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1.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字词解析。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这里是西北边陲的一个重要地标。
- “长云”:层层浓云。
这云啊,就像一块大布,把雪山都给遮暗了呢。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一座孤零零的城,这城在那遥远的地方,显得特别孤单。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从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感觉距离好远好远啊。
- “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就是那漫天的黄沙,在这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啊,战士们打了好多好多仗。
“百战”可不是真的一百次战斗,就是说战斗很多很多啦。
“穿金甲”,这铠甲都被磨穿了,可见战斗有多激烈,战士们有多辛苦。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这决心可真是大得很呢!3. 赏析。
-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苍凉的西北边疆的画面。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的云又浓又长,把雪山都遮暗了,一座孤城在那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画面里有湖、有云、有雪山、有孤城、有关口,空间感特别强,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又艰苦的边疆。
-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更厉害了。
前面描绘了那么艰苦的环境,这两句呢就直接写战士们的决心。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铠甲都磨穿了,但是他们不怕,就想着一定要打败敌人才能回家。
这种决心就像一把火,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遇到了超级难的关卡,但是我们就是不服输,一定要通关才罢休。
1.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字词解析。
-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是虚数,形容黄河很长很长。
黄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那气势可壮观了。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字词解析。
1. 大漠。
- 就是广大无边的沙漠。
想象一下,那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沙地,沙子像雪一样白。
这里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很宏大、很空旷的场景。
2. 燕山。
- 是一座山的名字。
在这个地方,月亮弯弯的像钩子一样。
这个画面感很强啊,沙漠的白和月亮的弯,一静一动,很有韵味。
3. 金络脑。
- 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马笼头,一般是用黄金装饰的。
诗人说什么时候才能给马戴上这样漂亮又贵重的笼头呢?这其实是一种借物抒情的手法。
三、诗句赏析。
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这两句诗写得超级有画面感。
诗人就像一个大画家,用他的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沙漠月夜图。
你看啊,那沙漠里的沙子白得像雪一样,这得多壮观啊。
燕山的月亮弯弯的像钩子,这个比喻很形象,一下子就把月亮的形状描绘出来了。
这两句诗不光是写景,还营造出一种很苍凉、很孤寂的氛围。
就好像那匹马在这样的环境里,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这匹马心里肯定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那漂亮的金络脑,然后在清爽的秋天里尽情奔跑呢?这里诗人其实是在借马表达自己的愿望。
他就像这匹马一样,渴望得到重用,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大展身手。
就好比我们自己,有一身的本事,也希望有个好机会能发挥出来,不然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心里可不得劲儿了。
一、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字词解析。
1. 千锤万凿。
- 这是说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要经过很多次的敲打和挖掘才能从深山里弄出来。
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可能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很费力气。
2. 烈火焚烧。
- 石灰石开采出来后,还要经过高温的烧制。
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啊,但是诗人说它就像很平常的事情一样。
这里的石灰石就像一个坚强的小战士,面对烈火一点都不害怕。
3. 清白。
- 这里的“清白”有两层意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PPT

下半部分要写平稳、 端正,“ ”不要 多写一横。
3.观察本课会写字,把它们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每个字写两遍。
络络 锤锤 凿凿 焚焚
活动一:结合学法,理解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意思是__吟__诵__, “石灰吟”就是__吟__诵__石__灰____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钩
广阔、荒芜
形似月牙的古代兵器
结合图片与注释,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怎样 的感觉。
塞外茫茫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月 牙儿就像弯钩一样高悬在燕山上。我感到了清冷与悲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马和秋天?
从“金络脑”一词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匹 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马,名贵、矫健、被 人器重。
jìnɡ 坚强有力
竹石
jìn 跟力量有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jìn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 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 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石灰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竹 石》 竹子 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5.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作者 于谦
朝代 明
雅称
其他
—— 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为官 清正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大臣、 军事家。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 姓。他任监察御史及河南、山西巡抚时,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你看啊,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青海”那是个很大的湖,“长云”就是长长的云彩,这些云彩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就好像是大自然都在为战争的氛围添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呢。
-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感觉好孤单啊,在那一片广阔的边疆之地,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但是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可就很厉害了。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你想啊,铠甲那可是很结实的,能把铠甲都穿破了,得打多少仗啊,这就说明战斗特别频繁,战士们特别辛苦。
- “不破楼兰终不还”,最后这句就特别有气势。
楼兰在这里就代表着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这些战士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从景色描写入手,然后写到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最后表达战士们的决心。
就像一部小电影,先给我们看了场景,然后是主角的日常,最后是主角的豪言壮语。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王昌龄写得特别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像一个小炸弹,炸出一个很震撼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诗句解析。
-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句一出来就特别有感觉。
想象一下,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里盛着紫红色的葡萄美酒,那画面太美了。
这说明战士们的生活也有很享受的一面呢,在战争的间隙,还有美酒可以喝。
- “欲饮琵琶马上催”,刚要喝酒呢,就听到琵琶声响起,这可不是什么助兴的音乐,而是催着战士们上马打仗的声音。
这就像你正准备好好吃一顿大餐,突然闹钟响了,告诉你得去上班了,特别扫兴。
- “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们说啊,如果我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你们可别笑话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
六下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笔记

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1.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表达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3. 诗中“白发空垂”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时光流逝对人的影响,引发读者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
4. 王之涣以壮美的场景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第二首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此诗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是一首送别诗。
2. 诗中借洞庭湖的壮阔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3. 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波涛壮阔和远处山峦的景象,刘禹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和不舍之情。
4. 诗中“远送从此别”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深切的离别之情,令人感到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沉重。
第三首古诗《江雪》1. 此诗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描绘江边的冰雪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3. 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江雪的美丽和神奇。
4. 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柳宗元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感性和浪漫情怀。
结语以上三首古诗各自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透过诗人的笔墨,展现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古诗,感受诗人的雅致情怀,感悟人生和自然的魅力。
古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既是艺术精品,也是文化瑰宝,深刻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在读懂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更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回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场景,勾勒出一幅宏大壮美的画卷。
在其诗中,“白发空垂”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时光流逝对人的影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燕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浑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吟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知识讲解:
➢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知识讲解: ②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指边塞。 ③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知识讲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讲解: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知识讲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
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 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知识讲解:
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
到的?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贵
矫
重
健
的
的
马
马
知识讲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装饰的知识讲解:
➢ 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yān shān sì jīn luò nǎo
燕山 似 金络脑
知识讲解:
➢ 师范读,明确停顿。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知识讲解:
品读古诗
➢ 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
马诗
导入
目录
CONTENTS
讲知解识 课练堂习
小结
导入:
填一填 ➢ 你会填吗?
一(马 )当先 (马 )到成功
老(马 )识途 千军万(马 )
万(马 )奔腾 快(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导入:
马诗
知识讲解:
初读古诗
➢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就是
古诗中
的写法。
小 结: ➢ 背诵古诗。
➢ 总结学法: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 ,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字法”:读、品、悟、背。
感谢聆听!
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再读一读,读出问句语气。
知识讲解:
体会写法
➢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老师
出示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
的情感?
知识讲解: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
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 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 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 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 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 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知识讲解: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 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 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课堂练习:
填一填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 马 ,也是 人
写
。马,希望在广阔无自边由的地天奔地驰
里
自已才能。的人机也会希望有施 马 人
展
建功。立业诗的人志借向 喻 ,表
达自“己托渴物望言为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