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8《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8《一棵小桃树》教案 (2)

教师主导活动
学主体活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植树节刚刚过去,有没有同学参加植树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抒情散文,走近一棵小桃树。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当代青年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满月儿》、《秦腔》等。
七、试写美文
以“我的……”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例如:《我的文具盒》,可以抒写“我”对默默陪伴我刻苦学习的文具盒的深厚感情;《我的一件毛衣》写“我”的一件虽破旧但仍穿在身上的毛衣为外婆所织,外婆当年去世,表达了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等等。
简单了解作者。
字词识记。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并做好圈点勾画。
教案
课题
一棵小桃树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年月日第节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习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小桃树)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2、了解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小桃树艰难生长过程的描写表达理想愿望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4、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
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讨论思考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体验感悟。
美文试写。
板书设计:
一 点题(1)
棵眼前情景(2)
小 小桃树(2-14) 回忆(插叙)(3-8)托物
桃 ↓ 眼前情景(9-14)→ 言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8课《一棵小树》教案

冬天过去了,正值新春,我快步走向大礼堂,无意间扫视了一下你,我的目光便因你的苏生而停留。喂,那个莫非是新芽。走过去果然如此。这新芽长不盈寸,却通体碧绿。比起翡翠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绿很纯很浓,但又很清,仿佛就要滴下来似的。若是遮住那点绿,再看看你,一幅死气沉沉的样子。那深棕的枝,似乎稍一用力就会粉碎。可若加上那点绿,虽小的微不足道,但却可以说是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了。原来你不是死了。而是在忍受着冬天的洗礼呢!看来你也是有骨气的,不认输。而那娇艳欲滴的绿正是你骨气的象征。
讨论分析:
摹形着色的:“纤纤的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设计说明:此篇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提示: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第七段)。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作者相信“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第十三、十四段)。
四、比较延伸: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观察与写作”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观察练习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注与热爱;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出小桃树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文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挚、疏、凌、涩、窥、瘦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详细理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18* 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一棵小桃树》是一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即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
作者明写一棵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其中暗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自读与讨论探究、教师提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境导入一个柔弱的生命,在经历生活坎坷的时候,是坚守,还是放弃?看似单薄的,积蓄着梦想的小桃树,竟然可以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依然要开花、要结果,百折不挠地追求着成长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这就是贾平凹心中的小桃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棵小桃树》,它将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启示和生命的感动呢。
[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
(二) 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贾平凹( 1952—) ,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
陕西丹凤人。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 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
贾平凹的创作以小说、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已出版《月迹》《商州三录》《抱散集》等十几个散文集,《浮躁》《废都》《怀念狼》等多部长篇小说,《兵娃》《腊月·正月》《天狗集》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
《腊月·正月》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一棵小桃树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一棵小桃树》【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也许前方的路一片黑暗,但远行的人们用梦想,来点亮自己的内心。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来了解作者追梦过程中一段心路历程。
二.写作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写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解题题目“一棵小桃树”,点名了写作对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借小桃树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老舍先生的《小麻雀》一文中,小麻雀是一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四.预习检查:字音词义见课件五.作者及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代表作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以一颗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为线索,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小桃树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它如何启发我们积极面对困难。
1.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教学难点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调整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将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调整讨论主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成果分享,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但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课《一棵小桃树》。课程内容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小桃树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二、情景导入教师引言:平时同学们喜欢读书吗?(生喜欢)我们真是志趣相投啊!老师特别喜欢林语堂的一段话,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屏显):“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的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去寻找我们心灵的阳光。
(板书课题)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查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屏显)忏悔伫窗矜持孱头猥琐一摞马嵬坡颤抖赤裸垂垂暮年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着小桃树作者写了什么?(生带着问题速读,然后找一生回答)3.师小结:作者先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及眼前的小桃树,然后回忆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在“我”的人生历程,最后再写眼前的小桃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1.跳读课文,边圈点勾画出有关小桃树的语句,并品析。
用“这是——的一棵小桃树”的句式说(师板书:树干)2.成果展示。
先四人一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然后全班进行展示。
学生先朗读选取的语句,再说出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
(师板书小桃树形象的词语:先天不足、讨厌、瘦弱、可怜、孤独寂寞等)3.品读小桃树瘦弱的一面从第9自然段:“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相关语句并从修辞角度赏析,这是一棵瘦弱的小桃树。
(1)学生试着重读黑色的字词,体会朗读中情感的效果表达。
(如果生朗读还不到位,师可以范读)(2)生再用忧伤的语调朗读,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疼惜、怜爱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2)

——生齐读。
明确:反复出现的细节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这就是阅读这类散文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3、文中多次描写小桃树的“没出息”,旁批正好在第4小节旁边,咱们就用教我们的方法来品读第4小节。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齐读。
4、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1)这段话里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委屈”。
2、关注旁批5:树开花了,“我”的情感也迎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生长环境如此恶劣,生命力量如此虚弱与缺乏,但小桃树没有倒下,仍然坚强,仍然不屈,仍在逆境中奋力生长,与风雨搏击,于零落中坚守一株待绽的花苞。小桃树如“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激励引导着“我”,去经历并享受这些苦难,期待并坚信开出最美的人生之花。(板书:树——灯)
明确:传神的动词,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且和数量词“一点儿”呼应,突显小桃树生命力的虚弱,一个“拱”字写尽了小桃树的“没出息”,贾平凹“真有出息”!
环境如此恶劣,生命如此虚弱,依然要“拱”,隐隐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与不屈,为后文的“有出息”埋下了伏笔。(小桃树在作者笔下已经化身为抒性灵、发哲理的替代物,具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念——对奶奶的怀念,对小桃树的怀念,对那段凄风苦雨的岁月的怀念!我们要铭记爱,铭记梦想,铭记苦难。
坚——不努力,不坚定,不坚持,你永远是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艰——历尽艰难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甜——苦尽甘来。
……(适时板书。)
人生有梦,心中有念,内心有爱,生活就有希望,就能用坚强和信念战胜一切艰难困苦,苦尽甘来。
追问:如果奶奶笑话应该怎么说?——奶奶也笑话说……
明确:可见奶奶对这棵小桃树的怜爱。一字之别,一词之差,情感迥乎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章通过对我儿时种下的一棵小桃树经历的叙述,暗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表达了对小桃树特殊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不论是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是从写作借鉴上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自读和自学的能力。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默读了全文,圈点勾画过渡的词语和语句,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并且能用自己的话概述,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咀嚼平淡的文字深入感悟小桃树的成长,梳理“我”的经历,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味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目标】
1.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叙述“我”的成长经历的语句,梳理“我”的成长经历,体会我对小桃树的特殊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与“我”的经历,思考“我”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
3.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比较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与“我”的经历,思考“我”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出表达“我”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叙述“我”的成长经历的语句,并且交流跳读结果。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跳读文章,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中表达“我”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叙述“我”的成长经历的语句。
提示:
1.结合之前自读中对小桃树成长经历的梳理,找出在小桃树成长的不同阶段中“我”的情感是怎样的,圈点出其中能表达人们对小桃树情感的词句
【指导】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行。
”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
埋在角落中,几乎被“我”遗忘的小桃核居然发芽了,长出了瘦小、难看、孱弱小桃树芽。
它努力地长出了地面但是大家都在笑话它,就连当初给我桃子的奶奶也嫌弃它的出身是“野”的,长出来也是“没出息的”,只有我相信它能开花结果。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我”对小桃树的情感:喜爱且充满希望。
通过这样的跳读整理,小桃树每一阶段的成长和“我”对它的感情就逐渐清晰了了,这样的整理也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我”和小桃树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阅读打下基础。
2.跳读文章,找出文中叙述“我”的成长经历的语句,按时间顺序复述“我”的成长经历。
【指导】
第7段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
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了
第8段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心境似蒙上了一层暮气。
第1段我闭了柴门,倚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枝条被风雨摇撼着,花一片片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它瘦了许多,昨日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太小了,才开了一次花。
我再也不忍看了,我万般无奈。
唉,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
第9段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我”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怀有梦想;离开山村,进城读书后,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但也增长了更大气魄,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长大成人后,感受到了人世的复杂,渐渐失去了当年的锐气,甚至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心气;“我”看着雨中飘摇的幼小单薄的小桃树,无奈地认识到自己是个“孱头”;奶奶对小桃树的呵护,小桃树历尽艰难却依就顽强的生命力,又让“我”看到了希望,重新振作起来。
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思考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记叙的顺序,了解文章倒叙的写作顺序很重要,结合插叙这个特点,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我”的经历,学生就会关注到“我”的情感变化实际上和“我”的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这样顺势就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唉,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
”一句中的情感。
由此便可以理顺作者的情感变化了。
二、小组合作,比较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经历,说说“我”和小桃树之间的联系。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在之前阅读的基础上,运用画表格的方式比较“我”的经历和小桃树的成长之间有何异同,根据比较的结果“我”和小桃树之间的联系。
【指导】提升学生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从下几方面展开比较。
通过比较,同学们会发现“我”和小桃树在经历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成长环境都很恶劣,成长的经历也都很曲折。
小桃树在院子的角落里,见不到阳光,被人遗忘、嫌弃,被猪拱折过,还险些被砍掉;“我”生长在偏僻的山村,进城后发现自己很渺小,面对世界的复杂“我”无奈而气馁,险些被挫折打掉了心中的梦想。
但是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面对挫折的态度截然不同。
小桃树不屈不挠,顽强生长;而“我”却变成了个“孱头”。
小桃树的不屈与顽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软弱是可鄙的,在小桃树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信念,我又重新振作,也坚信小桃树中将孕育出果实。
可以说小桃树教给了“我”人生的哲理:不屈奋斗,终能战胜磨难,创造美好。
三、小组交流,说说本文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出示任务】回忆我们在课文《紫藤萝瀑布》中学习的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本文中“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指导】
介绍作者贾平凹: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当代作家。
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
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
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小结】借小桃树写自己,借它的遭遇说自己的生活。
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
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四、作业
1.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另外两篇散文:《丑石》《一只贝》。
2.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以“我的……”为题,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明线:历尽磨难顽强生长
暗线:执着梦想不屈奋斗。