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九课秦朝的建立与统治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案标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3. 理解秦朝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关于秦朝统一中国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1. 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
2. 详细解释秦始皇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法律等。
3. 强调秦朝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土地制度等。
讨论活动:1. 分组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利与弊,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扩展活动: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其他重要方面。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展示。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评价活动:1.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答或选择题作为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研究成果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秦始皇的形象、秦朝统一中国的地图等。
2. 阅读材料:关于秦朝统一中国的相关文章或书籍。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深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实际情况。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扩展对秦朝统一中国的了解。
3.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艺术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理解。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9课-秦朝的统一导学案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秦王 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统一:公元 年,都城 。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 -局面。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国家。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确立 的称号,拥有至高无上的 ,拥有绝对的权力;在中央设 、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 制,全国设36个郡,下设县。
经济上:统一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
文化上:统一 (小篆,后来是隶书)。
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
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 .夏朝B .商朝C .秦朝D .汉朝2.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 ( )A .镐京B .洛邑C .长安D .咸阳3.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4.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半两”铜钱5.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 ( )A.隶书B.楷书C.小篆D.草书6. 年,秦国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国经过十年的战争,先后灭掉了、、、、、等六国。
7.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8.秦统一后,以圆形方孔的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把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1.秦统一的的时间、统一者、统一后的都城及意义分别是什么?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有什么作用或影响?时间:意义:秦朝的统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军事上:1.秦能灭六国并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当时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2。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秦朝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争霸情况,对七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对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图片:秦朝历史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4.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争霸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然后进行简要讲解,突出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以及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朝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掌握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并思考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发问和简单介绍,带领学生了解秦朝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2. 新知讲解(25分钟)
1.秦朝的建立:与齐国的斗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
2.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国灭六国、征服南方、修筑长城等。
3.秦始皇统治的措施:设立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修建著名的杨陵兵马俑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有关秦始皇措施的部分,分小组探讨其影响。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秦朝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秦统一中国有哪些过程和方法?
3.秦始皇统治有哪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 练习(15分钟)
请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册第9课相关部分的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2.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民心所向)(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实力增强)(3)嬴政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个人因素)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
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统一后的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建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
(3)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设有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3、影响:(1)郡县制的推行使得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也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2)文化上: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焚书坑儒(3)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4)交通上: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5)军事上: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秦统一的原因,知道秦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2、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知道秦始皇并能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和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学习和运用搜集与利用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历史剧《秦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和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正确评价秦始皇。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根据西安当地历史文化利用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编练历史剧《秦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学过程】主要结合我校“精讲多练,当堂达标”课改模式进行教学。
一、温故知新。
提问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复习本课相关的知识。
导入新课——以秦始皇兵马俑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4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霸情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认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同时,学生应学会通过史料分析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认识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4.课件: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通过史料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及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意义,进行分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四课:秦朝的建立与统治
一、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结合战国形势图,掌握秦统一六国的顺序。
2、掌握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二、基础知识填空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2、统一战争:(1)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______年;
(2)灭六国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二)秦朝的建立与统治 1、建立
2、统治措施
(三)秦朝灭亡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2、原因:(1)赋役繁重; (2)法律严苛,刑罚残酷;(3)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4)反秦力量不断壮大。
三、合作探究
(一)秦朝在政治上的统治措施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进言说:“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如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抚他们。
”廷尉李斯议论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族的人很多,可是后代日益疏远,像仇人般互相攻击,诸侯相互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
若设置了郡县,派能干的大臣去管理,用国家赋税多多赏赐他们,很容易就控制了。
”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每一条措施分别体现了这个制度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王绾和李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行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作用?
(二)秦朝的其他统治措施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郭沫若在评价秦朝的某件事时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问题: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秦朝的哪些统治措施?
四、当堂巩固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
2、秦朝的首都?
3、秦朝的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4、秦朝在政治方面确立的制度叫什么?
5、秦朝在中央的统治措施是什么?
6、秦朝在地方的统治措施是什么?
7、秦朝在文化、思想、经济、交通、军事上的统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1、梁启超说:“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 A 、公元前356年、镐京 B 、公元前230年、阳城 C 、公元前221年、咸阳 D 、公元前202年、长安
2、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 、君主专制
B 、任免官吏
C 、思想控制
D 、言即法律
3、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为解决“分土建邦”造成的问题,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灭六国 B 、推行郡县制 C 、实行分封制 D 、北击匈奴,修长城
4、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秦朝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东起临洮,西到辽东
B 、修筑的目的是抵御匈奴
C 、秦朝大将蒙恬率军修建
D 、是秦朝赋役繁重的表现 5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
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是( ) A 、刺史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这一措施的作用是( )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7、某班同学排练关于秦朝的历史剧,其中有几位同学的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①小明:我是商人,去各地做生意需要带多种货币 ②小丽:我是偏远地区的县令,我要受到皇帝的管理 ③小红:我是丞相,秦朝的军队由我来管理 ④小强:我是农民,生活在秦朝感到很幸福 ⑤小刚:灵渠让我们岭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了 ⑥小芳:我是士兵,站在长城上关注匈奴的动向
⑦小华:我在咸阳,看不懂南方的表哥给我写的信 ⑧小亮:我是一名儒生,但我现在看不到关于儒家学派的书了 A 、①②⑥⑦ B 、③⑤⑦⑧ C 、②⑤⑥⑧ D 、①③⑤⑥
(1)政治:确立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制度
地方:推行______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文化:统一文字为______,便于文化的交流与政令的推行。
(3)思想: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
(4)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便于经济的发展。
(统一后的货币为______钱)
(5)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______,便利了水陆交通。
(6)军事:①统一______及东南沿海;②派蒙恬北击______;③修筑______(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对秦始皇的评价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
②但是他实行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为秦朝灭亡埋下了祸端。
(过)
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是功大于过的。
★秦朝建立的意义: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国家。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____至高无上。
②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管理______、______和______事务,但最终决策权由______掌控。
中央
(1)社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和平的生活; (2)经济:____________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3)军事:____________后,东方六国无力与秦抗衡; (4)个人:秦王______即位,招募人才,策划统一; (5)理论:法家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应用。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2)建立者:______(秦始皇); (3)都城:______;
(4)疆域:东至______,西到______,北至______,南达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