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银行卡支付系统监管概览.doc
trs监管机制

trs监管机制
TRS监管机制,以澳洲退税机场TRS为例,是一个重要的税收管理机制。
这种机制通过特定的退税系统,如澳洲退税机场TRS,实现对旅游消费税的监控和管理。
该机制不仅有助于旅游者申请退税,同时也让税务部门能够准确核对购物凭证和税收信息,从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精确度。
然而,这种监管机制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随着退税业务的增长,监管的难度可能会增加,同时也可能存在退税欺诈等问题。
因此,税务部门需要加强对TRS监管机制的管理,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具体来说,管理澳洲退税机场TRS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严格审核退税申请:对每一份退税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申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于存在疑点的申请,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
加强与商家的合作:与参与退税业务的商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击退税欺诈行为。
对于存在问题的商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退税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退税欺诈行为。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者和商家的税法意识,让他们了解退
税政策和相关法规,从而减少退税欺诈行为的发生。
总之,TRS监管机制是税务部门实现对旅游消费税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确保退税业务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
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制度完整

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制度完整介绍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国际会计制度。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ASB)是负责颁布和修订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的机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情况澳大利亚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作为其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
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高度一致,以确保澳大利亚企业的财务报告具有国际可比性。
根据澳大利亚公司法,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和其他特定类型的企业必须遵守国际会计准则。
此外,大多数非上市企业和一些非营利组织也选择自愿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这使得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增强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管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管主要由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Commission,ASIC)负责。
ASIC负责监督和促进澳大利亚公司法的执行,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的遵守。
为了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的正确应用,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会计职业组织,如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和澳大利亚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这些组织负责提供会计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会计师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
此外,澳大利亚的审计师也需要遵守国际审计准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Auditing,ISA)。
澳大利亚审计准则委员会(Auditing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AUASB)是负责颁布和修订澳大利亚国际审计准则的机构。
核心银行系统

核心银行系统1. 简介核心银行系统(Core Banking System,简称CBS)是银行业务的核心运营系统,用于处理和管理银行的关键业务,如账户管理、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等。
核心银行系统通过集成多个子系统和模块,提供全面的银行业务支持,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和支付系统进行交互。
本文档将介绍核心银行系统的功能、架构、优势以及使用场景等方面。
2. 功能核心银行系统包含以下主要功能:2.1 账户管理核心银行系统可以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包括个人储蓄账户、企业账户、借记卡账户、信用卡账户等。
系统可以记录账户的开户信息、持有人信息、账户余额以及账户状态等。
2.2 交易处理核心银行系统支持各类交易处理,包括存款、取款、转账、支付、兑换等操作。
系统可以根据账户余额、账户状态以及交易限制等条件进行交易处理,并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3 清算结算核心银行系统具有清算结算功能,可以处理大额支付、跨境支付以及实时支付等场景下的支付结算。
系统可以与支付系统进行对接,实现资金划拨、清算核算以及结算确认等操作。
2.4 风险管理核心银行系统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包括反洗钱、反欺诈、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处理。
系统可以监控账户活动、交易行为以及风险指标,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风险事件。
2.5 报表统计核心银行系统可以生成各类报表和统计数据,包括资金流水报表、客户活动报告、业务数据统计等。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报表,方便银行管理层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
3. 架构核心银行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前端应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以下为核心银行系统的典型架构:┌──────────────────────────┐ ┌──────────────────────────┐│ 前端用户界面│ │ 交易接入接口││ (Web、移动端) │ │ (支付系统、其他系统) │└──────────────────────────┘ └──────────────────────────┘│▼ ┌──────────────────────────┐ ┌──────────────────────────┐│ 应用服务器集群│◄───►│ 数据库服务器集群││ (负责业务逻辑和处理) │ │ (存储账户、交易等数据) │└──────────────────────────┘ └──────────────────────────┘4. 优势核心银行系统具有以下优势:4.1 高可靠性核心银行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具有高可靠性和容错性,能够处理高并发的交易请求,并保证交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境外主要清算系统介绍

境外主要清算系统介绍
清算系统是金融机构清算服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支持
金融机构在货币、衍生品和证券市场之间的支付业务。
国际上有许多清算
系统,它们的功能、结构和清算机制各不相同。
本文将主要介绍境外主要
的清算系统,包括欧洲支付系统SEPA、SWIFT系统、洲际互换系统
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澳大利亚支付系
统APS (Australian Payments System) 、日本结算系统Netting System、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ACH (Automated Clearing House)等等。
SEPA (Single Euro Payments Area) 是欧洲最主要的清算系统,目
前涉及了34个成员国。
SEPA的宗旨是把欧洲支付市场整合成一个单一市场,让所有消费者及企业都可以更加容易地实施跨境转账交易。
SEPA的
结算通常有24小时内达成,收费灵活,流动性强,可容纳大量交易。
CHIPS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是一个专为全
球银行提供的国际清算系统,由美国联合支付系统联合体管理,其覆盖的
国家包括欧洲、日本、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多个国家。
澳大利亚ASIC简介

受ASIC监管的机构
澳大利亚ECN Trade外汇交易商简介
ECN Trade是一家为世界各地零售及机构客户提供环球网上外汇 交易及相关服务的供应商。在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 (ASIC) 注册 (AFSL 编号388737),并受其监管。通过 ,个人பைடு நூலகம் 汇投资者得以享受来自全球外汇市场领导者之公平透明的报价,及优 质的交易执行。我们还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图表 、专家市场评论、先 进的交易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ECN Trade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 设立了驻中国的首家代表处。
官网: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 简 称:ASIC。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于 2001年根据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法》 成立。该机构依法独立对公司、投资行为、金 融产品和服务行使监管职能。澳大利亚证券和 投资委员会是澳大利亚外汇零售行业的监管者。
ASIC是澳大利亚金融服务和市场的法定监管机构,确保澳大利亚的金 融市场的公正和透明。同时设立和管理ASIC法案,同时执行法案条例 的大部分工作。因此ASIC还被称为最为严厉的监管机制。
ASIC的优势 在金融运作中,协助和保护零售商和客户 建立对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完整性的信心 促进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和国际执行 管理国内外全球性的融混乱 提高所有ASIC利益相关者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新技术和流程提高服务和减少成本。
国际银行间清算与支付系统

FEDWIRE资金电划系统
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HIPS)是一个由纽约清算协会拥有并运行的一个私营支付系统。它是作为替代纸票据清算的一个电子系统。与FEDWIRE类似,清算所支付系统是一个贷记转账系统。然而与FEDWIRE不同的是,清算所支付系统要累计多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并且在日终进行净额结算。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的参与者可以是商业银行、国际条例公司和纽约州银行法所定义的投资公司或者在纽约设有办事处的商业金融机构的附属机构。一个非参与者要想通过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进行资金转账必须雇用一个清算所支付系统参与者作为他的代理者。
1
2
CHAPS订有四条基本规定: 1、该系统不设中央管理机构,各交换银行之间只在必要时才进行合作(指最低限度的合作)。 2、付款电传一旦发出并经通道认收后,即使马上被证实这一付款指令是错误的,发报行也要在当天向对方交换银行付款。 3、各交换银行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必须保证通道畅通,以便随时接收其他通道发来的电传 4、各交换银行必须按一致通过的协议办事。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TWO
瑞士跨行清算系统
英镑清算系统
交换银行自动收付系统(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CHAPS)。
英国的11家清算银行加上英格兰银行共12家交换银行集中进行票据交换,其他商业银行则通过其往来的交换银行交换票据。非交换银行须在交换银行开立账户,以便划拨差额,而交换银行之间交换的最后差额则通过它们在英格兰银行的账户划拨。
02
1999年欧元实施后,除了TARGET系统以外,欧元区内各商业银行将至少有五个清算渠道与区内及全球各往来银行进行资金清算划拨。 1、通过各自的中央银行清算中心与国内银行清算或在欧洲跨国大批量自动实时快速清算系统上与其他成员国银行清算。 2、通过欧洲银行协会的结算网络系统清算。这个系统目前共有18个国家的91个银行成员。 3、通过环球银行电信协会(SWIFT)进行清算。 4、通过对清算账户的直接借记和贷记清算。 5、通过国际银行组织电子银行协会(Electronic Banking Association)清算。
澳大利亚ASIC监管

澳⼤利亚ASIC监管澳⼤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简称:ASIC,于2001年根据澳⼤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法》依法成⽴,是澳⼤利亚外汇零售⾏业的监管机构。
要注意,AFSL(Australian Financial Services Licensee)澳洲⾦融服务牌照,通常以6位数居多,只有从事⾦融服务的企业才有,拥有AFSL才是真正受监管经纪商。
如果有澳洲外汇经纪商宣称,监管号是9位数的ACN或11位数的ABN,那么这家公司肯定有问题,ACN或ABN根本不是监管号,其仅仅是澳洲企业⼯商注册码。
2在图⽰中输⼊AFSL监管牌照号,通过下拉select register菜单中选择Australian Financial Services Licensee(AFSL),然后点击Search查询。
3确认status状态显⽰为current,则该公司⽬前是受监管的。
4受监管外汇零售经纪商⼀定要有External Dispute Resolution(外部纠纷解决机构)EDR。
根据澳洲ASIC规定,外汇经纪商向零售客户提供⾦融产品和服务,必须加⼊EDR以保障零售客户的权益。
5查看受监管的业务范畴,必须⾄少拥有b)deal in a financial product⾦融产品交易,⽽其可开展业务通常要涵盖derivatives(⾦融衍⽣品)和foreign exchange contracts(外汇合约),⾯向的客户群体要包含retail零售客户。
(拥有derivatives,可不需要foreign exchange contracts)总结澳洲AISC监管的合规外汇零售经纪商:1.Status监管状态必须是Current2.必须要加⼊EDR,接受Retail零售客户3.可开展业务,⾄少拥有b)deal in a financial product同时包含derivatives(⾦融衍⽣品)或foreign exchange contracts(外汇合约)END关注我们,探寻更多外汇知识。
TR_NWT_000870_TOC.i01

Issue 1, February 1991ContentsElectrostatic DischargeControl in the Manufactureof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Content s Telcordia TR-NWT-000870-Documentation Information 1.INTRODUCTION....................................................................................................1–11.1Scope...............................................................................................................1–21.2Document Organization..................................................................................1–31.3Reason for Issue..............................................................................................1–31.4Requirements Terminology.............................................................................1–32.ESD TUTORIAL......................................................................................................2–12.1The Origin of ESD..........................................................................................2–12.1.1Electric Charge in Conductors and Insulators....................................2–12.1.1.1Electric Fields and Potentials Versus Charge....................2–12.1.1.2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Materials.....................................2–22.1.1.3Electrical Capacitance.......................................................2–42.1.2Charging of Materials........................................................................2–52.1.2.1Triboelectric Charging.......................................................2–52.1.2.2Induction Charging............................................................2–82.1.2.3Spray Charging..................................................................2–92.1.2.4Ion Beam Charging............................................................2–92.1.2.5Other Charging Mechanisms...........................................2–102.1.2.6Humidity Effects..............................................................2–112.1.3Discharging of Materials..................................................................2–122.2The Effects of ESD.......................................................................................2–132.2.1The Types of ESD............................................................................2–132.2.1.1The Human Body Model.................................................2–142.2.1.2 The Charged Device Model............................................2–162.2.1.3The Field Induced Model.................................................2–182.2.1.4Electrical Overstress........................................................2–192.2.2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ESD Stress.........................................2–202.2.3ESD Failure Mechanisms.................................................................2–212.3Sources of ESD6............................................................................................2–232.3.1Human-Related Sources...................................................................2–242.3.1.1Clothing...........................................................................2–242.3.1.2Furniture..........................................................................2–242.3.1.3Floors...............................................................................2–242.3.2Packaging.........................................................................................2–242.3.3Tools.................................................................................................2–252.3.4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Processes........................................2–25ixContents Issue 1, February 1991x 2.3.4.1Taping..............................................................................2–26 2.3.4.2Curing in Airflow Ovens.................................................2–26 2.3.4.3Freezing Sprays...............................................................2–26 2.3.4.4 Degreasing or Defluxing Operations..............................2–26 2.3.4.5 Ultraviolet Light Inspection Areas.................................2–27 2.3.4.6Sandblasting.....................................................................2–273.PRACTICAL ASPECTS OF ESD PREVENTION..................................................3–13.1 ESD Retardant Materials................................................................................3–13.1.1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ackaging...............................................3–13.1.1.1 Protection from Physical Damage....................................3–13.1.1.2 Protection from Triboelectric Charge Generation............3–23.1.1.3 Protection from Direct ESD Events..................................3–23.1.2 Other Materials Properties................................................................3–23.1.2.1 Cleanability.......................................................................3–23.1.2.2 Resistance to Sloughing....................................................3–33.1.2.3 Solderability/Contact Reliability......................................3–33.1.3 Packaging Material Classifications...................................................3–33.1.3.1Conductive and Shielding Materials..................................3–43.1.3.2 Dissipative Materials........................................................3–53.1.3.3 Insulative Materials..........................................................3–63.1.4Packages for Sensitive Components..................................................3–73.1.4.1Protective Bags..................................................................3–73.1.4.2IC Shipping Tubes.............................................................3–83.2Personnel Grounding.......................................................................................3–83.2.1Wrist Straps........................................................................................3–83.2.2Conductive Flooring..........................................................................3–93.2.2.1Topical Floor Treatments................................................3–103.2.2.2Mats.................................................................................3–103.2.2.3Static Retardant Flooring.................................................3–103.2.2.4Shoes and Heel Straps.....................................................3–113.2.3Static Retardant Clothing.................................................................3–113.3Automatic Device Handlers..........................................................................3–123.4Ion Generators...............................................................................................3–134.DEVICE CLASS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4–14.1ESD Sensitivity Classifications.......................................................................4–14.2Determination of Human Body Model ESD Failure Thresholds....................4–24.2.1Use of Private or Public Databases....................................................4–24.2.2Use of Component Vendor Data........................................................4–44.2.3Experimental ESD Threshold Measurement......................................4–54.2.3.1Required Equipment..........................................................4–54.2.3.2Waveform Verification Procedure.....................................4–64.2.3.3Classification Testing........................................................4–74.3Charged Device Model Thresholds.................................................................4–9Issue 1, February 1991Contents 5.TEST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ESD PREVENTION PROGRAMS.5–15.1Measuring Charge Levels...............................................................................5–15.1.1IC Shipping Tubes.............................................................................5–15.1.2Sheet Materials...................................................................................5–25.1.3Bags and Pouches...............................................................................5–25.1.4Miscellaneous Packaging...................................................................5–35.2Measuring Voltage Levels..............................................................................5–35.3Measuring Resistivity Properties....................................................................5–35.3.1Sheet Resistance.................................................................................5–45.3.2Decay Properties................................................................................5–45.3.3Buried Shielding Layers.....................................................................5–46.ESD GENERIC REQUIREMENTS.........................................................................6–16.1Sensitivity Areas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Facility......................................6–16.2Failure Threshold Determination....................................................................6–16.3Limits for Electrostatic Potential....................................................................6–26.4 Grounding......................................................................................................6–26.4.1 Personnel...........................................................................................6–26.4.1.1Wrist Straps.......................................................................6–36.4.1.2 Conductive Floors/Heel Straps.........................................6–36.4.1.3 Static Retardant Garments................................................6–36.4.2 Equipment.........................................................................................6–46.5Packaging........................................................................................................6–46.5.1Materials.............................................................................................6–46.5.2Physical Design..................................................................................6–56.5.3Facility/Packaging Audits..................................................................6–66.5.4Limits on Packaging Charge..............................................................6–66.6Tote Boxes......................................................................................................6–76.7Table Tops.......................................................................................................6–76.8Ion Generators.................................................................................................6–86.8.1Decay Time Specification..................................................................6–86.8.2Ionizer System Measurement and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s...........6–86.9Summary of Required Preventive Measures...................................................6–97.CONDUCTION OF ESD AUDITS AT VENDOR PLANT....................................7–18.GLOSSARY..............................................................................................................8–18.1Acronyms........................................................................................................8–18.2Definition of Terms.........................................................................................8–29.REFERENCES..........................................................................................................9–1xiContents Issue 1, February 1991 xiiIssue 1, February 1991List of FiguresList of FiguresFigure 2-1.Drawing of the Faraday Cup....................................................................2–3 Figure 2-2.Charging of a Conductor by Induction.....................................................2–9 Figure 2-3.The Ideal HBM ESD Waveform at 1500-V Stress.................................2–14 Figure 2-4.Schematic Circuit Diagram of Standard HBM ESD Simulator3............2–15 Figure 2-5.Schematic Drawing of CDM ESD Simulator.........................................2–17 Figure 2-6.CDM ESD Stress Waveform..................................................................2–18 Figure 2-7.CDM, HBM, and EOS Stressing Waveforms........................................2–21xiiiList of Figures Issue 1, February 1991 xivIssue 1, February 1991List of TablesList of TablesTable 2-1.Triboelectric Series...................................................................................2–7 Table 2-2.Typical Electrostatic Voltages................................................................2–12 Table 2-3.ESD versus EOS Stressing Parameters..................................................2–20 Table 3-1.Classifications of Packaging Materials.....................................................3–4 Table 4-1.ESD Sensitivity Classifications................................................................4–1 Table 4-2.Stress Current Waveform Specifications..................................................4–7 Table 4-3.Stressing Pin Combinations......................................................................4–8 Table 6-1.Required ESD Preventive Measurements.................................................6–9x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银行卡支付系统监管概览编者按:澳大利亚有着与我国相似的银行系统,也曾经建立了国内的跨行转接组织,并且推出本国信用卡品牌,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法律监管角度对澳大利亚银行卡支付系统进行介绍与分析,给业界人士和政策管理层提供参考。
一、澳大利亚银行卡支付系统目前在澳大利亚运营的银行卡支付系统共有四个:Visa网络、MasterCard网络、Bankcard 网络和澳大利亚支付清算协会运营的消费者电子支付工具清算系统(CECS)。
初步判断,前三者是所提供的服务基于信用卡,CECS规范的银行卡产品为在ATM及EFTPOS上使用的借记卡;前两者的网络是国际网络,Bankcard网络覆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CECS网络仅限于澳大利亚境内。
澳大利亚境内主要发行三种品牌的信用卡,银行、房屋互助协会和信用社大多发行Visa和MasterCard品牌卡,一些银行还发行Bankcard品牌的信用卡,这种卡可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用。
美国运通与两家银行共同发行美国运通卡,许多机构还发行可以在ATM和EFTPOS上使用的借记卡。
澳大利亚的支付服务提供者主要是金融机构,由银行、专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银行系统中形成了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中央银行)为中心,包括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
专业金融机构主要有澳大利亚联邦开发银行、澳大利亚资源开发银行以及澳大利亚基础产业银行等,它们主要根据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发展的需要而设立。
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包括房屋互助协会、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银行、房屋互助协会和信用社是澳大利亚主要的支付服务提供者。
1、银行在澳大利亚,银行业务主要由联邦法律监管。
1959年银行法明确了银行业务由联邦机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以下简称APRA)监管,并且允许其他机构提供银行服务,包括支付服务。
截止到1998年12月,澳大利亚共有46家获得监管当局授权的银行集团,其中四大全国性银行控制了全国65%的储蓄额和80%左右的非现金交易,而其他澳大利亚本土银行大多是地区性的,外资银行的数量是36家,其中25家是外资银行分行,另外11家是外资银行子公司。
外资银行分行只能接受批发类存款,而这种存款不属于银行法储蓄者保护条款的保护范畴。
地区性银行主要提供支票和储蓄服务,还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并可以加入全国ATM网络和EFTPOS 系统。
2、房屋互助协会1999年年中开始,房屋互助协会也归入审慎监管局监管,多数的房屋互助协会最初只是提供住房信贷,但现在可以提供全面的零售支付服务,与银行共同发行支票使得房屋互助协会为其储户提供使用支票账户的便利。
支票法的修改也使得房屋互助协会可以以其自身名义发行支票,许多房屋互助协会还提供电子支付服务,包括ATM及EFTPOS。
3、信用社与房屋互助协会相似,从1999年年中开始,信用社也归于审慎监管局监管。
信用社属于互助性质的组织,它的营业范围包括存款、投资和向它的会员提供贷款,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耐用的消费品、汽车和住房。
大型信用社向他们的客户提供广泛的零售支付服务,绝大多数信用社都和一家主要的国家商业银行签订了支票发行安排协议,信用社发出的支付指令将由它的代理银行负责清算。
绝大多数的信用社都通过下述的SSP提供ATM和EFTPOS服务。
4、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服务提供商(SSP)SSP是一个行业性组织,主要向房屋互助协会和信用社提供结算和金融服务,其原监管机构为澳大利亚金融机构委员会(AFIC),其现在监管机构同样是审慎监管局。
SSP在澳储都设有交换结算账户(ESA),用以完成ATM、EFTPOS交换等交易。
随着支票法的修改,SSP可以通过ESA 为其会员提供支票结算服务。
5、澳大利亚邮政局。
澳大利亚全境共有3900家邮局和邮局的代理机构。
澳大利亚邮政局作为联邦银行的代理机构,提供了一些金融服务,并通过其自身的giroPost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一系列银行服务。
giroPost网络是一个电子银行和金融服务网络,能够使邮政局进入加入该网络的金融机构的卡基账户,这些金融机构的客户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
澳大利亚邮政局还为300多家公司提供账户托收服务,其中包括公用事业单位和保险公司。
邮政局的电子柜台服务(ECS)网络是澳大利亚处理公用事业账户支付最大的网络。
另外,澳大利亚的许多零售商发行其专用支付卡,这种支付卡只能在其商店内使用,有时零售商将这些支付卡交易的处理外包。
如:一些石油公司发行自有品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
这些零售商还可以通过其EFTPOS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取现服务。
二、澳大利亚支付系统主要监管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一直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管制,堪称金融管制最严的国家之一。
以1980年12月宣布取消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1981年11月国会坎贝尔委员会发表著名的坎贝尔报告并提出十项建议为标志,澳大利亚以放松管制为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迅速全面铺开:第一,取消银行间兼并的限制和新银行准入的障碍;第二,取消对银行的直接控制;第三,取消外汇管制,实现澳元自由兑换;第四,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澳大利亚;第五,改革证券市场,取消对股票市场佣金率和经纪人准入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末的金融动荡促使澳大利亚各界对金融自由化改革进行反思,政府认识到金融自由化在激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效率的同时,也会扩大市场风险。
因此,在行政上放松对金融业直接管制的同时,以控制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必须加强,否则,如果任风险不断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后,非但效率不可求,甚至可能导致危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对金融业加强监督和管理的新政策,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既保障安全性又富有竞争性、公平与效率并重的金融体制。
1996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金融体系调查组(FSI)”,该机构于1997年3月出版发表了一份报告,表达了对澳大利亚金融体系调查的结论和进行调整的建议。
根据FSI提出的六条建议,澳大利亚政府于1997年9月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框架实施对金融体系的管理。
新的管理框架包括三个管理机构,分别负责不同层面的监管责任: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澳大利亚监督管理局(APRA)或称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APRC)、澳大利亚公司和金融服务委员会(ACFSC)。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定位为负责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除了决定货币政策、制定利率、监督汇率以及澳大利亚参加国际金融体系等方面的责任外,澳联储还负责稳定整个支付体系。
联邦政府还通过立法赋予澳联储管理清算和结算的权力,以控制金融风险,提高支付体系的效率、竞争性和稳定性。
澳联储是支付系统的监管机构,储备银行法和支付系统监管法共同规定了澳联储在支付系统领域的职责范围。
在澳联储内部成立支付体系委员会(PSB),负责实施提高支付体系效率的政策。
PSB由澳联储的行长或副行长作为主席,成员包括2名由行长指定的澳联储官员、1名由审慎监管局指定的官员以及5个独立成员。
按照储备银行法,PSB 监管支付系统的目的在于控制支付系统风险,促进支付系统的效率,促进支付服务的竞争,保持支付系统的稳定,主要职责主要包括:根据澳储的指示,指定特殊支付系统;制订系统准入的规则;制订与系统安全和效率相关的标准;就与系统准入、金融安全、竞争和系统风险相关事件的争议进行仲裁。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1998年7月1日,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委员会(APRC)成立,将分业监管改为集中监管,把对各类金融业务的审慎性监管权从不同的监管机构抽出,集中于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一家,以使监管体系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除了监督银行外,还对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进行统一监管,这样可以综合考虑金融业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某一行业的风险导致整个金融业陷入混乱。
虽然澳大利亚目前金融行业仍是分业经营,但各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却统一由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监管。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权力来源于1998年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法以及银行法、保险法、人寿保险法、基金监管法等。
所有的接受储蓄的机构都归属于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监管,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的监管重在机构日常运营的监管,如果一家机构经营出现危机,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会主动接管,或指定新的管理层,如果状况持续恶化,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有权清算该机构。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与澳联储的关系十分密切,澳联储在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董事会有两个代表,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在澳联储的支付系统委员会也有一个代表。
澳大利亚公司与金融服务委员会联邦政府在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ASC)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新的管理机构——澳大利亚公司与金融服务委员会(ACFSC),全面负责金融体系中市场完善和消费者保护的职能。
ACFSC将负责公司管理,证券与期货市场监管;对与银行、金融公司、商业银行、住房协会、信用联盟、互助协会、养老金、退休储蓄账户、人寿保险产品相关的市场和消费者行使保护职能;监管金融业的新技术和由此引发的消费者保护。
原来的保险和养老金委员会(ISC)、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澳大利亚金融机构委员会(AFIC)和各州监管局(SSAS)的相关职能移交给新的ACFSC。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
作为市场竞争的监管机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需要保证支付系统符合贸易行为法有关竞争和市场准入的规定,在支付系统中有关交换费、会员准入规则的修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认为某些机构的行为或者协议符合公共利益,可以豁免该行为或协议。
由于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与澳储对支付系统的准入均有监管权力,因此两者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确定了共同制订相关准则的方式。
澳大利亚支付清算协会(APCA)1992年成立,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澳大利亚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和运营。
在APCA成立之前,支付清算基本上是通过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完成的,APCA的成立预示着澳大利亚支付监管部门认识到支付清算在整个支付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APCA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股东主要包括澳储、商业银行、房屋互助协会、信用社,一些与支付产业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个人可以申请成为该协会成员。
公司的运营成本由其成员依照各自在支付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分担。
APCA在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的同意下,同时运营着纸制支付工具清算系统(APCS,主要指支票)、电子支付工具清算系统(BECS,主要包括借记和贷记支付工具)和大额清算系统(HVCS,主要是大额电子支付工具),并获得了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的许可,增加运营了第四个系统——消费者电子支付工具清算系统(CECS),主要包括ATM和EFTPOS交易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