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礼仪

合集下载

第七章第一节 佛教礼仪

第七章第一节 佛教礼仪
24
浴佛节 四月初八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四、佛教礼节与禁忌
进入佛教寺庙时以靠左行 为礼,忌居中直行;
以仪表整洁、举止安静为 礼, 忌喧哗吵闹、敲打钟 鼓、触摸经书、指点佛像, 甚至将荤腥食品带入寺内; 烧香拜佛时以单数为礼, 忌双数; 与僧尼交谈时忌谈论其他 信仰与宗教;
26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 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 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 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 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 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 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 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 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 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 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 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二、佛教礼仪
(1)受戒:佛教教规因教派不同而不完全一 样,但基本教规相似,包括(十戒):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 睡高床、不着彩衣、不蓄财宝、过午不食共10种 根本戒律,教徒一旦破戒就失去了在寺院修行的 资格而要被逐出教门;
19
( 二 ) 顶 礼 ( 五 体 投 地 )
作业:
1.四大佛教、道教名山是什么?
2.佛教的仪式有哪些? 3.佛教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 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 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 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 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 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 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 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 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 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 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 ‚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一、礼佛
礼佛是一种礼仪形式,其核心是佛教徒把自己的心,对佛菩萨的恭敬和尊重表达出来。

在佛教徒的礼仪中,礼佛一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

二、礼诵佛号
在礼佛的同时,一般会一边礼诵佛号,即诵读佛教徒们所敬仰的佛菩萨的名号。

佛号不同,礼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礼诵佛号会在礼佛的后面作为补充,增加礼仪的仪式感。

三、礼让佛像
礼让佛像是在礼佛时稍作停顿,并向佛像三鞠躬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稍作停顿,并向佛像三鞠躬,表示敬仰和恭敬。

四、礼诵佛经
礼诵佛经是在礼佛过程中,把佛教徒们所信仰的佛经经文诵读出来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礼诵佛经,以表达他们对佛菩萨的敬意和崇敬。

五、香烟袋
香烟袋是在礼佛的时候洒灰拜佛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洒灰拜佛,以表达他们对佛菩萨的敬仰。

洒灰的时候,会用袋子装着灰头的香烟洒在佛像脚下,表达自己的尊重。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Happy childhood is the best, June 12, 2023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佛教的起源及发展2007-06-26 22:56:5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报应等有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节,就是傣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5、“播帕”,即升和尚;6、“痕帕洼”,即祭佛山;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8、“播董”,即竖旗杆;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西藏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突;在政治安人,受着问题上,形苦闷,产生提树;菩提是一个相当谛;“谛”成世间人生然随之断无为、安懦的思想;巧妙地掩盖才能长寿,报;“施佛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名和色,就“有”,由果;识、名为剥削阶级应”,佛教“六道”是狱;这种说广大的僧别人,所以欺骗性;的反对;后也都要归到教派为“显孔雀王朝时泰国、柬埔又与当地的泊尔传入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 | | | | | |Copyright © 1996 - 2007SINA Corporation, All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本期参加“我记录”活动情形数据正在加载中...佛教的节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架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我国藏蒙地区,除了以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成道日、涅槃日外,西藏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佛教徒,还在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办“传大召”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期间进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并于二月下旬举办规模略小的。

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
刚进入佛寺时,如果不很熟悉,并且又没人接待,此时耐心静候些时,等有人接应,问明后再行动:切莫随便乱闯或恣意行事。莫认为佛寺是十方道场,好像公共场所,所以就可随意而行;如此观念,将造成重大恶业而不自知,等业报现前时,就茫然失措,不知应付而怨天尤人了。
离开佛寺时,同样地,先到佛殿礼佛,向佛、菩萨告假,而后再向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顶礼告假;完成后,即可离开。谨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让应行的礼仪只点到为止。倘若寻觅不见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则可免。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

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浅谈我国的佛教礼仪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

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大方面:礼节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规矩,包括行、住、坐、卧、食、睡等各个方面,有着与一般人生活方式不同的特点。

仪式通常则指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事、法会、典礼。

佛教仪式通常也叫“做佛事”,广义地说,一个人凡是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如求佛、拜佛、诵经等等都叫“做佛事”。

狭义的佛事则指佛教寺院中举行的各种法会、仪式。

佛教礼仪佛教仪式包括各种忏法、法会、佛家节日庆典以及一些专门的修行方式。

佛教仪式有许多固定程序,不能轻易改变,一般须集体配合,在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举行,集中礼拜、持咒、唱诵等各种日常修行方式。

同时,许多佛教仪式与中国民间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佛教习俗礼仪概述:鼓励在家中安置佛像、观音像、西方三圣。

见面时,合十问好。

鼓励食素。

吃饭之前,先行合十感恩。

初一、十五,行佛教礼仪。

庆祝卫塞节,升佛旗,互寄卫塞节卡致贺。

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父母亲节、除夕、新年等)行佛教礼仪。

佛化礼品(书签、佛牌、手珠、项珠、佛书)。

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佛曲、佛教舞蹈、戏剧)佛化弥月。

佛化生日佛化婚礼。

佛化丧礼。

其他庆典(迁居进宅、新张)。

在家修行居士,奉行五戒、八戒。

寺庙、佛团向政府申请拨地设立佛教坟场,为丧家作法事、超渡工作,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争取信众。

颁发奖助学金、布施、施医赠药等慈悲利生活动,使佛教深入家庭,深入民间。

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少林寺旅游提示1..参观少林寺常住院时每一道门槛千万不要踩,因为在佛教里寺院的门槛是有讲究的。

据说踩了寺庙的或者佛殿的门槛会不吉利的;也有说门槛是释迦牟尼的额头化成的,若是踩到,就是对佛祖的不敬。

2.少林寺寺院里的银杏树都是雌雄同珠的,只有一颗单株的银杏树已有1500多年之久,它只开花不结果,被称为罗汉树,没结婚的青年男女千万不要和这个银杏树合影留念。

银杏树上有很多小洞,传说是少林寺的武僧练习金刚一直弹和二指弹留下来的。

3.参观少林寺塔林时,一定要记住,照相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人和塔林照在一起了,那样是不吉利的,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

4.观看武术表演时,旁边的购物店会里传出吆喝声:“来,凭着手里的门票可以免费来领取一张纪念品”。

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以免上当受骗。

5.少林寺院不需要爬山,没有太多的台阶路,所以不是太累!在看完塔林返程时,如果嫌累可以坐景区内电瓶车返回。

佛教礼仪的内容

佛教礼仪的内容

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

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3、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
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

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

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
恭敬三宝礼仪是指在佛教中对佛、法、僧三宝表示敬意和尊重的一种仪式和行为规范。

三宝分别代表着佛陀(释迦牟尼佛)、佛法(佛陀的教导)和僧伽(出家修行者的团体)。

以下是恭敬三宝的一般礼仪:
1. 佛陀:面对佛像或佛塔时,可以合掌向佛像致敬,然后轻轻俯身稍作鞠躬,同时心存敬意和虔诚。

也可以燃香、献花、上供等方式来表示敬意。

2. 佛法:对佛陀的教导表示敬意,可以通过阅读佛经、听取佛教讲座、学习佛法等方式来表达。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要尊重并遵循佛陀的教导,以实践和应用佛法。

3. 僧伽:对僧伽表示敬意,可以向僧侣祈福、给予布施、提供食物等。

在寺庙或僧院参拜时,要保持安静、恭敬的态度,不要打扰僧侣的修行和寺庙的宗教仪式。

总之,恭敬三宝礼仪是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敬意和虔诚,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和奉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 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 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距今已有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他是古印度北部迦 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 帝利种姓。
二.佛教的发展
七.一般信徒之行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 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 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 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
• 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 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 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 陆)、用餐、入厕。
•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 • 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 • 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 派。 • 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 • 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小乘兼传 • 6世纪,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 •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7世纪以后, 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 • 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 产生影响。 • 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 • 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 今。
五.佛教的禁忌
• 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 • 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 “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 菜;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 甚至蛋。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 不结婚,不蓄私财等。 • 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 •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 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 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
六.佛教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 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行仪主要有两种: (一)合十 • 佛教徒常用的礼节。左右双手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 身体微躬,以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五体投地 • 为佛教最高礼节。“五体”指头、两肘和两膝。按佛教规 矩,在行顶礼时,要五体投地。其具体做法是:立正合掌, 先以右手撩衣,屈两膝并着地,尔后两肘着地,接着头着 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收顶头,收两肘, 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礼则幅度很大。传说 五体投地礼为阿难所创。
四.佛教的礼仪节日
• 1、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 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日,寺庙于此 日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释 迦牟尼诞生时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 像,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 2、盂兰盆会(俗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 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为追 荐历代祖先举行的。据该经说,目莲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 目莲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 五日僧自姿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 3、释迦牟尼成佛日(农历腊月初八) •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同 是四月初八。寺庙常于成道日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释 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 粥供佛,名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后演变为 一种民间习俗,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为庆丰年之 意。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 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 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 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 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 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 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 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八.佛教的影响力
•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 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 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 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 一起。 • 佛教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从盛唐开始,佛教与儒家、道 家并列,成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佛教 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 富多彩,同时,又广泛的被国人用于外交领域,促进了与 周边国家的融通,总之,佛教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 • PPT制作者:李普臣 制作者: 制作者 张浩
• 搜集资料:陈妹 吴晶 搜集资料: 陆倩
佛教的礼仪
• 1.佛教的起源
2.佛教的发展 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4.佛教的礼仪节日 5.佛教的禁忌 6.佛教弟子之行仪 7.一般信徒之行仪 8.佛教的影响力
一.佛教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