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重要性被赋予了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它可实现对地表的高精度观测和数据采集,进而支持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规划效率和精度。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监测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实时监测和管理。
而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城市土地利用的高精度快速监测。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提取,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能够快速响应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需求,提高效率和效益。
2. 建筑物智能辅助设计城市建筑物智能辅助设计是城市规划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建筑物的识别、提取和三维重建,并可结合能源、交通、环境等因素,为城市建筑物智能辅助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时间和人力等成本开支,提高设计质量和科学程度。
3. 环境监测城市的环境问题涉及空气质量、水资源、噪声污染、土地资源等多个方面,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2D、3D环境进行可视化监测和分析。
采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空间分布、代表指标的变化、热力学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
这得以更好地优化城市环境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治理和管理的水平与效果。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 数据精度问题当前遥感技术不同于传统测量技术,该技术限于硬件设施、数据校正等方面存在一些精度和准确性上的问题。
由此会存在遥感图像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
因此需要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并建立准确性评估模型,确保城市规划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可靠性问题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遥感技术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前遥感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福祉,还关系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而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少的一部分。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遥感装置获取地面或大气输入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航空器、遥感相机等装置,收集地球表面的光谱、热红外、雷达等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得到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
这种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水体分布、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全面、准确、迅速的信息资源。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形地貌数据。
城市规划需要研究地形的高低差、坡度、坡向等因素,而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得。
通过地形地貌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城市的建筑高度、布局、道路网络等方面的规划。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
城市规划需要了解城市内各地用途的分布情况,其中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高精度、遥感的监测方法,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的利用状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借助遥感技术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大气质量、水体污染、植被覆盖等数据,来分析环境的质量和污染情况。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状况的快速、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城市环境污染状况,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最后,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监测。
城市需要建设道路、桥梁、绿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而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高精度、全面、多时相监测。
基础设施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借助遥感技术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
总而言之,遥感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丰富、快速、实用、新颖的技术手段,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遥感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愈发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
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文将就遥感技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是指通过不接触被观测目标的方法获取其特征信息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地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多种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城市化程度、气象情况等,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城市的土地利用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林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土地资源利用分析和可行性评估等数据支撑,进而优化和规划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城市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遥感技术可以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详尽的信息。
在城市绿地规划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基于植被覆盖度、NDVI等指标进行绿化面积、绿化密度和生态植被质量评估。
同时,通过对时间序列影像分析,可以掌握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性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城市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而遥感技术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提供丰富的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现有城市交通网络的情况,如道路、桥梁和地铁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状态。
同时,基于遥感图像数据,可以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布和流量变化特征,为城市道路连通性评估、交通流预测和交通信号优化等提供支持,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五、遥感技术在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所需的数据。
遥感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遥感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它需要涵盖诸多方面的考量和决策,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
而遥感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数据获取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领域。
本文将讨论遥感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测绘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帮助规划师准确了解城市的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
通过对影像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土地的类型、覆盖程度及变化情况,为规划师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得知城市中各个区域的建筑物分布情况,从而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帮助规划师分析绿地覆盖率、水体分布等环境要素,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遥感测绘技术还可以用来进行城市交通规划。
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获取道路网的信息,并对城市交通进行诸如交通流量测算、道路拥堵状况评估等工作。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实际运营情况的数据,包括公交线路、地铁线路等。
据此,规划师们可以更科学地制定交通规划,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此外,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也可以从遥感测绘技术中受益。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覆盖数据,包括农田、城市建设用地、人口聚集区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为规划师提供有关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例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城市边缘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控制城市扩张提供参考。
此外,遥感测绘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方面。
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监测城市中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环境要素。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热岛效应程度,指导规划师提示城市绿地布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规划师预测城市环境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结起来,遥感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城市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还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
其中,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帮助城市规划师进行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环境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期达成优化城市规划和提高城市生态品质的目标。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基本概念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从空间平台获取到的遥感图像和其他环境信息,对地球物理特性进行检测、分析、解释和处理的技术。
城市规划中所需要的遥感信息包含了土地利用、交通、建筑物、水资源、地形和灾害等方面的数据。
遥感技术能够通过高效、准确、全面的方式获取这些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支持和数据支撑。
三、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引导。
遥感技术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高精度的土地利用信息,对于规划师来说,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识别城市的空地和绿地,优化城市的规划。
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交通枢纽、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遥感技术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准确、全面地获取,包括了交通线路、桥梁、隧道等等,这些信息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3. 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涵盖了城市的水、空气、土地等环境要素。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土地覆盖、植被密度等关键数据,帮助规划师分析城市的生态环境,并提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
4. 建筑物规划建筑物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工作是基于建筑物的分布、高度、面积等空间信息进行的,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提取图像特征分析各类建筑物的精度和是否合规,为规划师提供决策依据。
5. 风险评估城市规划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遥感技术可为此提供灾害监测,如城市地貌波动、海水淹没等,提前预警,减轻风险。
四、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1. 数据更新及时遥感技术能够定期更新数据,因此在数据的时效性上有着优势,在城市规划中提供了更及时、真实的信息基础。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一、引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现状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介绍。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城市中的各类地表覆盖类型,如建筑物、水体、绿地等。
这些信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状况,从而制定合理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案。
2. 土地利用与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连续的、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规模,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城市热环境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表面温度分布的空间信息,通过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空间格局,为城市规划者提供调控城市热环境的参考依据。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土地利用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图像,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区分出来,如农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
这些信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图像数据,可以准确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对城市扩展、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 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土地利用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绿地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手段,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其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优势,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表信息。
二、城市绿地规划中遥感数据的获取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
卫星影像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的特点,能够提供宏观的城市绿地分布信息。
例如,Landsat 系列卫星、Sentinel 系列卫星等,其空间分辨率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可以用于监测城市绿地的总体变化趋势。
航空影像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通常可以达到厘米级,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城市绿地中的树木、草地等细节信息,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城市绿地调查。
此外,还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无人机可以在低空灵活飞行,不受云层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快速获取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影像,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
三、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一)绿地类型识别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
例如,公园绿地通常具有较大的面积、规则的形状和丰富的植被覆盖;防护绿地多呈带状分布,植被较为单一;附属绿地则与各类建设用地紧密结合。
(二)绿地面积测算利用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图像解译,可以精确测算城市绿地的面积。
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能够实现对城市绿地面积的快速统计和分析,为城市绿地规划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在城市发展不断加速的当今,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遥感技术则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遥感技术通过对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为城市规划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未来,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现状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高空平台所获取的地面、水域、大气、物质等各方面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遥感技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
遥感技术通过传感器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和识别,提供了高分辨率的数字城市模型。
这些模型包含了城市建筑物、自然环境、道路等各部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
其次,遥感技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多源数据融合的决策支持。
城市规划需要多种数据的支持,遥感技术可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空间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数据支持,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再次,遥感技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即时数据更新的动态监测。
城市规划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修正,遥感技术可通过监测城市的空间信息变化,为城市规划提供及时、动态的更新支持。
二、基于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现状,未来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处理。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处理。
这将带来更快、更准确的数据解释和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其次,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可视化呈现。
城市规划需要更为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遥感技术可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城市规划呈现为三维、动态的模型,使规划更具有感染力和权威性。
再次,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参与度和公众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遥感读书报告摘要:伴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遥感数据具有的信息丰富、准确、现势性强等突出特点,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中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数据源。
本文总结了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遥感的特点和在分析城市规划布局信息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一些应用实例。
关键词:遥感;城市规划;空间布局;0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城市是一个多维动态空间结构实体,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化城市发展是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为基础的规划与管理,信息化是城市规划与管理发展的必然。
遥感影像表达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人们肉眼可分辨的显性信息和难以分辨的隐性信息以及线划图不能表达或被加工去掉的信息,它不但具有同线划图等量的数学精度,而且可用于专业判读、影像解译、资源调查等。
这些综合信息经计算机图像增强处理,加上专业人员的释图,得到各种专题图件,如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1遥感数据的特征(1)空间准确性。
遥感都是地面物体的真实反映,空间准确。
(2)时效性。
对于采集到的海量的城市规划数据需要高效、迅速和准确的处理,以便尽快提供给规划师和决策者。
(3)多源性。
应尽量拓展城市规划数据和信息来源。
(4)直观性。
城市规划数据应具有较高的可视化程度,有利于规划管理。
绘制及更新土地利用地图及专题地图。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对许多城市地物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准确地判读和空间定位,通过影像处理技术提取丰富而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并绘制土地利用图和各种专题地图。
这些地图都是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研究的重要依据性资料或基础底图。
(5)视野广。
一幅卫星影像涵盖了广阔的地表范围,如一幅SPOT卫星影像扫描地表的范围是3600km2(60*60km),这样对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和数据极为有利。
(6)数字化。
卫星遥感数据是数字化信息,可以直接供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存储,如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面积的量算和统计。
(7)多种比例。
卫星影像可以制成不同比例(从1:1,000,000到1:50,000)的各种专题地图。
2遥感应用于城市空间布局信息分析2.1城市建成区范围及城镇体系分析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反映城市的宏观特性,因此,它的分析并不需要很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相反,空间分辨率过高,在轮廓界线的提取时就需要较多的制图综合。
一般来说,TM或SPOT图像用来分析城市建成区范围比较合适,一方面,它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建成区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成像过程中存在的制图综合,能较容易地提取出轮廓界线。
如果要分析一个城市与周围城市或城镇的关系,同样,选择TM或SPOT图像比较合适,如在上海地区的TM图像上,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城镇都能明显地反映出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2.2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分析在卫星遥感图像上,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能否判读出,首先取决于它与周围地物的界线能否识别,如果地物的尺寸小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且与背景的影像特征很接近,那么该地物就会与背景混在一起,就不可能对该地物进行判读。
在城市用地的轮廓界线能够反映的情况下,进一步根据影像特征(颜色、形状、大小及纹理等)和相关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类型。
从TM、SPOT和IKONOS3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来看,TM图像适合分析绿地、水域、村镇建设用地及新建的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对其它用地的判读则精度较差;SPOT图像与TM图像相比在能判读的内容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详细程度和判读精度要提高;IKONOS图像与前面两种图像比较有本质上的提高,不同城市用地的特征基本上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只要判读人员熟悉区域,就能正确地判读出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分布。
从其它卫星遥感数据来看,中巴资源卫星(CBERS)数据与TM数据判读效果基本一致;而IRS —1C的全色波段数据与TM多光谱数据的融合图像其判读效果介于SPOT与IKONOS数据之间,一般的道路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能清楚地勾绘新建的住宅用地、有宽大厂房的工业用地、高楼组成的公共设施用地等。
2.3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分析城市建筑密度图的编制通常是以街区(block)为单位,勾绘出每一建筑物的轮廓界线,并计算建筑物占地面积,街区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之和与街区面积之比即为建筑密度。
在卫星遥感图像上能否勾绘出建筑物的轮廓界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及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图像空间分辨率1.5~2倍,才能在图像上勾绘出轮廓界线,如空间分辨率为10m,则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至少要15m才能在图像勾绘出界线。
建筑容积率是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面积总和与建筑地块面积之比值。
建筑容积率与建筑高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高度越高,容积率越大。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建筑物的高度信息早在1973年就开始。
总的来说有两种方法,落影测量法和立体量测法。
落影测量法的原理是有一定高度的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产生落影,落影的长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和太阳入射角有关,当我们知道太阳的入射角,并且测量出落影的长度时,就可以算出建筑的高度。
2.4城市环境污染分析2.4.1城市大气污染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有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烟雾及含氟、氯废气等。
当大气中的烟尘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对电磁波产生反射,从而在遥感图像上形成浅白色流动状影像特征(可见光波段)。
但这种特征的明显程度与烟尘的浓度、排放范围以及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有关。
如1990年上海幅的TM图像上明显地反映出黄浦江沿岸几个烟尘排放量大的工厂(吴泾化工厂、上海水泥厂、杨树浦发电厂等)所排放的烟尘及扩散范围。
热红外数据对城市大气污染监测特别有用。
一方面,一些污染源所排放的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判读出主要的污染源;另一方面,地面的热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影响,大气污染会减少辐射温度,因此,传感器所获得的热红外波段数据的大小与大气的污染程度存在着关系。
以往,热红外波段数据主要主要用于探测地表温度,大气的影响作为噪声来考虑。
近年来,有一些专家利用热红外波段数据来分析城市的大气环境2.4.2城市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程度的评价包括对水体中溶解性物质、有机物、固体悬浮物、植物营养物质、重金属等单一污染物的含量分析以及综合分析。
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变化会改变水体的颜色及水体的光谱反射率,因此有可能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水体污染。
研究结果表明,可见光和近红外组合起来的多光谱方法,为监测TSS和TRB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
对叶绿素的监测只有在悬浮物浓度小于0.5mg/L时有较好效果,在水体浑浊的情况下,利用SPOT提供的有限的光谱分辨率来确定叶绿素的分布是比较困难的。
2.4.3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城市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及混合垃圾。
固体废弃物的识别主要是依据纹理信息,一般来说,只有当固体废弃物的面积大于图像空间分辨率5倍以上才有可能被识别。
因此,对TM和SPOT图像,它们所能识别的固体废弃物最小面积分别为22500m2和10000m2,显然这种精度对固体废弃物的调查没有多大意义。
对IKONOS卫星图像,它所能识别的固体废弃物最小面积可达到400m2,可以用于固体废弃物调查。
3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例3.1下面是应用高光谱遥感对地表材料进行识别和量化,根据直观的光谱特征,可以区分不同的城市地物。
这张图是HyMap传感器记录的城市表面材料的反射率,图中可以看到,不同材料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率是各不相同的,青色的是聚乙烯屋顶,黄色的是瓦片屋顶,下面两条分别是混凝土和沥青。
可以看到,在0.5到1.5微米的波段上,聚乙烯屋顶的反射率最高,沥青的反射率最低。
4.2另外在阅读了几篇英文文献后总结的应用遥感对越南首都河内城市化过程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河内的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91-95年在19.1%,1996-2000年在15.9%,2001-03年在20.9%。
此外,现已有8个工业园区,正在兴建的有5个大型工业园区,16个中小型的工业群。
非国有经济机构快速扩展,据2007年3月的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私有营企业48000家。
接下来我们就从遥感图像上来看一下这个变化过程。
第一张图是1975年MSS传感器的图像,分辨率为80米。
由于75年越南战争刚刚结束,多数建筑物都被摧毁,加上分辨率较低的原因,这张图上很难分辨出道路,老城区或者比较大的建筑。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不断发展,到了1992年,就能够明显看到城市的道路。
再看2001年,经济飞速发展,在短短十年城市又出现明显的扩张,出现了棱角分明的建筑和道路。
下图反映的是越南首都河内在1992年2001年的城市扩张,里面白色的边界是1992年的,外面的绿色的边界是2001年,绿色的箭头是扩张的方向。
东部由于河流的阻挡,所以无法扩张。
根据统计数据,遥感数据记录下来的用地比例的改变,在GDP上也有所反映。
随着城市扩张,农业用地的减少,工业GDP增速从1996年至2000年约为15%每年,而农业GDP增速在1996年为5.13%,到了2000年为3.8%。
可以看到,在这近三十年中,河内城市面积从1000公顷发展到6000公顷。
通过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组合、加工、处理获得地物动态变化信息的技术。
变化检测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基于影像分类,如分类后比较法和多时相图像分类法;基于单个像元波谱变化,如彩色合成法、图像代数运算法、多时相组合数据法、变化向量法、两值变化掩膜法等,通过影像处理技术提取丰富而准确的土地利用信息,并绘制土地利用图和各种专题地图。
这些地图都是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研究的重要依据性资料或基础底图。
5结论多传感器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于评估城市动态发展、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遥感研究应用已开展多年,遥感技术是综合了解城市基础资料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人们系统地利用遥感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付诸于规划实践。
定期开展城市遥感综合调查,可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样,对其他如土地、水利、环境、园林、旅游等开展综合调查,提供决策依据。
对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作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相信遥感技术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1]吴健平,张立.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02):52-56.[2]刘平.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05):353-354.[3]吴晓莉.利用遥感技术拓展城市规划数据源[J].新技术应用.2001(08):24-33.[4]李永鑫,赵建楠,徐新.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论坛.2001(08):48-48.[5]郑雪玉.浅析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福州建筑.2010(07):1-2.[6]刘波,黄凤,邓军.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08):211-212.[7]Hai Minh Phama,Yasushi Yamaguchi,Thanh Quang Buib.A case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growth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metric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0:223-230.[8]Katayama,R.A feasibility study on evaluation of district environmental method using remote sensing of TM&IKONOS data for healthy city3-A case study in urban areas of Tokyo Bay 2001[A].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2.IGARSS'02.2002IEEE International[C].Narashino,Japan:Dept.of Archit.,Chiba Inst.of Technol,Inc.,2002.2962-2967.[9]Yinghui Xiao.A review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China[A].Urban Remote Sensing Event,2009Joint[C].Wuhan,China:Dept.of Archit.,Sch.of Urban design,2009.1-5.[10]Hai,P.M.Characterizing the Urban Growth of Hanoi,Nagoya,and Shanghai Cit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Metrics[A].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8. IGARSS2008.IEEE International[C].Nagoya,Japan:Nagoya Univ.,Nagoya,2008.V-9-V-12.[11]Chang-Qing Ke.Urban land use change of Nanjing,China,using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data[A].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8.IGARSS2008.IEEEInternational[C].Nanjing,China:Dept.of Geoinformatics,Nanjing Univ.,2008.III-1224-III1227. [12]Uta Heidena,Wieke Heldensa,Sigrid Roessnerb.Urban structure type characterization using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and height informa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0:36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