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三角形的计算与应用

三角形的计算与应用【正文】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三角形的计算和应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进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一、三角形的计算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 = 1/2 ×底边长 ×高。
其中,底边长为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长度,高为从底边到对应顶点的垂直距离。
通过测量底边长和高,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例如,已知底边长为6cm,高为4cm,则三角形的面积S = 1/2 × 6cm × 4cm = 12cm²。
2. 三角形的周长计算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 = 边1长 + 边2长 + 边3长。
顾名思义,即将三个边长相加即可得到三角形的周长。
例如,已知边1长为3cm,边2长为4cm,边3长为5cm,则三角形的周长C = 3cm + 4cm + 5cm = 12cm。
3. 三角形的内角计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进行三角形内角计算。
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70°,则可以用180°减去这两个角的和,即可得到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即第三个内角 = 180° - 60° - 70° = 50°。
二、三角形的应用1. 三角形的测量三角形的计算可以应用于实际测量中。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测量底边长和对应高的长度,来计算土地的面积、房屋的面积等。
同时,三角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也可用于测量物体的周长,如园艺设计中测量花圃的周长。
2. 三角形的摄影测量在遥感影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中,三角形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测量影像中的三角形的边长和内角度数,可以确定地面上物体的位置和尺寸。
这在地图绘制、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3. 三角形的几何关系解析在几何学中,我们常常需要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几何关系问题。
利用三角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三角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拥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其中,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一项常见的应用技巧。
通过利用三角形面积,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测量土地面积、计算建筑物的体积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三角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理解。
一、计算地块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1/2 ×底边长 ×高。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测量地块的面积。
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地块,其中底边长为10米,高为8米。
我们可以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地块的面积为40平方米。
二、制作家具在家具制作中,利用三角形面积可以精确地计算木材的用量。
比如,我们要制作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餐桌,底边长为2米,高为1.5米。
为了确定所需的木材用量,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整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所选的木材规格,确定所需的木材长度。
三、确定建筑物的体积在建筑行业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常常与确定建筑物的体积相关。
例如,我们要计算一个楼梯的体积,可以首先根据楼梯的形状将其分解成多个三角形,然后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将这些面积相加,得到楼梯的体积。
四、计算物体的质量利用三角形面积还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
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金属板的质量,我们可以先计算出金属板的面积,然后根据金属的密度和厚度,计算出金属板的质量。
五、计算灌溉面积在农业领域,利用三角形面积可以计算灌溉所需的面积。
通过测量三角形的底边和高,我们可以确定所需的灌溉面积,并进行相应的灌溉安排。
六、测量水流量利用三角形面积还可以测量水流量。
通过测量水体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三角形的底边和高,我们可以根据面积计算流量,从而了解水流的速度和强度。
通过以上几个具体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三角形面积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并利用三角形的特性进行计算和分析。
无论是计算地块面积、制作家具、测量建筑物体积,还是确定物体质量、计算灌溉面积和测量水流量,都可以通过利用三角形面积来精确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实际应用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实际应用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的面积计算是数学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三角形的面积是通过其底边和高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面积 = 底边 ×高 ÷ 2其中,底边是三角形的一边的长度,高是从该边到与之平行的另一边的垂直距离。
实际计算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1 通过底边和高计算如果我们已知三角形的底边和高的长度,可以直接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面积。
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10 cm,高度为8 cm,则它的面积为:面积 = 10 cm × 8 cm ÷ 2 = 40 cm²1.2 通过两边长度和夹角计算除了通过底边和高计算,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夹角来计算面积。
这是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形式:面积= 1/2 × a × b × sin(θ)其中,a和b分别是三角形两边的长度,θ是它们之间的夹角。
举个例子,假设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夹角θ为30°,则它的面积可计算为:面积= 1/2 × 5 cm × 7 cm × sin(30°) ≈ 8.75 cm²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准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二、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不仅仅是数学领域的抽象问题,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1 地理测量地理测量中经常需要计算地面上不规则区域的面积,而这些区域往往可以近似看作由三角形组成。
通过测量三角形的底边和高,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区域的面积,从而进行土地规划或地貌分析。
2.2 工程建筑在建筑和工程领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知识全解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知识全解一、知识结构二、内容解析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有许多应用,如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以供选择的测量方案,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也可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及在本节介绍的应用两个定理的方法,等等.但是,由于在测量问题的实际背景下,某些方法也许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一种方法会有局限性.关于三角形的有关几何计算,书中涉及了三角形的高和面积的问题.课本直接给出了计算三角形的高的公式,这三个公式实际上在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书中证明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时的面积公式..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三、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解决两个与测量有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予以解决..分析、探究并确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路是难点和关键.四、教法导引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从问题的分析、方案的讨论、数据的获取、信息的分析、结论的得出、方法的总结,无一不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合作完成的,而教师很好地充当了指导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形成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生态化课堂.从而运用认知建构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发展观,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尝试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得出转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五、学法建议在实践中体验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应用,在交流中升华知识.。
几何中的三角形周长与面积计算与应用

几何中的三角形周长与面积计算与应用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
它具有简单的形状和明确的特征,使得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成为了几何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三角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三角形周长的计算计算三角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三个边长,我们可以根据三个边长之和来计算周长。
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周长P等于a+b+c。
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5cm、7cm和8cm,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其周长。
根据公式,周长P=5+7+8=20cm。
因此,该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
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通过三角形的底和高来完成的。
设三角形的底为b,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即S=1/2 * b * h。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底为4cm,高为6cm,我们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公式,面积S=1/2 * 4 * 6=12cm²。
因此,该三角形的面积为12cm²。
三、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应用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仅是在几何学中的理论知识,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师需要准确计算出房间、墙壁或其他建筑物中的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以确保设计符合规格要求,同时也为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
2. 土地测量土地测量是另一个应用三角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领域。
通过确定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测量员可以准确测算出地块的边界长度和总面积。
这对于土地分割、规划和开发至关重要。
3. 制作家具家具制造也是应用三角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领域之一。
设计师需要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来制定家具的尺寸和样式,以确保家具的大小和比例适合所在的空间。
4. 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对于确定建筑物的尺寸、材料的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安排都十分重要。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清单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清单一、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在探讨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解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包括三条边和三个角。
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若干元素,求出其余的元素。
在解三角形时,我们通常会用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frac{a}{\sin A} =\frac{b}{\sin B} =\frac{c}{\sin C}\)。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有\(a^2 =b^2 +c^2 2bc\cos A\),\(b^2 = a^2 + c^2 2ac\cos B\),\(c^2 = a^2 + b^2 2ab\cosC\)。
二、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类型1、测量距离问题这是解三角形在实际中常见的应用之一。
比如,要测量河对岸两点A、B 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在河的这一侧选取一个点 C,然后测量出\(\angle BCA\)、\(\angle BAC\)以及边 AC 的长度。
接下来,利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边 AB 的长度。
再比如,要测量两个不能直接到达的地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要测量点 M 和点 N 之间的距离,但由于中间有障碍物无法直接测量。
我们可以在另一个可以到达的点 P 处,测量出\(\angle MPN\)、\(\angle MPN\)和边 PM、PN 的长度,然后通过余弦定理求出边 MN 的长度。
2、测量高度问题测量高度也是常见的应用场景。
比如要测量一座山的高度。
我们可以在山脚下的一点 A 处,测量山顶的仰角\(\angle BAC\),以及测量点 A 到山脚下的水平距离 AC。
然后利用正切函数\(\tan\angleBAC =\frac{BC}{AC}\),求出山顶到点 A 的垂直高度 BC,从而得到山的高度。
又如,要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我们可以在离建筑物一定距离的地方,测量建筑物顶部的仰角和底部的俯角,再结合测量的水平距离,利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小结:
1、解决应用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答: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思想。 2、解决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实际问题 分析转化
数学问题(画出图形)
检 验
数学结论 解三角形问题
布置作业:课本P.70 习题B 1、2
课外探究:
如果要测量某铁塔的高度,但不能到达铁塔 的底部,在只能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的前提 下,你能设计出哪些测量方法?并提供每种 方法的计算公式。
思考与交流:
1、你能设计出别的测量方法吗?把你设 计的方案与本小组的同学讨论,看看是否 B 可行。
CD
C
90o
D
A
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西行 750 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D在北偏西 的 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北偏 0 西 的方向上,仰角为 8 ,求此山的高度CD.
B
C1
C
D1
D
A1 A
49028 35012
11.12 m
1.52m
B
49028
35 12
0
求A1B
D1
C1
A1
C 11.12 m D
A
1.52m
B
49028
35012
C1
求A1B
D1
A1
C1D1B 180 0 130 032,
解:
A C 11.12 m D 在BC1D1中,已知BC1D1 35012,
0 56
D
北
西
B
0 56
C
750
A
0 解:在⊿ABC中 A 15,0ACB 250 150 10, 根 据正弦定理,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清单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清单一、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解三角形,就是求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在一个三角形中,我们通常知道一些边和角的信息,然后通过特定的定理和公式来求出其他未知的边和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而解三角形中常用的定理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并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
即:\(\frac{a}{\sin A} =\frac{b}{\sin B} =\frac{c}{\sin C} = 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a^2 = b^2 +c^2 2bc\cos A\),\(b^2 = a^2 + c^2 2ac\cos B\),\(c^2 = a^2 + b^2 2ab\cos C\)。
二、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场景解三角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测量距离在无法直接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时,可以通过构建三角形,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计算。
比如,要测量河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河的这一侧选择一个点\(C\),然后测量\(AC\)和\(BC\)的长度以及\(\angle ACB\)的大小,就可以通过解三角形求出\(AB\)的长度。
2、测量高度要测量建筑物、山峰等的高度,如果在地面上能测量出到其底部的距离以及观测顶部的仰角,就可以构建三角形来求解高度。
例如,在距离建筑物底部\(D\)米处,测量出仰角为\(\alpha\),则建筑物的高度\(h = D\tan\alpha\)。
3、航海问题在航海中,确定船只的位置、航向和航行距离等都需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
比如,已知船只的航向和航行时间,以及观测到两个灯塔的角度,就可以确定船只的位置。
4、工程测量在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中,需要精确测量角度和距离,解三角形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C 知负整介
1. 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____________ 的角叫仰 角,在水平线 ____________ 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① ②
2. 方位角
3. 方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③)
(1) 北偏东a °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a
(2) 北偏西a °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
况°到达目标方向.
(3) 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思考探究】 1仰角、俯角、方位角有什么区别?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 B 点的方位角为
到达目标方向.
何图形为背景,求解有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 转化至u 三角形中,利用正軽舷理加以解决n 在解决
_
常先引入变量(如边长、角度等),然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 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
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有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 题,通常是转化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具体 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如边长、角度等),然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 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
如右图,D 是直角△ ABC 斜边BC 上一点,AB = AD ,
记/ CAD = ,/ ABC = B .
(1)证明:sin + cos 2B = 0;
⑵若AC = 3 DC ,求B 的值.
=10,AB = 14,/ BDA = 60°,/ BCD = 135° 贝S BC 的长为
、最值和优化等问题,通常
亠一某些具体问题时, 【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D 丄CD ,AD A R
目》测量距离问题
求距离问题要注意:
(1) 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
直接解;若有未知量,贝U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 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例题2•如图所示,甲船由A岛出发向北偏东45°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
15 2海里/小时,在甲船从A岛出发的同时,乙船从A岛正南40海里处的B岛
1
出发,朝北偏东Otan缸2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0.5海里/小时.
(1) 求出发后3小时两船相距多少海里?
(2) 求两船出发后多长时间距离最近?最近距离为多少海里?
7?
岂》测量高度问題 测量高度问题一般是利用地面上的观测点, 通过测量仰角、俯角等数据计算物体的高度, 这类问题一般用到立体几何知识,先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再通过解三 角形加以解决. 例题3,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形建筑 AB , A 为塔的顶端,B 为塔的底
端,河两岸的地面上任意一点与塔底端 B 处在同一海拔水平面上,现给你一 架测角仪(可以测量仰角、俯角和视角),再给你一把尺子(可以测量地面上两 点间距离),图中给出的是在一侧河岸地面 C 点测得仰角/ ACB =,请设计 一种测量塔建筑高度 AB 的方法(其中测角仪支 架高度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可用测量数据所设 字母表示).
【变式训练】3. A 、B 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 ,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45°,/ BAD = 120°,又在B 点测得/ ABD = 45°,其中D 是点 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厂
题型
D C R
测量角度问题也就是通过解三角形求角问题,求角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该角的 函数值•如果是用余弦定理求得该角的余弦,该角容易确定,如果用正弦定 理求得该角的正弦,就需要讨论解的情况了. 例题4, 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处(.3 - 1) n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处2 n mile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 上走私船? rfn mile 10 n
【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i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i 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 '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小方法突破
1 •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准确理解题意
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等.
(2)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3) 将需求解的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通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等有关知识正确求解.演算过程中,要算法简练,计算正确,并作答.
(4) 检验解出的答案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对解进行取舍.
2.解斜三角形实际应用举例
(1) 常见几种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 解题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要注意仰角、俯角、方位角等名词,并能准确地找出这些角;
② 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余弦定理结合起来,发现题目中 的隐含条件,才能顺利解决.
曾邀愉分析〉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与测量、几何计算 有关的实际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一般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考查计算能 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与解三角形的知识及三角恒等变换 综合考查.
3经典箱题
1. (2012江西卷)E , F 是等腰直角△ ABC 斜边AB 上的三等分点,贝U tan / ECF
2. (2012陕西卷)如图,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 5(3+「3)海里的两 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 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3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 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
北 &
A 16
A.27
B.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