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影响_邹晓风

合集下载

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分析

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分析

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

然而,遥感卫星图像的品质却受到了大气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透过率会有所降低,导致图像的质量受到影响。

空气中的水汽、沙尘、气溶胶等物质会对遥感卫星图像的品质造成干扰,使得图像的细节和清晰度下降。

此外,大气辐射也会引入误差,影响到遥感卫星图像的精度和准确性。

其次,大气的天气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遥感卫星图像的品质。

在雾、雨、雪等恶劣天气中,光线的散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会增加,使得遥感卫星图像呈现模糊不清、亮度低、对比度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遥感卫星图像的观测效果。

接下来,暴雪、雷暴等极端天气也会使得卫星图像的观测和传输过程中断,甚至数据完全失效,这也是大气因素造成的遥感卫星图像品质不良的原因之一。

最后,大气的不稳定性也是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在日出和黄昏时期,光线的折射角会不断变化,导致遥感卫星图像呈现出较大的光斑、色差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降低观测时间、增加观测精度等方式来缓解该问题。

总之,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提高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采用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手段来降低大气因素的影响。

其中,使用多光谱遥感技术、精确控制遥感卫星的观测角度、调节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等方法都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在今后的研究和发展中,需要继续探索更加高效、精准的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以逐步实现遥感卫星图像的高质量观测。

为了降低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在遥感卫星发射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精确的轨道设计和气象预测,以便在观测时段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还需对卫星和传输系统进行精密的校准和定位,确保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其次,在图像处理阶段,需要使用多光谱遥感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对图像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加工,如背景去除、染色增强、几何形状重建等。

大气湍流对红外的影响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气湍流对红外的影响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气湍流对红外的影响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气湍流是指大气中存在的一种不规则、无序而且具有随机性的气体运动现象,其对红外辐射的传输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外辐射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等领域应用广泛,因此了解大气湍流对红外辐射传输的影响机制对于优化红外成像系统的设计和提高其性能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气湍流对红外辐射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气湍流概念及其特征,并讨论导致湍流形成的因素。

接着,我们将探讨红外辐射的基本特性以及在不同波长区域和应用领域中所具有的潜力。

然后,我们将说明红外传感器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关于大气湍流对红外辐射影响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温度涨落效应、折射率涨落效应以及散焦与模糊效应等方面,并总结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最后,我们将对现有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评估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大气湍流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并深入解释其影响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分析,可以为红外成像系统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新的创新思路和方向。

2. 大气湍流概述:2.1 定义与特征:大气湍流是指在大气层中存在的一种不规则运动现象,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它是由于大气中温度、湿度、风向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大气湍流通常表现为空气的快速混合和乱流运动,导致空间和时间上的非均匀性。

大气湍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无规则性: 大气湍流运动没有明确的周期性或规律性,其运动模式会不断变化。

- 尺度范围广: 大气湍流可以出现在非常小的尺度(例如微观颗粒周围)到非常大的尺度(例如行星尺度)之间。

- 能量耗散: 大气湍流会使空气能量从大尺度逐渐转移到小尺度,并最终以热能形式耗散掉。

2.2 影响因素:多个因素会影响大气湍流的生成和发展,其中包括:- 空间和时间上的温度差异: 温度差异会导致空气密度不均匀,从而产生湍流运动。

大气光学湍流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大气光学湍流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级 [12]; 一 天
24
h
冬季
2
CH 的值略大于夏季的值,而在夜
晚时分,这种差距更为明显O 风速 Ve 一般也表现出较 强的昼夜变化特点,白天的风速略大于夜晚值,其峰 值主要出现在午后, 最小值则出现在日出前后时段O
2
对 冬 ~ 夏 季 的 CH 和 Vw 分 别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析 , 其 相 关 性 系 数 为 0.77 和 0.88, 这 表 明 海 边 大 气 光 学 湍 流 强
!0
arccos -
0
0
1-( / 0 )2 !! 0 其他
(8)
其中对于非相干成像系统,截止频率 0 =D/ 0
# 实验和计算结果
2
实验中 Cn 的测量采用自行研制的多波长激光闪 烁 仪 [10], 水 平 传 输 距 离 为 1 000 m, 光 路 高 度 约 5 m0
测 量 风 速 的 仪 器 为 加 拿 大 Campbell 公 司 的 CSAT3 超
(4)
Cn0 h 稳 定
而沿路径 L 的斜程横向相干长度 0 表示为:
(1) 探测器在地面,目标位于高度 H<向上搜索>
0=
2
1.46k sec
H
2
Cn <h>
H-h H
0
-3/5 5/3
dh
(5a)
(2) 探测器在高度 H,目标位于地面<向下搜索>
-3/5
H
5/3
!
0=
21.46k sec2Cn <h>
1 e
(6)
fit
式中: = 为函数拟合0 因此,湍流受限的分辨率为:
= turb 2 PSF=0.21 Reff !!!!!!!!!!!!!!!!!!!(7)

大气对红外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的研究

大气对红外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的研究
Ab t c : e t r e s i h i,S h t s h r R n a i n t f r d r d a i n i ie i be.Th o os i n o t s r t Th a g ti t e a r O t e a mo p e i a e u t o i r e a i t n vt l a n c o n a o s a e c mp io f - t a m o p e e i o pe n h o dt n o t s h r lo c a g d wi h t o oo ia o dt s s h r s c m l x a d t e c n io f mo p e e i as h n e t t e me e r lg c l n ion .Th a t ua e i a s h c i e p r c l t i a d mo e ue fa m o p e e h v i e e t t n a i o ifa e a it n i f r n i e an l c n lc ls o t s h r a e d f r n t u t a e on t n r r d r d a i n die e tt d p a e.T i a e o ・ o m h s p p rc n sd r t n a in a d s a t r g e e t h tt e a mo p e e p o u e .Th n f h t s h r r n miso h ti u ie s a e u t n c t i f c a h t s h r r d c d o e n t e i t e a mo p e e ta s s in t a s d e x t h h n e o h i h a d t e o l e di a c s o t e c a g ft e h g n h b i s n e .F n l a p y t e L qu t i a l p l h OW TRAN s f y, o t r o c lu a e t e a mo p er wa e t a c lt h t s h e

大气对红外成像系统的影响

大气对红外成像系统的影响
的 。实 验 室 定 标 距 离 与 野 外 实 际 观 测 距 离 之 间
外摄像 机来说 , 3 m一 5m 波段 是最常 用的波 # #
段之一 。锑 化铟 ( S ) 碲镉汞 ( g d e 都可 I b和 n H C T)
被制 成工作 于这 个 中红 外 ( MWI ) R 波段 的探 测 器。 图 1 如 所示,中红外波段横跨 着强水气 吸收 带 和强二氧化 碳吸收带 之 间的一个大 气窗 口。 在 3 m 一5 m 窗 口中, 4 至 4 3 m 附近 # # . 2 .# 4 存 在着很 强 的二氧 化碳 吸 收带 。虽然 这种 吸收 带很 窄, 但它对辐射度 测量具有 明显 的影响, 即 便距 离仅在 l m之 内,其影 响也 不可忽视 ,尤其 当 目标 的温度 接近地 面温度 时 , 4 5 m子 带 至 # 中的光子发射 率要 比 3至 4 m子 带 中的强许多 # 倍。 有些 中红外摄像 机具有 一些特殊 的 “ 顶帽” 冷滤光片, 这些滤 光片透射 3m一5 m的辐射, # # 但在 4 至 4 # . 2 . m处 却有一个 附加的 凹槽。对 于 4
气 的透 射 曲线变得 错综 复杂 ,其 中有 许多 由分 子 共振 产生 的窄 吸收带 。由于 比可见 光更 短 的 波长 ( 紫外 辐射) 会激发 空气 分子和原 子 中的 电 子跃迁 , 些辐射会被 大气吸 收,因此 ,人类的 这 视觉 只能在一个较 窄 的大 气窗 口中发 挥作 用。
经 验 ,因 为 在 肉眼 所 看 得 见 的 0 # 一07# 的 .m 4 .5 m
波段 内, 地球大气几 乎是 均匀透 明的。 这是 因为 大 气 中由普通分子形式 引起 的共振 吸收很 少 ( 可 见光 中的光子能量高于大 多数分子跃迁 能量) 。 红外辐射是分子的 “ 语言 ” 它与普通分子键 ( , 如

大气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影响

大气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影响

(co lo teet nc, e igIstt fT cn lg ,B in 0 0 1 Chn ) Sh o fOpo l r is B in ntue o eh oo y e ig 10 8 , ia co j i j Ab t a t As h ifa e p lrz t n ma i g y t m d tcs he a g t n d a k r u d a i t n S sr c : te n r r d o aia o i gn s se i ee t t tr e a b c g o n rd a o i
a s r to c e iin a d a rd a o i ifa e wa e a d b o p n o f ce t n p t a t n n n r d i h i i r vb n we e r mo ee a d ac lt d y sn d ld n c u ae b u i g l M ODTRAN s fwa e n s me y c l a o ph rc o d t n .Du t t e i fae a i t n c tee y o t r i o tpia t s ei c n i s m i o e o h n r d r d a o s atr d b r i
e p e so f t e d g e o o aia o s d d c d x r si n o e e f p lrz t n wa e u e .Th o g e e p e so , te r fe to o aia o h r i r u h t x r si n h e c n p lrz t n h l i i p o e t s n l e c d y h e a g t p y i a c a a trsi s r p ri i fu n e b t t r e S h sc l h rc it wa sm u ae . S c n l t e t o p e c e e c s i lt d e o dy, h a m sh r i

利用大气修正因子提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精度

利用大气修正因子提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精度

利用大气修正因子提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精度郭立红;郭汉洲;杨词银;李宁【摘要】提出了利用大气修正因子修正大气透过率来提高测量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精度的方法.建立了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模型,给出了基于大气修正因子的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方法.该方法将短距离大气透过率实测结果和MODT-RAN模拟计算的大气透过率之比定义为基础大气修正因子,然后依据长距离与短距离的不同数量关系得到增强大气修正因子,最后利用该因子对MODTRAN计算的长距离大气透过率进行修正并进行目标的辐射反演,从而获得目标辐射特性.对中波红外摄像机进行了定标,利用中波红外摄像机和面源黑体开展了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大气修正因子修正大气透过率的目标辐射测量方法得到的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精度在8%左右,高于传统的利用MODTRAN计算方法得到的20%的测量精度.得到的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较传统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目标辐射特性测量精度.【期刊名称】《光学精密工程》【年(卷),期】2016(024)008【总页数】7页(P1871-1877)【关键词】大气修正因子;大气透过率;红外摄像机;红外辐射特性测量;测量精度【作者】郭立红;郭汉洲;杨词银;李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32.2;TN215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测量可以提供目标辐射温度、辐射亮度、辐射强度和辐射谱特征等重要参数,从而为设备的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力分析提供依据,所以是设计、论证、武器系统研制的重要环节[1]。

无论是敌方目标的红外侦查和跟踪制导,还是我方目标的红外隐身和仿真,都需要目标红外辐射特性作为依据[2],因此,测量和研究目标红外辐射特性是一项既基础又重要的工作[3-4]。

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作者:孙孚等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24期摘要分析了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激光传输和激光通信的影响,提出了几种应对大气湍流效应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气湍流效应激光传输激光通信自由空间激光通信依靠激光在大气中的无线传输实现信息的传递。

自由空间的大气信道是随机多变的,它对激光传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大气衰减效应和大气湍流效应。

大气衰减效应是指因大气对激光的散射与吸收作用而导致的激光能量衰减;而大气湍流效应则是指大气的折射率因大气的湍流运动而发生随机起伏,进而导致激光的相位及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呈现为随机起伏的变化。

大气衰减效应对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而大气湍流效应则不然,由于它的强度和发生几率都是随机的,因而它对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的影响很大而且难以克服,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对于实际的大气而言,由于它始终处于随机的湍流运动状态之中,因此它的折射率也始终随空间和时间无规则地变化着。

而折射率的这种无规则变化将使在大气中传输的激光参量随机而变,进而严重影响光束的质量。

其表现为:光束弯曲漂移、光强闪烁、光束展宽等,这些影响被统称为大气的湍流效应。

1.1 光强闪烁大气折射率随机细小的变化将引起光束截面内强度的随机变化,简称光强闪烁。

事实上,当光束穿过大气湍流漩涡时,折射率的随机起伏将引起光波的波前畸变,致使接收端的相位随机改变。

当激光束的直径R大于湍流直径r时,光束内就将会包含多个湍流漩涡,而每个湍流漩涡又各自对激光光束形成独立的衍射和散射,从而导致光束截面内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随面起伏,忽强忽弱,这就是所谓的光强闪烁。

1.2 光束弯曲与漂移大气中传输的激光束,当其直径R小于湍流漩涡的直径r时,激光束便被包含在这个湍流漩涡内,此时湍流的影响主要是使光束的整体产生随机偏折。

体现在接收端,就是在接收端面上,光束的中心将围绕某个统计平均位置随机快速地跳动,此即光束漂移,在数值上可以用漂移量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的偏振特性及偏振辐射大气传输进行研究 。 首先采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对反射辐射偏振特性进行 根据表达式模拟了目标的物理特征对反射偏振特性 了分析, 推导出了反射辐射偏振度的一般表达式 。 随后利用 MODTRAN 软件在典型大气条件下对红外波段的大气吸收以及程辐射进行了建模 的影响 。 和计算 。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目标的红外辐射进行散射, 场景的偏振度随传输距离衰减 。对目标反射 辐射偏振特性的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 考虑大气对偏振辐射传输的影 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和准确 。
收 稿 日 期 : 2011-06-11 ;
修 订 日 期 : 2011-07-12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61077077) ; 国 家 部 委 预 研 基 金 ( 9140A01060110BQ0108 ) 作 者 简 介 : 邹 晓 风 (1987-) , 男 , 硕 士 生 , 主 要 从 事 红 外 偏 振 成 像 及 图 像 处 理 方 面 的 研 究 。 Email:zxiaofeng1987@ 导 师 简 介 : 王 霞 (1972-) , 女 , 副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 博 士 , 主 要 从 事 光 电 检 测 、 光 谱 分 析 、 微 光 与 红 外 成 像 方 面 的 研 究 。
姨Q
2
+U
2
I
(2)
光波偏振态的传输特性用穆勒矩阵 M 来描述。 穆 勒 矩 阵 是 一 个 4×4 矩 阵 , 表 示 物 质 对 不 同 偏 振 方 向 的 透 射/反 射 特 性 , 由 物 质 的 特 性 决 定 , 全 面 记 录 光学介质对入射光偏振度的影响。
1.2 粗 糙 表 面 反 射 辐 射 偏 振 特 性
Gabriel Stokes 于 1852 年 开 发 的 用 于 描 述 非 相 干 光
偏 振 状 态 的 四 元 素 向 量 [4] , 如 公 式 (1) 所 示 , 用 I 、 Q 、
U 、 V 表 示 Stokes 矢 量 的 四 个 元 素 。 对 于 确 定 量 的 入
射 的 非 相 干 辐 射 ,I 表 示 成 像 系 统 接 收 的 总 辐 射 强 度 ;Q 表 示 水 平 和 垂 直 偏 振 方 向 的 辐 射 强 度 之 差 ;U 表 示 对 角 线 方 向 的 辐 射 强 度 之 差 ;V 表 示 左 、 右 旋 圆
偏振光强度之差。
polarization transmission;
atmospheric effects;
0 引 言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是利用目标和背景的红外偏 振特性来获取场景 的 信 息 ,可 以 抑 制 复 杂 背 景 信 号 , 将杂乱环境下的目标提取出来 [1] 。 场 景的红外辐射偏 振特性及传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不同物体或 者同一物体的不同 状态(例如:物体含水量、构成材 料 的 理 化 特 征 、 表 面 粗 糙 度 、 物 体 折 射 率 [2-3] 等 ) 可 能 会有不同的 偏振状 态 ,且 与 波 长 有 密 切 关 系 ,形 成 偏 振光谱; 同时, 在不同的大气环境条件及探测距离 下,大气对红外偏振辐射的吸收 、散射、辐射叠 加 等 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目 前 , 偏 振 双 向 反 射 分 布 函 数 (pBRDF) 是 对 粗 糙表面反射偏振特性研究的典型模型之一, 其基于 微面元理论描述某个方向的入射辐射经目标表面反 射 、在 目 标 表 面 上 半 球 空 间 偏 振 辐 射 分 布 状 况 。 经 目 标反射 / 辐射的偏振辐射 , 需经场景和探测器之间的大 气作用过程后被探测器接收 。 文中基于 Priest - Germer 模 型 [4] 研 究 了 目 标 反 射 辐 射 偏 振 特 性 , 分 析 了 其 影 响 因 素 。 并 利 用 MODTRAN 软 件 对 来 自 目 标 的 偏 振 辐射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模拟了偏振辐 射随距离传输的关系。
306
红外与激光工程
第 41 卷
射 到 目 标 表 面 的 辐 照 度 dE i ( θi , 准 i ) 之 比 , 即 :
面反射辐射偏振度为:
ρ ( θi , 准i , θr , 准r , λ )= dLr( θi , θr , △准 , λ ) dE i ( θi , 准 i , λ )
(3)
图 1 BRDF 几 何 关 系 图
Fig.1 Geometrical illustration of BRDF
BRDF 定 义 为 : 经 过 目 标 表 面 反 射 沿 着 ( θr , 准r) 方
向 出 射 的 辐 亮 度 dL r ( θi , 准 r , △ 准 ) 与 沿 着 ( θi , 准 i ) 方 向 入
1.1 偏 振 信 息 的 Stokes 矢 量 表 示
在分析粗糙表面反射辐射偏振特性之前, 首先 对偏振辐射的表示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用于描述偏 振 信 息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斯 托 克 斯 矢 量 (Stokes Vector) 和 琼 斯 矢 量 (Jones Vector) 。 Stokes 矢 量 是 George
分别表示右旋和左旋圆偏振光的光强。 在实际应用 中 ,圆 偏 振 分 量 通 常 很 小 ,相 对 于 仪 器 的 误 差 来 说 可 以 忽 略 , 故 通 常 假 定 V =0 , 从 而 得 到 线 偏 振 度 DoLP(Degree of Linear Polarization) :
DoLP =
DoP =
s
姨( f
s
10 s
) +( f 20 )
d
2
s
2
(6)
式 中 : △准 = 准r - 准i 为 入 射 面 和 反 射 面 的 相 对 方 位 角 ; λ 为 入 射 辐 射 的 波 长 。 BRDF 表 征 了 目 标 表 面 对 辐 射 的反射传输特性。 反射辐射量与入射、 接收几何角 度 、辐 射 的 光 谱 特 性 及 表 面 的 物 理 特 性 等 因 素 有 关 。 为 了 表 征 目 标 反 射 辐 射 的 偏 振 特 性 , 在 BRDF 中加入了偏振元素。 一般认为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 数包括偏振的镜面反射成分 f s 和非偏振的漫反射 f d 成 分 两 部 分 , 即 [4] :
双 向 反 射 分 布 函 数 (BRDF) 是 用 来 对 粗 糙 表 面 散 射特性进行建模研究的一种常用函数 。 BRDF 的几何 参数如图 1 所示 , 表面法向 为 z 。 其 中 ,θ 、准 分 别 代 表 天顶角和方位角 , 下 标 i 、r 分 别 代 表 入射和反射 。
1 目标反射辐射偏振特性
Email:angelniuniu@
第2期
邹 晓 风 等 :大 气 对 红 外 偏 振 成 像 系 统 的 影 响
305
results more reasonable and accurate. Key words: infrared polarization imaging; simulation calculation
Zou Xiaofeng, Wang Xia, Jin Weiqi, Chen Weili, Chen Zhenyue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s the infrared polarization imaging system detects the target and background radiation's intensity in a specific direction of polarization, it's necessary to study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objects and polarized radiation propagation in the atmosphere. Firstly, bi - directional reflectiv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the reflection radiation by objects and a general expression of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was deduced. Through the expression, the reflection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influenced by the target ′ 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simulated. Secondly, the atmospher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path radiation in infrared waveband were modeled and calculated by using MODTRAN software in some typic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Due to the infrared radiation scattered by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of the scene was attenua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bout the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objects ′ reflection radi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measured data well, which means that the theory is correct and robust. Considering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polarization radiation makes calcula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