点当作是研究的起点,将重点放在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制度结构的适应上,因为在总体上科学技术的性质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也是有变化的。纳尔逊进而强调了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因此,几乎不可能在事前确定那一种战略是最好的,因为市场将在事后通过选择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因此,纳尔逊认为,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技术的多元结构’。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制度的丰富性,分享技术知识的机制,以及各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的现象。根据纳尔逊的说法,国家之间在‘产业组合’上的差异‘强烈地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态’。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与公司不同的机构组成与结构’。这些机构所发挥的作用、组织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国企业的程度以及资助的公共还是私人性质方面各不相同。研究开发系统的这些国家特点对于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溶入工业活动之中并进而使一国的创新更为容易还是困难具有重要含义。纳尔逊认为,资本主义创新系统远比人们普遍认识到的更为复杂,也远比现有经济模型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发动机具有较之人们通过简单的模型所理解的更高的体制效率。资本主义体系在保留

了产业创新的利润动机的同时,通过大学等有关机构和提供大量的政府资助,使技术的很大部分和很多方面成为公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私有化的损失。因此,资本主义创新体系在解决制度设置问题上,虽然不算最优,却也能过得去24。弗里曼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25。他给予四个因素以特别的关注: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开发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弗里曼1988)。不仅如此,弗里曼特别强调在剧烈的技术变革情况下,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国家调整其社会经济式以适应技术经济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事实上,弗里曼(1988年)对于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是将‘社会’创新置于自19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所有变化的中心地位。这些包括信息流动的方式,在企业部鼓励良好的沟通与学习,在网络中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科学、技术、产业和教育政策促进这些方面的方式。一位对日本工业最有经验的观察家Ronald Dore认为企业之间关系的性质是区别‘日本’式资本主义和‘美国’式资本主义的首要因素之一26。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早在1987年纳尔逊和弗里曼就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这样一个概念,主要用以说明美国和日本在技术创新实绩方面所存在了诸多差异。但是,无论是纳尔逊,还是弗里曼,它们既没有给国家创新体系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会在学术界和各国政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以致90年代初期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事实上,它们在其著作中所指的更多的是这样一种不同技术创新角色之间技术流动的现象。然而,或许正是它们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忽略给其它学术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短短几年之间,美国和英国学术界已经出版了许多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的技术创新研究视角被纳入了新熊彼特学派的武库之中。

1.3佩特尔和帕维蒂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佩特尔(Patel)和帕维蒂(Pavitt)在1994年所写的一些文章中对国家

24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费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创新系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27。他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提出的重要性在于:传统的有关技术进步的理论认为,开放的贸易系统将使技术的国际性迅速扩散成为可能,从而使后发国家的追赶成为可能。但不同国家在对技术的投资上政策是不相同的,从而造成了国际技术差距在某些国家之间的扩大。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可帮助一国去确定应如何对技术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的效果,去理解不同国家在这种投资上的差异和不同模式。从此出发,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把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决定一个国家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速度的国家制度、激励结构和竞争力”。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是指:1、企业,尤其是对创新进行投资的企业;2、提供基础研究和相关培训的大学和相关机构;3、提供一般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公私有部门;4、促进技术进步的政府、金融等部门。

图2。4 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国家创新系统

激励是指在下列市场失灵方面的活动上的激励:

1、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市场失灵的方面,各国都已确立了政府资助的方式。但对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面向企业的培训还被人忽视。

2、在对创新之后的短期垄断利润的激励和来自模仿的竞争压力之间的平衡。

佩特尔和帕维蒂帕维蒂认为,国家之间创新绩效的不同主要在于系统的失效和多样性。而系统的失效主要表现在:1)激励的失效;2)竞争能力的低效,如不能从技术进步中获益。系统的多样性又可表现在要素禀赋的不同,对技术投资机制的不同,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竞争机制的建立。

1.4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7 P.Patel and K.Pavitti, The natur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OECD,STI,1994,

以本特阿克 伦德瓦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是通过考察用户与厂商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的各组成部分,因而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微观学派。早在1987年,伦德瓦尔就详细分析了厂商与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且指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纵向劳动分工与普遍的创新活动相结合时,它意味着大多数市场将是‘有组织的市场’,而不是纯粹市场。”28根据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伦德瓦尔认为地理和文化的差距以及政府的作用是影响用户和生产者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将这一点引入到国家和国际水平上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国家作为用户-生产者相互作用的框架,其生产体制和创新体制的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会象生产要素那样比较容易在国家之间进行转移。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用户-生产者方法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人、消费者和公共部门等最终用户在创新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个事实在大多数文献中往往被忽略了。他的结论是“在一个经济的技术基础迅速变化的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制度化的现状可能对完全潜在的新技术的开发是最大的障碍。在这种时期,社会创新对国家财富创造来说可能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291992年,伦德瓦尔进一步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和经济上有用的知识的过程中各种成份和关系的相互作用……两者都位于或者说植根于一国的疆界之”。在这里,他又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用户-生产者分析方法。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就是一个用户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体系,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中心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以正反馈和再生产为特征30。伦德瓦尔区别了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前者包括‘参与到研究和探讨的机构与组织--比如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研究所与大学等’。后者包括‘经济结构的所有部分和方面,以及建立来影响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研究机构-生产系统,营销系统以及作为一个亚系统出现的金融系统,在这里面也发生了学习活动。’因此,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可以应用于创新过程的所有阶段,甚至可以应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的相互作用。此外,伦德瓦尔还认为,反映用户需求与技术机会的用户

28B-A Lundvall,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In G.Dosi et al (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1988.

29伦德瓦尔:“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 Mark Dodgson and John Bessant: 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 Interantional Thomson Business

-生产者相互作用的信息流动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这种沟通需求的结果,用户和生产者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亲近对于成功的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伦德瓦尔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可定义为“一个创新系统是由在新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上互相作用的要素和关系所构成的”31,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包括了在国家含义上要素和关系。这些要素和关系从狭义的角度看由与研究、探索有关的机构和制度,如研究开发部门、技术学院和大学。广义上讲包括影响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如生产系统、营销系统,金融系统等。从而,衡量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指标是生产、扩散和使用有经济价值知识的效率。从而,创新是一个系统。研究创新系统的关键是理解学习和探索是如何在经济系统中展开和完成并产生经济效益的。

从上述前提出发,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是:

a、企业的部组织;

b、企业间的关系(产业结构);

c、公共部门的作用;

d、金融部门及其它部门的作用;

e、研究开发部门。

伦德瓦尔的特点是强调在生产系统中互相作用的学习的作用。

图2。5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图

1.5波特等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虽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和理查德.纳尔逊等学者在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时主要着眼于国家制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于一国创新实绩的影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技术的民族主义的角度来观察与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崛起,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转状况不再仅仅受到国家专有因素的影响,而且同时也受到国家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波特发表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对于这个因素进行了

31Lundavall, Bengt-Ake(1992) e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London: Pinter Publisher.

具体深入的分析。波特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将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国家创新体系,因而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国际学派。在他看来,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只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并加强或者是削弱其竞争力。因此,政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创新过程。根据波特的观点,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据此,他提出了国家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受到政府的影响。第一,可能受到补贴影响的生产要素条件,影响资本市场和教育的政策等;第二,可能因为产品和工艺标准变化而改变的需求状况,比如,关于环境标准的管制规则等。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创新产品来剌激需求,特别是在那些影响一国基础设施的部门更是如此;第三,相关的辅助性产业可以因为无数手段而受到影响,比如‘对广告媒体的控制或者对于辅助性服务的管制等’;第四,公司的战略与竞争结构也是一个可能受到不同政府政策的影响的重要决定因素,比如资本市场管制、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然而,改变现有体制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复制其它据说是较好的国家创新体系。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其自己的独特状况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32

波特尔教授的这种国家竞争力钻石理论被认为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另一个学说。波特尔教授认为,解释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一个国家的优势决定于以下四个重要因素:

1、要素条件,如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基础设施状况。

2、需求条件,该国对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相关的支持产业。

4、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

除上述四个要素外,对竞争力影响最大的是机遇,如战争、重

大科学技术突破,和国家的作用,如国家的规制的作用,对教育和投资可改变要素的供给条件。产业政策可影响产业的发展。

上述四个要素的作用可用一个类似钻石的图表示:

32M.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MacMillan Press, 1990.

图2。6 波特尔国家创新系统结构的钻石图

Daniele Archibugi 和 Jonathan Michie 则在分析了技术的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后指出,国家创新系统不同方面的实际操作需要在国际一体化日益增强的框架予以考虑。33由于越来越多的文献说明各国用以促进创新的方法显然不同,而且从这种努力中获得的创新的数量与重要性也有显著差别,因此,以国家创新系统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政策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尽管国家创新系统的某些关键特点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但其它特点却不那么容易移植,在短期尤其如此。因此,基本制度创新的扩散(比如商业性研究开发网络的发展、或者国家资助的教育、或者创立重大政府领导的技术密集型计划等)往往要求做出巨大努力以及相当的时期以成功的复制其它国家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导致各国建立其技术能力的路径是高度的路径依赖的。

其次,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型能够成功地传递经济实绩。在战后时期,日本和德国取得了高增长率部分是由于它们在工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方面的大量投资。但是,其它国家比如意大利尽管它们在技术方面做出的努力较小一些,但它们取得了大致相似的经济增长实绩。

再次,没有利用创新的国家可以发现它们自己处于一个不发达的陷阱之中。联和东欧国家尽管它们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投资,但它们并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利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两回事,一种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利用的制度设计很可能较之在研究开发上投放更多的

33 Daniel Archibugi and Jonathan Michi: Technological Globalization or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更为有利。

最后,历史地讲,一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在获取和加强其竞争优势方面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变成经济霸权的驱动力量。本世纪政治经济领导权从英国向美国的交替部分地与美国率先系统地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系统中的能力相联系。东亚国家的增长也与它们掌握了许多重要技术以及它们在迅速增长的部门获得了领先地位有关。具有创新性的经济体也倾向于迅速适应和模仿其它地方产生的创新。

1.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专家们又接过了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这一思想,并试图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指标使其实用化。它们特别注意分析金融领域、各种机构的相互联系以及知识的分配等问题,并且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创新过程中各主体(actors)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角色之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角色如何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和使用的集合体。这些角色主要是私营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这些角色中工作的人们。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合作研究、人员交流、专利共享、设备购买等形式以及其它各种渠道。现在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重要的是相互作用网或者说系统。”34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容或者说是关键目标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部的循环流转。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有助于促进这种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的的方面或者说是因素都可以划归到国家创新系统之。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实绩的测度与评估也是以四种类型的知识或者信息的流动为主要指标的:

其一,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合作研究活动和其它技术合作。在OECD 国家中,由于商业部门是研究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流动形式之一就是企业的技术合作以及它们的非正式相互作用。在大多数国家,企业间的研究开发合作与策略性技术联盟增加迅速。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这种形式最多。在日本,企业之间的许多非正式合作或许是技术发展的关键,而欧洲联盟框架计划或许是欧洲技术合作的主要载体。在美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协议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与欧洲和日本几乎并驾齐驱,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则迅速增加,把欧洲和日本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其二,公私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企业、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研究、专利共享、合作出版和更正规的联系。一方面,公共部门主要是

由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组成,另一方面则是私人企业。公共研究基础设施的质量及其与工业界的联系是支持创新的一项最重要的国家资产。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是通用性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它们不仅为工业界生产基础知识体系,而且也是新的技术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无价的技术技能的主要来源。它们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不仅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而且也得到了工业界的大力支持,具体形式包括与公共研究部门从事合作技术项目,订立技术研究开发合同以及对研究人员提供资助等。除了这种研究开发合作以外,公共研究部门还充当了特定科学技术领域的储备基地,大量公共研究成果是无偿向社会公开提供的。西方学者认为,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表明,公共研究部门作为一个间接的知识来源较之作为一个间接的科学或者技术来源或许更为重要。对于大多数部门来说,由于基础研究与创新之间存在着时滞,工业界需要付出相当的适应性努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多个来源等,因此,基础研究与创新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有限的。与此相对照,从公共研究向私人部门的溢出──通过一般接近知识基础和技术网络──对于许多部门来说是显著的或是比较显著的。

其三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包括新技术的工业采用率和通过机器设备等途径的扩散,这是创新系统中最传统型的知识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扩散是一种缓慢移动的过程,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而且技术的采用率在部门之间有很大不同。然而,企业的创新实绩越来越取决于通过采用创新和产品并将技术投入应用。对于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和自己并不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创新的服务业来说,技术扩散是特别重要的。由于这个原因,政府采用了一系列计划和项目以将技术扩散到工业部门,从制造业推广中心到示项目再到技术中介人,应有尽有。

其四是人员流动,主要是技术人员在公私部门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流动。将这些流动与企业实绩联系起来的企图表明,高水平的技术合作、技术扩散和人员流动对于按产品、专利和生产率来计算改进了的企业创新能力做出了贡献。人员和它们所携带的知识(往往称为‘tacit knowledge’)的流动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人员流动都是一条在工业界部以及在公私部门之间转移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大多数有关技术扩散的研究都表明,人员的技巧与网络能力是实施和适应新技术的关键。在先进技术上的投资必须与这种采用能力相匹配,后者又主要是由总体隐含经验类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性所决定的。

从上述框架出发,经合组织开发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

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因此,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研究报告还指出,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含义是纠正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失效和市场失效:即纠正企业因过短的眼光而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通过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网络计划,建立创新中介机构,以纠正创新的系统失效。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之一是加强整个创新系统的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包括加强: 企业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合作联系; 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重要桥梁作用; 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上的协调一致和集成。

图2。7 OECD国家创新系统结构

在OECD的框架中,联系取代费里曼当年提出的国家而成为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关键。从国家创新系统基于国家的角度、纠正市场失效角度及纠正部门之间不能协调的角度出发,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是政策的畴,它理应是政府的职能。

近年来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而且更关注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和结构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影响知识的生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这种结构是由产业界、政府、科学界在发展科学和技术中相互联系与交往而形成的。

5.对中国创新系统结构的理解

自90年代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人们开始了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这包括:中国有没有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如何认识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是怎样的,国家创新系统对中国的意义是

什么。

现在,学者们基本上都认为,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中国都确实存在一个国家创新系统。这一系统在不断地发展中。

较早用国家创新系统的概述分析中国现状、并引起较大影响的工作是1996年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与当时的国家科委所共同进行的对中国科技改革十年所作的评价,在这份报告中,国际专家组提出,对中国而言,“确定某种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并运用这种概念作为制订政策的基础目前看来是有用的”35。运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专家组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作了如下的划分(见表1)。

35国家科委、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注:这些职能既和政策相关,又和实施相关,是由每一个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不同的相关者通过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独特的特殊结合来实施的。

他们认为,许多重要的国家委、部以及机构在中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里的政策制定方面起重大作用,包括: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政策发展和计划实施中起重要作用;

?国家计划委员会,直接参与投资许多重要科技计划;

?国家教育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活动负专门的责任;

?国家经济和贸易委员会,在企业的技术革新中起重要作用;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其全面的经济改革在许多方面都与科技领域的改革相互影响;

?许多专业部,对工业经济的某一领域负责,其中有些正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向类似“股份公司”的机构转化。

以下六类机构构成了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研究机构;

?国有企业;

?民营、合资和城市集体企业;

?大学;

?国防研究院所和企业;

?乡镇企业。

并指出,在中国,有许多机构都在推动创新上起作用,引起协调的困难。“在中国,我们看到至少有四个重要的委员会通过旨在促进科技改革的方式,在政策制定和计划的分配中起积极作用,并以此刺激在新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但是,我们未能明确了解它们之间的各种活动是如何协调的。”(第94页)加拿大专家组的报告并没有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等提出具体的意见。

石定环、柳卸林“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与未来”一文36认为,中国国家创新系统正从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模式过渡。政府的作用被市场所逐渐取代,中介机构作用的不断加强,是现阶段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特点。中国创新系统的构成主要是: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中介机构和政府(见图)。但中国现阶段的创新能力弱与企业缺乏创新激励、部门职能分割使创新资源不能集成、金融与创新需要不相匹配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用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重新思考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

36石定环、柳卸林,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与未来,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信息简报》,1998。

图2。8 计划体系下的创新系统结构

图2。9 过渡经济下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

对国家创新系统构成的另一个较流行的划分是将创新系统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提的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的说法进行分类37。按此观点,国家创新系统的划分可用表2表示:

但这一划分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OECD是从强调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角度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OECD从没有按部门来对部门的功能进行专业分工过。OECD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应是加强和推动与知识流动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

其次,这种划分法与加拿大专家的做法有相似之处,但加方的做法是对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模式的一种刻划,其目的并不是说这种职能分工是有利的,而是想指出它的与“系统”相背之处。

第三,在市场体系之下的企业,包括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是既从事知识的生产,扩散,又从事知识的使用,尤其是在应用知识方面,其作用超过科研院所的作用。而大学也同样既从事知识的生产,又从事知识的扩散和使用。因此,不存在那种按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进行一个部门一个坑的可能性。

来源:路甬祥主编:《创新与未来》,科学,1998年。

第四,技术是知识的一种形式。知识既可以是有商业价值的,又可以是纯科学探索性的,没有商业价值。有商业价值的知识大多以技术形式出现。因此,不能把技术和知识对立并截然分开。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

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等孵化载体近30万平方米,“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逐步成形。二是搭建创新服务“大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审批等基本的商务服务。成立崇川科技园投资发展公司,构建“园区联络员+项目经理+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的四级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基础性事务处理到个性化高端问题咨询、解决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强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科技信息交流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构建以中科院、韩国首尔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6744118.html,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者:耀文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7期 本报讯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

[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

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 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2.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

美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上值得借鉴的做法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政府仅进行必要的干预。市场是企业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主要机制。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动,只负责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的基础性研究和国防研究的推动工作。 美国非常重视市场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全社会的资源配臵主要由市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来调节(例如,80年代《技术创新法》、《技术转让法》,90年代《信息法》)。美国不主张制定国家产业发展政策(Porter,1991),不存在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也不主张制定倾向性的科技政策,而主张科技发展方向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政府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美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几个方面上来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些措施强调资助基础科学以推动创新。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税收政策(包括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国防工业都推动了创新活动。 美国借鉴日本的政策,对企业的实验研究费制定了相应的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一个永久性的制度。美国也是世界上通过政府技术采购对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最成功的范例之一。1761年第一部《联邦采购法》的颁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政府采购每年要花费几千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对高新技术产品定货价格比国外产品高许多。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高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尖端高科技出口采取封锁或限制政策,限制国外企业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例如国会严格审议了联想对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案。专利制度是美国政府用来刺激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措施。1972年的“技术评估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等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的国家,法规允许中小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研究并取得专利权,鼓励将知识产权注册给中小企业,要求国家实验室促进成果向企业转移,拿出部分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研究,允许企业使用国家实验室等等。在股票市场上还开辟了NASDAQ市场,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美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基础研究,不参与应用性研究,努力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以支持技术产业化。许多重大科技发明以及产品创新来源于科技人员创业激情与风险投资基金完美结合,这是当今世界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逐年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左右,80年代前,联邦政府支出的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比例为50-60%。联邦政府2/3的科研经费通过合同分配给工业企业和大学所属的科研单位。为了促进“加速创新”,对由各个政府机关分配的研究开发预算的3%进行再分配,促进高风险研究;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0%用于研究。美国今天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期间政府对国防科技的主导作用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美国航天登月计划积累的科技成果也对后来的信息技术发展起到关键促进作用。 在创新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针对面向科学及工学领域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的企业及个人,对其所筹款项实施减免税制度;将成年硕士教育及培训制度向所有州立大学扩展;向学生提供衔接研究和应用的创新学习机会;针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2006年第4期 科技管理研究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 2006N o 14 收稿日期:2005-06-07 文章编号: 1000-7695(2006)04-0012-03 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杨春平,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就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关键词:创新;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11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朽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创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要素是取得新认识、新成果。创新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创造,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等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获取原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求得新发展的过程。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创前人没创过的,这就是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1A 1Schu m peter)于1912年在5经济学发展理论6中首次提出/创新0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产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112 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增强综合国 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创造市场需求,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 创新与发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发明属于知识形态,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新是将发明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价值的活动,能产生经济效益。科技界习惯地把创新与发明等同起来,经济学界理解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0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所以,企业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而且,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因此,某个产业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比发达国家在相同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2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11 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O ECD 总结其成员国技术创新的成功模式而提出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大举措。OECD 组织认为,/创新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为国家创新体系。0国家创新体系是围绕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种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一般说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组成的共同体,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借助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而形成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01 版)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 进一步 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 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 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在制造国,因此,科学和艺术必然成为流行 由于list和他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的宣传,德国开发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历史悠久的普鲁士系统一。该系统不仅根据许多历史学家,(如朗德,1970;巴尼特,1988;霍布斯鲍姆,1968年)的主要因素,德国众多行业劳动力的技艺超群和高效生产力,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超越英国,(PRAIS,1981)。许多英国教育培训的政策已超过一个世纪的,但仍未赶上德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 List不仅预测到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也承认国外的进口技术和国内技术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不仅要吸收其他更先进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成果。同样,已经有这种方法来学习技术在普鲁士一个很好的模式:收购机床技术。这是英国工程师(尤其是莫兹利),谁负责的关键创新机床技术在十九世纪的第一季度力学。这项技术是由Paulinyi(1982)描述为“Alpha和现代机器制造的欧米茄,因为它使设计和施工的金属加工精密机械对所有其他行业。有关人士试图保持相当的隐蔽性,但它的重要性是由普鲁士政府,谁采取了果断措施,获得技术认可,尽管英国政府试图禁止机床出口(与实施的重罚违反)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王春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 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8-05 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 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1] 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 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 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一种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种战略资源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学在将科学技术从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科学技术知识如何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中,除了以各种商品和产品形式体现出来的物流以及以资金形式体现出来的资金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以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知识流。一般说来,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强调技术和信息在人们、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创新和技术发展是该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这个系统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创新支撑服务机构(中介)、政策制订部门(政府)、金融部门、法律、文化等都参与并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进行。因此,一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绩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状况:如果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现有的经济系统之内的循环流转非常通畅,那么,我们就能够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健康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问题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校正其缺陷。因此,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也是我 第21卷 第5期2003年10月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1No.5 Oct.2003

关于强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发展到生产要素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则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主导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强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国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现状 在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创新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有明显扶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满足了各国(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管理咨询、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需求,保证了这些国家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1、美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是私有制为主体的联邦制国家,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但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刺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具有较完备的法律支撑,推进了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小企业投资法》、《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美国联邦技术创新法》和《美国联邦技术转让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实施,为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类:一是政府设立的综合性服务机构,负责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如1953年成立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 负责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BTTR)等政府计划的执行与监督,确保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SBIR的资金支持,满足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其服务几乎包括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700余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机构和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共有13000多名已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经济人随时为创业者提供包括从商业计划的制定、融资、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方位的免费咨询服务。二是行业协会,它们大多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需要而自发组织起来的如。三是民间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这是纯粹的市场需求的产物,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活动可分为四类:一是信息和咨询诊断服务。通过遍布全国的咨询服务机构和个小企业发展中心,及时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政策、技术、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一)概况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 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人竟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 (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 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OECD其后又对组织内的十几个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行比较研究并发表了《国家创新体系》报告,该报告成为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最权威的成果。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