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3课宋明理学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4.通过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学会包容和理解。
4.通过学习宋明理学,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宋明时期的的历史背景,如古代建筑、绘画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2.通过创设讨论情境,让学生扮演宋明时期的学者,探讨理学的发展和影响。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主要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增强对理学思想的感性认识。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宋明理学是如何形成的?”“理学在宋明时期为何能成为主流思想?”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宋明理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理学的内涵、影响以及自己的感悟等。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D.只有对别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1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1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A.“以德治民”
B.“以法为本”来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4分)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22.(1)唯心主义观点(2分)“致良知”(2分)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分)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8.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课前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本课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突破】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过程】导入:庐山白鹿洞书院新课: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原因:①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②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③儒学本身日益沦为笺注之学,受到质疑2.发展: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高二历史教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

高二历史教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编制人:温坚萍审核人:吴二清【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法指导】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知识链接】同时联系必修1专题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认识社会经济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一)、表现魏晋南北朝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二)、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代表:二程:(一)、北宋(1)是万物的本原2、思想:(2)天理与直接联系(3)认识论:“格物致知”1、代表:,理学集大成者2、著述:(二)、南宋(1)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3、思想(2)存,4、评价:对后世及国外影响三、陆王心学1、代表:(一)、南宋2、思想:(二)、明朝1、代表:王阳明(王守仁)(1)2、思想(2)(3)(三)、影响【夯实基础】(A级)1、下列人物中主张把伦理道德和理气结合起来,指出用道德理性支配和指导人们行为的是:A、孔子B、朱熹C、李贽D、顾炎武2、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3、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篇一: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开展。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根本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自主学习】1.西汉:汉武帝以后,_儒学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合作探究1】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要点提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如理论上的缺陷〕【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有了新开展?要点提示:①从内容上看,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自主学习】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

2.主要思想:〔1〕程颢、程颐,①世界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二程〞提出“致知〞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①世界观: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②伦理观: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性〞。

③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明道德之善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___南宋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2.强调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总结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撰写心得体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等。
5.通过学习宋明理学,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深刻理解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其思想观念解决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明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宋明时期的学者、官员等角色,亲身体验宋明理学的影响和实践。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宋明理学的经典著作和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如“程朱理学”的起源,引发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兴趣。
2.回顾前置知识:简要复习与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相关的前置知识,如“孔孟之道”。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展示宋明时期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2.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同伴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成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2.选择一位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下周课上分享。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进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实践:布置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对宋明理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撰写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设计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积极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习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宋明理学史》等相关书籍,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同时,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层级清晰、结构分明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宋明理学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采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教学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年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过程课前知识提问: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又是谁?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新授: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结合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历,了解宋明理学家的主张,指出儒学的发展状况理解宋明理学的内涵,认识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1. 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为什么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2. 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新课导入●2同学们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里的主人翁杨时就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立者。

杨时拜见程颐是求教什么学问呢?理学。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宋明理学。

基础达标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B)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因此具有“科学”之含义。

2.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A) A. 朱熹 B. 孟子C. 董仲舒D. 荀子解析根据材料中先有“理”后有“气”的观点,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3. (冲A)“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反映了(C)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4. (2014年镇江模拟卷)1283年1月9日,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生取义,壮烈殉节。

史学家分析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指(B)A. 法家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心学D.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强调忠诚、信义、气节、操守,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状元宰相,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

5. (2014年宿迁模拟卷)“他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

”文中的“他”是(C) A. 董仲舒 B. 陆九渊C. 王阳明D. 李贽解析抓住关键词“心中”,知道属于心学,抓住“良知”,知道是王阳明的言论。

6. 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他评价的应是(B) A. 程颢 B. 王阳明C. 董仲舒D. 黄宗羲解析从材料中的“窃佛老之旨”判断为理学,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游心于虚无”判断为心学,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四个选项中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的只有王阳明。

7. 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A. 海瑞治家严谨B. 儒学地位衰落C. 世风每况愈下D. 理学摧残人性解析理学扼杀了人的天性,摧残了人性,题干中海瑞的做法就是这些道德规范消极性的体现。

8. (2014年徐州模拟卷)2012年10月《食品安全与道德底线》文章称:“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皮革奶等与食品有关的现象表明部分商人在伤天害理。

”此“伤天害理”在宋明时代主要指(B)A. 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B. 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C. 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D.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析宋明理学所认为的“天理”,就是指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9. (判断正误)(2014年无锡模拟卷)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教和道家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程朱理学。

(B)解析二程是北宋的理学家而非南宋人,程朱理学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道家的思想,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学派,后者是宗教。

10. (判断正误)(2014年扬州模拟卷)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濬,他大学期间特别崇尚某一思想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中年时,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行知”。

据此判断,他曾崇尚的这一思想家是王阳明。

(A)解析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将知与行合作一处,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

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他认为知和行都源于心,良知人人都具有,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 某位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

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C)A. 道教B. 佛教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解析该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观察、研究春意盎然、万紫千红这些身外的自然界现象,去探究、体会事物的根源缘由,即“格物致知”,认为求“理”的方法是向外部自然界去探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 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明显不同。

这一句是 (B)A.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B.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C. “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D.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解析A、C、D反映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

B反映的是“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3. (冲A)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C) A. 从辩证思维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从探寻世界万物的本源出发,研究事物。

4. (2014年徐州模拟卷)康熙替《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理学在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D)A. 佛、道等宗教思想的影响B. 宋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顶峰C. 朱熹等思想家的个人努力D. 适应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统治的需要解析理学用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束缚人的思想,对维系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5. (冲A)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

这一观点反映的是(C) 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提出“致良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善,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6. (冲A)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

下列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C)A.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B. 良知就是人性C. 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D. 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解析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该诗是王阳明对心学的阐发。

陆王心学主张通过自省、感悟,向自己的内心求“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二、非选择题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三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朱子为武夷山获得这张“世界名片”立下了汗马功劳。

材料四自宋迄清,(福建北部的)延平五步一塾,十步一庠。

家乐教子,朝诵暮弦,洋洋盈耳,称为邹鲁之邦。

材料五从14世纪开始,朱子理学相继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6世纪,来华传教士把朱熹理学介绍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也发生过作用。

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

”在现代日本社会里,朱子学仍被奉为金科玉律,运用到经济建设和管理中去,所以日本有“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之称。

在欧洲,有的学者尝试着把东方的理学思想和西方某些哲学观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这一切表明,朱子学的精髓正日益融入世界思想史的体系中。

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朱熹为武夷山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4)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历史背景指出,福建延平为何被称为“邹鲁之邦”?(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朱熹思想的世界影响。

(不要抄材料原文)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

第一问是在比较后找出二者的一致性(即共同点);第二问是归纳概括;第三问是分析朱熹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四问要求联系历史背景和朱熹个人的活动分析原因;第五问可以通过概括材料和回顾课本,答出朱熹思想的世界影响。

答案(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原则。

(2)“天理”在人间(社会)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儒家道德伦理)。

(3)①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② 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③ 朱熹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4)①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促使闽北教育出现繁荣景象。

② 入宋以后,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开展学术活动的影响。

(5)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

史料研读1. 程颢、程颐的治学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

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

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

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