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治
医生“六不治”所反映的种种“意味”

医生“六不治”所反映的种种“意味”当下,医患关系高度紧张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产生的医患纠纷不断。
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往往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
如果说治疗效果只与医术好坏有关还好办,困难就在于治疗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说患者的配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早早就观察到了齐桓公身患疾病,并多次提示,但齐桓公自我感觉良好,置之不理,甚至还认为扁鹊贪图名利。
所以,《史记》在这段记载后,提出了“病有六不治”的观点,意为六种情况下医生是无能无力的。
这六种情况分别是:其一“骄恣不论于理”,所谓“骄恣”指自高自大,不相信医生,唯我独尊,没有办法讲道理;其二“轻身重财”,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健康;其三“衣食不能适”,指对服饰、饮食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其四是“阴阳并,脏气不定”,指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其五是“形羸不能服药”,指某些身体极度羸弱,无法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其六是“信巫不信医”,只相信鬼神巫术,不信任医生。
虽说医者仁心,不能见死不救,但是不论怎样,“六不治”的原则确实反映了医疗的复杂与精微,也在不经意间道出了医家的不易与辛酸。
其实,就医疗过程中各种医生难以把握的因素而言,其中涉及患者的颇多,古时候如此,现今社会更是如此。
如今广为诟病的“过度医疗”,难道医生仅仅是为了创收吗?更多的还是自我保护而已!面对高难度手术,许多医生不愿意做,难道仅仅是因为技术难题或成功概率小吗?更多的还是因为担心手术失败,患者讹上自己或是医院。
从古代的“六不治”到如今的“过度医疗”,如果从医生的层面来看,多少带着一些自保的无奈意味。
但从患者的层面看,这些准则又何尝不是医生对患者的谆谆告诫呢?医患本不应对立,疾病才应是两者共同的敌人!。
从《老中医》说说“六不治”

家庭医药 2019.0660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40集电视连续剧《老中医》在央视热播,再度引发国人对中医的关注和热情。
本剧讲述了解放前常州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闯荡上海滩,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演绎出一部近代中医的传奇。
编剧高满堂介绍,剧中所涉60余付药方全部在中医典籍中有所记载,也就是说,其真实性的成分很大。
据中医孟河医派第五代传人佟鑫海教授介绍,剧中的主人公翁泉海是以中医孟河派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费伯雄、丁甘仁、颜正华为原型塑造的。
国医大师颜正华如今健在,年近百岁,是全国广积德连锁中医馆创始人。
他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14岁步入岐黄,20岁开始悬壶应诊,27岁考中县里的中医状元,如今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身兼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诸多要职。
医者,仁人之术也,但剧中却提到中医有“六不治”之说,那么,这“六不治”是指哪6种情况呢?佟鑫海教授结合电视剧《老中医》,为我们讲述了何为中医的“六不治”。
一是骄横跋扈、依仗权势、蛮不讲理者不能治之人们熟知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蔡桓公不听扁鹊的,终于病入膏肓。
剧中乔大川找翁泉海诊病,翁泉海说,中医讲究因时施治、因地施治、因人施治,并不保证能治愈所有的疾病。
乔大川说翁泉海无非想谋利,有意拖延,这是一种不信任、且无理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也确有患者自有主意,跟他讲道理以及怎么做,他就偏偏不听,有点类似蔡桓公。
所以,患者应做到明事理,相信大夫,切不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从《老中医》说说“六不治”□谭敦民二是吝啬抠门、视财如命者难以治之剧中翁泉海嘱一患者去诚聚堂,买一味难得的中药——龙涎香。
患者来到诚聚堂,被门外的小贩拦住,图便宜的他买了小贩的假药。
因治疗无效,患者找翁泉海索要诊费和药费,翁泉海确认自己的医术没问题,拒绝其无理要求。
为查明事情原委,他特意来到患者家中,发现他购买的中药里并没有龙涎香,这时,患者才知道上了当。
医有六不治,扁鹊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细细看来,这段文字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扁鹊“六不治”,高度概括了古人对医、医患关系、疾病的认识。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疾病的变化及其微妙、复杂,又多让人不测,古人对疾病也有畏惧之心,这正是百姓所疾苦的;医之所病,病道少,医者所疾苦的是医道不够,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
所以做医生越久了,越是感觉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做事看病也越是谨慎,在用药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用针上,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医者当不断内求,时时反省,老先生曾经说:不是我们医生在看病,是病人在教我们看病,病人的每一个言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象都在提示着我们应该怎样顺势用药。
老先生临床几十年,治病无数,仔细回味这话,不得不让人佩服。
中国的学问是内求的学问,曾子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是外求的,归根到底,以文会友的目的又是以友辅仁,仁是最本真的,因为有“仁”,人才会有生发之机,才会破壳而出,终成参天大树。
说到“六不治”,扁鹊把心理、习性、疾病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提示医生面对具备这六种情况之一的的病人要千万小心,另一方面也是对病人的警告。
骄恣不论于理,古来就有,很多人自以为是,对医生有偏见,就如齐桓公。
而今,面对中西医之争,很多人排斥国学,藐视中医,盲从所谓的“科学”,这样的人乃是“六不治”之首,医生面对这种病人,千万小心。
轻身重财,当一个人把身体作为换取金钱的资本,不怜惜自己的身体,光靠医生,这怎么行?衣食不能适,饮食起居无规律是健康的大敌,不遵守自然的规律的作息也是疾病的本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每个人的身体是疾病最好的医生,身体有强的自愈能力,自己是主,医生是客,医生是对疾病的痊愈起一个辅助作用,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的依赖医生,病怎么能好?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医六不治!

(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医六不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医六不治!史记中关于中医医生六不治之记载!(类似医者声明)!百科思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第一次看到“六不治”的文字,断章取义,理解成医者对骄恣、贪财、任性、危重、羸弱、迷信这六种人不接受,不给治。
看了全文才知道,“医之所病,病道少”,是这几种病人令医生束手无策,“重难治也”。
这几年在营养工作中,也有许多共鸣。
人们往往将患病归咎于“不幸”,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提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因素占7%,自我保健占60%。
也就是说,除了来自遗传的15%自己无法选择,属于被动因素外,其他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因素都是大人群共同的环境,而且自己更可以直接把握“自我保健”的60%,那么,患病究竟是由于“不幸”还是某些“不对”呢?再返回来看神医扁鹊的“六不治”,不觉又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这“六不治”中,“阴阳并,脏气不定”是为病入膏肓,“形赢不能服药”是为极度虚弱,二者是真正的“不治之症”;而另外四种只是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为何与这两种危重病情并列为“不治”呢?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凡事有果必有因,观念→行为→结果。
换句话说,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必将导致不治的结果,而其本身也就等同于“不治之症”了。
其一,骄恣不论于理,即骄傲自大,不听别人讲道理的人。
扁鹊觐见蔡桓公三次,桓侯之病由腠理而至肌肤、肠胃,对扁鹊的提醒总是不悦,说扁鹊“以治不病以为功”,又说扁鹊贪诊金,以己之心度君之腹,自以为精明,终至病入骨髓,不治而死。
今天,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自以为是,对别人的忠告充耳不闻,甚至以恶度人,拒之千里,最终受损而不自知。
“六不治”

中医全息“六不治”中医“六不治”来源于扁鹊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在中医经典中,“治”或“不治”,出现的频率颇高。
仅《黄帝内经》中“不治”或“死不治”就有67处,但它们的意思并不是“不给治”或“不要治”,而是“不好治”。
而扁鹊的“六不治”原则与中医全息的“八大标准,九大心态”正相吻合。
一、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意思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凡事认为自己是对别人是错这样的人医生不好给他治病。
而中医全息认为做不到“人变标准”与“反思心态“的肾病患者很难获得好的疗效,正与扁鹊的”一不治“相吻合。
二、轻身重财,二不治也;意思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从来不知道爱惜,只是追求外在事物(钱财、名利、前程、健康、生命……),医生不好给他治病。
而中医全息认为做不到“放下心态”与“休息标准“的肾病患者很难获得好的疗效,肾病患者朋友应当把心中挂念的事情统统都要放下,放下名利、放下对生命的渴望、放下一切,戒除贪念,保证休息规律,只有轻装上阵我们才能速战速决拿到成果。
三、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意思就是,让你怎么穿衣,让你怎么吃东西,你都不肯听,你不愿意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那就没办法。
而中医全息认为做不到“饮食标准”的肾病患者很难获得好的疗效,肾病患者在接受肾病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在主管大夫及中医全息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下合理调理饮食。
四、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意思就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就不好治了。
这与五个条件当中病变破坏的肾脏是否还具备完全治愈的条件这第一条件相符,已经坏死的肾单位不可逆转,中医全息是在阻止病变部位继续扩大的基础上治疗的。
五、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意思就是,如果病人身体非常弱,连汤药都服不进去了,也没法治了。
要想不让病情出现无法治疗的局面,就要执行好“八大心态,九大标准”,让病情超好的方向发展。
六、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意思就是,只相信巫师、偏方,不相信医生,科学的治疗方法,也没法治。
六种中医不治的病人

第六就是“信巫不信医”。
现在来说,就是只信西医不信中医,或只 信中医不信西医,或只信气功师不信医生, 等待。既固执又偏执,而唯独不相信自己, 不相信治疗疾病的根本力量源于自身的元 气和自愈能力。这种人把如此宝贵的生命 完全依托于他人手,任人摆布,从不反省 自己得病的根由。事实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形羸是特别瘦弱,身体已经瘦弱到极点了, 连药都喝不下去了,这是第五种不治的人。 其实古代对这种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神 奇的灸法。关于这种方法,有一本书记载 得比较详细,叫做《扁鹊心书》。实际上 灸法在古代既是一种强身健体方法,也是 救命法,但如果你把元气耗光了,神仙也 救不了你人。
六种中医不治的病人
在《史记·扁鹊传》中提到“六不治”,就 是有六种不治的病,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这六 种病人无法改变。
第一种是“骄恣不论与理,一不治也”。什么意 思?就是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 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 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我执”特别 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一听说看病还得花钱,就不看了,这种人 也没办法治。现在有些人特别奇怪,有的 人没病却偏偏要吃药,天天维生素大把大 把地吃;有的人是有病偏不吃药,要钱不 要命,这是第二种不治的人。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这就是之前说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 的人,医生对这种人也基本放弃。比如说 我们在对病人提要求的时候,让他几点睡 觉,他都说做不到;不让他吃什么,他说 也做不到。这种人不遵医嘱,也没法治。
然后是第四种人:“阴阳并,脏气 不定。”
就是阴阳气血和脏腑气脉都已经飘忽不定了。中 医认为当病人出现“七怪脉”时,就是病人已经 有病危的相了,一般的医生也不给他治。古代的 医生要论“把脉”,并且一定要学会把七怪脉和 死脉。当出现这种现象时,一般的医生都会明哲 保身,说“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不能给你治 病了,我给你点钱,你就爱吃什么吃什么吧!” 古代人只要一听到这话,就明白了。
扁鹊留下的“六不治”原则

扁鹊留下的“六不治”原则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记载了扁鹊神奇的医术。
他医治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巧医虢太子“尸厥症”,准确判断齐桓侯的病症。
司马迁在最开始介绍扁鹊的时候,让他的医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者主义色彩。
扁鹊,是勃海郡人,姓名秦越人,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经过,扁鹊独自认为他是奇特的人,经常恭谨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
来往十多年,长桑君终于叫扁鹊独自来坐,悄悄地告诉他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
”意思是,“我有秘方,我年老了,想传给你,你不要泄露出去!”扁鹊说:“恭敬照办。
”于是拿出他怀中的药给扁鹊:“用没有落地的露水喝下这药,三十天以后就能洞察一切事物了”。
就把他的秘方都拿出来交给扁鹊,忽然之间长桑君不见了。
我们不必去探究长桑君这个人物真实性,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判断扁鹊一定是有老师指导的,第二扁鹊是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第三他绝顶聪明。
都说医者仁心,扁鹊在司马迁笔下就是具有菩萨心肠的医生。
他做过儿科医生,妇科医生给老年人看过病。
他总结的经验,尤其让我们深思,他说有六种病不能治:“骄恣不论于理,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第一骄横放纵,不讲道理;轻视身体而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脏腑精气不调和,是四不治;身体羸弱不能服药,是五不治;相信巫术而不信医术,是六不治”。
通过这几条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扁鹊是蔑视权贵的,提倡人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方式。
其次注重通过饮食和衣着的养生。
还有心平气和,怡情养性达到阴阳协调,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同时相信科学的医术,而不是靠巫术去治病。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知道医技不如扁鹊,派人杀了扁鹊。
扁鹊因为人小人嫉妒被杀害。
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医学史上的一个遗憾。
古时华佗治病“六不治”还需加今“六不治”

古时华佗治病“六不治”还需加今“六不治”
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李沛金
据2000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神医扁鹊“病有六不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推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文记载: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对以上华佗“六不治”虽有些不一定苟同,如“轻身重财,二不治也”,本人对家境困难,心地善良的患者,就是没有钱也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救治。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再增加六种情况不能治疗的:
1、凡在治病过程中,阴错阳差出现人力不可控的“阻碍治疗怪事”的患者,不可治也!
2、凡在治病过程中,不尊医嘱,自以为是、任意妄为的患者,不可治也!
3、凡将自己视为世间主宰,无基本精神信仰的患者,最好不治!
4、凡不忠不孝、好整人害人之事的患者,最好不治!
5、凡屠宰牲畜、残害生灵而无忏悔之心的患者,最好不治!
6、凡面布横肉、眼露凶光、心狠手毒的患者,最好不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六不治”与“十不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讲究阴阳平衡、重视天人合一,是真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扁鹊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六不治”
至今影响深远。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不过是正、邪斗争的具体表现。
致病因素是必要条件,患者个人的先、后天因素也是决定条件。
因此,患病以后,中医提倡清心寡欲,主动调整生活节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比如患者服药期一定注意好:多休,少郁,不感染;早睡早起,饮食规律等。
但是,这些情况不大可能依靠医生单方面医术来解决,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甚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很多患者治疗期间,亲人不亲或被视若累赘都不利患
者恢复。
中医认为,在医、患关系中,患者自身是内因、医疗手段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歧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地位。
如果病人对康复缺乏主动,或拒绝治疗,或不遵医嘱,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医生,就属于本末倒置。
传统中医认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主导因素在于患者,医家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外在因素而已,所以如果患者对健康和疾病存在错误认识和误区,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无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
所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后提到,扁鹊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的,古代中医也有“十不治”的病人,实际也就是对病患者提出要求,要配合医家的治疗、符合正确的健康理念,否则被列入中医十不治的黑名单,那就算神医在世也不可能治愈的了。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
人们所患的疾病太多,病情复杂,终有不治者,而医生殚思竭虑的是医法太少,其“六不治”值得今人借鉴、学习,本段历代析译很多,不敢乱翻译,从字
里表面解释为:
一、骄傲任性、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人为不能治愈的表现。
望求医者好自为之。
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舍命不舍财,不注重养生的人病更难治。
今人更应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虽服药而难愈,应遵医嘱调养疾病。
四、病深不早求医、五脏功能失调,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为难治之疾,一时难愈。
五、身体极度虚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也为沉疴痼疾,难以急速求救,不得勉强求之。
六、信奉鬼神、巫术不信医学的人不治。
此乃古人扁鹊认为六种不能治愈的表现。
《郭玉传》里也讲过医生有“四难”,很符合现代中医的现状,第一难是病人“自用意不任臣”,就是他往往自己有一套思维观念,不相信别人,西医、中医和偏方一起上,即使碰到真正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要钱不要命;第三难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
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多运动、多静养、好好服药,他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办法治疗。
归纳扁鹊的“六不治”和中医的“十不治”,大致有三类患者属于不可治疗的,主要包括:
1、思想抵触、或者有病乱投医,缺乏对医家的尊重
扁鹊“六不治”中有三种属于这个范围即:“骄恣不论于理、形羸不能服药和信巫不信医”。
比如当扁鹊第一次看见齐桓公时,说齐桓公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
但齐桓公很多疑,认为扁鹊很缺德,只是想挣他的钱。
医生好心告诉他,他还误解医生,像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他治疗;
另外如果病人身体特别弱,连汤药也服不进去,就没法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闭目静坐,再结合上灸法,还是可以缓解痛苦的;至于“信巫不信医”在现在来说,就是只信中医不信西医,或者只信西医不信中医,其实,只要你看医生能不能把医理讲得很透彻,或者看疗效如何,就可以自行判断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的十不治也有三种:“听信巫师祷赛,广行杀戮”、“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和“多服汤药而涤荡肠胃,元气渐耗”。
“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这个道理今天大家基本都能认可了,但今人狂吃大补的山珍海味,鹿肉、蛇肉等等却往往会虚不受补,反倒上火,则是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
“讳疾忌医”即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者是今天相信这个医生,明天又相信另一个医生,这对治疗是很不利的。
其实这种人是急功近利,他总是希望有个医生用一两副药就能马上把他的症状消除。
但是人得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是“积劳成疾”,是有时间跨度的。
如果他看了一个医生,吃了一两副药,没解决,就马上换医生,这对治疗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多服汤药”往往是源于患者的不明医理,他今天听来一个方子,就开始用这个方子,喝了几天药之后,又听来另一个方子,赶紧换着喝,没考虑到这些药是否真的对自己的身体有益,而乱吃药只会造成元气渐耗。
2、饮食起居无节、纵欲无度,不知道爱惜保养自身
扁鹊对“轻身重财和衣食不能适”也是不治的,“轻身重财”一方面是说人心疼钱,宁死不看病;另一方面,则是说有些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储蓄了金钱透支了健康,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就是因为透支太多,元气都没了,神仙也救不了。
像这种对自己的身体从来就不知道爱惜,只是追求外在事物的人,统统都属于不能治疗的范畴。
“衣食不能适”是指吃饭、喝酒不懂得节制,明明有病但工作需要仍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所以男性得肝病、肾虚的特别多,这种不肯听医生的建议,不愿意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也是没办法治疗的。
中医的十不治则包括“纵欲恬淫不自珍重”和“寝兴不适,饮食无度”。
即人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道爱自己的身体,这种人不能治;“寝兴不适”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不该睡觉的时候总睡,“饮食无度”则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该吃饭的吃饭总在吃,违反规律的事,自然对身体不好。
其实现在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现代病有几大原因:第一,膳食不合理;第二,运动过少;第三,压力大,《黄帝内经》里谈到了天地万物,在讲天地万物一个总体的规律,它并没有过多地提到药的问题,也不是在讲一个单纯的生病治疗的道理,它是告诉大家,如果能够去掉或减少自己的欲望,“因天之序”好好生活,人就会不生病,所以《黄帝内经》实际上讲的是如何不生病的道理,它的前提不是建立在如
何治病上,而是建立在如何不生病上。
3、情志拘苦、怨天尤人,而造成的气不舒、藏气不定
中医对病人情绪上的不配合则有五种不治的情况,可见情志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和“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
假如某个人整天郁闷难受,总是不开心,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已经灰心丧气,没有一点情趣爱好和生存的乐趣,医生也没法给他看病。
还有就是总在抱怨,永远觉得天底下的人都对不起他,这种人会广生烦恼,而烦恼不去,病就不会好,所以人要有正确地健康人生观。
典型的杞人忧天的人也往往无法治疗,比如一些老人一天到晚瞎操心,明明知道儿女不会听自己的,还没完没了地管,儿女不听话他们就生气,就会得病。
“室人”就是屋里人,指妻子,女人如果一天到晚在屋子里唠唠叨叨,丈夫回到家,也没个清静之所,即使丈夫自己想快点把病养好,也办不到,而且对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没有好处。
“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这种人就叫不通透的人,就是一天到晚想着自己如果死了怎么办,恨不得天天吃点长生不老药,天天要和家里人说“我舍不得你们,我不能死…”,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每天在这样一种怕死的心态和氛围下,健康是不会好的。
扁鹊对“阴阳并藏气不定”是不治的,也与人的情志不遂而气不舒有关,所谓阴阳在人体里边指的是气血,如果人的情志不遂往往会造成气血错乱,神魂意魄志受到干扰,藏气就不再定了,这种情况下医生也没法医治。
扁鹊的“六不治”和中医的“十不治”实际上都是想让大家在医患关系方面处理得更好一些,患者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求医态度,明辨是非、尊重医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