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复习进程
关于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关于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古代货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经济交流的媒介,也是财富储存的工具。
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货币经历了从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古代货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阶段。
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例如将粮食交换成衣物、工具等。
然而,物物交换方式存在诸多不便,因为物品的价值往往难以准确衡量,交换过程也非常繁琐。
随着经济交流的增多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渐渐出现并被广泛采用。
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金银,它们具有持久耐用、稀缺珍贵的特性,逐渐成为了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储存的工具。
金属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准确的衡量,交换也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古代世界各地产生了许多不同材质的金属货币,如铜、铁等。
这些金属货币通常由政府或统治者铸造,并在货币上刻上相关信息如权威机构的名称、标志等。
这种货币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成为贸易的重要工具。
然而,金属货币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金属货币的产量受到矿产资源的限制,供给不足往往导致货币贬值。
此外,金属货币的使用也存在风险,比如容易遭到伪造和盗窃。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寻找更好的货币形式。
随着历史的进展,纸币开始被广泛使用。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宋朝时期,其发行与使用使货币交换更加便捷。
纸币的使用克服了金属货币的负面问题,比如容易运输、存储和交换。
到了近代,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新的支付方式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
这些新型货币的兴起,使得人们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即时支付。
总结起来,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从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现代电子货币的出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为人类经济带来了新的便利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的货币形式还会不断创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刀布园贝时期:这是铜铸币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货币经济尚未确立,铜铸币也处于滥觞阶段。
按其形制可分为刀币、布币、园钱和贝币(蚁鼻钱)四大类。
2.半两钱时期:从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秦始皇统一货币,将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类型统一为秦国的方穿圆形的半两钱,确立了古钱的外型基础。
3.五铢钱时期: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前后七百余年。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形制上,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
4.开元通宝时期: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隋五铢,铸“开元通宝”,唐代钱帛并行,金基本退藏。
从此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铜元时期:铜元的发行最早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虽然首先进行了币制的整顿,但并未真
正实现统一化,除中央政府制造的“大清铜币”和“大清铁币”外,在地方政府时期还有二十多个省份分别制造发行了带有本省简称的铜元。
此外,中国货币发展史中还有许多值得提及的点。
例如,夏商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使得珠玉谷帛贝类等价物
出现;秦始皇统一币制改革,黄金铜钱并行;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裂,币制混乱;宋代以铜铁钱为主,和纸币、银锭混合流通;元代禁用铜钱,推行纸币;明代纸币贬值,银本位确立;清代前期银两制,白银为主,铜钱为辅;辛亥革命后纸币繁杂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相关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货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大致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第三阶段:秦朝开始的方孔圆钱第四阶段:汉朝的五铢钱第五阶段:唐朝的开元通宝钱第六阶段:始于北宋的纸币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的贝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贝币。
贝币是古代流通较广的实物货币。
这主要是因为牛、羊、猪等牲畜充当实物货币不能分割,五谷充当实物货币容易腐烂,珠宝玉石又太少了,海贝就成为了古人首选的实物货币。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海贝----我国最早的货币,也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实物货币。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的铸币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活动不再限于剩余生产物的偶然交换。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物向商品形态转化。
商人阶级的出现,使产品发展成商品,这是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反映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极其广泛流通,又由于政治上各诸侯互相争雄,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因而各地区基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铸造出各种不同的铜铸币,即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我国钱币历史发展历程

我国钱币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的钱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使用金属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的钱币主要是青铜制成的。
最早的钱币形状类似于铲子,称为铲钱,上面通常刻有文字和图案。
后来,钱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方便穿线以便挂在绳子上。
到了秦汉时期,钱币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铸币技术的发展使得钱币的形状更加规整,图案也更加精美。
而且,钱币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官方铭文,比如皇帝的名字、年号等等。
这些铭文不仅使钱币得以辨别真伪,还帮助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在中国的钱币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钱币时期也值得提及。
比如北宋时期,有脆钱和活钱两种类型的钱币,脆钱容易断裂,而活钱则相对耐用。
明代时,出现了铜元和银元,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清朝时期,辅币逐渐减少,铜元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钱币逐渐与世界接轨。
20世纪初,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铸币技术,铜元的制作也更加精细。
此后,中国的钱币历程经历了辗转的时期,从被西方文化影响,到金圆券的发行,再到建国后的人民币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钱币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最早的青铜币到现代的纸币,每一种钱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钱币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

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古代,贝壳、铜钱和银元被广泛使用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在汉朝时期,金属货币开始被使用。
这些金属货币由铜铸成,形状类似于圆盘。
此后,铸造钱币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交易媒介。
到了唐代,纸币开始在中国流通。
唐朝政府发行了第一批纸币以方便交易和纳税。
然而,由于制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纸币的价值不稳定,最终导致了纸币的贬值和失去信用。
宋朝时期,银元开始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
银元的发行量逐渐增加,取代了许多以前的钱币。
银元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到了清朝,纸币再次出现。
清朝政府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以应对军费开支和政府财政需求。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外部干预的原因,这些纸币的流通价值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到了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货币制度开始逐渐规范。
民国政府发行了新的纸币,统一了货币的形式和价值。
此后,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国主要的法定货币。
随后,中国货币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人民币逐渐稳定,成为中国的国家货币,并且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使用,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贝壳、铜钱、银元到纸币和现代人民币的演变。
货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货币领域的管理和调控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贝币:
1、6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石器时代的贝币,它是一种能够通过交换获得商品的
抵押物,它的特征是条状的无计量的传统物质通货,也是全国之商品流通的媒介,沿用至春秋时代。
2、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火铸矿贝币,它继承了石器时代贝币的手工模具铸造和
烧制工艺,将贝物以火铸法加工成贝币,沿用至战国时期。
二、铜钱:
1、自战国后期起,中国出现了铜钱,它是战国到汉代的钱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钱币,它的特点是有计量,以“文”、“分”、“厘”为单位,可以作为流通
媒介来使用,沿用至汉朝。
2、汉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介划头”,它是汉朝铜钱的主要型式,它用铜钱质通货
取代贝币和火铸矿币,以称量实物,沿用至唐代。
三、金币:
1、自唐朝起,中国出现了金币,它是以度量黄金重量的钱币,它的特点是用金的
计量单位度量黄金的重量,制成金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沿用至元朝。
2、元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银元”,它是元朝的银钱,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钱币,
它的特点是使用有计量的小钱作为流通媒介,沿用至清朝。
四、近代货币:
1、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钞币”,它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新兴的纸质媒介通货,它的特点是使用当银行发行的纸币,以汇票、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发行,沿用至民国时期。
2、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现了“废钞重铸”,它是铸币经过改造后成为新
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以新钱覆盖旧钱,以废钞制铸新钱的形式发出新钱,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货币的形式主要是贝壳、布币和铜贝。
这些货币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货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
贝壳作为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主要是以海贝壳或者江河中的蚌壳、蛤壳等为代表。
贝壳货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贝串或者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串串贝壳链,方便携带和交易。
贝壳货币的使用在古代中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普遍,而在北方地区则相对较少。
布币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纸币形式。
它是将布料剪成规定大小的长方形,然后用印章盖上国家或者商家的标志,作为交易媒介。
布币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和保存,但由于布料易损坏,使用寿命较短。
铜贝则是贝壳货币和布币的过渡形式。
它是用铜制成的带有孔洞的小盘状物,每个铜贝的重量和大小都是固定的。
铜贝的使用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非常普遍,铜贝的交易也逐渐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交易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逐渐发展出了金银币和纸币两大类。
金银币主要是由黄金和白银制成的硬币,它们在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纸币则是以纸张为载体,用文字和图案表示价值的货币形式。
金银币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最早的金银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币主要是由贵族和商人使用。
到了唐宋时期,金银币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了主要的交易媒介。
明清时期,金银币的制度进一步完善,货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纸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的纸币主要是由政府发行,使用范围也较为有限。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纸币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明代的纸币制度相对较为完善,而清代的纸币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货币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贝壳、布币和铜贝到金银币和纸币的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和货币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史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古币。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中国古币大都具有以铜为主、方孔圆形状,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制币和含有丰富的书法艺术内容等共同特征。
中国货币至少经历了从贝币到“半两”到“五铢”到“通宝”乃至现今流通的纸币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与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贝的国家之一。
至于我国何时以海贝作为货币,有人认为是夏朝,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
商代商业是较繁荣的,商人以经商为荣,为致富捷径,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也许与殷商时商业繁荣有关吧。
李亚农先生指出,那个佩戴着贝串起来项链的人,就是带着贝币去作生意的商人。
如此看来,海贝在当时具有饰物与货币的双重职能。
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一种青铜仿制的海贝--原始的金属铸币诞生了。
由于铜金属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铜钱始终是中国货币流通的主流。
到西周时,这种金属货币被熔铸成条块形,切割成一定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面额价值,成为中国后来普遍使用的“称量货币”。
后来其材料逐渐发展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
韩、赵等中原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农具铲,称为布币;北部燕地和东部齐地的货币形状源于工具刀削,称为刀币;南部楚地的货币形状源于青铜贝,称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
此外,由于古代将金属分为黄(黄金)、白(白银)、赤(青铜)三大类,货币流通的形式也以这三类为基准出现。
中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
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统一为方孔钱。
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由秦朝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
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
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
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
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
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于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
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到了宋代则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
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
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
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
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
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
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
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我国的古钱币历史可真是源远流长啊,也可从此看出中国的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虽说现在的我们用的纸币是多么的方便、易携,但在我的家乡我还是经常可以看到方孔圆钱,它们已不是以货币的角色存在,而是以一种驱邪护体的圣物被戴在手腕或者脚腕上。
我是不怎么相信它可以驱邪护体的,但作为拥有这么多历史文化意义的物品,它是值得人们在乎、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