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本留取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一目的1、确保血标本样本培养的准确性。

2、采集血标本做细菌培养。

二用物准备一次性换药弯盘、碘酊、75%酒精、血培养瓶2套、10ml注射器2支、止血带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洗手、戴口罩。

2、消毒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后使用。

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面划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30S穿刺采血。

消毒方法75%酒精消毒---碘酊消毒---75%酒精消毒待干。

3、采集部位外周静脉血、中心静脉血。

4、外周血标本采集参照护理部静脉血采集法。

5、中心静脉血标本采集遵循以上消毒方法对导管的肝素帽或输液接头进行消毒然后用10ml射器回抽导管5ml后弃掉然后用10ml注射器采集血样标本后立即注入血培养瓶内。

再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管腔内的残留血后给予封管液3ml进行封管封管后夹闭导管或继续输液治疗。

6、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更换针头先注入厌氧瓶、绕后注入需氧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同时采集标本间隔时间小于5分钟。

7、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小时。

四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畅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3、采血时机发热高峰1小时内或开始时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

4、采血次数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不同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才能确定时病原菌。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2ml。

6、运送要求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之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血液培养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是血液细菌培养成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常有护士或医生完成,所以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由于不了解问题所在,引发的主要后果是血培养阳性率下降,这也是目前国内血培养阳性率低的主要原因。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标本采集

血培养标本采集

血培养标本采集在临床医学中,血培养标本采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操作,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

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所需材料:血培养瓶、采血针、无菌消毒棉球、无菌手套等。

2.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重要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对应。

3.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二、采集步骤1.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戴上无菌手套,确保采集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同时,注意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清洁。

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常采用质感好、容易握持的静脉作为采血部位,如患者的前臂外侧静脉。

3.皮肤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和碘酒,根据患者对消毒剂的过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4.穿刺采血:医务人员用无菌针头在经消毒处理的静脉部位插入静脉,待血液自由流出时开始采集。

5.采集血培养标本:将血培养瓶插入静脉针头上的连接器上,打开瓶盖,让血液自由流入瓶中。

一般情况下,每瓶血培养标本所需血量为8-10ml。

6.采血完成后,轻轻拧紧瓶盖,拔出连接器,用无菌棉球轻压在采血点上,帮助止血。

三、注意事项1.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2.插针时注意技巧:确保针头成功插入静脉并定位准确,避免因插针错误而导致血液外溢或组织损伤。

3.血液采集量的控制:不同的血培养瓶需要不同的血液量,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

4.采血时间和频率:最佳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通常是在患者发热的早晨,此时细菌浓度较高,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同时,根据医生的嘱托,可适当增加血培养的采集频率。

5.采集后标本的处理:采集完成后,将血培养瓶标注患者信息,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验。

细菌标本采集规范

细菌标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的规范化要求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

为此,我们提出初步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血液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1.采集方法:静脉采血,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

采血时间以及血培养份数: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用药前24小时内采集2~3次血液标本,可使细菌检出率高达99%.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

5~1小时采血,亦可在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血液标本。

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疑急性发热性菌血症、败血症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在24小时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液标本培养.(2)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培养,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采集两份血标本培养。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先采集2~3份血标本,抽血间隔60 min,24~36小时后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血标本进行培养。

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可能会遗漏阳性结果。

(4)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5)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3。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

疑为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

简述留取血培养标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简述留取血培养标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方法1.1 选取适当的采血管:在留取血培养标本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采血管,通常使用含有抗凝剂的血管,如EDTA管或肝素管。

1.2 消毒皮肤:接下来要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外部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碘酒或氯己定等。

1.3 抽取血样: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具,将血样采集到抗凝管内,通常要留取足够的血样做血培养检验。

1.4 标注标本信息: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后,务必要在标本管上标注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尊称、性莂、芳龄、病区、科室等。

2. 注意事项2.1 避免空气污染:在留取血培养标本时,要尽量避免空气污染,避免将外部空气中的细菌带入血样中,尤其在离心和接种血培养时更要注意。

2.2 注意采血技巧:采血人员要有一定的采血技巧,避免在采血过程中对患者造成过多疼痛,也要避免对血样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3 避免过度摇晃:在留取血培养标本后,要避免过度摇晃标本管,以免破坏细菌的生长和培养。

轻轻摇匀即可。

2.4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在进行血培养前,要根据临床情况和病原体的猜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青霉素富养基或厌氧培养基等。

3. 丰富的续写和扩展内容3.1 血培养标本处理血培养标本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采集完血样后,需要将标本尽快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

在送检前,要确保标本的密封性,避免血样泄漏或被外部污染。

要根据医学实验室的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标本的处理和运送,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2 血培养标本的保存对于血培养标本的保存,要避免高温、阳光直射、冷冻等不利因素。

通常建议在室温下保存,但也要避免放置在过于潮湿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保持标本的原有状态,确保在送检前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发生改变。

3.3 血培养标本的接种在进行血培养时,需要根据医学实验室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标本的接种。

通常情况下,要使用专门的接种环境和设备,如无菌培养皿、接种环、无菌移液器等。

接种时要正确添加培养基,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添加,同时要确保标本的均匀分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
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如下:
1. 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
用10ml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

采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先注5ml于厌氧培养瓶,并注意避免注入空气,后注其它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3.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发热时应该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以帮助区分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固有菌群污染。

4. 采血次数和血量: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
确定是病原菌。

疑为心内膜炎时,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酌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次采血或动脉采血进行培养。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5.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勿放冰箱。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将处理好的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同时,需要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准备合适的吸氧瓶和厌氧瓶。
3、以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应在下次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4、血标本注入厌氧菌培养瓶时,注意勿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注入瓶内。
5、2次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1小时。
6、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培养时,每次至少采集I2套血培养,其中一套独立从外周静脉采血,另外一套则从导管采集。两套血培养采集时间必须接近(5min),并做标记。
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
核对医嘱及化验单、明确标本项目、标本目的、注意事项↓来自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
核对、解释、评估

将血培养瓶打开,瓶口用75﹪消毒并待干

以无菌技术采集血标本,使用0.5%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消毒范围5×5cm并待干
再次核对无误后抽取8-10ml血注入血培养瓶,迅速轻摇,混合均匀,再次消毒瓶口粘上瓶口贴

正确粘贴条形码,并在血培养瓶上注明病人信息,采血部位和时间,及时送检

整理用物记录

备注: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取血法:取1只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备用,另备2只注射器。取下肝素帽,连接一支空注射器,抽取5ml血弃去。如正在输液中,应停止输液20s。再抽取5ml血液弃去。另接一支注射器抽取足量血标本,然后以生理盐水20ml用注射器以脉冲式冲洗导管。消毒导管接口,清除导管血迹。连接肝素帽或三通管(或正压接头),如有静脉输液可打开输液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