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说课教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说课教案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课前部分1.教情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课与第三课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问题。
第三课侧重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角度讲述,而本课则侧重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角度讲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在以后学习第二单元,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提供了可能。
(3)教学重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4)教学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
2.学情分析: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初中就学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画图、上台讲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4. 教学工具和方法制做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示法、讨论法、诱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打出秦始皇、明太祖和雍正皇帝的图片,引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问题。
【讲授新课】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变内容分析:该目讲述了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形成及演变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此为本节重点,主要讲述了三省六部的含义,职责、彼此关系、作用等方面。
二是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主要包括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和元代的一省制。
透过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的史实。
教法设计:鉴于该处为本节重点,故采取发挥学生自主性,反复学习,层层突破的方式,具体设计流程如下:(1)初步学习:看书,动手画出唐宋元三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图。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教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掌握内阁、军机处等重要概念2、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3、与西方对比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评价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形成对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1、研究和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史实,归纳出一般规律。
4、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如,今天的制度与历史的相似之处等。
教学大纲:一、明朝政治体制变革(君主专制强化)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2、创立内阁(原因——一人无能治天下)二、清朝政治体制改革(君主专制顶峰)1、中枢分权(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王权)2、创设军机处三、东西方差距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教学设计: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的政务,但是到了明代,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被明太祖废除,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一过程。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原因: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措施: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这种方式,明太祖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但是统领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理解: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运用: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2、过程与方法:史论结合、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合作讨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由上节课导入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宰相制度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秦朝。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但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却造成了相权的增大,导致了皇权的衰落。
(1)原因:①客观上:A.明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丞相权力很大。
B. 明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得中央各部宰相的职权也随之扩大,威胁了君主权利。
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
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第一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承接前两节课秦汉至宋元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脉络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本课重难点:重点: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说学情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学习方法1.观察学习法:观察图片史料,论从史出。
2.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问题与完成课堂任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标要求。
(故事情境: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1(二)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1、梳理基础知识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史料文字、图表等形式,引导分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归纳集权措施,提出问题:“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其性质和作用各是什么?”;在分析与归纳清代加强专制的措施时,可以引用清宫戏《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乾隆亲近和珅等一些现象来解释说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后,由老师精讲点拨。
2、突破难点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

6、布置作业
按课上所讲形式,进一步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地方机构、监察制度、宰 相制度演变、选官制度演变等角度归纳) 预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六、板书设计
明清加强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的措 施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 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 的影响
其他内容,包括小结和练习题,用PPT形式展 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说课人: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第二课——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建立 本单元第三课——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发展
本节课在全册课程中的地位:
承 接
奠 基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 潮流》
2、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1)简单回顾本课内容,再次强调难点重点, 力图使学生当堂掌握,减轻负担。 (2)对从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 变主线进行梳理(从中央官制角度)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7分钟)
选择题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 生训练需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课内容并做延伸 如:内阁和军机处有何区别? 评价明清文字狱的异同和作用?
(2)难点:宰相制与内阁制区别(10分钟) 列出有关内阁官员与汉至元宰相品级对比的有 关历史材料,以及举出张居正因皇太后支持而 把持朝政而因失去皇帝信任而被抄家的例子, 让学生讨论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内阁首辅品级远低于宰相,内阁 作为权力中枢的地位来自皇权而并非由法律规 定,地位并不如宰相稳定,因此废宰相设内阁 有利于加强皇权的结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说课人:段静云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承上启下承上: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
本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启下: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宰相制度在明朝废除的原因;(2)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了解明代内阁的实质;(3)知道军机处设置的背景,通过比较军机处与明代内阁的职能,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二)过程与方法:(1)列表对比内阁制与宰相制;(2)阅读材料并讨论,能从材料分析中得出结论,辩证地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君主专制制度有其优越性,故而能在中国持续二千余年;但其弊端最终导致封建帝制的瓦解。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二、说学情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目标一】:三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
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防止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加强了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防止了皇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
内阁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南书房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值,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更直接地行使了皇权。
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由于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独裁性,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君王与人民的必要沟通,严重妨碍了人人平等。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还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目标二】: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从建立逐步发展到顶峰的。
2、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明清制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注重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了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大家好!我叫孙慧玲,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书在本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所以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及影响。
我主要通过开展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高学生表达、总结问题的能力。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我主要通过资料引入、开展辩论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二、说学情与学法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结合学生情况、本课的重难点确定这一课的学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方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为主,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以谈话法、讲授法为辅。
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我通过播放一曲《凤阳花鼓》来设问,朱皇帝是谁?为什么他当了皇帝十年会有九年慌?他统治时期政治上还有那些措施?通过问题的设问提高学的学习兴趣来导入本课。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①导入新课后,我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及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总结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
这是重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
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之后让学生讨论内阁首府与丞相的区别。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我主要是想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
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之上内容的完成我用时22分钟。
3、小结: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用时2分钟4、学生对本节知识自主消化掌握用时7分钟。
5、正对性的练习、布置作业。
用时7分钟五、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是采用纲目式的,主要在讲述重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时候板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系统的对本课的脉络进行把握。
大家好!我叫孙慧玲,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书在本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所以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及影响。
我主要通过开展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高学生表达、总结问题的能力。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我主要通过资料引入、开展辩论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二、说学情与学法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结合学生情况、本课的重难点确定这一课的学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方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为主,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以谈话法、讲授法为辅。
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我通过播放一曲《凤阳花鼓》来设问,朱皇帝是谁?为什么他当了皇帝十年会有九年慌?他统治时期政治上还有那些措施?通过问题的设问提高学的学习兴趣来导入本课。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①导入新课后,我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及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总结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
这是重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
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