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的内容
第七章第一节 佛教礼仪

浴佛节 四月初八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四、佛教礼节与禁忌
进入佛教寺庙时以靠左行 为礼,忌居中直行;
以仪表整洁、举止安静为 礼, 忌喧哗吵闹、敲打钟 鼓、触摸经书、指点佛像, 甚至将荤腥食品带入寺内; 烧香拜佛时以单数为礼, 忌双数; 与僧尼交谈时忌谈论其他 信仰与宗教;
26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 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 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 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 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 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 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 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 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 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 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 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二、佛教礼仪
(1)受戒:佛教教规因教派不同而不完全一 样,但基本教规相似,包括(十戒):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 睡高床、不着彩衣、不蓄财宝、过午不食共10种 根本戒律,教徒一旦破戒就失去了在寺院修行的 资格而要被逐出教门;
19
( 二 ) 顶 礼 ( 五 体 投 地 )
作业:
1.四大佛教、道教名山是什么?
2.佛教的仪式有哪些? 3.佛教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 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 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 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 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 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 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 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 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 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 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 ‚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很多信众喜欢去寺庙进香拜佛,但对相关礼仪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就专门做个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提前沐浴净身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
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四、入寺: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
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六、拜佛不可越位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七、阅经须恭谨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
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八、拜僧有讲究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九、听经礼仪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项1、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作礼拜,更不得随意观赏,东张西望。
如要观佛面,应站于堂外丈远而观,方合乎礼制也。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佛门礼仪基本内容
一、礼佛
礼佛是一种礼仪形式,其核心是佛教徒把自己的心,对佛菩萨的恭敬和尊重表达出来。
在佛教徒的礼仪中,礼佛一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
二、礼诵佛号
在礼佛的同时,一般会一边礼诵佛号,即诵读佛教徒们所敬仰的佛菩萨的名号。
佛号不同,礼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礼诵佛号会在礼佛的后面作为补充,增加礼仪的仪式感。
三、礼让佛像
礼让佛像是在礼佛时稍作停顿,并向佛像三鞠躬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稍作停顿,并向佛像三鞠躬,表示敬仰和恭敬。
四、礼诵佛经
礼诵佛经是在礼佛过程中,把佛教徒们所信仰的佛经经文诵读出来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礼诵佛经,以表达他们对佛菩萨的敬意和崇敬。
五、香烟袋
香烟袋是在礼佛的时候洒灰拜佛的一种礼仪形式。
一般情况下,佛教徒在礼佛的后面会洒灰拜佛,以表达他们对佛菩萨的敬仰。
洒灰的时候,会用袋子装着灰头的香烟洒在佛像脚下,表达自己的尊重。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Happy childhood is the best, June 12, 2023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佛教的起源及发展2007-06-26 22:56:5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报应等有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节,就是傣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5、“播帕”,即升和尚;6、“痕帕洼”,即祭佛山;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8、“播董”,即竖旗杆;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西藏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突;在政治安人,受着问题上,形苦闷,产生提树;菩提是一个相当谛;“谛”成世间人生然随之断无为、安懦的思想;巧妙地掩盖才能长寿,报;“施佛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名和色,就“有”,由果;识、名为剥削阶级应”,佛教“六道”是狱;这种说广大的僧别人,所以欺骗性;的反对;后也都要归到教派为“显孔雀王朝时泰国、柬埔又与当地的泊尔传入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 | | | | | |Copyright © 1996 - 2007SINA Corporation, All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本期参加“我记录”活动情形数据正在加载中...佛教的节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架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我国藏蒙地区,除了以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成道日、涅槃日外,西藏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佛教徒,还在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办“传大召”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期间进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并于二月下旬举办规模略小的。
佛门礼仪分享心得

佛门礼仪分享心得佛门礼仪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佛教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佛门中,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修行的体现。
以下是我在佛门礼仪方面的一些心得分享:1. 入门礼仪:进入寺庙前,应礼貌地称呼出家人,并尊称法师或师父。
进入殿堂后,不应大声喧哗或打闹,应保持安静和肃穆。
如果需要帮助,应该礼貌地询问出家人或居士,而不是自行其事。
2. 着装礼仪:佛教注重清净和简朴,因此在进入寺庙或与佛教相关的场合时,应该穿着整洁、得体的衣服。
特别是出家僧人,应该穿着朴素、整洁的僧衣,以体现佛教的庄严和肃穆。
3. 合十礼仪:合十是佛教中常用的敬礼方式,也是佛门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与出家人或居士交流时,应该合十致意,表示尊重和感恩。
同时,合十的姿势也应该正确,双手合十时应手心朝上,手指并拢,头部端正,表情虔诚。
4. 礼拜礼仪:佛教中礼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因此佛门礼仪中也包括礼拜僧人或佛像。
在礼拜时,应该虔诚、专注,心中默念佛号或咒语,以示感恩和敬仰。
同时,礼拜的姿势也应该正确,礼拜时应该膝盖着地,双手合十,头部低下,以示谦卑和敬畏。
5. 饮食礼仪:佛教中注重素食,因此在与出家人或居士用餐时,应该按照佛教的饮食习惯用餐。
如果非素食者,应该事先告知出家人或居士,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困扰。
同时,在用餐时,应该谦虚、自律,不浪费食物,以体现佛教的简朴和节约精神。
以上是我在佛门礼仪方面的一些心得分享。
佛门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修行的体现。
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佛门礼仪,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修行水平,更能够增加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
佛教礼仪

离开佛寺时,同样地,先到佛殿礼佛,向佛、菩萨告假,而后再向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顶礼告假;完成后,即可离开。谨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让应行的礼仪只点到为止。倘若寻觅不见住持师父或知客师父,则可免。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
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少林寺旅游提示1..参观少林寺常住院时每一道门槛千万不要踩,因为在佛教里寺院的门槛是有讲究的。
据说踩了寺庙的或者佛殿的门槛会不吉利的;也有说门槛是释迦牟尼的额头化成的,若是踩到,就是对佛祖的不敬。
2.少林寺寺院里的银杏树都是雌雄同珠的,只有一颗单株的银杏树已有1500多年之久,它只开花不结果,被称为罗汉树,没结婚的青年男女千万不要和这个银杏树合影留念。
银杏树上有很多小洞,传说是少林寺的武僧练习金刚一直弹和二指弹留下来的。
3.参观少林寺塔林时,一定要记住,照相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人和塔林照在一起了,那样是不吉利的,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
4.观看武术表演时,旁边的购物店会里传出吆喝声:“来,凭着手里的门票可以免费来领取一张纪念品”。
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以免上当受骗。
5.少林寺院不需要爬山,没有太多的台阶路,所以不是太累!在看完塔林返程时,如果嫌累可以坐景区内电瓶车返回。
佛教礼仪的内容

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
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3、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
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
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
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
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3、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
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
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